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诊疗观察

    作者:吕金玉

    目的 回顾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诊疗进行总结归纳并分析探讨.方法 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眼科门诊随访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术后发生HSK 4眼.诊断明确给予抗病毒药物及角膜修复药物治疗.结果 4只眼均为单眼发病,其中2眼合并2型糖尿病.1眼表现为角膜上皮点状缺损,3眼表现为树枝状角膜浸润,荧光素染色均为(+).经抗病毒治疗7~21 d角膜修复,荧光染色(-).随访3~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尽管白内障术后HSK发生少见,但对合并糖尿病等全身抵抗力下降的患者,医师仍须警惕术后诱发HSK的可能.发现病毒感染后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王雪燕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4例高龄白内障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57例)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B组(57例)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比术后视力、术后散光度数,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术后3d的视力显著高于A组(P<0.05);A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视力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散光度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散光度数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核硬度≤Ⅲ级时,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硬度≥Ⅳ级时,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治疗高龄白内障方面临床疗效确切,但核硬度≥Ⅳ级时,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有助于术后视力恢复,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超声乳化手术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中的康复效果

    作者:卢建民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引起视力残疾的疗效.方法 对38例(46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观察术后视力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3者36眼(78%),≥0.05者44眼(96%).无后囊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有良好的效果.

  • 70岁以上老年白内障患者选择性超声乳化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崔龙江;陈玉枝

    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2000年1月至2002年3月共施行白内障手术520例(609眼),其中老年白内障患者119例(127只眼),男性64例(64眼),女性55例(63眼),年龄75~94岁,平均(80.4±5.3)岁.2.方法:根据术中晶状体核的硬度,将患者分为超声乳化组:78只眼行超声乳化术;非超声乳化组:49只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两组患者视力范围:手动~0.1,差异无显著性.晶状体核硬度按Emery和Little分级标准[1]分级:Ⅱ级2眼,Ⅲ级70眼,Ⅳ级51眼,Ⅴ级4眼.两组患者均伴全身性疾病,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分别于术后第1天、1周、1和3个月随诊记录.

  • 双手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老年患者68例

    作者:王玉梅

    目的:观察和探讨双手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36例白内障老年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8例(68眼). 对照组患者予以白内障小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双手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 结果:2组患者经手术后视力均有所恢复,其中观察组中矫正视力<0.3者4例,对照组中矫正视力<0.3者10例,且观察组中矫正视力>1.0的患者比例为54.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2.3%. 经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为44.2%,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5%. 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患者手术后1个月检查提示散光为1.00D,3个月散光复查提示为0.75D;对照组手术后1个月检查提示散光为1.00D,3个月散光复查提示为085D. 2组患者术后散光对比无显著差异,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双手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有效用于白内障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手术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在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上具有广泛的运用价值.

  • 青光眼白内障的联合手术与预防探究

    作者:李杨林

    目的:观察青光眼白内障的联合手术与预防方案,研究提升青光眼白内障病患治疗效率的重要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在本地人民医院五官科内进行诊疗的92名青光眼白内障病患,以随机法为主要方式将其分成2个组。实验组有46名,对照组有46名。其中对照组病患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而实验组病患则接受联合手术方案,术后予以随访,同时观察2组病患视力情况以及眼压情况等指标。结果:2组病患在视力情况以及眼压情况等指标之间明显具有差异( P<0.05)。结论:给予青光眼白内障病患联合手术,不但切口非常小,病患前房的密闭性普遍偏好,同时病患眼压处于稳定状态,不会出现严重性反应,加之可以帮助病患维持其视力,控制新生血管、球结膜或者是巩膜瘢痕的出现,具有重要价值,建议推广。

  •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与摘除术患者术后眼内感染及细胞因子IGF-1与bFGF和相关白细胞介素的变化研究

    作者:李锐;袁慧敏;刘钊臣;李勇;岳章显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与摘除术患者术后眼内感染情况,分析患者细胞因子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IGF-1)、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相关白细胞介素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2016年10月医院收治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与摘除术患者12676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后眼内感染情况 、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观察比较患者感染前后的细胞因子IGF-1、bFGF及相关白细胞介素指标.结果 12676例白内障手术患者中有61例患者发生术后眼内感染,感染率为0.48%;61例感染患者共检出4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6株占60.47% 、革兰阴性菌7株占16.28% 及真菌10株占23.26%;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5岁 、透明角膜手术切口 、手术时间 ≥10 min、存在玻璃体溢出 、合并糖尿病为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眼内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感染前患者细胞因子IGF-1、bFGF指标水平高于感染后;感染前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指标表达水平均低于感染后的检测水平(P<0.05).结论 患者术后眼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针对临床影响因素给予早期积极地预防干预,并对相关炎症指标进行观测以指导临床的感染预防.

  • 后囊膜混浊的研究现状

    作者:邹玉平;冯波;林振德

    超声乳化吸除术替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与切口有关的并发症大大减少,后囊膜混浊成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分三部分,从流行病学与相关因素、发病机制及预防方法三方面综述了后囊膜混浊的新近研究进展.

