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颈后外侧入路切除颈2椎体及附件骨肿瘤(附2例报告)

    作者:王臻;刘继中;郭征;李明全;顾小明;刘彦普;雷德林

    颈2椎体及附件骨肿瘤,由于其特定的解剖位置以及该椎体较复杂的生物学功能,使得对该部位手术困难较大,相关的文献报道不多,仅限于个案报道[1,2].合理的选择手术入路是切除颈2肿瘤的关键,本文报告2例颈2椎体及附件神经鞘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经颈椎后外侧入路的手术经验.

  • 《骨肿瘤治疗进展学习班》通知

    作者:

  • 骨肿瘤临床诊疗的进步给解剖学带来的新任务

    作者:杜心如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肿瘤发生及病死率也随之逐年升高,各种良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比以往更加常见。目前,骨肿瘤治疗模式是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合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的综合治疗,扩大切除肿瘤和保肢手术是主要外科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更好地达到此目的是临床课题之一,相应的解剖学研究也随之开展。

  •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对诊断肺癌脊柱骨转移病变的临床价值

    作者:邓怀福;陈萍;王丽娟;刘海平;韩佩;孔繁明

    目的 应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FDG-PET-CT)检查肺癌患者脊柱骨转移的情况,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5年3月至2012年9月在本院行18F-FDG-PET-CT的89例肺癌脊柱骨转移患者,回顾性分析18F-FDG-PET-CT检查发现的422个病灶分别在PET、同机CT及PET-CT融合图像上的表现.观察检出图像病灶的位置,CT图像骨质破坏以及骨破坏周围软组织的改变,分析PET对骨质破坏检出的敏感性,对比PET、同机CT对脊柱骨转移病灶的检出率和特异性.结果 89例患者共检出422个脊柱骨病灶,其中53例PET和CT检出的病灶是相一致的,36例患者PET和CT检出的病灶不一致.18F-FDG-PET-CT共检出的422个病灶中确诊脊柱骨转移病灶351个,其中胸椎转移灶119个,腰椎转移灶104个,骶椎转移灶83个,颈椎转移灶45个.PET对48个(13.7%)病灶定位不准确.CT检出脊柱骨转移病灶270个,其中溶骨性骨转移病灶162个(60%),成骨性骨质破坏病灶35个(13%),混合性骨质破坏73个(27%).PET对溶骨性和混合性骨转移灶敏感性为98.7%(232/235),而对成骨性骨转移病灶敏感性为77.1%(27/35).CT显示的35个病理性骨质破坏病灶中,PET仅检出11个.351个脊柱骨转移病灶中,66个病灶(18.8%)有椎体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或软组织异常改变,其中有9个病灶侵犯硬膜外间隙,9个病灶侵犯椎间孔,11个病灶两者同时侵犯.PET检出331个病灶,同机CT检出270个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4.3%、76.9%,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和同机CT特异性分别为55.3%、57.9%,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PET-CT比单独PET或CT对病灶定位及显示周围软组织受侵犯情况更加准确,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 定制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侵袭性骨肿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胡汉生;李远辉;张光明;王建炜;杨运发;张华焕

    目的 观察定制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侵袭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27例膝关节周围侵袭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股骨远端肿瘤13例,胫骨近端肿瘤14例;包括骨巨细胞瘤16例、骨肉瘤9例、滑膜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所有患者进行肿瘤切除、定制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术后进行康复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化疗.术后随访,参照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1~122个月,中位时间64.5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生存,MSTS评分为(22.2±3.5)分,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1.5%(22/27).近期随访23例患者生存,4例患者死亡,4例发生与假体相关的并发症;其中22例生存患者MSTS评分为(21.0±2.3)分,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2.7%(16/22).本组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为85.2%(23/27).结论 应用定制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侵袭性骨肿瘤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儿童非骨化性纤维瘤X线-组织病理学

    作者:陈伟东;吴淑臣

    目的提高对儿童非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认识,以能及时诊治. 方法分析了5例儿童非骨化性纤维瘤临床特点.诊疗途径和组织学特征. 结果 5例均发生于长骨,手术病理证实为非骨化性纤维瘤.随访长5年7月,无一例复发. 结论本病发病率极低,易误诊,X线及病理均有特征性改变,手术预后良好.应与纤维性皮质骨缺损、骨囊肿等相鉴别.

  • 人工肩胛骨肩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陈翠玲;严广斌

    目的探讨人工肩胛骨肩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技术,以确定手术达到满意效果.方法对10例肩胛骨恶性肿瘤患者予心理支持,手术器械准备,肿瘤切除及人工肩胛骨肩关节置换的护理配合.结果 10例术后均获满意效果,无发生感染、肩关节脱位、松动,无肿瘤复发和其他护理并发症.结论护士熟知肩胛骨的解剖特点及全肩关节置换手术器械性能及特点,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和术中配合方能提高手术效果及治愈率.

