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联合抗肺痨散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的临床疗效

    作者:范向阳;吴池;林武振;吕友娟;杨荣;黄碧;陈锦春

    目的 探讨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联合抗肺痨散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6年9月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慢性病防治站收治的150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及纳入、排除标准终纳入126例,分为观察组(66例,采用FDC+抗肺痨散治疗)和对照组(60例,采用FDC治疗).采用直接面视下短程化疗策略(DOTS)对患者进行治疗管理,对两组患者的第2、4、6个月末的病灶吸收率、痰菌阴转率、空洞改变率,以及T淋巴细胞和炎症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末的病灶吸收、痰菌阴转、空洞改变情况[93.9% (62/66)、95.5%(63/66)、93.8% (15/1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76.7%(46/60)、75.0%(45/60)、61.5% (8/13)](x2=24.84,P=0.006;x2=29.46,P=0.001;x2=19.61,P=0.033);两组经治疗后T淋巴细胞和炎症因子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治疗后的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炎症因子水平和CD4+/CD8+比值[(2.44±1.78) μmol/L、(1.25±1.02)μmol/L、(7.68±2.67) μmol/L、(61.23±9.80)%、1.05±0.65]明显低于对照组[(4.03±1.16) μmol/L、(2.76±1.34) μmol/L、(13.45±4.12) μmol/L、(40.70±9.22)%、1.81±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P=0.036;t=13.53,P=0.003;t=18.66,P=0.001;t=105.60,P=0.000;t=3.90,P=0.030).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2%(14/66)和23.3%(14/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46,P=0.774).结论 抗肺痨散联合FDC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可明显提高抗结核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机体免疫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 94例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分析

    作者:薛浩;张红军;印伟;周志芹

    目的 分析2012年盐城市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盐城市各结核病防治机构收治的3842例肺结核患者中的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者进行及时处理的同时,填报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个案表,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日期、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类别、实验室检查、处理措施和结果、治疗转归等内容,并且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共报告发生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94例,发生率为2.45%(94/3842);男66例,女28例,男∶女=2.4∶1.研究发现:(1)<20岁、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95岁年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4%(2/122)、2.14%(11/513)、2.82%(9/319)、3.06%(17/556)、2.94%(22/748)、2.28%(19/835)、1.87%(14/749);其中男性和女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8%(66/2772)和2.62%(28/10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00,P>0.05);高峰年龄组分别为50~岁和30~岁年龄组,达3.06%(17/556)和3.60%(4/111).(2)患者不良反应中,肝损害者占72.34%(68/94),肝损害合并胃肠道反应者占31.91%(30/94),≥2种不良反应者占40.43%(38/94).(3)不良反应平均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分别为(35.4±28.7)d、(21.2±21.0)d,发生在服药60 d内者占87.23%(82/94),发生在30 d内者占50.00%(47/94).有87.50%(7/8)的单纯过敏反应发生在10 d内;72.72%(8/11)的单纯胃肠道反应发生在20 d内;28.57%(10/35)、88.57%(31/35)的单纯肝损伤分别发生在30 d、60 d内.(4)有93.62%(88/94)的患者治愈或完成疗程,63.83%(60/94)的患者改变了治疗方案或服药方式.结论 盐城市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处于低水平状态,以肝损害居多,常伴随胃肠道反应发生,30~59岁年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男性高峰年龄组比女性要高.

  • 主要高危人群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作者:邓国防;孙丽珍;唐怡敏;张培泽;詹森林;陈涛;叶涛生

    目的 分析主要高危人群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预防和处理其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自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和门诊随访的结核病患者,从病案室和门诊电子病历资料数据库查阅结核病患者有无出现不良反应并进行分类登记,纳入患者总数8492例.依据《2014年结核病诊疗年度回顾》分为普通人群结核病患者6689例(简称“普通人群组”)和主要高危人群结核病患者1803例(简称“高危人群组”).其中主要高危人群组又分为合并糖尿病组732例、艾滋病组267例、慢性乙型肝炎组697例.记录各组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主要药物不良反应,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比较各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普通人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3.9%(929/6689),高危人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6.4% (476/18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785,P<0.0001);普通人群组患者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1.1%(73/6689),高危人群组患者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6.4% (116/18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012,P=0.198);高危人群组中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4.7% (181/732),艾滋病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6.3% (97/267),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8.4% (198/697),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30,P=0.068).结论 主要高危人群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需注意预防和处理其主要不良反应.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吴于青;钟诚;黄燕群;宗佩兰

