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颅内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福生;王忠诚;历俊华;林松;任铭;肖庆;张亚卓

    目的研究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胶质瘤的疗效.方法从大鼠的骨髓中加入GM-CSF和IL-4培养树突状细胞,采用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了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技术、流式细胞免疫学技术观察了其特异性抗体OX6和OX62的表达;微酸洗脱方法抽提C6肿瘤抗原体外致敏树突状细胞,建立C6胶质瘤脑内动物模型,体内应用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观察脑内肿瘤的疗效,并取致敏的动物的脾脏T细胞体外加入C6肿瘤抗原,加入IL-2培养进行CTL活性检测.结果培养第8天可见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双标可见有OX6和OX62阳性细胞,流式细胞免疫学分析发现OX62阳性率为93.03%,OX6的阳性率为92.01%;体外细胞毒试验发现对相应的C6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动物实验发现实验组可见肿瘤组织内有大量的坏死,而对照组仅有少量的坏死,两者相比P<0.01.结论体内注射采用微酸洗脱的抗原肽致敏树突状细胞瘤苗能够引起荷瘤动物脑肿瘤大面积的坏死,该方法为将来临床免疫治疗胶质瘤充分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奠定基础.

  • 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小鼠IL-12的表达及其在免疫失衡中的作用

    作者:李志宏;陆江阳;王晓虹;杨毅;佟欣

    目的探讨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小鼠在伤后不同时相IL-12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创伤后免疫失衡的关系.方法选择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伤后3h、1、3、7和12天组.腹腔注射酵母多糖复制MODS动物模型,用Powervision法行脾脏IL-12 p40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与脾脏组织匀浆上清中IL-12 p40和IL-12 p70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在MODS病程早期和晚期的"两次打击"中,小鼠脾脏与血清中IL-12 p40含量显著增高,IL-12 p70相对减少,同时伴有外周血CD4/CD8比值下降.结论 MODS小鼠发生免疫抑制可能与免疫器官中抗原提呈细胞高表达IL-12 p40有一定相关性.

  • 低剂量X射线对小鼠树突状细胞与T淋巴细胞之间免疫反应的影响

    作者:董娟聪;林承赫;王金虎;吕志征;金顺子

    低剂量辐射(low dose radiation,LDR)兴奋效应机制的研究,涉及了基因调控、信号转导、细胞功能和整体调节等方面,但电离辐射对免疫细胞间反应影响及机制研究的报道不多,特别是在体外采用两种免疫细胞共培养体系,探讨LDR对其细胞间反应的研究尚少见报道.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DC)作为体内功能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在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起着独特的作用.本研究从体外DC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着手,着重观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DC与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28及其IL-12、IFN-γ、 TGF-β1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探讨DC和T淋巴细胞免疫细胞间反应的变化.

  • CD3、CD28抗体增强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研究

    作者:骆群;黎燕

    目的:研究CD3、CD28抗体对淋巴细胞转化的增强作用,以期了解与评价应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扩增淋巴细胞时双抗体作用特性及抗原提呈细胞(APC)数量对扩增的影响.方法:利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3H-胸腺嘧啶(3H-TdR)掺入法、细胞培养技术及流式细胞术(FCM),以包被CD3抗体、CD28抗体诱导PBMC中淋巴细胞转化,增加抗原提呈细胞(APC)浓度,以CD3抗体刺激PBMC(正常APC)中淋巴细胞转化为对照,以各组刺激指数(SI)来计算各因素对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及分析CD8+CD25+细胞占总转化细胞的百分比变化.结果:正常APC浓度的淋巴细胞转化组,CD3抗体可增加淋巴细胞转化,CD28抗体有协同作用;去APC组,CD3抗体增强淋巴细胞转化作用明显下降,CD28抗体仍有协同作用;4倍APC组,CD3抗体可以明显增强淋巴细胞转化作用,CD28抗体协同作用不明显.CD28抗体单独无增加淋巴细胞转化作用.流式细胞仪结果与SI结果平行.结论:CD28抗体可协同CD3抗体模拟体内第一、二信号增强诱导淋巴细胞转化,CD28可替代APC的第二信号作用,但APC有其它独立活化淋巴细胞的作用.