  • 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及其进展

    作者:陈东峰;白波

    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不断出现的新材料,例如定制型假体、可延长假体等,以及不断采用的新技术,例如瘤骨灭活方法、血管重建技术、骨移植技术等,突破了以往手术的一些禁忌范围,成为恶性骨肿瘤治疗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保肢治疗的疗效也有不少人质疑,应在适应症选择上慎重.

  • 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杨国仪;周晓军;马捷;孟奎;马恒辉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观察和分析2例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结果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骨疼痛;X线呈溶骨性骨破坏;肿瘤多呈分叶状,瘤细胞呈条索状、巢状或散在分布于透明变性的黏液基质中;CD34、CD31、CK和vimentin(+),EMA部分(+).结论原发于骨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需与转移癌、骨上皮样血管瘤和上皮样血管肉瘤等鉴别.

  • 巨细胞性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余挽澜;陈波;余晓;文学幸;吴蓉;佘高科

    目的 探讨巨细胞性血管母细胞瘤(GCA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点、免疫组化及诊断.方法 对1例26岁女性发生于右前臂、同时累及皮肤、皮下软组织及尺骨中下段的巨细胞性血管母细胞瘤进行影像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X线片显示右尺骨中下段局部骨皮质欠规整,边缘骨质硬化,桡侧骨质不均匀增厚,周围软组织肿胀,未见明显骨膜反应.MRI显示右前臂软组织边界欠清,其内见T1W1等信号,T2W1高、低混杂信号,病灶内信号欠均匀,其长轴与肢体长轴一致,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晰;病灶呈匍匐性生长,邻近骨质受侵,皮质欠完整.巨检见右前臂皮肤呈暗红色,表面有紫色颗粒状突起,病变皮肤稍高出正常部位.镜检见骨外软组织病变浸润骨骼肌、脂肪组织,取代骨小梁间的骨髓组织.肿瘤组织呈结节状、梁索状或片状排列,肿瘤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部分结节内见多少不等的组织细胞性单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沉积.肿瘤细胞团内见微血管腔和单个细胞胞质空泡,内含单个或多个红细胞;部分结节内肿瘤细胞围绕在微血管周围呈同心圆排列形成洋葱皮样外观.肿瘤间质中见薄壁血窦,大血管壁不规则增厚伴黏液样变性,小血管周边嗜碱性黏液样基质内见多个细胞围成的小腔隙,小腔周围细胞增多彼此相连形成融合趋势,可能是肿瘤细胞团形成的早期形态.肿瘤细胞形态温和,无异型性,未见核分裂及坏死.免疫组化:vimentin弥漫(+),大部分肿瘤细胞CD34和CD31强(+),巨细胞CD68(+);肿瘤细胞聚集区内小血管周围细胞及部分卵圆形细胞、梭形细胞SMA强(+)、calponin弱(+).结论 GCAB是一种具有独特组织学形态的罕见的先天性血管源性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生长缓慢、惰性生物学行为特点,是一种中间性软组织肿瘤.

  • 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炜;崔华娟;廖秋林;彭大云;周本成

    目的 探讨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方法 观察4例骨原发性EHE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结果 骨EHE好发于年轻男性,男女之比为2∶1.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其临床病程长短不一,可复发转移.病变以多中心性居多,X线下为无特征性的溶骨性病变.镜下上皮样瘤细胞呈条索状或巢团状分布于黏液样或透明变性的间质中,形成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管,可见单细胞血管腔.免疫组化:瘤细胞CD34、CD31、F8因子、vimentin和广谱CK(+).结论 骨EHE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有困难,病理学检查是佳诊断手段,应注意与感染、转移癌及其他良性病变相鉴别.

  • 软骨母细胞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唐雪峰;李龙辉;许建平;叶明福

    目的 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形态学特征,明确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9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软骨母细胞瘤病例,对其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14 ~33岁,平均年龄19.7岁,>20岁者2例.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股骨,主要症状是轻度局部疼痛.影像学上9例均为囊状溶骨性改变,术前只有1例确诊.镜下9例均能观察到软骨母细胞瘤的3种组成成分:软骨母细胞、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和软骨基质.9例中7例软骨母细胞S-100(+).结论 软骨母细胞瘤的诊断需结合年龄、部位、影像学特点,并重点把握住软骨母细胞瘤的3种镜下成分.

  •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陈铜兵;赵伟;钱伟明;田波;张大川;谈炎;鲁常青

    目的 探讨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起源、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0岁(17~49岁);病变均位于长骨.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或运动后疼痛.镜下肿瘤呈特征性的分叶状结构,小叶中央细胞稀疏,富含黏液样基质,瘤细胞短梭形或星芒状,有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倾向;小叶周边富于细胞,由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圆形成软骨细胞样细胞和良性破骨巨细胞构成.其中1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和S-100(+),SMA局灶(+).结论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较少见,可能为软骨源性肿瘤.诊断应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并需与多种良、恶性骨肿瘤鉴别.肿瘤局部复发少见,宜采取保守治疗.

