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药物热——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

    作者:程书权

    药物热是由于患者因病使用某一种或多种药物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是临床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也是发热的常见病因.近年随着各种新药的不断问世,其罹病药物和发生率亦逐渐增多.目前,对药物引起的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肝肾损害等毒副反应,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对药物热,特别是在不伴其他不良反应而单独出现时尚认识不够,易误诊误治.个别患者因不能及时发现而停药,可危及生命.

  • "药物热"的表现及判断

    作者:孙清廉

    某男士去大连出差,一周后因发热、头痛、鼻塞、身痛等症状,到当地某诊所治疗,先给予口服抗生素及感冒退热药,后又静脉滴注先锋霉素,但体温始终不降.因此他只好返回成都,到某医院挂专家号诊治.专家详询病史及检查后认为,他虽然发热已十多天,但精神仍很好,食欲也基本正常,全面体检也未见异常.因此,专家考虑患者的发热可能是"药物热".故暂时停用全部药物进行观察.结果不出所料,停药次日,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

  • 药物能口服就不输液

    作者:张骁

    静脉输液是一种常用且十分重要的治疗手段,主要目的是补充人体丢失或缺乏的物质,如水、电解质、维生素及营养物质等.通过静脉输注药物,能迅速起效.但静脉输液也有副反应,常见的有输液反应、药物热、脉管炎等.这些副反应的产生多半是由于药液中的微粒引起的.

  • 矽肺患者氧哌嗪青霉素药物热误诊感冒1例

    作者:魏萍

    1 病历报告患者,男,57岁,曾在服兵役期间从事国防施工打坑道13年,任风钻手,接触矽尘,已诊断为"I+矽肺、并发肺结核".因胸闷、憋喘7年,加重90余天于2000年8月23日入院治疗.查体:T 37.2℃,P 100/min,R 24/min,BP 124/79mmHg,无发绀.桶状胸,肋间隙加宽,语颤、语音传导双侧相等,叩过清音,呼吸音粗糙,右肺可闻干湿罗音.心率100/min,律齐,无杂音.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肢无水肿.血WBC 16.2×109/L,N 0.93,ESR 80mm/h,RBC 4.83×1012/L.X线胸透:两肺纹理扭曲紊乱,肺野透光度增强,膈肌活动度减弱,肋膈角变钝.心电图正常.常规口服千金藤素片80mg、喘舒片4片、急支糖浆15ml,3/d,10%GS 500ml、丁胺卡那霉素0.6g+5%GNS 250ml+青霉素960万U静滴,1/d.用药12d,WBC+DC已恢复正常,但T 36.6~37.4℃,血沉40mm/h,咳嗽,咳白或黄痰,每d约150ml.留置痰液48h后观察,明显分三层(上层为泡沫,中层为液化的浆液,底层为坏死组织),故补充诊断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加服抗痨药:利福平0.45g/d,异烟肼0.4g/d,吡嗪酰胺0.5g,3/d.痰作细菌培养加药敏后给予5%GNS 250ml、妥布霉素24万U、氨茶碱0.25g、10%氯化钾10ml和5%GNS 250ml、氧哌嗪青霉素8g(皮试阴性)静滴,1/d.10d后患者发热,T 38.9℃.考虑感冒,给安痛定2ml、柴胡4ml、肌注,体温渐降.查血WBC 5.5×109/L,N 0.87.3d后当静滴完氧哌嗪换上妥布霉素30min时,患者出现胸闷、憋喘加重,继之寒战、发热,T 38.4℃,处理除同前用药外,加用吸氧,地塞米松5mg、非那根25mg,肌注.经院外会诊,认为药量不足,氧哌嗪青霉素改为2/d静滴,结果氧哌嗪青霉素用完20min后患者出现2次寒战、发热反应.此时方考虑药物热,即停止一切静滴用药,半个月后体温降至正常.复查WBC+DC均在正常范围.好转出院.

