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型血管内可吸收镁合金支架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水祥;雷力成;王丽丽;昌红;王尔德;吴坤;崔福斋;杨静罄;朱锦文

    目的 评估自行设计制作的新型血管内可吸收镁合金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杂种犬35只,每只犬均于冠状动脉和股动脉置入可吸收镁合金支架1枚,分别于术后1、3、5d和1、2、3、4周,每个时间点5只犬,复查冠状动脉和股动脉,血管造影后取材,分离支架段血管行组织病理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内弹力板面积、管腔面积、内膜增生面积及内膜增生面积百分比.结果 51枚支架成功置入35只犬的冠状动脉和股动脉,各时间点冠状动脉及股动脉造影均证实管腔通畅,无狭窄病变,无血栓形成.组织病理显示,支架置入术后1、3、5d无内膜增生,仍有支架残留;1周支架完全降解;2周开始出现内膜增生,3周至4周内膜增生相对明显.各时间点均未见明显炎性反应和血栓形成;术后2、3、4周,内膜增生面积分别为(0.04±0.03)mm2,(0.10±0.03)mm2,(0.15±0.04)mm2;内膜增生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84±1.18)%,(3.72±1.12)%,(6.29±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可吸收镁合金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有效,易操作,再狭窄程度轻,临床应用前景好.

  • 球囊导管损伤法复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炎性反应的特征

    作者:李玉洁;杨庆;朱晓新

    动脉粥样硬化(AS)是有免疫系统参与的慢性反应性炎性,是对血管壁损害的反应和修复过程.针对AS的炎性机制进行研究和干预,阻断AS炎性过程是AS性疾病治疗和预防领域一个新的方向和热点.

  •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迪;高众;王苏平

    目的 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动脉起始段70例,椎动脉颅内段13例,基底动脉19例,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患者中,101例成功置入支架,2例患者出现穿支动脉闭塞,1例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纡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76例患者随访6~36个月,2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1例再次行血管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目前2例患者血管开通均良好.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牛国忠;殷聪国;唐渡;蒋琳;孟庆莲;王伟平;陈琰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证实的脑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观察疗效,并进行随访.结果 62例患者成功置入支架74枚,58例患者血管狭窄减少>80%,4例患者减少>70%,其中37例应用脑保护装置,均成功释放及回收,3例患者术中因低血压、低灌注出现偏瘫,经救治恢复.3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威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是有效安全的.

  •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泛大西洋共识D级病变患者的腔内治疗

    作者:王中华;赵树民;田磊;杨晓冬;陈学东;王世华;姜福亭;王育红

    目的 探讨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泛大西洋介入学会(TASC)Ⅱ-D级病变患者腔内治疗的技术特点及疗效.方法 选取50例我院收治并进行腔内治疗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TASCⅡ-D级病变患者(64条下肢),对腔内治疗的技术方法、疗效、并发症、术后随访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成功进行腔内治疗58条下肢,技术成功率90.6%(58/64),其中单纯行球囊扩张10条下肢,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48条下肢.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10.0%(5/50),包括穿刺处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心力衰竭1例、造影剂肾病1例、动脉穿孔2例.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术前与术后7d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0±0.11 vs 0.78±0.14,P<0.001).术后12、24个月分别随访50条和30条下肢,Ⅰ期通畅率分别为84.0%(42/50)和66.7%(20/30),Ⅱ期通畅率分别为88.0%(44/50)和76.7%(23/30),24个月保肢率为100%(30/30).结论 对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TASCⅡ-D级病变进行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高、保肢率高、并发症少、近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疗效需继续观察.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庆文;刘西平;李萱;钟晓卫;李莎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经介入治疗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及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狭窄及闭塞的部位、数目、病变动脉分布情况,并观察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下肢动脉病变累及髂动脉3条,股动脉8条,采用6~8 mm直径的球囊进行扩张,支架7~8 mm×60~120 mm覆盖狭窄闭塞段上下两端10~30 mm;胫前动脉15条,腓动脉13条,胫后动脉16条,用长球囊2~3 mm×100 mm进行扩张,3 mm×30 mm支架置入2枚.以膝下动脉受累范围大及程度重,介入治疗后患者下肢动脉灌注得到改善,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减轻,皮温升高,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0.86±0.11)vs(0.42±0.14),P<0.01].结论 DSA可准确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阻塞部位及程度,以及侧支建立及流出入道的情况,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成形术治疗,有助于下肢流出入道血管开通及血供改善.糖尿病足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球囊扩张术后6个月疗效观察