  • 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宇明;黄江波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移植排斥反应过程中起着至关键性的作用,利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cells,imDC)诱导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已经展现出诱人的前景,有可能成为防治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途径,对imDC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机制及如何有效维持其耐受状态成为当前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国内外DC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及其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相关机制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 肿瘤微环境与树突状细胞

    作者:韩毅;徐玉清

    肿瘤微环境指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内环境,由肿瘤细胞、间质细胞、微血管、组织液、少量浸润细胞及大量细胞因子等共同构成[1],长期以来,人们对肿瘤的治疗仅针对于肿瘤细胞本身,因而导致肿瘤治疗的局限性.近年来,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及其他间质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并产生多种免疫抑制性因子,共同营造形成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2],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促使肿瘤细胞逃逸机体的免疫监视,终导致肿瘤生长和转移.树突状细胞(DC)作为目前公认的功能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抗肿瘤免疫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然而,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能影响DC的募集、分化、成熟和生存,导致DC的功能缺陷,从而下调或抑制DC的抗原提呈功能和免疫起始功能.因此,肿瘤微环境对DC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成为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 禽流感病毒感染食蟹猴肺组织内抗原提呈细胞亚型分析

    作者:李加美;陈云新;朱华;代小伟;魏强;丛喆;蒋虹;黄澜;马春梅;贾春实;邓巍;秦川

    目的 分析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食蟹猴肺组织内抗原提呈细胞的不同亚型.方法 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病理室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感染的食蟹猴肺组织蜡块标本,观察其病理学变化及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一步分析CD68、CD14及S-100在感染禽流感病毒食蟹猴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禽流感病毒感染的肺组织内肺间隔增宽伴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可见血浆蛋白及纤维素渗出.部分肺泡间隔断裂,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肺组织内HSN1病毒抗原染色呈阳性.肺间隔及肺泡内可见大量CD68阳性细胞,局部可见散在CD14和S-100阳性细胞.结论 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食蟹猴肺组织内抗原提呈细胞主要以巨噬细胞为主.

  • 气道嗜酸性粒细胞呈递抗原对Th1/Th2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施焕中;杨庆利;莫晓云;陈一强;冷静;邓静敏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EOS)呈递抗原在体内和体外对Th1/Th2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以鸡卵清蛋白抗原致敏和雾化吸入刺激BALB/c小鼠以诱发EOS在气道聚集后将其分离纯化.将曾在气道接触抗原的EOS和致敏CD+4 T细胞在体外共同培养,在部分实验中加入抗CD80或/和CD86单克隆抗体;同时,将EOS注入致敏小鼠气道,部分小鼠还接受抗CD80或/和CD86单克隆抗体静脉注射,然后在预定的时间收集气管旁淋巴结细胞进行培养.应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4(IL-4)、IL-5、IL-13以及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结果在和EOS体外共同培养的条件下,CD4+细胞产生较大量的IL-4、IL-5、IL-13等Th2类细胞因子,而产生的Th1类细胞因子IFN-γ的量相当低.抗CD80或/和抗CD86单抗可以明显地抑制Th2类细胞因子的产生.在体内实验中,接受EOS气管注入的小鼠引流淋巴结细胞主要被激发产生IL-4、IL-5和IL-13.在体外较短时间的培养过程中加入外原性OVA抗原后所产生的Th2类细胞因子的量更高.和体外实验结果相类似,抗CD80或/和抗CD86单抗同样可以明显地抑制EOS在体内的抗原呈递过程.结论 EOS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均能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激发Th2反应.提示EOS不仅作为终末效应细胞,还可以通过强化Th2细胞的活性在变应性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放大作用.

  • 嗜酸性粒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过程

    作者:施焕中;邓静敏;覃寿明;陈一强;姚龙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EOS)在体内能否将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了解EOS在体内呈递抗原的过程和特征.方法以鸡卵清蛋白致敏和雾化吸入刺激BALB/c小鼠以诱发EOS在气道聚集.收集并纯化气道EOS以荧光素标记后注入小鼠气道,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EOS的移行过程.将接受气管EOS注入小鼠的气管旁淋巴结取出后制备单细胞悬液,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中T细胞的增殖反应并鉴定增殖T细胞的亚群.结果荧光标记的EOS注入正常鼠气道后8 h即可出现于气管旁淋巴结(19.0个/mm2±1.8个/mm2),24h达高峰(59.2个/mm2±7.2个/mm2),并至少可以维持120 h(29.6个/mm2±2.8个/mm2).致敏小鼠气管内注入5×105个接触过抗原的EOS 1 d后气管旁淋巴结增殖的T细胞百分数(6.9%±0.5%)即明显高于基础对照值(3.2%±0.3%,P<0.01),3 d后达到峰值(10.8%±0.8%,P<0.01),7 d以后下降(6.1%±0.6%,P<0.05).此外,EOS呈递抗原所引起的T细胞增殖反应具抗原特异性,出现增殖反应的T细胞仅限于CD4+细胞.结论气道EOS在体内可成为抗原呈递细胞,从而促使CD4细胞出现显著的增殖反应.

