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汤剂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吕杰;马福春;康宝金

    目的:观察中药汤剂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91例Ⅲ~Ⅳ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化疗+中药组(治疗组)113例,单纯化疗组(对照组)78例.治疗组在第1周期化疗同时开始服用中药汤剂.并连续服用2~3个月.结果:治疗组的CD3、CD4、CD4/CD8及NK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药汤剂配合化疗对提高患者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有一定的疗效.

  • 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及抗生素应用调查

    作者:杨光荣;曹薇

    目的:调查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及抗生素应用情况并进行分析.方法:对2004/2005年医院恶性肿瘤患者感染353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和术后切口感染等,其发生原因主要是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加之介入性治疗,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滥用抗生素等危险因素有关.结论:基础病情重,侵袭性操作,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是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

  • 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地位

    作者:梁化歧;王海英;王北宁

    红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人体的天然免疫、特异性免疫及免疫调控,并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转归密切相关,在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 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和NK活性及sIL-2R检测分析

    作者:杨萍;程爱明;李程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治疗前后变化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表达.方法:单克隆抗体法.结果:1)恶性肿瘤患者各项免疫活性细胞表达均低于对照组;2)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IL-2R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3)免疫功能与临床治疗效果成正比;4)血清sIL-2R表达与临床治疗效果成反比.结论: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受到抑制,血清sIL-2R呈现高表达,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PHA对CIK细胞体外扩增影响的研究

    作者:杜娟;钱晓萍;邹征云;孙雪梅;刘宝瑞

    目的:观察植物血凝素PHA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体外扩增的影响.方法: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定向诱导CIK细胞时加或不加PHA,观察细胞增殖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MTT法测定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PHA能明显提高CIK细胞的扩增倍数及体外杀伤活性,P=0.041.结论:为CIK细胞的过继性免疫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

  •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成CIK细胞及其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永春;王熙才;苏晓三;金丛国;伍治平

    目的:探索建立CIK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并阐明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细胞在肿瘤生物过继免疫治疗中的运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加入4种细胞因子(IFN-γ、IL-2、IL-1及OKT3)将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NCs)诱导成CIK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型、细胞增殖情况及细胞周期的分布;利用改良的MTT法测定效应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四种细胞因子的联合运用,可诱导出大量的CIK细胞,其相对百分率增长了163倍(从0.14%到22%),增殖高峰位于第10~12天,针对K562、Hela和YTMLC肿瘤细胞株,CIK细胞在效靶比为64 : 1时的杀伤活性分别为78.57±3.48、77.7±1.90和81.2±1.51,在32:1时分别为62.00±2.31、60.83±2.80和64.07±2.87,在16:1时分别为51.43±2.51、52.87±2.91和54.10±3.11,均显著高于LAK细胞及CBMNCs,P=0.001;而在效靶比为8:1(25.10±2.66、21.4±1.55和28.77±3.56)及4:1(17.10±2.10、11.93±1.86和9.49±2.92)时与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结论:1)脐带血可作为诱导CIK细胞的重要来源;2)联合运用细胞因子能诱导出大量的CIK细胞,其增殖高峰位于培养的第12天,适宜在此期进行临床运用;3)CIK细胞较LAK细胞具有更高的体外杀瘤活性,合理利用该细胞将为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注入新的希望.

  • 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技术及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薛国柱;吕勇刚;窦科峰