    作者:金泽宁;张金荣;刘文娴;陈欣;陈韵岱;吕树铮

    目的评价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在老年及瓣膜钙化程度重的患者中的6个月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行PBMV患者 682例,以血液动力学评价术前及术后即刻左房压、肺动脉平均压、二尖瓣跨瓣压差及二尖瓣瓣口面积;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前和术后6个月二尖瓣口面积及跨瓣压差. 结果 PBMV有效缓解二尖瓣口的机械性狭窄,引起左房压、二尖瓣跨瓣压,肺动脉压力下降及二尖瓣口面积(MVA)增加,两组患者均获益,老年组分别平均下降(9.1±1.1) mm Hg、(10.9±2.2) mm Hg、(9.1±1.5) mm Hg、 MVA 增加(0.52±0.16) cm2 ; 非老年组分别为(8.9±2.4) mm Hg、(7.3±0.8) mm Hg、(7.3±2.3) mm Hg、MVA 增加(0.66±0.11) cm2.超声随访结果显示,PBMV疗效稳定. 结论 PBMV较为明显的改善二尖瓣狭窄症状,具有微创、低风险的特点.适用于瓣膜钙化重、条件差和高危围术期而不适合二尖瓣置换术的老年患者.

  • 紫杉醇药物球囊治疗65岁及以上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作者:王悦喜;阿荣;张迎军;任保军;李德平;刘晓宇;李鹏;王一然

    目的 探讨65岁及以上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紫杉醇药物球囊治疗和再次置入支架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60例支架内再狭窄65岁及以上患者,分别在常规球囊扩张后行紫杉醇药物球囊(DEB组,32例)扩张和再次支架置入术(DES组,28例)后治疗效果、安全性及主要观察终点管腔丢失率,次要终点为再次支架内再狭窄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 结果 治疗3个月后,DEB组MACE发生率为12.5%,DES组MACE发生率为28.6%(x2 =15.63,P<0.05).治疗6个月后,DEB组靶血管丢失(0.12±0.06)mm,DES组靶血管丢失(0.21±0.04) mm,(P<0.05).而MACE发生率分别为(18.8%和32.1%,P<0.05).结论 65岁及以上支架内再狭窄经皮经紫杉醇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与再次置入支架治疗再狭窄相比6个月造影随访时靶血管丢失和MACE明显减少,手术安全,未见严重并发症.提示支架内再狭窄经药物球囊扩张效果明显,且可免除再次支架的置入,值得临床上进一步观察.

  • 气囊探查加选择性支气管封堵术治疗难治性气胸10例

    作者:曾奕明;张华平;吕良超;陈晓阳

    自发性气胸是呼吸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治疗措施主要有内科治疗如胸腔穿刺抽气、闭式引流、胸膜硬化术,外科治疗如肺开胸手术、电视胸腔镜手术.但临床上有部分患者经胸腔穿刺抽气、闭式引流后胸膜破裂口难以闭合,还有不少患者由于不愿接受手术或因存在各种严重基础病变而不宜行外科治疗,这给治疗带来困难.针对这种难治性气胸,我院自2000年8月以来开展了气囊探查加选择性支气管封堵术治疗难治性气胸,现报道如下.

  • 床边气囊电极导管临时起搏的临床观察

    作者:陆江辉;高翔;冯燕娴;崔勇;余强

    应用床边气囊电极导管进行临时心脏起搏抢救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效果较好.现将我院近4年9个病例报道如下.9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5.22±6.34)岁.心律失常类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三度房室阻滞4例,室性心动过速于电复律术中作保驾1例,左束支阻滞于手术中作保驾1例.

  • 选择性犬冠状动脉内停跳液灌注对局部心肌电活动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张陈匀;蔡运昌;吴强;范寿年;杨天和;易韦;蒋清安;刘晓桥;郑亚西;李世英;王华义;周松;Mark Webster;Warren Smith;Richard C Padgett

    经冠状动脉化学消融(TCCA)是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有效手段.提高TCCA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在于病灶供血动脉-"靶血管"的精确判定.目前均采用经可疑靶血管内灌注冰盐水或用气囊暂时阻断冠状动脉血流标测靶血管.本研究在犬冠状动脉选择性分支内灌注"停跳液"标测靶血管,并与冰盐水的作用相比较.

