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illard-Gubler综合征1例

    作者:屈楠;赵敏;刘轲

    本文对1例Millard-Gubler综合征进行详细研究,给予患者奥扎格雷钠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灯盏花素粉针等,效果显著,为这一病症的治疗提供借鉴,同时探讨了此症的病因病机。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脑桥梗死后神经纤维华勒变性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慧明;张?;叶素惠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于脑桥梗死后华勒变性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采集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发生脑桥梗死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第1周(5.0±2.0 d)内分别采用常规MRI方法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 常规的MRI检查结果显示50例脑桥梗死患者的阳性率(62.0%)低于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显示的阳性率(94.0%),两者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检查出的47例阳性病例,其患侧大脑脚和脑桥基底部的FA均值均比健侧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相对于常规的MRI,对于华勒变性的诊断更加敏感和准确.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对活体脑桥梗死后华勒变性的诊断的准确性.

  • 轻型脑桥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江义;王红霞

    目的 分析轻型脑桥梗死早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恶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8年6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收治的急性轻型脑桥梗死患者72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变情况分为恶化组16例和非恶化组56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恶化组与非恶化组在糖尿病(62.5%vs33.9%)、预后不良比例(87.5%vs14.3%)及出院NIHSS评分(9vs1.5)、基底动脉轻度狭窄发生率(40.0%vs5.7%)、颅内其他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38.5%vs26.9%)、梗死灶大径(1.63±0.46Vs1.23±0.41)、梗死灶累及DWI层面≥2个(81.2%vs38.5%)、脑桥多发部位梗死比例(50.0%vs18.2%)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轻型脑桥梗死早期进展发生率高,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加重,部分患者预后不良.恶化是多种原因、病理生理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合并糖尿病、梗死灶较大、累及DWI 2个及以上层面、合并基底动脉轻度狭窄及颅内其他血管中重度狭窄的患者,需警惕其进展可能.

  • Millard-Gubler综合征2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丽荣

    目的:探讨Millard-Gubler综合征的临床诊治,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从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诊治经过等对2例Millard-Gubler患者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安静状态中急性起病,均表现病灶侧外展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对侧肢体偏瘫,经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脑供血、营养脑细胞、调脂等治疗后病情有好转。结论: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及头MRI的特定部位病灶可以作出明确诊断。对典型病例不难诊断,遇不典型病例需仔细体检及依靠头MRI检查。

  • 延髓Y形梗死合并脑桥心形梗死一例

    作者:陈林;胡慧玲;张桂美;孙莉

    患者男,64岁,因"头晕、走路不稳2 d,加重伴意识障碍4 h"于2017年1月3日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入院前2 d,患者活动后出现头晕、走路不稳,经休息并服用降压药(具体不详)后症状好转,肢体活动正常.入院前1 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及肢体活动不利,就诊于当地医院,头部CT示左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经"脑肽通"、"奥扎格雷"治疗后病情仍渐进展.入院前4 h,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且程度逐渐加重,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血压高达220/100 mmHg,未规律服用降压药(具体不详);吸烟史40余年,20支/d;饮酒史40余年,偶尔饮酒,150 g/次.

  • 脑桥梗死不同病因机制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红霞;刘欣;王丽娟;刘荧;李小刚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脑桥梗死的病因机制和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脑桥梗死患者75例,分为基底动脉狭窄组9例和基底动脉无狭窄组66例,其中基底动脉无狭窄组又分为穿支病变组33例和小动脉病变组33例.比较各组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变化.结果 在各组的临床特征中,基底动脉狭窄组的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其他颅内血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发生率、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出院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3比例较其他组增高(P<0.05).穿支动脉病变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入院收缩压、梗死灶大小、入院NIHSS、出院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出院mRS评分比例高于小动脉病变组(P<0.05).结论 脑桥梗死存在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脑桥旁正中动脉梗死及合并基底动脉狭窄的脑桥梗死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病灶大,症状重,易发生进展,预后不良.