    噬菌体抗体是指表达在噬菌体表面的抗体分子Fab或scFv, 这些分子的群体称为抗体库.经特定抗原或细胞筛选后可以获得针对该抗原或细胞表面标志物的特异性抗体.经典的筛选方法为固相或液相抗原识别,前提条件是能得到抗原纯品,对于抗原无法提纯或抗原性质不确定的情况则不能适用,所以又出现全细胞筛选,直接利用肿瘤细胞或组织细胞进行筛选,无需纯抗原,但目标抗原一定要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对于表达较低的情况,一种策略是先利用正常细胞筛选,去掉无关抗原后,再利用肿瘤细胞筛选;另一种策略是细胞内化筛选,特异性抗体被内化入细胞,然后用酸性洗脱液洗脱掉细胞膜上非特异结合的噬菌体抗体后裂解细胞,获得特异性抗体.其余筛选方法还有切片组织筛选、体内筛选等,适用面较窄,未获推广.筛选效率主要通过以下几项的检测:转化数,即被感染的噬菌体数,它随筛选轮数的增加而增加;抗体基因插入载体的频率,高比例的丢失意味着筛选的低效率;抗体亲和性.抗体库技术避免了杂交瘤技术中的许多难点,如细胞融合、动物免疫等,目前该技术已逐渐在肿瘤诊断和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 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顾军;王雅杰

    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保持了抗体和细胞因子两者的功能,能在肿瘤微环境浓集并直接增大抗体的抗肿瘤效应和/或宿主的抗肿瘤免疫.综述了IgG融合IL-2、GM-CSF和IL-12融合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特性和用于治疗人类肿瘤的潜能.

  • 树状突细胞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机制

    作者:李晓冰;汪运山

    树状突细胞(DC)具有强大的抗原递呈能力,并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是目前抗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DC在抗肿瘤免疫治疗策略中的变迁则源于对其抗肿瘤免疫机制的认识,就其近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Fas系统与肿瘤免疫的关系

    作者:邓清;袁宏银;熊斌

    Fasl是TNF家族成员,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死亡受体Fas蛋白结合,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许多研究表明Fas系统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肿瘤免疫逃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述了Fas系统与肿瘤免疫的关系.

  • RNAi在免疫耐受诱导和终止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晓萍;郑家法;张艳

    目的:总结国内外RNAi在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终止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Highwire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RNAi、免疫耐受、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等为关键词,检索1998~2007近10年相关的文献.文献选择标准:对参考文献进行初选,选择RNA干扰在各方面的应用及其发展近况等文献.纳入标准:l)RNAi在基础及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2)RNAi在肿瘤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情况;3)RNAi在免疫耐受领域的应用前景;4)RNAi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的优缺点评价.文献筛选:粗选有120篇关于RNAi方面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出约近70篇,后精选30篇文献作为综述参考文献.结果:随着RNA干扰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RNAi特异性沉默某些基因的表达,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或抗肿瘤免疫,从而为这两种疾病在基因水平的治疗提供了可能.目前RNAi在体内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投入临床和仍处于研究阶段的RNAi药物远期作用仍不肯定.结论:RNAi在医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应用颇多,但其作用的准确性,特异性和高效性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 成分输血在肿瘤患者血型变异时的临床应用

    作者:史军

    肿瘤患者输血不同于一般疾病,有其特殊性,作为辅助治疗和出血患者的抢救, 输血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但是有些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发现, 开始输同型血无反应, 但在以后的输血配血时, 患者的血型发生变异, 使配血、输血困难.在会诊中发现有2 例血型变异, 经血型确认后, 输相应的成分血, 结果报道如下.

