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肿瘤微环境在肺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非;张临友

    肺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尽管目前外科手术、放化疗等方法得到很大提高,但其预后依然不容乐观.癌症是一种以DNA基因序列突变以及调节组织稳定性、细胞存活等关键性信号通路变化为特征的隐发性疾病[1].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的免疫应答是通过自身抗原的识别来对抗肿瘤细胞胞内及表面抗原[2-5].免疫疗法能够通过肿瘤特异性抗原的识别产生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在微小损伤下促进肿瘤细胞死亡,是一种极具吸引力及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了解肺癌免疫调节机制及肿瘤微环境在肺癌免疫监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维生素A类药物抗恶性黑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荟元

    恶性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的治疗,手术治疗为首选,然而辅助疗法在某些情况下也非常重要.抗癌化学药物、生物活性制剂、免疫疗法、放射治疗甚至基因疗法都显示其不同的效果.近年,维生素A类制剂在抑制MM的作用方面引起人们的关注.

  • 配偶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次数和注射方式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封闭抗体转阳率的影响

    作者:于红玲;邓晓惠;晁岚;陈超;韩亦龙

    目的 探讨配偶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次数和注射方式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封闭抗体转阳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不孕不育诊疗中心进行配偶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复发性流产患者326例的临床资料,共分为两组,皮内注射组260例,采用双侧前臂皮内注射法进行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每21天1次,并分别于免疫治疗2(23例)、3(73例)、4(74例)、5(90例)次后2周测定封闭抗体;皮下注射组66例,采用皮下注射法,进行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同样为每21天1次,治疗5次,并于治疗第3次后2周测定封闭抗体.计算封闭抗体转阳率,随访并计算封闭抗体转阳后再次妊娠的成功率.结果 (1)封闭抗体转阳率:皮内注射组2、3、4、5次免疫治疗后,封闭抗体转阳率分别为17%(4/23)、58%(42/73) 、72%(53/74)、84%(76/90),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治疗3次后皮下注射组封闭抗体转阳率为38%(25/66),明显低于皮内注射组的封闭抗体转阳率(58%,42/73),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封闭抗体转阳患者的妊娠率:封闭抗体转阳的200例患者中,妊娠176例,其中成功妊娠(妊娠而且时间≥5个月)126例,11例妊娠但时间<5个月,成功妊娠率为71.6% (126/176),流产39例.结论 免疫治疗次数和注射方式影响封闭抗体转阳率;封闭抗体转阳后可提高再次妊娠的成功率.

  • 自然杀伤细胞系NK-92治疗卵巢癌的体外及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陈纲;凌斌;祝怀平;赵卫东;王群华;张红雁;吴爱东;魏海明;田志刚

    目的研究放射线照射后的自然杀伤细胞系NK-92对人卵巢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及对卵巢癌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照射NK-92细胞,照射剂量分别为0、1、2、4、8、16 Gy,将NK-92细胞按照上述不同照射剂量分为6组.台盼蓝拒染法进行细胞计数,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51Cr释放法检测NK-92细胞对靶细胞HO-8910的杀伤活性.观察照射后的NK-92细胞对NOD/SCID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的治疗效果,NOD/SCID鼠分肿瘤组(仅注射人卵巢癌细胞系HO-8910细胞)和治疗组(同时注射HO-8910和8 Gy组NK-92细胞).结果 (1)体外实验:4、8 Gy组NK-92细胞数量在照射后的第5天分别减少到10%、0%;照射后48 h,与0 Gy组NK-92细胞相比,4、8 Gy组增殖活性分别降至29%、6%.对HO-8910细胞杀伤结果显示,4、8 Gy组杀伤率分别在42%~62%、33%~58%之间.(2)动物实验:接种后30、40、50 d,肿瘤组NOD/SCID鼠瘤结节体积分别为(0.214±0.061) cm3、(0.382±0.051) cm3、(0.428±0.021) cm3,治疗组分别为(0.047±0.019) cm3、(0.167±0.021) cm3、(0.343±0.022) cm3,治疗组与肿瘤组相比均有减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NOD/SCID鼠全部存活到120 d,肿瘤组于接种后74~82 d全部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76 d,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放射线照射后的NK-92细胞治疗卵巢癌是有效的.