    目的 探讨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参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江西省胸科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诊断为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30例);选取同期于本院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门诊或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3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比和绝对数量,同时采用共培养法检测病例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变化.结果 病例组外周血中的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为(1.3±0.3)%,低于对照组的(2.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P<0.01).病例组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绝对数为(20.2±7.8)个/μl,低于对照组的(45.6±8.9)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8,P<0.01).两组淋巴细胞共培养后,病例组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抑制功能(刺激指数为2.8)明显低于对照组(刺激指数为1.6).结论 患者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及其免疫抑制功能受损可能参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发病.

  • 组合抗结核药物致过敏性皮疹32例临床分析

    作者:韩娜;李占英;田艳卿

    目的 分析组合抗结核药物致过敏性皮疹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5年7月在结核病防治机构使用组合抗结核药物过程中,以过敏性皮疹于本院就诊的患者32例,总结其基本资料、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分析致敏药物的种类、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组合抗结核药物所致过敏性皮疹以麻疹样、荨麻疹样为主[分别占37.50%(12/32)、31.25%(10/32)];发生过敏时间为用药2周至1个月内,其中1~3周为高发生期;致敏药物中,乙胺丁醇占37.50%(12/32),吡嗪酰胺占21.87%(7/32),异烟肼占12.50%(4/32);利福平仅占3.12%(1/32).经过停药和临床对症治疗,本组患者的过敏性皮疹均得到了痊愈.结论 抗结核药物过敏性皮疹主要类型为麻疹样、荨麻疹样皮疹.及早确定引起过敏性皮疹的药物种类,及时加以处理后患者预后较好.

  • 40例复发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云玲;阚晓红

    目的 探讨复发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发生特点及其对治疗的影响,加强对抗结核药物引起ADR的重视.方法 搜集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符合“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复发性结核病治疗的研究》课题标准的40例患者,在全程密切督导下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时出现的ADR情况和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40例复发性肺结核患者的ADR发生率为97.50%(39/40);其中高尿酸血症发生率高[85.00%(34/40)],其次依次为血液系统损害[70.00%(28/40)]、肝功能损害[40.00%(16/40)];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发生1、2、3及4次ADR的比率分别为:2.50%(1/40)、40.00%(16/40)、30.00%(12/40)和22.50%(9/40);其中轻度ADR 77.27%(85/110),中度ADR 22.73%(25/110),重度ADR 0.00%(0/110).50.91 %(56/110)发生ADR的患者不需要特别处理;36.36%(40/110)发生ADR的患者不需要停药仅需对症处理;11.82%(13/110)发生ADR的患者需要停用相关抗结核药物,同时给予对症处理;只有0.91%(1/110)发生ADR的患者不能耐受原方案的治疗而退组.结论 复发性肺结核化疗的ADR发生率高,发生次数多,致使患者治疗期间依从性下降,给患者病情和结核病疫情的控制带来了困难.因此必须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及时发现、诊断、处理ADR,保证患者治疗的连续性.