  • 树突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滕广帅;邵宗鸿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树突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体内功能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在激发和控制获得性免疫反应的程度和范围中起关键作用.许多证据表明,DC不仅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而且在诱导免疫耐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AI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一、DC的来源及其生物学特性1973年,steinman首先从小鼠淋巴细胞中分离出DC,因其成熟时伸出树突状突起而命名.根据来源,DC可分为2个不同亚型:髓系DC( mDC)和浆细胞样DC(pDC).

  • 树突状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作者:吴佩文;杨立勇;张声

    树突状细胞是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甲状腺细胞的异常生长和代谢、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等因素都可能趋使其在甲状腺内的聚集.树突状细胞通过提呈抗原、激活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功能在启动和维持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起重要作用,还可对甲状腺细胞生长和激素分泌产生影响.

  • rhG-CSF动员正常人外周血干细胞过程中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陈松鹤;黄晓军

    目的探讨rhG-CSF体内对T淋巴细胞增殖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取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HLA相合的同胞供者应用rhG-CSF前后的静脉血和单采物,用MTT法测定去除单核细胞前、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对PHA增殖反应的改变.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绝对数的改变、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因子CD80(B7-1)、CD86(B7-2)的表达以及贴壁前、后CD14+细胞比例.结果 rhG-CSF体内作用后,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绝对数升高了(4.20±1.74)倍,T细胞在去除单核细胞后增殖能力部分恢复,但仍较G-CSF作用前平均降低20.58%.单核细胞表达共刺激信号CD86下降了(66.96±13.87)%,相对平均荧光强度降低了(31.31±12.91)%,B淋巴细胞中表达CD80降低了(45.77±26.58)%.结论 G-CSF体内作用后,单核细胞数量的改变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释T淋巴细胞的反应低下,而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表达低水平的B7分子,提示这些抗原提呈细胞功能的改变可能参与T淋巴细胞增殖改变.

  • 小鼠GM-CSF基因修饰瘤苗腹腔免疫对抗原提呈细胞数量和功能的促进效应

    作者:朱学军;黄欣;章卫平;何龙;袁正隆;李楠;曹雪涛

    目的观察小鼠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GM-CSF)基因修饰的瘤苗体内免疫小鼠后的抗肿瘤效应以及对抗原提呈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腺病毒载体介导mGM-CSF基因修饰FBL-3小鼠红白血病细胞,灭活后用作瘤苗腹腔免疫小鼠,检测免疫后体内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观察小鼠存活期;计数免疫后腹腔中抗原提呈细胞(APCs)的数量,流式细胞仪分析腹腔贴壁细胞中33D1+ 树突状细胞(DCs)的含量及检测其体外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结果 mGM-CSF基因修饰瘤苗腹腔免疫的小鼠体内诱导出较高水平的CTL活性,并可全部抵抗亲本肿瘤细胞的再攻击;进一步分析表明瘤苗免疫后增加腹腔中APCs的数量及腹腔贴壁细胞中33D1+ DCs的含量,腹腔贴壁细胞体外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增强.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mGM-CSF基因修饰的瘤苗体内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效应,此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增强可能与瘤苗旁分泌mGM-CSF,促进瘤苗局部APCs的浸润及对肿瘤抗原的提呈有关.

  • 树突状细胞与乙肝病毒感染

    作者:唐艳萍;邵沂

    乙型肝炎目前仍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而免疫反应的产生首先是由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捕获抗原,经加工处理后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B淋巴细胞而引发特异性免疫应答.抗原提呈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巨噬细胞(M¢),B细胞等.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作者:郑毅;陆江阳;尹义存;孙笑非;黄火高;杨毅

    目的探讨滑膜树突状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25例RA滑膜中HLA-DR抗原阳性表达细胞、S-100阳性CD1a阳性的树突状细胞(DC)的多少和分布情况.结果23例RA滑膜细胞HLA-DR表达阳性,19例S-100表达阳性,16例CD1a表达阳性,其阳性例数的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RA滑膜中HLA-DR、S-100和CD1a标记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RA滑 膜中DC和被激活的DC及HLA-DR阳性细胞的存在和增多可能在RA病变局部递呈自身抗原的过 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是RA自身免疫异常的重要的始发因素.