  • 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患者主动免疫治疗前后T辅助细胞1、2型细胞因子的变化

    作者:邱丽华;林其德;洪燕;李东至;丁传伟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UHA)患者主动免疫治疗前后血清T辅助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正常非孕组)、30例正常妊娠妇女(正常妊娠组)和33例UHA患者(流产组)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前后血清TH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12、γ干扰素]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结果(1)流产组治疗前血清IL-2、IL-12的水平分别为(13.3±13.8) ng/L、(50.5±25.8) ng/L,明显高于正常非孕组的(4.6±6.4) ng/L、(20.3±28.2) ng/L(P<0.01);IL-4、IL-10的水平分别为(13.8±1.0) ng/L、(13.5±0.7) ng/L,明显低于正常非孕组的(14.5±1.2) ng/L、(14.9±2.4) ng/L(P<0.01);γ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分别为(45.4±104.8) ng/L、(31.8±26.6) μg/L,与正常非孕组的(15.2±3.6) ng/L、(30.3±27.9) μg/L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P>0.05)。(2)流产组治疗后血清IL-2[(5.6±9.0) ng/L]、IL-12[(28.5±40.3) ng/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IL-4[(14.7±1.2) ng/L]、IL-10(15.0±1.8) ng/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γ干扰素[(45.4±99.2) ng/L]、转化生长因子β1[(43.0±56.8) μg/L]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流产组治疗后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与正常非孕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4)正常妊娠组IL-2水平[(1.6±4.3) ng/L]较正常非孕组明显降低(P<0.05),IL-4[(16.3±0.8) ng/L]、转化生长因子β1[(49.2±33.7) μg/L]水平较正常非孕组明显升高(P<0.01,P<0.05),正常妊娠组γ干扰素[(15.3±3.7) ng/L]、IL-10[(17.4±10.0) ng/L]水平与正常非孕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UHA患者血清TH1型细胞因子占优势,主动免疫治疗可下调TH1型细胞因子,上调TH2型细胞因子。

  • 主动免疫治疗对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患者辅助T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作者:董瑞英;孔北华;许燕雪;江森

    目的探讨主动免疫治疗对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UHA)患者辅助T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半年内接受过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的UHA患者(治疗组),及25例未经治疗的UHA患者(未治疗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滋养细胞抗原刺激产生的Th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γ干扰素(IFN-γ)及Th2型细胞因子产生IL-4、IL-10水平.并选取15例正常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 (1)在佳诱导时间内,治疗组IL-2、IFN-γ的水平分别为(108±37) ng/L、(110±52)ng/L,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223±85)ng/L、(326±92)ng/L(P值均<0.05);IL-4、IL-10水平分别为(50±11)ng/L、(140±37)ng/L,明显高于未治疗组的(23±11)ng/L、(52±28)ng/L(P值均<0.05).未治疗组IL-2、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32)ng/L、(102±35)ng/L(P值均<0.05);IL-4、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的(62±21)ng/L、(150±42)ng/L(P值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2)治疗组30例患者治疗后半年内妊娠26例,其中8例自然流产,IL-2、IFN-γ水平明显高于18例妊娠成功者及对照组(P值均<0.05),而IL-4、IL-10水平明显低于后两者(P值均<0.05).结论 UHA患者对滋养细胞抗原产生以Th1型反应为主的免疫应答,产生大量的Th1型细胞因子,主动免疫治疗有助于上调Th2型细胞因子及下调Th1型细胞因子,有利于UHA患者妊娠成功.

