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间盘突出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马治国;娄宏亮;黄鑫;李治国;连宵飞;陈少鹏;索木森;候志强

    目的 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倒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间盘突出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获5~28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后感觉及运动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结论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颈前路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间盘突出,其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维持颈髓减压、颈椎稳定以及生理曲度效果好.

  • 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陶春生;倪斌;宋展昭;徐朋;吴冰;曲良

    目的 探讨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治疗的策略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治的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62例.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取了颅骨牵引术(54例)、术前或术后气管切开术(18例)、呼吸机辅助呼吸(8例)以及手术减压重建颈椎稳定治疗(59例),所有手术患者术后均进行了高压氧治疗.结果 手术治疗59例者获随访4~60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成功脱机(呼吸机)6例;需要呼吸机辅助生存2例,其中1例术后4个月放弃治疗死亡.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级4例,B级1例,C级4例,D级5例,E级45例.结论 充分减压及重建颈椎稳定性是治疗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的基本方法,而有效的术前、术后处理也是改善该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 改良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疗效评价

    作者:罗元标;林宗锦;曾清东;黄文华

    目的 探讨改良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22例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2个月~5年.疗效评定按照JOA评分标准:优11例,良7例,可1例,差3例.结论 改良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术能有效减轻颈部的轴性疼痛、减少颈椎不稳、可以早期活动等优点.

  •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治疗选择与疗效观察

    作者:李景欣;李立新;何发胜;陈勇;许兆光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SCIWOFD)的治疗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CSCIWOFD治疗前后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及采取的治疗方案,包括非手术治疗、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后路减压内固定或前后路联合手术.结果 本组获得随访6~48个月,治疗前JOA评分(8.7±3.2)分,治疗后为(13.2±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68.2±12.2)%,优良率84.6%.结论 对于CSCIWOFD根据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颈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

    作者:罗彬;王清;王高举;修鹏;杨晓茂;冯浩

    目的 探讨颈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脊髓前方无局限性压迫、颈椎不稳定的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06-2011-03纳入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44例,包括脊髓中央综合征26例,前脊髓损伤综合征12例,Brown-Sequard综合征4例,其他2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获12~60个月随访40例,平均(25.2±17.6)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脊髓功能评分改善率为68.5%;但双上肢功能恢复较差,出现双手不同程度肌肉萎缩5例;X线片检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良好,无断钉、断棒及颈椎失稳;CT检查显示螺钉位置良好,椎管扩大成形满意,无门轴断裂及再关门.结论 颈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脊髓前方无局限性压迫、颈椎不稳定的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 颈脊髓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变化及其与死亡率的关系

    作者:陈晓斌;刘智;孙天胜;郑龙龙;王晓伟

    目的 研究颈脊髓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对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将128例颈脊髓损伤依治疗结果分为非死亡组和死亡组.记录两组一般信息和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比较两组血清蛋白水平动态变化,分析其与死亡的关系.结果 入院早期,血清总蛋白水平在死亡组降低;3~5 d后,3种蛋白水平在死亡组均低于非死亡组(P<0.05),死亡组下降幅度较大;患者较低的血清蛋白水平是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颈脊髓损伤患者伤后低蛋白血症在死亡患者中更为明显;低蛋白血症是此类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 一期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慢性颈脊髓钳夹型损伤

    作者:王洪伟;孙连星;阮美树;王尚忠;陈广辉;段洪凯;赵湘军

    目的 评价一期后前路联合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慢性颈脊髓钳夹型损伤的临床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自2005年3月~2009年7月对23例慢性颈脊髓钳夹型损伤行一期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23例获得随访18~56个月,平均24.6个月,JOA评分提高到(16.1±1.2)分,症状改善率88.6%.结论 一期后前路联合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慢性颈脊髓钳夹型损伤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恢复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作为该类患者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

  • 24例无放射学异常的颈椎间盘水平脊髓损伤机制探讨

    作者:王大伟;贺新兵;韩立仁;张洪磊

    无放射学异常的颈脊髓损伤(spinaI cord m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SCIWOR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脊髓损伤.自1998年10月~2004年8月,笔者共收治无放射学异常的颈脊髓损伤24例,经过手术、影像学观察和临床分析,认为过伸性椎间盘撕裂性损伤可能是导致该类型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报告如下.