  • 穿琥宁注射液致药物热10例分析

    作者:苏伟青

    穿琥宁的有效成份是脱水穿心莲内酯单钾盐,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和抗病毒作用。笔者发现我院急诊科在应用穿琥宁过程中出现药物热,现报道如下。

  • 药物热与副伤寒高热重叠一例报告

    作者:钟庆平;吴彩珍;江晓肖;陈达伟

    1 病例资料19岁.因反复高热伴头痛1周以"上呼吸道感染"入院.入院后发热呈弛张热型,无明显中毒症状,2次血培养均有甲型副伤寒杆菌生长,骨髓检查提示感染骨髓象,骨髓培养亦有甲型副伤寒杆菌生长,诊断为甲型副伤寒.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抗生素,首用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0.6 g/d,5天后仍高热,加用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800 mg/d.两药联用1周后仍无效,而停用阿米卡星换用先捷注射液(头孢哌酮+舒巴坦),与甲磺酸培氟沙星联合治疗1周,体温仍无下降趋势,故又停用上述两药改用环丙沙星注射液0.4 g/d,治疗5天,患者仍反复高热,热型同应用抗生素前,始终无皮疹,多次复查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于正常范围内.入院后第4周为排除药物热,停用所有抗生素,停药次日体温峰值下降,第3天体温完全恢复正常.再次行骨髓培养和粪便培养,结果无致病菌生长.

  • 青霉素致药物热误诊分析

    作者:杨炯;何伟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对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不良反应增多.临床工作中往往对其重视不够,尤其是多种病因并存时更容易误诊.药物热系与用药有关的体温升高,停药后体温降至正常,且能除外其他原因者[1] .我院近年收治的2例创伤患者应用青霉素所致药物热,初始均误诊为感染性发热.现报告如下.

  • 腹部术后联合应用抗生素致药物热六例分析

    作者:杨慧

    目的:通过对6例腹部术后联合应用抗生素所致药物热的观察、诊治及其相关文献复习,进而对其发生因素、诊断依据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以提醒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减少药物热的发生.方法:对1991~2006年的6例腹部术后联合应用抗生素所致药物热病人的发热时间、热型、腹部体征、停药反应等特点予以综合分析.结果:6例均有规律性的热型及发作时间,停药后当日体温迅速下降、且1周内未再出现高热.结论:药物热与滥用抗生素及患者自身状况因素有关,因腹部术后多种并发症均可引起术后高热,故其诊断需多方综合判断,同时合理用药是减少药物热的有效方法.

  • 硫普罗宁致药物热一例报告

    作者:罗芳涛;蔡昔;曾建国

    1病例资料男,58岁.因反复右上腹痛半年,尿黄,食欲缺乏2天住院.诊断为胆囊炎、肝损害.予头孢哌酮抗感染,维生素C、硫普罗宁(凯西莱)注射液0.2 g、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保肝治疗.病情好转,无腹痛、发热.第8天输液结束后出现畏冷、发热,予异丙嗪25 mg肌内注射、布洛芬退热,2小时后缓解.

  • 药物热的诊断思维(附二例报告)

    作者:赵妍;康红军;王彬;胡新;孟庆义

    目的 探讨药物热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知,降低误诊率.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例药物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例1因腹部外伤致肠破裂入院急诊手术,术后发生严重腹腔感染,予美罗培南抗感染10d,体温正常,按抗生素降阶梯治疗原则改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周后体温再次升高,加强抗生素治疗无效,停用所有抗生素体温正常,证实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所致药物热.例2心肺复苏后癫痫发作,使用卡马西平抗癫痫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及皮疹,停药后发热及皮疹消失,证实为卡马西平所致药物热.结论 药物热发病机制复杂,经常与感染性发热混淆,诊断困难.临床医生对不明原因发热应在早期鉴别诊断中考虑到药物热可能.早期识别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医疗成本.

  • 应用头孢哌酮钠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二例报告

    作者:霍松伟;杜爱红;田大静

    头孢哌酮钠又名先锋铋素,系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敏感菌株引起的:败血症、胆囊炎、胆管炎、腹膜炎、腹腔内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及妇产科感染等.常见的副作用有皮疹、药物热、一过性GPT增高等.如在应用头孢哌酮钠期间饮酒亦可致双硫仑样反应,报告2例如下:

  • 药物热20例浅析

    作者:陈娟;雷艳青

    目的 探讨导致药物热的药物分类情况及症状发生的特点.方法 查阅2006~2008年住院相关患者病历,分析典型病例中导致药物热发生的症状情况及其用药情况.结果 致热药物15种,分属不同的药物种类,而其中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所致病例多.结论 导致药物热这一不良反应的药物所属种类比较多,而且中药注射剂致药物热反应有增加趋势.因此药物热应引起临床重视,应慎用可能引起致热的药物.