  • hMIP-1β基因修饰瘤苗体内诱导抗肿瘤免疫效应的研究

    作者:罗小玲;谢裕安;匡志鹏;吴继宁;梁安民

    目的:探讨人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hMIP-1β)基因修饰瘤苗体内诱导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通过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将hMIP-1β基因导入CT26细胞中,X-gal染色法检测基因转染效率;ELISA法检测hMIP-1β基因修饰CT26细胞培养上清中hMIP-1β的含量;Boyden趋化小室法检测培养上清对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及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的趋化作用;制备hMIP-1β基因修饰的CT26细胞瘤苗并免疫BALB/c小鼠,观察其诱导免疫细胞的杀伤活性和保护性免疫反应.结果:腺病毒载体可介导hMIP-1β基因转染CT26细胞和表达(X-gal染色的阳性率>95%),培养上清中 hMIP-1β水平为980 pg/mL,并对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及imDCs有显著的趋化作用,与转染对照基因LacZ的CT26细胞及野生型CT26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MIP-1β基因修饰的CT26细胞瘤苗免疫小鼠能有效诱导肿瘤特异性CTL活性和非特异性NK活性,产生明显的免疫保护作用,可抵抗肿瘤细胞的再攻击,成瘤率降低,肿瘤生长速度减慢,小鼠生存期延长.结论:hMIP-1β基因修饰瘤苗可诱导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保护作用,有希望成为预防肿瘤转移与复发的有效手段.

  • 小鼠肠癌HSP70多肽复合物的纯化及其抗肿瘤免疫效应

    作者:龚福生;郑秋红;应敏刚;刘胜;谢云青;陈蓉明

    目的:应用AKTA-purifier100液相层析系统,建立分离和纯化热休克蛋白70(HSP70)多肽复合物的方法,并观察其抗肿瘤免疫保护效应.方法:采用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和ADP-Ag-arose亲和层析,从热处理的BALB/c鼠源性结肠癌细胞(CT26)制备裂解液中分离、纯化HSP70多肽复合物,并通过主动免疫保护实验观察其抗肿瘤免疫效应.结果:纯化蛋白经鉴定为相对分子质量70×103左右的HSP70多肽复合物;平均1 g湿重肿瘤细胞可获得63.63 μgHSP70多肽复合物;HSP70主动免疫的小鼠可抵抗CT26细胞的攻击.结论:用此层析法可分离纯度较高的HSP70,并可诱导明显的抗肿瘤免疫保护效应.

  • 荷CEA-rV的DC诱导的CIK对CEA阳性原代肿瘤细胞的特异杀伤作用

    作者:杨家启;祁岩超;姜鸿南;杨波

    目的:探讨携带CEA重组基因痘苗病毒(CEA-rV)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CEA阳性原代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用脐血制备脐血单个核细胞(UBMC)、DC、CIK、DC+CIK、CEA-rV+DC+CIK和CEA-rV+DC+UNBC细胞.取新鲜切除的食管癌组织和肺癌组织,制备原代培养的CEA阳性肿瘤细胞作为靶细胞.用MTT法测5组效应细胞对两种靶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1)用CEA兔抗人单克隆抗体鉴定证实两种原代培养靶细胞系CEA阳性细胞.2)流式细胞仪测定DC的分子表型,证实为DC.3)流式细胞仪测定CIK的CD3+CD56+双阳性细胞达75.4%.4)DC+CIK和CIK相比,对两种CEA阳性肿瘤细胞的杀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CEA-rV+DC+CIK对两种CEA阳性肿瘤细胞的杀伤率(78.80%)明显高于DC+CIK(52.94%),P<0.05.结论:CEA-rV+DC能明显提高CIK细胞对原代培养的CEA阳性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而单纯DC不能提高CIK的杀伤活性,说明CEA-rV在提高CIK对CEA阳性肿瘤细胞的特异杀伤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免疫功能状况及胸腺五肽等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焱;王士勇;于环;宋利;杜微丽;陈维信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和调节免疫功能的治疗方法.方法:分别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生化法检测95例恶性肿瘤患者和18名健康人的细胞免疫功能(CD3、CD4、CD8和CD56)和体液免疫功能(C3、C4、IgA、IgM和IgG);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38例初诊和47例化疗后恶性肿瘤患者与18名健康人的细胞免疫功能比较,肿瘤患者的CD3、CD4和CD4/CD8明显低于健康人,CD8(除生物治疗后)和CD56明显高于健康人,但初诊和化疗后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胸腺五肽(欧宁)治疗后的22例患者,CD3比例略有上升, CD4和CD4/CD8明显上升,CD8明显下降,CD56略有下降.经中药治疗的16例患者,CD4略有上升,CD8比例明显降低,CD4/CD8明显增高.肿瘤患者与健康人比较,IgG明显高于健康人;经胸腺五肽和中药治疗后,体液免疫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基本正常;胸腺五肽和中药治疗后均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但仍达不到健康人水平;两种治疗方法对体液免疫功能影响不大.