  • 化疗后淋巴细胞减少期肿瘤疫苗免疫治疗卵巢上皮性癌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李奇灵;王运萍;高尚风;马军;冯彩霞;王月玲

    目的 探索化疗后淋巴细胞减少期行免疫重建及应用GM-CSF基因修饰的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肿瘤疫苗过继免疫治疗方案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机制及效果.方法 以环磷酰胺化疗引起大鼠淋巴细胞减少,并建立免疫重建大鼠模型,用活肿瘤疫苗GM-CSF/NUTU-19免疫大鼠模型,收集肿瘤疫苗免疫部位引流淋巴结,制备效应T淋巴细胞(T_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T_E分泌IL(白细胞介素)2、IL-4的能力,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法测定肿瘤特异性T_E的频数,流式细胞仪测定T_E对靶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杀伤率.并将T_E过继回输给腹腔荷卵巢癌的大鼠,观察其生存期.结果 化疗-免疫重建-肿瘤疫苗免疫大鼠T_E分泌的IL-2水平增高,为(65.7±4.0)pg/ml,IL-d.分泌水平降低,为(277±49)pg/ml;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法结果提示,能分泌干扰素γ的CD_4~+;T淋巴细胞频数增高,为(13.0±2.1)%;T_E对靶细胞的杀伤率提高,为(86.5±1.1)%;经化疗-免疫重建-肿瘤疫苗免疫大鼠T_E过继免疫治疗的荷瘤大鼠生存期延长,平均生存时间为(110±16)d.结论 化疗-免疫重建-肿瘤疫苗免疫治疗能使肿瘤特异性T_E频数增加、功能增强,提高肿瘤特异性杀伤能力,有助于改善肿瘤特异性T_E细胞对肿瘤抗原弱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

  • 自然杀伤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对卵巢上皮性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程洪艳;叶雪;马瑞琼;昌晓红;崔恒

    目的 探讨自然杀伤(NK)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对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1)NK细胞的体外扩增及表型鉴定:收集2015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名健康志愿者捐赠的外周血20 ml,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采用转染后过度表达白细胞介素21(IL-21)的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IL-21-K562细胞)作为饲养细胞(经放射线照射),与外周血中分离的淋巴细胞混合培养,体外诱导、扩增培养14 d,监测扩增过程中淋巴细胞数量和存活细胞比例的变化,14 d后收获扩增的淋巴细胞并计数,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扩增的淋巴细胞中NK细胞比例(其表型为CD3CD56+).(2)NK细胞对卵巢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效应细胞(即NK细胞)与靶细胞(即卵巢癌细胞系SKOV3、HOC1A、3AO、CAOV3细胞及其对照K562细胞和正常卵巢上皮细胞系T29细胞)的比值(效靶比)分别为50∶1、20∶1、10∶1、5∶1、1∶1,采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NK细胞对卵巢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1)NK细胞的体外扩增及表型鉴定结果:体外诱导、扩增培养14d,淋巴细胞数从扩增当天(第0天)的2.0× 107个至第14天时为5.1×109个,扩增后淋巴细胞数增加至扩增前的255倍;存活细胞比例从扩增当天的95%以上降至第8天的80%左右,随后逐渐升高,至第14天时又达95%以上.扩增前、后表型为CD3-CD56+的NK细胞占CD3-的非T淋巴细胞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33%、85.32%,占总淋巴细胞数的比例分别为1.06%、69.42%,扩增前、后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NK细胞对卵巢癌细胞的体外杀伤率:LDH释放实验显示,NK细胞对卵巢癌SKOV3、HOC1A、3AO、CAOV3细胞及其对照K562细胞和T29细胞均有很强的杀伤作用,随着效靶比的增加其杀伤率均明显增高(P<0.01).当效靶比为1∶1时,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为37%,而对卵巢癌细胞及T29细胞的杀伤率均在10%左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效靶比为50∶1和20∶1时,除CAOV3细胞(杀伤率>70%)以外,NK细胞对其他卵巢癌细胞及其对照K562、T29细胞的杀伤率均大于80%,各细胞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K细胞能够在体外得到高效扩增,且其对卵巢癌细胞有良好的非特异性杀伤作用.

