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平乐县1999年伤寒和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陶桥华

    平乐县1999年共报告伤寒和副伤寒病例515例,发病率为120.75/10万,无死亡.现将本县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 1995~200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的流行分析

    作者:闫梅英;梁未丽;李伟;阚飙

    目的分析1995~200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近10年的全国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用SPSS 10.0软件,并根据开展的疾病控制工作,分析了近10年伤寒副伤寒在我国的发病情况.结果全国报告病例数、发病率和病死率在逐年下降,地区分布上仍表现为相对集中趋势,发病季节性、发病人群构成比无明显变化.甲型副伤寒在我国已流行并在继续扩展,在一些地区超过伤寒的流行,但当前存在诊断欠明确、报告病例数不确切的问题.结论伤寒疫情仍然严峻,副伤寒发病呈流行上升趋势,对此需要进一步调查分析;还需要改进伤寒副伤寒的检测方法、明确伤寒副伤寒发病构成、监测疫情发展、分析流行因素,并在高发区开展综合的控制措施.

  • 1995~2004年湖南省伤寒(副伤寒)血清学型别调查分析

    作者:段丽琼;邓志红;胡世雄;白晓蓉

    目的了解湖南省伤寒(副伤寒)病人的血清学型别,掌握伤寒、副伤寒病人的比例,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5~2004年湖南省发生的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和5个高发县的伤寒(副伤寒)住院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995~2000年发生的7起暴发疫情均为伤寒,2001~2004年发生的19起暴发疫情中伤寒9起320例,甲型副伤寒7起454例,乙型副伤寒3起221例.结论 5个高发县住院病例1998、1999和2003年以甲型副伤寒比例高,其他年份则以伤寒为主,未见副伤寒病例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 一起甲型副伤寒疫情流行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凌锋;谢淑云;杨洛贤;胡耀强;王臻;韦余东

    目的 查明导致甲型副伤寒流行的因素,以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控制疫情,并为以后的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1∶3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对某镇共31例病例和93例对照进行问卷调查,计算比值比(OR),及OR的95%可信区间.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河水的OR值为3.12,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P<0.05),使用河水是引起此次副伤寒局部流行的因素.结论 由于该镇为伤寒、副伤寒老疫区,村民日常使用污染河水为引起此次副伤寒流行的主要因素.有关部门应加强水质监测,保证自来水的供应,确保居民能用上清洁卫生的生活用水.

  • 1999-2006年玉溪市红塔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王淑媛;李昆;李雪梅

    目的 分析1999-2006年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9-2006年红塔区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8年来,共发病532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30.0/10万,各年发病率在6.3/10万~371.0/10万之间.全年均有发病,5-10月发病率较高,占发病总数的67.8%;性别差异不明显;20~39岁的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占发病总数的54.7%;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工人、干部职员为主,占发病总数的76.2%.结论 红塔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制.

  • 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流行概况与防制对策

    作者:龚震宇;柴程良;陈恩富;谢淑云;莫顺堂;林君芬;韦余东;陈坤;曾光

    目的了解和掌握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探讨防制对策.方法对全省伤寒副伤寒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87~1994年浙江省伤寒副伤寒发病较高,1995~1999年下降,2000年起有逐年缓慢上升趋势.2004年局部地区出现暴发流行,使全省发病率上升明显,报告发病率达17.52/10万.其中伤寒病例2665例,副伤寒5567例.2004年全省伤寒副伤寒发病前4位分别为台州(3422例,发病率61.56/10万)、宁波(1450例,19.54/10万)、绍兴(805例,18.04/10万)和温州(1280例,17.08/10万),4个地区的报告发病数占全省总报告发病数的84.51%.贝类食品已经成为沿海地区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要加强包括海水产品在内的综合性监测工作,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暴发流行.

  • 201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及西南5个省份空间聚类分析

    作者:阳波;廖巧红;阚飙;闫梅英

    目的 分析201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探索西南5个省份疫情聚集区域.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大疫情报告系统的2014年伤寒/副伤寒疾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使用ArcGis 10.5软件绘制病例地理分布特征图,采用SaTScan时空聚类方法扫描分析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和广东5个省(自治区)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时空聚集性.结果 2014年我国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3 768例,总发病率为1.02/10万,与2013年相比,总发病率下降1.92%,无死亡病例,其中伤寒10460例(75.97%),副伤寒3 308例(24.03%),发病数与2013年相比,伤寒降低了2.44%,副伤寒降低了3.10%;伤寒/副伤寒的发病高峰为6--9月,占全年病例数的46.23%;伤寒/副伤寒病例均以农民为主,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在校学生.西南5省(区)时空扫描分析显示,一类和二类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相邻省份的县(市、区).结论 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逐年降低,高发省份伤寒/副伤寒的防控不能放松,尤其是非监测点的疫情上升应引起重视,调查并探索危险因素,根据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控策略.高发省相邻省份之间病例聚集明显,可能存在跨地域传播.