  • 脱氧核苷酸钠防治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效果

    作者:辛朝雄;谢华丽;陈美淑;官莹;李晓云

    目的 观察和评价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防治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抗原阳性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广东省汕头市结核病防治所门诊就诊、经实验室和临床诊断为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的患者11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为:2 HRZE/4 HR,并常规应用肝泰乐片(葡醛内酯片)进行保肝治疗;实验组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在强化期加用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疗程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肝损伤情况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后第2、4周,实验组肝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10.71%(6/56)和23.21%(13/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14%(18/56)和48.21%(2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64、7.62,P值均<0.01);实验组中度肝损伤1例(1.79%,1/56),而对照组中、重度肝损伤有11例(19.64%,11/56).在肝功能指标方面,治疗后第2周,对照组丙氨酸转氨酶[(45±23)U/L]、天冬氨酸转氨酶[(46±18)U/L]较实验组[分别为(24±12)U/L、(20±13)U/L]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6.06、8.76,P值均<0.01);血清总胆红素[对照组:(9.6±4.7) μmol/L;实验组:(8.7±4.5)μmol/L]和血清白蛋白[对照组:(40.9±4.2)g/L;实验组:(41.3±4.6)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4、0.48,P值均>0.05).治疗后第4周,对照组丙氨酸转氨酶[(102±36)U/L]、天冬氨酸转氨酶[(94±39)U/L]、血清总胆红素[(36.1±10.5) μmol/L]均明显高于实验组[分别为(33±16)U/L、(32±12)U/L、(9.8±5.1) μmol/L],血清白蛋白则明显下降[对照组:(32.7±5.3)g/L;实验组:(40.7±3.9)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11、11.38、16.88、9.11,P值均<0.01).在细胞免疫方面,治疗4周后,实验组CD4+T淋巴细胞[(39.5±8.1)%]、CD4+/CD8+值(1.5±0.3)明显高于治疗前[分别为(33.5±5.2)%、1.2±0.2],而CD8+T淋巴细胞则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分别为(33.1±4.8)%、(30.3±4.7)%](t值分别为4.67、3.12、6.25,P值均<0.01),且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分别为(33.5±5.9)%、(33.4±6.2)%、1.2±0.6]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8、2.98、3.33,P值均<0.01).结论 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能改善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抗原阳性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的肝损伤,且能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 抗结核药物诱导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者:杨松;严晓峰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对药物产生的一种严重超敏反应,表现为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血液学异常(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和非典型的淋巴细胞增多)和内脏器官受损.磺胺类、苯巴比妥、柳氮磺吡啶、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二甲双胍、别嘌呤醇、丙戊酸钠、米诺环素等药物均可导致DIHS;此外,抗结核药物诱导的DIHS也非常严重,可威胁患者生命.但是关于该病的特点和遗传危险因子仍不完全明确,皮疹和侵犯脏器的多样性致使DIHS的诊断面临挑战,DIHS的治疗主要是剔除可疑药物和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作者拟对DIHS的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对DIHS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 结核病患者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卢艳强;林明贵

    肺结核是由Mtb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之一.公元188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Robert Koch首先发现Mtb,至今已一个多世纪.结核病在某些发达国家已得到基本控制,但在第三世界国家,它仍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排菌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Mtb后不一定发病,仅抵抗力低下时才会发病[1].临床特点为潜伏期长,多呈慢性过程;经过及时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大多可痊愈[2].结核病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全球有1/3的人口(约20亿)被Mtb感染过;结核病患者约2000万例,每年新增结核病患者800万~1000万例,死亡约300万例[2].

  • 耐多药结核病报告:对治疗转归中"失败"定义的建议

    作者:C-Y.Chiang;J.A.Caminero;D.A.Enarson;赵津

    耐多药结核患者并不是一个齐同的人群的.他们有些人从来没有接受过抗结核治疗,有一些人使用过一线抗结核药,还有一些人接受过二线抗结核药治疗1,2.

  • 临床行血液净化患者的抗结核药物使用规则

    作者:金弢

    临床血液净化分为多种类型,主要以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为主.抗结核药物在行血液净化患者中的代谢特点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截然不同.根据不同药物的代谢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剂量和合适的治疗时间,才能保证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作者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喷丁、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氟喹诺酮类药物及注射类抗结核药物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中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推荐了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六味五灵片预防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明

    目的观察六味五灵片预防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肺结核患者3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应用"2HRZE(S)/4HR"方案进行抗结核化疗.同时治疗组加用六味五灵片,对照组加用葡醛内酯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肝损伤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有1例发生肝损伤,对照组患者有4例发生肝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7%和2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六味五灵片能有效预防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