  •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过敏性哮喘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评估

    作者:陈实;王灵;廖锋;曾霞;邢琼波;陈冰;林小珍

    目的 评估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过敏性哮喘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差异.方法 对122例3~ 14岁粉尘螨过敏的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按就诊年龄分为学龄前期组(≤6岁,59例)和学龄期组(>6岁,63例),采用标准化粉尘螨滴剂SLIT至少2年,并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研究.评估学龄前与学龄期组患儿免疫治疗前及治疗半年、1年和2年的哮喘日间、夜间症状、鼻部症状评分以及用药评分变化.同时收集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结果 SLIT半年、1年、2年后,学龄前期组患儿的哮喘日间症状评分(0.3±0.5、0.0±0.1、0.0±0.0)与学龄期组患儿(0.3±0.4、0.0±0.1、0.0 ±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87、-0.613、0.000,P均>0.05);学龄前期组患儿的哮喘夜间症状评分(0.2±0.5、0.1±0.3、0.0±0.0)与学龄期组患儿(0.2±0.4、0.1 ±0.3、0.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96、-0.486、0.000,P均>0.05);学龄前期组患儿的鼻炎症状评分(1.4±0.9、0.4±0.5、0.1±0.3)与学龄期组患儿(1.3 ±0.9、0.5±0.6、0.2±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94、-1.166、-1.075,P均>0.05);学龄前期组患儿的鼻炎用药评分(1.6±0.8、0.0±0.0、0.0±0.0)与学龄期组患儿(1.7±0.7、0.0±0.0、0.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55、0.000、0.000,P均>0.05).2年SLIT后,学龄前与学龄期组患儿大部分不再使用哮喘控制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00,P> 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学龄前与学龄期患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00,P>0.05);主要表现为轻度肠胃不适和皮疹,学龄前期组患儿以腹泻居多,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学龄前与学龄期组粉尘螨过敏的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采用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进行2年SLIT均能获得显著疗效;提示对年幼儿开展SLIT安全有效,并为SLIT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 过敏哮喘鼻炎患者尘螨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后不良反应234例分析及处理

    作者:李孟荣;王晓宁;姜晗丹;王琼艳;李迎春;林剑;金可;张海邻;李昌崇

    目的 观察尘螨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的不良反应、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通过对2003年8月至2010年5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呼吸科哮喘及变态反应免疫治疗中心234例SCIT患者回顾性分析,观察局部不良反应(LRs)、全身不良反应(SRs)的症状,体征,发生时间,治疗处理,变应原剂量调整等,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并对预防措施进行评估.结果 (1)234例患者SCIT总注射7679针,LRs发生4973针,占总注射次数的64.8%,所有患者在SCIT过程均发生LRs.SRs共发生235次,占总注射次数的3.1%,累及67例,占治疗例数的28.6%.轻度SRs(EAACI标准Ⅰ级、Ⅱ级)发生212次,累计50例,占治疗例数的21.3%.严重SRs(EAACI标准Ⅲ级、Ⅳ级)发生23次,占总注射次数的0.3%,累及17例,占治疗例数的7.3%.(2)症状主要累及呼吸系统205次(88.4%),皮肤黏膜系统31.5%.(3)肾上腺素处理17次,占总注射次数的0.2%,累及14例,占治疗例数的6%.(4)95.3%的SRs发生在注射后的30 min内,≤10 min发生者19次,后者10次诊断为严重SRs.56例(83.6%)首次发生SRs的剂量为100 000 SQ-U.(5)61例SRs患者经调整变应原注射剂量完成疗程(治疗时间≥2年),其中36例通过变应原剂量经降级或者降级后再升级完成疗程;19例总剂量不变,但调整为分开两次、间隔30 min注射完成疗程;6例升级治疗.6例终止治疗.(6)≤14岁年龄组、维持治疗、哮喘患者、LRs发生次数为发生SRs的可能危险因素.(7) SCIT脱落病例共28例,患者依从比率88.1%.结论 SCIT过程中可能发生严重SRs,以注射次数计SRs发生概率0.3%,但占治疗病例数的7.3%.发生SRs的可能危险因素如高剂量变应原疫苗注射、哮喘患者等.对发生SRs的患者及时对症治疗,通过减少变应原疫苗注射总剂量或总量不变间隔30 min分次注射的方法,可较好避免后续治疗SRs的再次发生.