    关键词: 药物热 不良反应
  •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药物热1例

    作者:宋芳;常姗;王霜

    患者,男,35岁,于2015年2月6日因身体不适来我院就诊,主诉咳嗽、咯痰、胸痛并发热,检查体温39 .7℃,外周白细胞计数15.6 ×109/L,中性粒细胞93%,行肺部CT检查后,经临床医师诊断为肺炎,既往无过敏史,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皮试结果阴性)4.5g每8小时1次进行抗感染治疗. 1周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复查实验室指标均已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在第8天突起高热并寒颤,体温高可达40 .3℃,立刻给予地塞米松2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为巩固治疗继续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后再次高热,急查血常规,示WBC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临床症状仅表现为体温升高伴寒冷、寒颤,排除感染加重及其他有关因素,且症状发生在静脉滴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后,考虑是由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导致的药物热,遂遵医嘱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停止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后观察未再出现发热情况.

  • 黄芩中药颗粒导致变态反应1例

    作者:李岩;杨伟杰

    患者,男,60岁,患者有哮喘病史,2015年2月于我院中医科门诊规律服中药治疗,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及体质过敏,无特殊用药史. 治疗中遵循哮喘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发作时以定喘止咳为主,平时以调理脾胃为主,滋补肺肾、化痰调气. 经治疗后患者哮喘明显得到缓解,于2015年8月27日复诊时在原方剂基础上加用黄芩,患者自诉服药0. 5 h后持续出现寒战、高热、冷汗、伴全身肌肉酸痛,停药2d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考虑可能为黄芩导致的变态反应,与医师沟通后,同意取出黄芩,服剩余中药,再未出现上述症状. 2015年11月4日,患者服用黄芩后,再次出现寒战、高热、冷汗、伴全身肌肉酸痛,自行停用黄芩后上述症状可消失.

  • 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引起发热的不良反应1例分析

    作者:温雅丹;周昕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7岁.入院病史:患者以往体健,2009年1月26日晚便鲜血50ml,后每天出现1次血便,量较前减少.入院查肠镜提示,直肠MT;CT提示:直肠占位;病理提示:管状绒毛腺瘤部分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大便习惯、性状无明显改变,无明显消瘦,饮食正常.2009年2月11日下午行剖腹探查+直肠癌根治术(DIXONS术)+子宫肌瘤切除术,手术顺利,历时3h,术中失血100ml,未输血,使用钛金钉吻合肠管切口,留腹腔引流管1根,患者安返,生命体征平稳.

    关键词: 不良反应 药物热
  • 临床药师参与2例发热患者治疗实践

    作者:何达

    发热是下丘脑前部对炎症介质所产生的反应,是临床常见病症,常见的发热原因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中枢性发热及药物热等。易引起误诊或漏诊,从而导致治疗的延误或危及生命。本文通过例举2例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后发生的药物热,分享临床药师参与治疗的实践体会。

  • 药物热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许建兰;陆朝霞;史建鞍

    在临床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由药物导致的发热称之药物热.因此,在护理工作中需密切观察和加强护理,为鉴别诊断提供正确依据,提高病人的舒适度.我院护理部对1999年5月至2003年3月收治的住院病人,明确诊断药物热45例病例,报告如下.

  • 异烟肼致药物热1例

    作者:王书郁;谌雪

    目前异烟肼仍是一线抗结核药物.由于用药时间长,治疗期间副作用经常出现.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皮疹、周围神经炎、精神症状、肝损伤等.我院近期收治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1周后体温正常,3周后出现每日上午发热.停止经静脉滴入异烟肼后热褪,试口服异烟肼1次后再次出现发热,停用药物后未再出现.由此我们认为该患者的发热由异烟肼引起,属药物热,静脉及口服给药均可出现.

    关键词: 异烟肼 药物热
  • 应用结核药物致药物热36例临床分析

    作者:梁成双;陈其琛;陈树忠;梁志强

    目的 临床分析和探讨抗结核药物临床应用中出现药物热36例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多出现于用药后2个月以内.结论 在结核病人的化疗过程中尤其是用药后2个月内出现发热的患者,特别注意和应考虑到药物热的可能,避免误诊、误治.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药物热
  • 止血敏引起药物热2例报告

    作者:张勇;朱正太

    止血敏是临床常用的止血药物之一.它能增加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促进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血液渗出.以往文献报道认为本品毒性低,陈新谦等报道静注时可发生休克.现报道2例因静脉使用止血敏引起的药物热.

287 条记录 5/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