  • 介入技术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仲英;胡海波;黄连军;赵世华;凌坚;郑宏;蒋世良;沈向东

    目的评价多种介入治疗技术(主要包括血管栓塞术、房间隔造口术、瓣膜或血管内球囊成形术等)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某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0年9月至2003年3月,我院共有2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除接受外科矫治外还接受了介入治疗,其中有15例采用体肺侧支栓塞术(栓塞组),5例采用房间隔造口术(造口组),4例采用瓣膜或血管内成形术(球囊成形组). 介入治疗大多数在外科手术前进行,少数在外科手术后择期进行.结果所有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栓塞组:共对肺动脉闭锁或重症Fallot四联症患儿的33支侧支血管进行了选择性栓塞治疗(13例于外科手术前、2例于术后),完全栓塞率82%.栓塞术后的外科矫治术均获成功,除2例术后监护中死于呼吸循环衰竭外,其余均恢复. 造口组:5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患儿经造口术后,股动脉血氧饱和度由76.2%上升到87.5%,缺氧状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均于即刻或择期成功行外科矫治术,术后顺利出院. 球囊成形组:2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患儿(Fallot三联症)因缺氧发作,急诊行瓣膜球囊扩张术后择期行外科矫治术成功;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单心室、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及永存左上腔的患儿行缩窄部球囊扩张术后成功行外科矫治术. 结论介入治疗技术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经皮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阻塞136例分析

    作者:蒋雄京;张慧敏;杨倩;吴海英;徐波;杨跃进;高润霖;刘国仗;惠汝太;刘力生

    目的 评估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经皮球囊成形术或选择性支架置入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136例下肢严重间歇性跛行或慢性缺血的患者,病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其中髂动脉阻塞81例,股浅动脉阻塞43例,腘动脉阻塞12例,所有病变首先均进行经皮球囊成形术,如果有夹层或残余狭窄>30%,则置入支架.随访1年,在6个月和12个月时评估再狭窄和临床疗效.结果共进行36例经皮球囊成形术和99例选择性支架置入术.术前病变狭窄程度70%~100%(88.6%±7.5%),狭窄长度1.5~18.0 cm[(6.2±2.9)cm],治疗节段2.0~19.0 cm[(7.3±3.2)cm],术后残余狭窄0%~30.0%(8.7%±5.1%).手术相关的并发症2例.6个月随访发现,再狭窄率在髂动脉、股腘动脉和所有病变分别为7.3%、19.4%和12.3%,球囊成形术组和支架置入术组再狭窄率分别为17.8%比10.2%(P>0.05);12个月随访发现,再狭窄率在髂动脉、股腘动脉和所有病变分别为12.5%、29.9%和19.6%,球囊成形术组和支架置入术组再狭窄率分别为28.9%比16.1%(P>0.05).但6 min大步行距离和踝肱收缩压比球囊成形术组均显著小于支架置入术组(P<0.001).12个月随访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3例和小卒中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皮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阻塞安全有效.中期疗效显示,选择性支架置入术组的再狭窄率与球囊成形术组相当,但6 min大步行距离和踝肱收缩压比优于球囊成形组.

  • 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

    作者:黄连军;孙立忠;朱俊明;张岩;杨剑;俞飞成;程卫平;蒋世良

    目的总结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经验.方法胸主动脉夹层49例,男44例,女5例,平均年龄(51.6±1.8)岁.经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或左侧股动脉置入带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原发破口.置入后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电子束CT检查.结果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40例无内漏,9例见少量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因支架置入位置过高,行外科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术后死于中毒性休克.术后随访: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术后造影9例有内漏者,无加重,4例患者近端夹层动脉瘤消失,余者夹层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结论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103Pd同位素支架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颖玲;林曙光;李光