  •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评价

    作者:曹兰芳;陆权;顾洪亮;陈燕萍;张源;陆敏;钱耀琴;李岚;许以平

    目的 评估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及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78例年龄4~18 岁粉尘螨过敏的哮喘和(或)鼻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39例)和安慰剂组(139例),分别给予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或安慰剂,在治疗第2,3,4,6,10,14,18,22周进行随访,治疗第25周结束临床观察.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哮喘和鼻炎症状与体征评分、用药计分、肺功能及各项实验室指标、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比较,并在试验结束前让患儿进行疾病转归的自我评价.结果 (1)278例研究对象中,共251例完成试验;(2)治疗组过敏性哮喘患者PEF日内变异率改变量-1.38,而安慰剂组仅为-0.90(P<0.05);(3)治疗结束后,过敏性哮喘治疗组应急用药改变量较基线有所下降(-x=-0.08),而安慰剂组用药则有所增加(-x=0.52),两组用药剂量较基线改变量的差异有显著性(W=-2.45,P<0.05);(4)治疗组鼻炎患者每日症状积分改变量为-1.96,而安慰剂组为-1.03(W=3.90,P<0.01);(5)鼻炎患者安慰剂组应急用药量较基线改变量为0.01,治疗组为-0.2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1.40,P>0.05);(6)用药25周以后,两组血清特异性IgE(sIgE)水平较用药前无显著改变,而治疗组的血清特异性IgG4平均水平显著增高(P<0.05);(7)试验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哮喘轻度发作和局部皮疹.结论 "粉尘螨滴剂"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谭灏;李祥;康永;刘聪;杨伟晗

    随着肿瘤免疫学理论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免疫治疗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越来突出.在免疫应答中T细胞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部分恶性肿瘤治疗中过继性T细胞免疫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多数肿瘤治疗中还未获得理想的疗效.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的Ⅰ期临床试验中,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CAR-T细胞疗法通过增加共刺激分子信号来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可以克服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和打破宿主免疫耐受状态.同时CAR-T细胞疗法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现对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肿瘤的基因治疗

    作者:

    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过去开发过LAK细胞技术,经过抽取肿瘤病人血流内的淋巴细胞,在体外用白介素-2激活,培养增殖,再输回病人体内,进而又开发把肿瘤组织内浸润的淋巴细胞(TIL)提取出来加白介素-2激活和培养增殖,再输给病人以达到治疗目的,这些办法叫继承免疫疗法.

  • 肝动脉化疗栓塞后免疫或中药综合治疗肝癌108例观察

    作者:李翠静;许祖闪

    对 108 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 3组,进行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及化疗栓塞后分别给予免疫增强剂或中药治疗.结果近期有效率分别为 61.1%、83.1%和80.6%,3 年生存率分别为 28.6%、37.5%和40.0%.治疗后免疫功能检查单纯者免疫功能低下,而用免疫增强剂或中药治疗免疫能力增强.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患者生存时间与机体免疫功能强弱有关,免疫功能强,则生存时间相对延长.