  • 罕见表现为“十五个半综合征”的双侧脑桥梗死1例

    作者:史亚玲;王清;职瑾;刘国正;王芳;蔺雪梅;时宏;吴松笛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5岁。主因“头晕、视物成双5 d”于2014年10月21日入院。患者于5 d(2014年10月15日)前正在乘车途中突然出现头晕,视物成双,视物模糊,无视物旋转,无耳鸣及听力减退,无头痛、呕吐,无肢体活动不灵活及肢体麻木,无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休息2 h后上述症状无好转,且出现饮水时左侧口角漏水,口齿欠清晰,行走时向右侧偏斜,遂来我院眼科就诊,测双眼眼压:正常。考虑“眼肌麻痹”。当日转往神经内科门诊,考虑“后循环梗死”。发病后1 d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2014-10-16)示:双侧脑桥高信号影,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2014-10-16)示:双侧脑桥低信号影。拟“脑梗死”诊断收住院。

  • 单纯脑桥梗死危险因素、病因分型和临床特征研究

    作者:尼沙古丽·吐尔逊;朱沂;高雪梅

    目的 探讨单纯性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病因分型和临床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资料,选择发病2周内、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有阳性发现的病例,排除同时存在前后循环梗死或同时存在脑桥与其他脑干部位的梗死,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血管病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进行病因分型;将单纯性脑桥梗死作为病例组,前循环脑梗死为对照组,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单纯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病因分型和临床表现特征.结果 与单纯桥脑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有高糖化血红蛋白(OR 1.183,95%CI 1.007~1.389,P=0.041).病因分型中,与单纯桥脑梗死相关的为穿支动脉疾病(OR 2.343,95%CI 1.086~5.057,P=0.030).与单纯桥脑梗死相关的症状有头晕/眩晕(OR 1.827,,95%CI 1.024~3.259,P=0.041)、恶心呕吐(OR 2.631,95%CI 1.267~5.464,P=0.009)、复视(OR 5.103,95%CI 1.342-19.404,P=0.017)、耳鸣(OR 10.512,95%CI 1.119~98.714,P=0.040)、行走不稳(OR 2.547,95%CI 1.328~4.884,P=0.005).与单纯脑桥梗死相关的体征为眼球震颤(OR 9.368,95%CI 3.251~26.991,P=0.000)、单侧肢体感觉障碍(OR 3.145,95%CI 1.051~9.412,P=0.041).结论 单纯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病因分型与前循环梗死不同,危险因素中的高糖化血红蛋白、病因分型中的穿支动脉疾病、临床表现中的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复视、行走不稳、眼球震颤、耳鸣和单肢感觉障碍更为突出.

  • 139例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必超

    目的 根据脑桥梗死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脑桥的解剖学特点和头颅MRI检查对患者病灶定位,随之探讨脑桥梗死与椎基底动脉病变的相关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03年6月~2007年12月收住益阳医专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桥梗死患者139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将病例分为A(腹内侧梗死组--脑桥旁中央动脉分布区)、B(腹外侧梗死组-脑桥短旋动脉分布区)、C(被盖部梗死组-脑桥长旋动脉分布区)、D(混合组-可能累及A、B、C多条动脉分布区),并对其病灶位置分布、神经系统体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改良Rankin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39例患者中A、B、C、D组各占66(47.5%)、44(31.6%)、17(12.2%)、12(8.7%).在临床表现特点上,腹内、外侧梗死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偏瘫、中枢性面瘫以及构音障碍,同时伴或不伴肢体共济失调;脑桥被盖部梗死主要表现为脑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双侧脑桥梗死则往往表现为假性延髓性麻痹、双侧肢体运动障碍.结论 脑桥梗死病灶多位于腹内、外侧,且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瘫痪、中枢性面瘫以及构音障碍;不同梗死部位影响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不同,不同部位的梗死与椎基底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关系密切.

  • 糖尿病合并脑桥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童秋玲;夏炎火;张旭;葛力瑜;项兰婷;李又成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桥梗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有效防治糖尿病并发脑桥梗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入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桥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合并脑桥梗死组(n=41)和非糖尿病合并脑桥梗死组(n=33),分析2组在危险因素、颅内外血管基础、病灶大小及部位、入出院时NIHSS评分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入出院时NIHSS评分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做相关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在女性比例、年龄、SBP、TG、基底动脉狭窄、其它颅内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狭窄、早期病情进展、多发性病灶比例、入出院时的NIHSS评分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FBG、HbA1c与入院时的NIHSS评分相关性较强(r=0.451,P=0.000;r=0.546,P=0.000).结论 糖尿病合并脑桥梗死者多见于老年女性,存在基底动脉狭窄,以腔隙性、多发性病灶多见,早期病情多进展,临床症状较重,恢复较慢,FBG、HbA1c水平与临床症状轻重程度密切相关.