  • 2012年全国伤寒和副伤寒重点监测数据分析

    作者:孙军玲;张静;阚飙;闫梅英;常昭瑞

    目的 了解2012年中国(未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下同)伤寒和副伤寒国家监测点的优势菌型、菌株耐药变化情况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优势带型变化特征.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伤寒、副伤寒国家监测点2012年伤寒和副伤寒重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并与法定报告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13个监测点伤寒和副伤寒总报告发病率为7.86/10万,其中实验室诊断病例(510例)中副伤寒占56.08%.重点监测显示:13个监测点共分离出147株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2.55%;分离的病原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占73.47%),显著高于法定报告数据中副伤寒的比例.不同监测点病原阳性检出率差异很大,病原构成比差异也很大.2012年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对萘啶酸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有所上升.PFGE分析表明,2012年伤寒沙门菌监测菌株出现了3种新的优势带型,而JKPX01.CN0001仍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监测菌株的优势流行带型.结论 伤寒和副伤寒重点监测系统是法定报告的补充,监测点病原以甲型副伤寒为主,需阶段性地对该系统进行评估以保证监测质量.

  • 副伤寒并发急性胰腺炎1例报告

    作者:楚瑞珏

    患者女性,12岁,因发热、恶心、腹痛、腹泻3天入院.患者于3天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发热,自测体温39.5℃,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黄绿色胃内容物,上腹部疼痛,腹泻,每日大便5~6次,为黄绿色稀便,无里急后重感,伴纳差、乏力,无寒颤,无头晕、头痛,无咳嗽、咳痰、胸痛、夜间盗汗,无心悸、气短,无尿频、尿急、尿痛,自服退热剂体温降至38.5℃以下,数小时体温再次升至39.0℃以上,高体温达40.5℃.

  • 伤寒副伤寒传播的风险因素及防控措施

    作者:阳波;闫梅英;阚飙

    伤寒副伤寒仍是部分国家比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过去常常把这类疾病的传播途径混同于风险因素.本文对伤寒副伤寒暴发流行的风险因素做一综述,为伤寒副伤寒暴发流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参考,也为查明暴发疫情的危险因素提供指示性线索.

  • 伤寒、副伤寒的全球流行概况及其预防控制

    作者:王鲁茜;阚飙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通常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S.parathphi A,B and C)引起,临床症状与伤寒相似,但病情和病程较伤寒轻,其中以甲型副伤寒为常见[1,2].

  • 2008年1月中国部分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摘抄

    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处与应急办公室

    伤寒与副伤寒重庆:2008年1月,报告伤寒与副伤寒6例,无死亡,比上月(1例)上升500.00%,比2007年同期(7例)下降14.29%,病例分布于全市5个县区,其中江津区多(2例),占全市发病总数的33.33%.2007年1~12月全市累计发病数为217例,比去年同期(165例)上升31.52%.疟疾

  • 肥达试验及Tubex法在伤寒、甲型副伤寒诊断中的应用评估

    作者:曹阳;闫梅英

    目的 评估肥达试验、Tubex法在伤寒、甲型副伤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广西、新疆、云南等地区伤寒及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中的确诊病例血清,运用肥达试验及Tubex-TF、Tubex-PA进行伤寒及甲型副伤寒血清抗体检测,分别计算这3种血清学检测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约登指数和Kappa值等指标,对诊断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以血培养为金标准,对23例血培养阳性的伤寒血清进行检测,Tubex-TF方法的灵敏度为82.61%,特异度为61.64%,阳性预测值为0.404,阴性预测值为0.918;Tubex-PA对伤寒病例的非特异性阳性检出率为91.30%.71例血培养阳性的甲型副伤寒检测结果显示,Tubex-PA方法的灵敏度为74.65%,特异度为16.00%,阳性预测值为0.716,阴性预测值为0.182;Tubex-TF对甲型副伤寒病例的非特异性检测阳性率为39.44%.Tubex-TF/PA联合对伤寒及甲型副伤寒病例的总检出率为80.21%.在不同病程中,血培养阳性的伤寒及甲型副伤寒病例血清进行肥达试验,阳性率均低于6.00%,明显低于Tubex法的检出率(x2 =75.165,P =0.000).结论 疾病暴发流行时,除了肥达试验,Tubex-TF方法可用以辅助诊断伤寒,有利于该疾病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而对于甲型副伤寒的辅助诊断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2015-2016年全国和高发省份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阳波;张静;刘凤凤;阚飙;闫梅英

    目的 分析2015-2016年伤寒、副伤寒法定报告病例数,了解全国及高发省份流行病学特点和变化趋势,为防控措施和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网络直报系统中2015-2016年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数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6年全国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22 536例,死亡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83/10万,较2014年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下降18.63%.监测点共对14465份血样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出菌株289株,阳性分离率为2.00%,伤寒与副伤寒之比为1.21∶1.病例均以农民和民工为主,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在校学生,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均以0~4岁组儿童高(分别为1.70/10万和0.80/10万).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浙江、湖南和新疆为疫情高发省份,非监测点病例数上升.结论 2015-2016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发病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10岁儿童是防控重点人群,伤寒菌成为优势菌型,应加强非监测点疫情监测.