  •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成CIK细胞及其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永春;王熙才;苏晓三;金丛国;伍治平

    目的:探索建立CIK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并阐明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细胞在肿瘤生物过继免疫治疗中的运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加入4种细胞因子(IFN-γ、IL-2、IL-1及OKT3)将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NCs)诱导成CIK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型、细胞增殖情况及细胞周期的分布;利用改良的MTT法测定效应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四种细胞因子的联合运用,可诱导出大量的CIK细胞,其相对百分率增长了163倍(从0.14%到22%),增殖高峰位于第10~12天,针对K562、Hela和YTMLC肿瘤细胞株,CIK细胞在效靶比为64 : 1时的杀伤活性分别为78.57±3.48、77.7±1.90和81.2±1.51,在32:1时分别为62.00±2.31、60.83±2.80和64.07±2.87,在16:1时分别为51.43±2.51、52.87±2.91和54.10±3.11,均显著高于LAK细胞及CBMNCs,P=0.001;而在效靶比为8:1(25.10±2.66、21.4±1.55和28.77±3.56)及4:1(17.10±2.10、11.93±1.86和9.49±2.92)时与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结论:1)脐带血可作为诱导CIK细胞的重要来源;2)联合运用细胞因子能诱导出大量的CIK细胞,其增殖高峰位于培养的第12天,适宜在此期进行临床运用;3)CIK细胞较LAK细胞具有更高的体外杀瘤活性,合理利用该细胞将为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注入新的希望.

  • 从50mL外周血中高效扩增CIK方法的探讨

    作者:邹征云;刘宝瑞;钱晓萍;杜娟;王燕

    目的:寻求有效方法使得一次性采血50 mL制备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足以满足临床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需要.方法:从50 mL外周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后,分别应用A、B方法进行培养.A培养法应用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CD3单克隆抗体(CD3 monoclonal antibody,CD3 mAb)、白细胞介素-2(mter leukin-2,IL-2)和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PHA)行常规培养;B培养法在A培养法的基础上于培养的第2天,另外加入终浓度为10 ng/mL的IL-4,1000 U/mL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比较A、B培养方式下CIK的增殖速度、培养前后免疫表型变化和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及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杀伤活性.结果:培养2周发现,B培养法可使CIK增殖倍数明显提高,高可达840倍,与A培养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培养方法所获CIK的免疫表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及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杀瘤活性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IK培养的第2天,加入CD3mAb、IL-2和PHA的基础上再加入IL-4和GM-CSF可使CIK得率更高,细胞总数>5×109,从而使得一次性采血50 mL制备的CIK足以满足临床回输治疗需要.

  • IL-4对IL-1β和IFN-γ诱导的肺癌细胞A549分泌C3和B因子的影响

    作者:李光;赵玉霞

    目的:探讨IL-4对IL-1β和IFN-γ诱导的人肺癌细胞株A549分泌C3及B因子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A549细胞培养上清中C3及B因子的水平,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C3及B因子的mRNA表达.结果:未干预组C3及B因子的水平分别为19.80±11.72和10.40±5.77(ng/106cells),IL-1β、IFN-γ、IL-4干预组C3的水平分别为117.99±16.02、38.14士6.32、95.02±3.749(ng/106cells),B因子的水平分别为92.56±10.75、23.98±5.07、13.37±4.00(ng/106cells).IL-4诱导A549细胞分泌C3具有剂量依赖性,它显著增强IL-1β诱导的A549细胞分泌C3及其mRNA表达,减弱IL-1β、IFN-γC诱导A549细胞分泌B因子及其mRNA表达.结论:IL-1β、IFN γ、IL-4调节A549细胞分泌C3及B因子具有协同作用,可通过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活性途径杀伤肿瘤细胞.