  •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王佳烈;包利清;马国强;刘艳茹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目前肿瘤生物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另一种新的治疗模式.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的实验体系和新的技术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尤其是抗肿瘤方面的应用)的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对DC的免疫学活性、体外诱导扩增、功能、抗肿瘤机制和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 γδT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具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特性

    作者:张溪;王为忠;董光龙;张洪伟;季刚

    背景:新研究表明,γ~δT淋巴细胞与微生物产物接触后,可表达树突状细胞的特征性标志同时表现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引发CD4~+ CD8~+αβT细胞强烈的免疫应答.目的:初步验证γ~δT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具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特性,摸索一种体外大量扩增γ~δT细胞的简便方法,并利用基因修饰方法转染FasL 至γ~δT细胞.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观察实验,于2007-08/2008-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节段性异位小肠移植模型供、受体大鼠分别为清洁级成年健康封闭群雄性Wistar大鼠及SD大鼠,共60只,体质量200~320 g.方法:采用三袖套血管吻合法建立大鼠节段性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利用流式细胞仪获取受体大鼠血液中γ~δT细胞,并初步验证其功能.常规分离获取SD大鼠单个核细胞,以Mtb-Ag进行体外诱导扩增.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细胞增殖情况,以TCRγ~δ磁珠分选试剂盒进行阳性分选,并进行淋巴细胞中γ~δT细胞所占比例的检测.建立pLXSN FasL反转录病毒转移体系,检测转染后的γ~δT细胞.结果:活化γ~δT细胞表现出与树突状细胞相似的细胞黏附功能,在移植排斥反应中γ~δT细胞具有专职抗原递呈细胞的特性.新鲜分离的单个核细胞中γ~δT 细胞仅占4.5%,Mtb-Ag 刺激培养10 d 后,γ~δT 细胞所占比例可高达72.2%.经免疫磁珠阳性分选,γ~δT 细胞比例高达99.1%.获得的285 bp FasL片段,证明PA317细胞中有FasL基因整合.以pLXSN FasL反转录病毒转移体系转染的γ~δT细胞FasL~+细胞占97.3%.结论:实验验证了γ~δT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实现了γ~δT细胞的体外大量扩增;成功构建了PA317/pLXSN2FasL~+病毒上清转染体系,并以Fas配体基因修饰γ~δT细胞.

  • 肠黏膜致耐受抗原呈递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燕;黎海芪

    肠道黏膜免疫反应不同于普通系统的免疫反应,它常常与口服耐受的发生有关.虽然口服耐受的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了解肠黏膜表面抗原如何被加工处理和呈递是理解口服耐受的前提.本文将就肠道内抗原呈递细胞,如肠道上皮细胞、树突细胞、M细胞及B细胞的致耐受功能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赵令;陈伟;马宁;王凯;张彦东;姜振宇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其病理学表现为异常的自身抗原抗体反应以及免疫复合物沉积并发的组织损伤.在活动性SLE中,辅助性T(Th)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在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Th细胞主要分为Th1、Th2、Th17细胞.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新发现了调节性T细胞(Treg)、Th22、滤泡性辅助性T 细胞T(Tfh)等T细胞亚群.原始的T细胞接收到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发出的刺激信号便开始向Th细胞分化,根据所处的细胞因子环境不同,分化成不同的T细胞亚群.例如:IFN-γ和IL-4 存在时促进Th1、Th2的分化,相反TGF-β、IL-1β、IL-23、IL-6、IL-21等细胞因子与Th17、Tfh的分化有关,TGF-β、IL-2和IL-6、TNF-α则分别促进Treg、Th22的分化[1].为了进一步探讨SLE的发病机制,为其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的指导,本文就T细胞亚群在SLE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不同亚型树突状细胞与HIV-1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爱平;杨瑜;张晓燕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由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的,是目前所知的功能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突起而得名.部分亚型DC分布在粘膜上皮,胞吞能力较强,是性传播过程中HIV-1初被感染的靶细胞之一[1],且DC活化后具有很强的迁移和抗原提呈能力,在淋巴组织内可以将抗原提呈给幼稚型或活化的T细胞[2],从而引发适应性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3],使DC在抗HIV-1感染中起重要的作用;同时HIV-1对不同亚型DC的功能、分布也有不同影响.因此研究不同亚型DC与HIV-1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进一步理解HIV-1发病机制和设计有效的预防策略具有重要的作用.HIV-1与DC的相互作用包括:DC降解HIV-1;HIV-1直接有效感染DC;DC携带HIV-1传递给T细胞;HIV-1对被感染DC生理功能进行破坏等.本文就以上几方面介绍不同亚型DC与HIV-1的相互作用.

98 条记录 2/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