    目的探讨103Pd同位素支架对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对雄性新西兰白兔50只进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后,分别置入103Pd同位素支架(同位素支架组)和普通支架(普通支架组)各25只。两组分别于术后3 d和1、2、4、8周分批进行血管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和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血管拉伤后8周,血管造影显示,同位素支架组血管小内径显著大于普通支架组(P<0.05);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减低(P<0.05);病理形态学和免疫化学染色分析表明,两组血管损伤程度相同。受同位素辐射作用后,血管内膜增生受到显著抑制,管腔狭窄程度减轻。结论103Pd同位素支架在动物实验中具有明显预防支架内血管再狭窄的作用。

  • 高危直接PCI时应用主动脉气囊反搏装置的临床价值

    作者:颜红兵;朱小玲;高海;李南;王健

  • 气囊加压止血带与改良"八字"包扎法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局部止血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怡;杜志民;胡承恒;梅卫义;罗初凡;吴杏

  • 主-髂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作者:张曦彤;徐克;林炜;钟红姗;赵钟春;冯博;肖亮;姜宏

    目的评价腹主动脉-髂动脉闭塞介入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9例腹主动脉及髂动脉闭塞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36~68岁,平均47.5岁.均为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受累,Ⅰ型病变3例,Ⅱ型6例,其中2例共三支肾动脉受累.腹主动脉及髂股动脉造影后,经股动脉或肱动脉路径采用导丝开通、溶栓、PTA和内支架置入等多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8例采用尿激酶60~165万单位(平均110万单位)溶栓,7例行PTA治疗,5例(9支动脉)行内支架治疗.结果除1例主、髂动脉和另2例各一条髂动脉未获开通外,共计8条腹主动脉,14条髂股动脉和1条肾动脉均得以开通.3例症状及体征部分好转,5例明显改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1.3 d.8例随访4~46个月(平均15.5个月)症状无加重或再发.结论多种介入方法综合应用是解决腹主-髂动脉病变的一项有效治疗手段,可使大部分血管闭塞得以解决.

  •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疗效和术后左心房重构的可控影响因素

    作者:邢强;孙凌;张宇;艾力曼·马合木提;汤宝鹏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二尖瓣狭窄的疗效和术后左心房重构的可控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1998年3月至2002年6月行PBMV的二尖瓣狭窄患者96 例.收集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4~6年超声心动图、12导联心电图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术后左心房重构的可控临床因素.结果 PBMV术前左心房内径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6±6.6)cm比(42.8±6.5)cm,P>0.05];术后4~6年左心房内径为(47.2±5.7)cm,均大于术前和术后1周(P均<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和4~6年二尖瓣口面积均较大[(2.02±0.43)cm2和(1.98±0.36)cm2比(1.06±0.32)cm2,P均<0.05].术后1周和术后4~6年心功能Ⅰ和Ⅱ级(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患者比例均高于术前(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与术后4~6年左心房内径相关的可控因素包括术后4~6年收缩压水平、术后1周二尖瓣口面积、术前心房颤动、术前Wilkins积分≤8分,术前左心房内径(P均<0.05).结论 PBMV治疗二尖瓣狭窄的近期效果明显.术后4~6年收缩压水平、术后1周二尖瓣口面积、术前心房颤动、术前Wilkins积分≤8分、术前左心房内径是影响术后左心房内径的重要因素.

  •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经验及其中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凌坚;谢若兰;徐立;戴汝平;蒋世良;黄连军;徐仲英;赵世华;郑宏;刘玉清

    目的评价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治疗单纯肺动脉瓣狭窄(PS)的中远期疗效.方法自1986 年3月至2001年10月PBPV治疗PS 369 例.年龄11个月~50岁,平均(10.7±9.7) 岁.术前平均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差(PPG) (89.6±39.3) mm Hg (1mm Hg=0.133 kPa).369例患者中、重度狭窄311例,占84.3%.使用双、单和Inoue球囊分别为13、235及121例.220例心电图(ECG)示右心室肥厚.149例(40.4%)术后平均 (24.8±26.5) 个月经右心导管或/和ECG、超声心动图(Echo)、X线胸片随诊.结果 369例术后即刻PPG降至10~140(20.9±23.9)mm Hg,而跨瓣收缩压差仅0~51(10.9±7.7)mm Hg.疗效总优良率99.7%,无重要并发症.149 例随诊中PPG进一步降低,85例ECG右心室肥厚术后转为正常,无一例发生再狭窄.结论 PBPV疗效优良,应为PS首选治疗方法,其中远期效果好.

880 条记录 5/44 页 « 12345678...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