  • 丙戊酸钠致成人严重肝功能损害1例

    作者:严丽;唐中权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分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3种[1]。大样本的研究显示,引起我国肝损害常见的药物依次是中草药(21.6%)、抗结核药(20.3%)和抗微生物药(12.1%)[2],抗癫痫所致的肝损害则少见。本院于2013年5月收治成人口服丙戊酸钠致严重肝功能损害的1例,现报告如下。

  • 国产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赵伟杰;李惠文;段连山;梁桂芳;张彤群;陆宇

    目的研究国产固定剂量复合剂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评价其抗结核作用及产品质量.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以半数动物存活时间为指标比较药物对实验性结核病的疗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健康志愿者口服同剂量国产及进口三药复方片剂(卫非特)的血药浓度,求出各组分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并用双单侧t检验分析药物等效性.结果复方制剂各成分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均低于单独应用时各自的MIC;对小鼠试验性结核病均显著优于三者相应剂量单独应用的效果,与国外相应产品卫非特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国产与进口片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Cmax、AUC、tmax未见显著性差异,相对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检验合格.结论三药复方的抗结核作用具有协同作用;国产与进口片剂为等效制剂.

  • 含丙硫异烟胺和对氨基水杨酸治疗方案发生药物性肝损伤129例临床分析

    作者:戈启萍;王庆枫;段鸿飞;王隽;初乃惠

    目的 了解含丙硫异烟胺(Pto)和(或)对氨基水杨酸(PAS)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发生药物性肝损伤(DILI)情况,为及时合理治疗DILI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北京胸科医院应用含Pto和(或)PAS方案治疗的结核病患者发生DILI情况,对DILI的发生时间、年龄、性别、严重程度、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方面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含Pto 和(或)PAS方案的患者共1714例,治疗中发生DILI者226例,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不能确定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者97例,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共129例,总发生率为7.5% (129/1714),女性DILI发生率(9.2%,59/641)高于男性(6.5%,70/1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3,P<0.05).DILI多发生于用药后1~2个月,以2~4周多见(30.2%,39/129),47.3% (61/129)的患者发生DILI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在不同抗结核药物组合方案中,Pto+ PAS+吡嗪酰胺方案的DILI发生率高(20.7%,19/92),且显著高于Pto+吡嗪酰胺方案(9.8%,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7,P<0.05).结论 应用含Pto和(或)PAS等二线抗结核药物时应警惕DILI的发生,尤其是女性及Pto+ PAS+吡嗪酰胺联合应用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无明显临床表现时也应定期复查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DILI,避免严重DILI的发生.

  • 肾脏替代治疗对抗结核药物浓度的影响

    作者:范立萍;张悦凤;杨雪;白大鹏;姚晶瑞;易丽萍

    目的 探讨肾脏替代治疗(RRT)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持续性RRT合并肺结核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8~75岁,规律RRT每周3次,每次4h.异烟肼300 mg空腹、顿服,利福平450 mg空腹、顿服,RRT前24 h服用吡嗪酰胺40 mg·kg-1·次.,顿服,3次/周.监测RRT前后药物血药浓度,连续监测4周以上.结果 在RRT前服药,所测得RRT前1~4周异烟肼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62±0.44)、(1.67±0.38)、(1.63±0.41)和(1.48±0.38)mg/L,RRT治疗后分别为(0.57±0.22)、(0.60±0.24)、(0.56±0.20)和(0.56 ±0.15)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每周3次RRT,每次RRT前服用吡嗪酰胺,连续4周监测RRT前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6.08±4.95)、(16.32±5.73)、(14.89±4.53)和(13.81±5.83) mg/L,RRT治疗后分别为(3.73±1.57)、(3.57±1.53)、(3.22±1.00)和(2.81±1.34)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每次RRT后服用吡嗪酰胺,连续4周监测下一次RRT前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5.57±3.47)、(14.10±2.27)、(14.73±2.36)、(15.9±3.02) mg/L,RRT治疗后分别为(2.45±1.14)、(2.19±1.07)、(1.87±1.52)和(2.33±1.30)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吡嗪酰胺RRT前给药的MIC为12.5 mg/L.RRT前服用利福平,所测得RRT前1~4周的血药浓度分别为(3.44±1.17)、(3.72±1.24)、(3.68±1.16)和(3.44±1.22) mg/L,RRT治疗后分别为(2.96±1.10)、(3.28±1.04)、(3.17±1.02)和(2.96±1.05) m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RRT对一线抗结核药中异烟肼和吡嗪酰胺的血药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利福平的影响较小.利福平应在RRT前给药,异烟肼和吡嗪酰胺应在RRT后给药,可使药物达到了佳有效浓度,有效维持RRT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抗结核治疗效果.