  • 脑桥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吕辉;宋博;许波;袁海成;许靖

    目的 研究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预后.结果 高危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临床特点:眩晕、病灶对侧的中枢性面瘫和肢体瘫痪、构音障碍、偏身麻木、球麻痹、眼震、复视、意识障碍等.按照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横轴位上的病灶位置, 腹内侧梗死49例, 腹外侧梗死31例, 被盖部梗死13例, 双侧梗死7例.腹内、外侧梗死起病后30 d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前好转,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侧脑桥梗死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其余各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桥梗死患者常见的病因, 眩晕、感觉运动障碍、构音障碍、球麻痹是常见的临床特点, 脑桥梗死病灶多位于腹侧, 不同部位范围影响患者预后.

  • 孤立性脑桥梗死急性期不同形态学部位与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开;王海军

    目的:分析新发孤立性脑桥梗死不同的形态学部位与患者急性期发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新发孤立性脑桥梗死16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经MRI确诊,按患者是否出现急性期的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分成进展组和未进展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形态学部位差别及不同的形态学部位与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相关性.结果:新发孤立性脑桥梗死168例患者中,进展组占26.8%(45/168),未进展组占73.2%(123/168).与未进展组比较,进展组在女性患者[57.8%(26/45) vs 43.1%(53/123),x2=5.137]、吸烟[13.3%(6/45)vs 26.8%(33/123),x2=5.092]、住院时间[(22.9±7.1) dvs(16.9±7.3)d,t=6.137]、短期预后不良比例[77.8%(35/45) vs 33.3%(41/123),2=31.812]、脑桥下部梗死率[44.4%(20/45)vs 30.1%(37/123),x2=6.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下部梗死是该类患者急性期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独立的危险因素[OR=1.953,95%CI(1.092,3.535),P=0.029].结论:新发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形态学中下部梗死可以作为预测急性期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一个指标.

  • CT与MR用于脑桥梗死诊断的效果观察

    作者:马槐

    目的 探索CT和MR这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用于诊断脑桥梗死的价值.方法 在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的脑桥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出48例为观察对象,对全部患者分别行CT和MR检查,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的结果 .结果 MR诊断出55个脑桥梗死病灶,23个脑软化病灶,CT诊断出44个脑桥梗死病灶,18个脑软化灶;其中MR和CT在脑桥梗死病灶的上部病灶、中部病灶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下部病灶,P<0.05;在脑软化灶上,上部病灶和中部病灶的诊断符合率高于下部病灶,P<0.05.结论 CT对于上部和中部病灶的诊断正确率较高,对于疑似有上部和中部病灶的脑桥梗死患者可行CT检查辅助确诊.

  • 酷似大脑半球病变的脑桥基底部梗死

    作者:李梅笑;蒙巍;孙秀艳;陈天风

    脑桥梗死临床并不少见,其临床症状、体征呈多样化,有交叉体征者多被临床医生所认识,但表现酷似一侧大脑半球病变即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者尚鲜有报道.现将所收集的19例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的临床征象报告如下.

  • 误诊为大脑半球病变的脑桥梗死临床分析

    作者:高晓红;王悦

    以往,对脑桥梗死的临床定位诊断多依据有无神经核团损伤和交叉瘫等特异性症状及综合征进行鉴别诊断,容易误诊.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逐渐认识到,部分脑桥梗死患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一侧中枢性轻偏瘫、单纯中枢性面瘫或一侧肢体瘫痪等对侧大脑半球病变的体征.我院自2004年1月-2005年12月共治疗首发脑梗死患者226例,其中16例脑桥梗死患者被误诊.