  •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椎管狭窄合并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作者:林宗锦;郭春仙;罗元标;李国山;黄一平;林群贤

    颈椎椎管狭窄由于其病程缓慢,许多人可以没有临床症状.但一旦头颈部遭受非严重外伤,可以出现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自2000年3月~2004年12月,笔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这类损伤1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30例探讨

    作者:沈宁江;王广积;林庆彪;王书成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并非少见,约占成人全部脊髓损伤的37%~52%[1].以往由于对此类损伤认识不够及检查手段的限制,认为是一过性颈椎脱位或半脱位导致的"挥鞭样损伤".自1982年Pang等[2]将此类损伤列为脊髓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以来,逐渐被大家所共识.本院自1993年1月~1998年12月共收治181例创伤性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其中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30例,现报告如下.

  • 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周建元;赵隆队;钟德和;钟雪平;李红

    目的 分析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病的致伤机制,探讨其治疗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76例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减压结合植骨、前路减压及结合颈前路钢板固定和后路扩大减压.对不同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对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①手术组JOA评分显著提高;②病程长短与疗效相关,病程在3周以内的患者疗效优于3周以上者(P<0.05);③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颈前路钢板固定其优良率高.结论 伤前存在颈椎病的患者更易致急性颈脊髓损伤.早期手术、前路减压结合植骨融合与结合钢板固定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 颈段脊髓损伤外科手术时间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物鹏;马庆军;付万有;闫占明;白锋;王新亮;周权

    目的 回顾分析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外科手术时间对预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急性颈段脊髓损伤89例,根据手术时间、术后2年随访、Frankel分级及感觉和运动评分(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标准评定).结果 2年后随访结果与术前相比其感觉和运动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Frankel分级亦显著提高.结论 急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的佳手术时间应该在72 h之内,否则应在7 d以后进行.

  •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许文胜;陈永军;杨增华;张涛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干预时机的不同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3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SCIWF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分为3组:A组(伤后3天之内手术组)、B组(伤后3~7天手术组)、C组(伤后2周以内手术组),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运动评分标准,对3组手术前后四肢关键肌的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获得术后12个月随访,3组治疗前后功能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评分:术后1、6、12个月的功能改善率,B手术组手术效果优于A手术组和C手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手术组和C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手术减压可防止或减少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继发性损害并促进脊髓功能恢复;伤后3~7天手术可获得大程度神经功能的改善.

  • 经口咽入路联合后路固定治疗寰枢关节陈旧性脱位合并颈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

    作者:刘娜

    寰枢关节脱位,或称为寰枢椎脱位,是指颈椎的第1节(寰椎)、第2节(枢椎)之间的关节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临床上常见的病因为外伤原因和先天畸形。寰枢关节脱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使患者出现四肢瘫痪,甚至发生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 围手术期护理在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武彦敏

    目的:探讨和分析对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情况和效果.方法:随机选择48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对他们的临床手术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2.50%),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5.0%),组间比较均明显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对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护理,其护理效果显著,是一种有效、科学、安全的临床手术护理方法.

  • 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谢福杰;孙春汉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道路交通的发展,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交通事故中常见的损伤之一,常导致患者不完全或完全性瘫痪,也包括肌肉撕裂、 椎间盘周缘损伤等颈椎不稳定;还有的是产生身体慢性疼痛和劳动力丧失,给社会资源和家庭生活造成巨大的负担.临床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本文就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颈脊髓损伤后患者P1NP和β-CTX的研究分析

    作者:赵国权;罗春山;陆廷盛;姚书眈;蒲兴魏;陈启鸰;欧阳北平

    目的 观察和研究脊髓损伤后患者血清1型前胶原N端前肽(type 1 procollagen amino terminal peptide,P1NP)和血清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type 1 collagen carboxyl terminal peptide,β-CTX)的变化,以期提高临床对骨质疏松中骨转换标志物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我院骨科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颈脊髓损伤患者共69例,对所有患者均采集入院时及入院后2w、4w、8 w、12w的静脉血,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血清P1NP和β-CTX水平,统计患者P1NP和β-CTX的数值,并进行前后比较、分析.结果 入院时患者P1NP为(31.7±8.9) ng/mL,12 w后下降至(22.3±8.3)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患者β-CTX为(0.41±0.039) ng/mL,12 w后升高至(0.72±0.045)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w患者P1NP值较入院时提高,入院后2 w患者β-CTX值较入院时降低;入院时患者PINP为(31.7±8.9) ng/mL,入院4w后P1NP为(30.3±8.1)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院时患者β-CTX为(0.41±0.039) ng/mL,入院4w后β-CTX为(0.40±0.052)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NP测量值在2 w以后逐渐减少,以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小的患者为著;β-CTX测量值在2 w以后逐渐增大,以BMI小的患者为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脊髓损伤后检测P1 NP及β-CTX值,可以准确地反映患者骨代谢情况,更好地预防骨质疏松.