  • 国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综合分析

    作者:夏愔愔;詹思延

    目的 了解我国抗结核治疗导致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损害的发生率情况.方法 于2006年采用系统综述方法,以"结核+药物"为关键词搜索国内发表于1996至2005年的文献,对文献的报道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抗结核治疗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发生率、可能的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预后等.结果 根据检索结果、入选及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117篇.近10年文献报道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合计发生率为12.62%,其中以肝损害的报告发生率高,合计发生率为11.90%.不同诊断标准、不同性质研究单位、不同研究类型报道的肝损害发生率有区别,但前两者无统计学意义.回顾性队列研究证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或曾有肝病史的结核病患者,其肝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转归较好,在报告了转归的文章中,85.84%的患者不良反应治愈.结论 我国抗结核治疗导致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损害的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对不良反应的防治,以增强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 细胞色素P450-2E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性

    作者:王涛;王巍;王仲元;潘燕玉;苏琼琼;贺路星

    R=2.016,95%CI为1.058~3.842).结论 P450-2E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显著相关,c1/c1野生基因型是引起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易患因素之一.

  • 利福喷汀致严重不良反应一例

    作者:黄冬生;李艳;关玉华;谭守勇

    患者男性,27岁,因右胸痛20 d于2005年11月20日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8℃,呼吸20次/min,脉搏85次/min,右下肺呼吸音减弱,叩诊呈浊音,余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无药物过敏史,2000年患者曾因患肺结核在当地医院治疗,经2HRZE/4HR(其中H为异烟肼,R为利福平,Z为吡嗪酰胺,E为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遵医嘱停药.入院后X线胸片示:右上肺斑片状影、右侧胸腔积液,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右侧结核性胸膜炎.行胸腔穿刺抽液术,抽出黄色胸腔积液300 ml,并予以H、R、Z、S(其中S为链霉素)抗结核治疗.用药后出现肝功能损害,停用抗结核药,予以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11月29日开始加用H、E、S抗结核药,患者无不适.12月3日加用肝损害相对较轻的利福喷汀0.45 g,每周2次.

  • 异烟肼致银屑样皮疹一例

    作者:郭新美;王光强;刘伟娟;孙玉红;王珂

    患者男性,61岁,因发热、头痛、呕吐半个月于1997年11月14日入院.体检:神清,颈部轻度抵抗感,克氏征(-),布氏征(+).脑脊液检查符合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既往无银屑病史.入院后抗结核治疗:异烟肼0.4 g,对氨基水杨酸钠8.O g,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链霉素0.75 g,每日1次肌肉注射;吡嗪酰胺0.75 g,每日2次,治疗54 d症状好转出院.院外仍用上述药物,出院2个月后突然出现全身多发性帽针至扁豆大小的丘疹或斑丘疹,呈淡红色,痒,当地诊为银屑病.停用抗结核药,并应用环孢霉素、活性肽等药,住院治疗1个月,症状缓解出院.此后改用利福平、吡嗪酰胺、丙硫异烟胺、乙胺丁醇、氧氟沙星,疗程达1O个月,来我院复查后遵医嘱停药.病情一直较稳定.1年后,因受凉后发热、轻度头痛,疑结核性脑膜炎复发,自服异烟肼0.3 g,每日1次,2 d后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继之表面被覆银白色鳞屑,剥除磷屑则见小的出血点,痒,当地医院再次诊为银屑病,停用异烟肼,对症治疗,病损很快好转.10 d后再服异烟肼,皮损再次出现并加重.至此,为异烟肼致皮疹无疑.

961 条记录 8/49 页 « 12...567891011...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