  • CIK体外抗癌活性分子机制的探讨

    作者:李芳秋;张蕾;刘群;黄海嵘;李德闵

    目的:分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 CIK)抗肿瘤活性增强的分子机制.方法:从健康人志愿者和恶性肿瘤患者PBMC培养获得CIK细胞,用LDH释放法分别对PBMC和CIK进行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测定,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BMC和CIK细胞群中颗粒溶素(granulysin, GNLY)和穿孔素(perforin, PFN)的表达.结果:在效靶比为5∶1时,健康人和肿瘤患者PBMC对肿瘤细胞K562的裂解率分别为6.33%和1.29%,两组CIK细胞对肿瘤细胞K562的裂解率分别为14.7%和14.16%,PBMC与CIK对细胞的裂解率显著提高,P<0.01;GNLY阳性表达细胞百分比由4.43%和1.95%上升到19.15 % 和17.52%,P<0.01.但PFN细胞却由21.91 % 和14.69%降低到4.96%和3.7%,P<0.05.结论:肿瘤患者PBMC抗肿瘤活性下降可能与该细胞中GNLY和PFN表达减少有关;CIK细胞杀伤肿瘤活性的提高可能与GNLY的表达增加相关;PFN表达下降可能是维持CIK细胞在体外大量增殖的调节因素.

  • 树突状细胞(DCs)疫苗的制备及抑瘤实验研究

    作者:孙广莲;王雪楠;李焱;孟红;刘菊华;秦立增

    目的:本文研究了新鲜分离的小鼠脾树突状细胞(DCs),在其未成熟阶段加入MCA38肿瘤抗原,使其对抗原加工处理而制成DCs疫苗对同基因型小鼠的抑瘤作用.方法:通过皮下接种(A组),静脉注射(B组),腹腔接种(C组)DCs疫苗方法研究其抑瘤作用.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表明,DCs疫苗对肿瘤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01);三种接种方法对肿瘤的生长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DCs疫苗具有显著的抑瘤作用,皮下接种方法接种量少,方法简单、安全而且副作用小,具有更宽广的临床开发应用前景.

  • 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和sIL-2R检测的意义

    作者:邹爱民;张盈华;张利朝;殷缨;陶秦渝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红细胞(RBC)免疫功能与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黏附酵母菌花环法,检测11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RBC 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RBC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患者血清sIL-2R,并与50例健康对照相比较.结果:消化道肿瘤组、胸腺瘤组RBC-C3bRR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肺癌组、淋巴瘤组RBC-C3bRR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各肿瘤组RBC-ICR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多,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各肿瘤组间RBC-C3bRR、RBC-ICR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各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IL-2R水平明显增高(P<0.01),各肿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测定RBC免疫功能和sIL-2R,可了解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对疾病的严重程度、肿瘤分期、疗效及预后作出正确的评估.

  • 促吞噬肽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作者:杨金良;李文平;王克诚;肖文华;卞红磊;魏梅新;高静

    目的:通过S180在昆明种小鼠活体生长,对促吞噬肽(tuftsin)的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方法:建立脾切除、模拟脾切除动物模型,皮下接种S180,注射促吞噬肽,观察荷瘤小鼠的瘤体生长、自然生存期及检测NK细胞活性.结果:促吞噬肽能抑制带脾荷瘤小鼠的瘤体生长、增强NK细胞活性并延长生存期.这种作用在脾切除的小鼠中更为明显.结论:促吞噬肽具有抗肿瘤免疫作用,可望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

4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