  • 有角膜屈光手术史患者的白内障手术

    作者:金海鹰

    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进行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由于角膜屈光手术的开展逐渐增多,使白内障手术医师面临严峻挑战。本文综述了相关文献,阐明了对有屈光手术史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并IOL植入手术的处理要点。

  • 手术导航系统在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赵阳;李蕾;朱思泉

    目的 观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应用Lenstar LS900手术导航系统对患眼手术前后屈光状态变化的影响,初步评价Lenstar LS900手术导航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2年8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单纯白内障患者36例(45眼).方法 根据手术中是否应用导航系统分为导航组17例(22眼)和对照组19例(23眼).导航组患眼术前分别采用Lenstar LS900光学低相干反射生物测量仪及IOLMaster进行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散光度等参数的测量;术后1、3个月采用Lenstar LS900光学低相干反射生物测量仪对上述参数进行复查.对照组患眼术前、术后3个月均采用IOL Master进行上述参数的测量.比较导航组患者术前两种测量仪器测量的一致性;比较两组患眼术前、术后3个月的屈光参数差值的变化情况.主要指标 患眼术前术后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散光度.结果 导航组术前Lenstar LS900和IOL Master测量数据中,眼轴、角膜曲率、散光度的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前房深度两种仪器的测量数值分别为(2.82±0.46) mm和(3.14±0.52) mm (P=0.036).导航组术前、术后1、3个月眼轴分别为(25.48±3.26) mm、(25.38±3.01)mm、(25.40±3.01) mm(P=1.000);前房深度分别为(3.14±0.53) mm、(3.56±0.76) mm、(3.62±0.81) mm(P=0.000);散光度分别为(0.97±0.37)D、(0.72±0.32)D、(0.62±0.27) D(P=0.003).导航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散光度差值为(-0.35±0.27)D,对照组术前、术后3个月散光度差值为(0.20±0.49) D(P=0.000).结论 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应用Lenstar LS900手术导航系统可减少手术源性散光的形成,并可减少患者原有的部分散光度,值得在白内障手术中推广应用.

  • 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术后角膜散光动态观察

    作者:马云峰;何伟;雷琼;徐玲;吴宪巍;聂素珍

    角膜散光是白内障术后影响视力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广泛开展,因手术引起的角膜散光一直是眼科医生关注的焦点,5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可产生较明显的散光,而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因其切口小、手术便捷且术后散光小、恢复快得到众多眼科医生的青睐,但其术后角膜散光演变情况尚需进一步探讨.

  • 动物实验与医学模拟教学相结合提高白内障手术培训效果

    作者:焦剑;丁炎娥;华文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具有更长而困难的学习曲线.近年来我们采用动物实验与医学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年眼科医生进行白内障手术训练,取得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在Phaco手术技能培训的开始,应首先进行动物眼球与通过模拟器进行眼科基本显微手术技能的培训.本文从切口制作、黏弹剂注入、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和水分层、晶状体核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皮质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黏弹剂吸除及恢复眼压及前房等方面比较了从动物眼球训练与通过模拟器训练的优势与局限性.

  • 白内障现代囊外摘出术的若干改进

    作者:赵炳坤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佳的方法之一,具有术后反应轻视力恢复快等优点,但由某些原因部分白内障患者只能行现代囊外摘除术.本科于2003年1月至9月,对住院行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的200眼(150例)术中施行了连续环形撕囊技术等一些改进取得较好效果.

  • 晶状体囊袋减张撕囊法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云娥;徐明;俞阿勇;王勤美

    白色白内障由于缺乏眼底红光反射,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撕囊操作较为困难.近年来为获得大小适中的完整前囊膜环形撕囊口,有效保证术后眼内人工晶状体位置持久稳定,各种撕囊方法应运而生[1-3].然而,部分白色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囊袋张力较大,而晶状体皮质"冒烟"现象又严重影响术野的清晰度,这些因素均极易导致连续环形撕囊失败.自2001年开始我们采用改良的连续环形撕囊法,即晶状体囊袋减张撕囊法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获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晓瑛;赵平;闫志鹏;张筠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确诊为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的患者13例(13只眼),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视力,眼压,角膜后沉着物(KP),房水闪辉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患者术后随访12 个月.结果 13只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1 年佳矫正视力≥0.6者12只眼.其中佳矫正视力≥1.0者5只眼.术前术后眼压未见明显波动;术前存在KP患者术后炎症反应无明显增加,术后2~3周 7只眼出现新的KP,3只眼伴房水闪辉,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术后2只眼后囊膜混浊,1只眼人工晶状体半脱位.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的一种理想的方法,手术不会增加Fuchs综合征的炎症反应.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 Fuchs 综合征并发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晓瑛;赵平;闫志鹏;张筠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确诊为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的患者13例(13只眼),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前后视力、眼压、角膜后沉着物( KP)、房水闪辉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13只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1年佳矫正视力≥0.6者12只眼。其中佳矫正视力≥1.0者5只眼。术前后眼压未见明显波动;术前存在KP患者术后炎症反应无明显增加,术后2~3周7只眼出现新的KP,3只眼伴房水闪辉,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术后2只眼后囊膜混浊,1只眼人工晶状体半脱位。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的理想方法之一,手术不会增加Fuchs综合征的炎症反应。

  • 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

    作者:初旭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7例(77眼)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手术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虹膜周边切除术,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压、房角、前房深度,同时统计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眼压、房角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中央前房深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P=0.033)。结论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同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军;秦南;何伟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沈阳何氏眼科医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8例(78眼)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就诊时间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39眼).研究组患者均实施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宽度等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在0.5以上者比例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视力在0.8以上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眼压明显小于对照组,中央前房深度及房角宽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为3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效果更好,能有效提升患者术后视力,降低眼压,提高中央前房深度及房角宽度,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 撳针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薇;李琪;陈浩

    目的 观察撳针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入院治疗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针刺组患者采用撳针联合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假针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眼压和角膜水肿情况,分别进行检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术后1周,针刺组患者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角膜水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视力水平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在视力、眼压及角膜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撳针联合超声乳化术可以改善白内障患者的眼压,控制患者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有利于白内障患者的术后早期康复.

  •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研究

    作者:邹莹

    当前,有关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文献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进行系统评价,该文主要运用系统综述的方法,基于我国白内障青光眼的治疗现状,以期能为这种治疗方式的临床应用提供较为全面可靠的证据.

162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