  • 貌似幕上病变的老年脑桥梗死16例临床分析

    作者:吴日圣

    目的 分析16例貌似幕上病变的老年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对首诊分型为颈内动脉系统腔隙性脑梗死的124例老年患者,于发病72h内常规行脑 MRI检查.结果 发现表现为幕上病变的脑桥梗死16例,脑CT均未检出脑桥病灶,MRI则准确检出责任病灶,所有病灶直径均小于15mm,呈纵向条状、片状.结论早期行脑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貌似幕上病变的脑桥梗死.

  • 基底动脉冗长症并脑桥梗死1例报告

    作者:孙建英;鹿树军;周晓生

    病人,男, 42岁。因发作性头痛,眩晕10年,加重2个月,神志不清4小时,于1998年6月6日收入我院。病人自10年前始即有发作性后枕部胀痛,有时伴眩晕,休息后好转,未予系统诊治。 2月前,病人症状加重,来我院就诊,脑CT发现脑桥右前方一直径约3.0cm大小圆形高密度影。考虑为“基底动脉瘤”。后行MRA及DSA检查,示基底动脉延长、迂曲,表现为先向左后向右,上端达脑桥前方。半月前,病人再发眩晕、恶心、呕吐及视物成双。当时检查:右眼水平运动不能,左眼不能内收,外展可见粗大水平眼震。 4小时前,病人突然出现神志不清、呕吐、小便失禁,急送入我院。入院查体: BP 27/16 kPa。神志不清,四肢肌张力偏高,双Hoffmann氏征(+),双Babinsk氏征(+),双踝阵挛(+)。考虑为高血压脑病,给予降血压,脱水及脑细胞保护剂等药药物治疗。 3天后病人清醒,查体:完全性运动性失语。双眼水平运动不能,上下视可,瞳孔正常。脑干MR示:基底动脉向右侧迂曲扩张,扩张明显处位于脑桥右前方,直径约1.7cm。平扫: T1呈等信号, T2呈低信号,其内见一由右前斜向左后的弧线状等信号影。增强后见其右后部被强化,呈椭圆形,其左前部未强化,呈新月形。

  • 表现与半球梗死体征相似的脑桥梗死临床特征研究

    作者:童秋玲;夏炎火;葛力瑜;张旭;陈为安;李又成

    目的 探讨表现与大脑半球梗死体征相似的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正确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9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临床资料齐全的且仅表现为一侧运动和(或)感觉障碍等对侧大脑半球梗死体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7例,按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所示梗死部位分为脑桥梗死组(46例)和大脑半球梗死组(51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危险因素、颅内外血管超声检查结果、颅脑MRI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结果、起病方式、病程及早期颅脑CT结果等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脑桥梗死旁正中部型32例、外侧部型4例、被盖部外侧型2例、混合型8例.脑桥梗死组年龄和糖尿病、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他颅内动脉狭窄、早期病程进展、非旋转性头晕、饮水呛咳的发生率均高于大脑半球梗死组,而早期颅脑CT阳性率却低于大脑半球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桥梗死及大脑半球梗死的临床体征表现可相似,且两组不同临床体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表现与半球梗死体征相似的脑桥梗死患者多有糖尿病史,存在基底动脉狭窄,起病早期病情多加重,常有非旋转性头晕和(或)饮水呛咳,病灶多位于脑桥基底部.

  • 桥脑梗死96例临床研究

    作者:王勋伟

    目的探讨桥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96例桥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部MRI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常见而且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眩晕,典型的脑桥综合征和单纯眼肌麻痹者并不多见.结论桥脑腔隙性梗死占桥脑梗死的绝大多数且预后较好.MRI检查有助于确定临床与解剖之间的关系.

  • 两种不同类型单侧孤立脑桥梗死发病机制

    作者:李文娜;夏程;陈会生

    目的 探讨脑桥旁正中梗死(PPI)与脑桥深部小梗死(SDPI)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10-2016年收治的脑桥梗死患者395例,其中,PPI患者283例(PPI组),SDPI患者112例(SDPI组).两组患者均行头MRI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脑白质病变及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结果 SDPI组糖尿病比例、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PP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PI组吸烟比例高于PP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PI组脑白质病变分值高于PP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PI组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分值高于PPI组,半卵圆中心区分值低于PP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