  • 2009年全国伤寒和副伤寒监测分析

    作者:常昭瑞;张伟东;闫梅英;王子军;张静;孙军玲

    目的 通过对2009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疫情及国家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掌握疫情态势,了解高发地区病原构成、重点人群带菌状况以及菌株耐药变化情况,为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网络直报的2009年伤寒、副伤寒疫情信息及国家监测点上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全国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6 938例,死亡9例,其中伤寒12 427例,死亡7例;副伤寒4511例,死亡2例,与2008年相比,伤寒发病数上升13.53%,副伤寒发病数下降3.92%.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和湖南等省(自治区)仍为伤寒、副伤寒的高发省份.监测点病例标本检测结果显示:临床诊断病例的阳性率(19.23%)高于疑似病例(4.56%);分离的病原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占菌株总数的60.69%;伤寒沙门菌耐药率高于副伤寒沙门菌,不同地区的耐药谱不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JKPX01.CN0001为我国甲型副伤寒高发区的优势流行带型.结论 全国伤寒、副伤寒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部分高发省份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应及早寻找发病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综合防制措施.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监测
  • 老年人副伤寒误诊1例

    作者:钟明权;梅国峰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4岁.因咳嗽、发热24h于2002年2月3日在本所就诊.患者于2月2日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痰、发热,伴出汗、头晕、呕吐1次(为少量胃内容物),无寒颤、晕厥.

    关键词: 副伤寒 误诊
  • 2004-2015年北京市伤寒、副伤寒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田祎;贾蕾;钱海坤;高志勇;刘白薇;霍达;庞星火;王全意

    目的 分析2004-2015年北京市伤寒、副伤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调整本市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4-2015年北京市伤寒、副伤寒病例数据,分析其流行概况、人群分布、时间和地区分布.结果 2004-2015年伤寒、副伤寒呈散发状态,无明显上升和下降趋势.男女病例性别比为1.29∶1,20岁~和30岁~年龄组发病人数较多,共占总病例数的47.24%.公务人员及职员发病数多,占病总数的22.05%.2004-2015年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数中,城六区报告的总病例数占全市总病例数的74.02% (188/254).报告病例多的为朝阳区,占发病总数的18.11% (46/254).夏秋季7-10月份为北京市伤寒、副伤寒病例的发病高峰.结论 2004-2015年北京市伤寒、副伤寒呈散发状态,高危人群为公务人员及职员,应针对性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降低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

  • 贵州、云南四县区居民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

    作者:曾德唯;孙军玲;唐光鹏;伏晓庆;钟豪杰;王子军;张静;高金霞;王伶;常昭瑞;姚光海;常利涛

    目的 了解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居民的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在贵州、云南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贵州省2县、云南省2县区共抽取96个村小组/居民小组的2400户家庭,每个抽中的调查户采用Kish表法进行调查对象抽样,调查员使用统一问卷调查伤寒、副伤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情况.结果 4县区居民伤寒、副伤寒知识总知晓率为:贵州开阳县7.87%,贵州平坝县15.04%,云南玉溪市红塔区35.92%,云南澄江县31.09%.云南两县区居民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的总知晓率均高于贵州两县(P<0.05);4个区县均以"20 ~29岁"组人群总知晓率高.不同文化程度居民伤寒、副伤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存在差异(P<0.05),文化程度越低,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也越低.4区县居民喝生水的比例均较高,对采取何种措施预防伤寒、副伤寒的行为正确率较低.结论 4个高发区县的居民普遍缺乏对伤寒、副伤寒疾病及防治知识的了解,在此地区人群中开展伤寒、副伤寒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对农民、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模式需要进一步探讨.

  • 一起甲型副伤寒疫情的流行因素研究

    作者:孙昼;邓晶;施世锋;谢立;许向军;童卫胜;考庆君;丁华;黄春萍

    目的:查明引起甲型副伤寒疫情流行的危险因素,以制定有效防控措施,迅速控制疫情.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调查对70例病例及70例对照进行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非暴露于同一水源的另一乡镇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分别计算OR、RR与PAR%值.结果:单因素分析,"以集中式供水为洗漱用水"、"用水冲洗水果"2项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两地水源暴露的相对危险度之比(RR=3.88),PAR%为74.07%.居民使用受致病菌污染的水源是引起疫情的主要因素.结论:加大农村及城郊结合部等地区的改水力度,杜绝此类疫情发生.

  • 2011年绍兴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杨越明;黄朝晖;方益荣

    目的:分析2011年绍兴市伤寒副伤寒监测结果,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疾病信息,结合监测结果,描述伤寒副伤寒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分析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点,资料录入EXCEL 2003整理后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绍兴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82例,报告发病率为1.72/10万,其中66例为伤寒,占80.49%.男、女发病率分别为1.78/10万和1.56/10万.病例年龄小的7个月,大的85岁,其中60~、50~、40~岁年龄组人群发病率较高,分别为3.37/10万、2.33/10万和1.77/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和散居儿童为主;发病高峰在7-10月份.对62疑似发热例病例采样进行血培养,阳性3例,阳性率为4.84%,其中伤寒2例、甲型副伤寒1例.结论:绍兴市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7-10月份,40~70岁年龄组发病率较高.

298 条记录 1/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