  • 雷奈酸锶结合钙剂对颈髓损伤合并骨质疏松症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念;尹锐锋;李志安;李雷

    目的 观察雷奈酸锶结合钙剂对颈髓损伤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疼痛评分(VAS)、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2010年2月至2015年11月本科收治的颈髓损伤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40)及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钙剂治疗,治疗组给予雷奈酸锶联合钙剂进行治疗,共6个月.测定治疗不同时间段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BMD)及1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及1型胶原羧基端降解产物(β-CTX)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后,治疗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TX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1N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奈酸锶联合钙剂可有效减轻颈髓损伤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性疼痛程度,提升患者骨密度,改变骨代谢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 颈脊髓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管理

    作者:郑红云;唐和虎;张军卫;洪毅;夏艳萍;孙晖;周秀娟;张晓光;魏丽巍

    目的:回顾性总结颈脊髓损伤(SCI)气管切开患者护理要点、拔管指征和结果.方法:回顾研究2008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92例颈脊髓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管理过程和转归情况,其中男74例,女18例;年龄41.7±19.2(28~72)岁.随访时间24±8(7~34)个月.护理要点包括鼓励患者自主咳嗽,叩背吸痰,保持气道清洁、湿润、通畅;逐渐辅以振动排痰和呼吸训练.拔管的指征为血气分析结果正常,自行咳嗽排痰,咽反射正常,肺部无炎症表现,无喉头水肿,套管远端无气道狭窄.统计患者气管套管拔出时间和影响因素.结果:92例患者中82例(89.1%)患者一次性拔管成功,伤后3个月内拔管成功患者64例(69.5%),拔管距伤后时间平均44.1±14.2d(11~89d);伤后3个月后拔管成功患者18例(19.6%),拔管距伤后时间平均138.9±5.5d(125~147d),均反复出现肺部感染.10例(10.9%)患者在随访中拔管失败,其中7例患者因肉芽组织增生致气管狭窄,更换T管后保留气管切开套管直至随访结束;3例患者拔除气切套管后出现气管塌陷,其中2例重新接受气管插管,病情稳定后改用气管切开套管至随访结束,1例因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结论:正确的护理和呼吸训练,可以使大部颈脊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度过危险期而顺利拔管.SCI运动平面高、反复肺部感染、气管狭窄和塌陷是导致拔管延迟和失败的主要原因.拔管后气管塌陷发生率虽较低,但危害大,应引起重视.

  • 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预测模型

    作者:侯云飞;吕扬;周方;田耘;姬洪全;张志山;郭琰

    目的:通过易获得的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床旁资料建立气管切开预测模型,探讨用其预测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45例急性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数据.采集其中219例患者人口学资料,是否行气管切开,既往系统性疾病史(除肺病外)、既往肺病史、吸烟史、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神经损伤节段、ASIA分级、合并伤情况,是否存在颈椎骨折脱位,术前颈椎MRI显示的颈髓信号改变长度及高病变节段、椎管大侵占率、脊髓大受压率、是否出现髓内出血.分别应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和分类回归树分析建立气管切开的逻辑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利用交叉验证方法应用另外126例患者资料对两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应用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率及ROC曲线下面积评估两模型预测能力.结果:345例患者中,58例行气管切开.决策树模型显示: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1分的患者气管切开率为66.7%;ASIA运动评分≤22分且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患者气管切开率为69.0%;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23分、不完全颈髓损伤、术前MRI显示髓内信号改变高节段位于C3或以下的患者气管切开率为0.8%.逻辑回归模型显示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ASIA运动评分≤22分,ASIA A级或B级损伤及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决策树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在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率、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分别为73.7% vs 81.8%、89.7% vs 86.4%、87.3% vs 85.7%及0.909 vs 0.889.结论:决策树模型可用于进行气管切开的预测,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22分、ASIA A级颈髓损伤、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及术前颈椎MRI显示髓内信号改变的高节段位于C2或以上为患者气管切开的独立预测因素.

263 条记录 2/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