  • CIK细胞对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群;李勇;杨进强;陈少轩;范立侨;王力利;宋振川;邝刚

    目的:探讨CIK细胞对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方法:在成功制备CIK细胞、建立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的基础上,观察CIK细胞对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用放射免疫方法(RIA)、酶联免疫方法(ELISA)检测CIK细胞在体内抗肿瘤过程中血清和腹水中CEA以及血清IL-2、TNF-α、IFN-γ、GM-CSF含量的变化.结果:NS对照组裸鼠腹水继续生长,与其相比,CD3AK组体质量、腹围、腹水量均明显减少,P<0.01.CIK组较CD3AK组上述指标有进一步显著减少,腹水均全部消失,其腹水抑制率达100%,P<0.01;NS对照组裸鼠血清、腹水中CEA含量均保持较高水平,与其相比,CD3AK组明显减少,CIK组较CD3AK组血清中CEA含量进一步显著减低,P<0.01;另外,与NS对照组相比,CIK组裸鼠血清中IL-2、TNF-α、INF-γ、GM-CSF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CIK细胞对脾虚型人胃癌腹膜移植裸小鼠模型有更强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并可显著减少胃癌细胞CEA的分泌,继续分泌IL2、TNF-α、INF-γ、GM-CSF等细胞因子而发挥直接或间接的抗肿瘤作用.

  • 肝细胞性肝癌根治性治疗后过继免疫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马良;钟鉴宏;黎乐群

    目的:评价肝细胞性肝癌(HCC)术后过继免疫治疗(AIT)对预防复发及提高总生存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检索所有关于HCC术后AIT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合计4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1年复发率:4个试验(n=423)表明,辅助AIT治疗组与单纯手术或射频消融治疗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51,95%CI=0.36~0.71,P=0.000 1).2)2个试验报道了3年复发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R=0.76,95%CI=0.56~1.02,P=0.07).3)死亡率:报道1年死亡率的2个研究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0,95%CI=0.31~1.61,P=0.41);3年死亡率结果亦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6,95%CI=0.38~1.49,P=0.42).4)不良反应:3篇研究报道了与辅助AIT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寒战发热、头痛、头晕、恶心或心动过速.尚未见与AIT相关的感染、肝功能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死亡的报道.结论:辅助AIT治疗能降低HCC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率,但对改善生存率及远期复发率无明显作用.由于本研究纳入病例数较少,无法确定偏倚对结论可靠性的影响程度,因此,有必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及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 AFP与HBsAg混合多肽负载树突状细胞治疗HBV阳性肝癌的研究

    作者:张弘炜;史央;郑苏文;栾燕;李栋良;时宏珍;王太洪

    目的:以AFP和HBsAg为双靶标,以树突状细胞(DCs)为抗原载体与佐剂,探讨其激发特异性(CTL)反应的能力及其在HBV阳性肝癌(HCC)患者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集20例HLA-A201+ HBV+ AFP+ HCC患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Mo)和外周淋巴细胞(PBLs),将Mo诱导为成熟DCs (mDC);人工合成AFP和HBsAg多肽,负载mDC 后体外致敏,检测其体外杀伤活性;同时于患者皮内注射负载AFP和HBsAg混合多肽的DCs,监测接种前后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和特异性CTL水平变化,并进行DTH试验,治疗后跟踪检测患者AFP水平和乙肝两对半水平的变化.结果:患者外周PBLs经DCs致敏后,对负载AFP和HBsAg多肽的T2靶细胞杀伤率明显增高,P<0.05.接种负载AFP和HBsAg多肽的DCs后,血清中IL-2、IL-12、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o.05,TNF-α和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差异不大,P>0.05;DTH试验阳性率为41.7%(5/12),患者外周血中特异性CTLs比例明显上升的有4例(4/12).治疗后有4例患者AFP水平下降,9例HBeAg阳性的患者中有3例HBeAg下降,2例患者出现血清学应答.结论:负载AFP和HBsAg多肽的DCs体内、体外均具有激发特异性CTLs反应能力,可诱导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有望成为一种HCC治疗的新方法.

1329 条记录 7/67 页 « 12...45678910...66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