  • 17例骨肉瘤伴神经内分泌分化

    作者:向理科;米粲;罗子国;李圆圆

    目的探讨骨肉瘤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形态特征和组织发生.方法应用光镜、电镜观察组织学结构和细胞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17例骨肉瘤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嗜铬素A(chromogrania A,CaA)、突触素(synaptophysin,SY)和S-100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NSE、CgA、SY和S-100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14/17)、70%(12/17)、52%(9/17)和88%(15/17),阳性细胞率分别为25%、20%、21%和29%.阳性细胞的分布没有明显规律.17例电镜观察,在部分瘤细胞内均见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骨肉瘤伴神经内分泌分化起源于原始间叶细胞,并可分化为形态各异的瘤细胞.没有特殊的形态学特征.

  • 透明细胞软骨肉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方三高;马强;马瑜;林俐;肖华亮;周晓军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软骨肉瘤(CCC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所见,分析3例CCCS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48岁,平均35.6岁.发病部位分别是鼻中隔、股骨及胫骨.X线显示溶骨性破坏,其内可见斑点状不规则钙化.病变界限清楚,具有薄层硬化边.巨检:灰白色肿瘤组织质软而脆.镜检:肿瘤呈弥漫片层状或模糊的分叶状排列,散在点缀着钙化或骨化灶.病变主要由温和的透明细胞构成,胞质丰富、空泛,边界清楚,核中位,无核沟,可见核仁;一些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出现于条索状低级别软骨肉瘤及灶性反应性骨样组织中;其中2例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所有病例核非典型及核分裂罕见.免疫组化:S-100和vimentin(+).1例刮除术后病变复发并发生去分化.结论 CCCS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软骨肉瘤的亚型,应与软骨母细胞瘤及转移性透明细胞癌等鉴别.确诊后推荐“大块切除”的外科手术治疗.

  • 长骨内生软骨瘤及原发性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宫丽华;钱占华;刘宝岳;孟淑琴;黄啸原

    目的 探讨长骨内生软骨瘤及原发性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长骨内生软骨瘤26例,原发性软骨肉瘤35例,对其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26例内生软骨瘤患者(股骨18例,肱骨5例,胫骨、腓骨和桡骨各1例)年龄9~51岁,平均31岁,男女之比为2∶1.35例软骨肉瘤患者(股骨22例,胫骨3例,肱骨7例,尺骨1例,腓骨2例),年龄26~ 77岁,平均47岁,男女之比为2∶3;病理学分级Ⅰ级20例,Ⅱ级14例,Ⅲ级1例.组织学上,长骨的Ⅱ级和Ⅲ级软骨肉瘤通过组织形态不难诊断,而Ⅰ级软骨肉瘤与内生软骨瘤组织形态相似,鉴别较困难.软骨肉瘤多伴有疼痛,影像学可见髓腔侵犯、皮质破坏或软组织包块;组织学可见软骨浸润、包绕宿主骨,浸润皮质或进入软组织.结论 长骨的Ⅰ级软骨肉瘤与内生软骨瘤的鉴别应结合临床、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 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陈易华;简燚;蒋锐;张波;范严严

    目的 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3例骨EHE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观察,并进行随访.结果 3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26~63岁,平均年龄40.3岁.临床症状主要是局部疼痛;X线表现无特异性,多为溶骨性缺损病变.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排列成短条索状或巢状,瘤细胞呈上皮样,具有内皮细胞分化特征,分布于浅蓝色或深红色间质中.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4、CD31和Fli-1(+).2例术后随访未见复发,1例发生肝转移.结论 原发于骨的EHE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血管源性肿瘤,部分病例组织形态与其他血管肿瘤有延续性,正确诊断需结合临床影像学资料、详细的组织学观察以及免疫组化染色.

  • 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欧阳斌燊;陈军;何金;颜红柱

    目的 探讨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6岁.CT和MRI示L2-S3椎体多发骨质破坏.临床表现无凝血机制障碍和血小板减少症(Kasabach-Merritt综合征).镜检见肿瘤由大小不等的小叶结构组成,这些小叶以不规则形式向周围组织浸润,小叶间有纤维性间隔.肿瘤小叶由圆形、卵圆形和短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裂隙状血管腔、充血毛细血管和散在其中的纤维素性血栓构成,炎性细胞稀少,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肿瘤内皮细胞CD31、CD34和Fli-1(+),D2-40和SMA局灶(+),GLUT-1(-),Ki-67增殖指数1%.结论 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发生在骨的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少数病例可局部复发,确切的生物学行为需更多病例的长期随访.

  • 良性脊索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方三高;马强;林俐;杜娟;肖华亮;周晓军

    目的 探讨良性脊索细胞瘤(BN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在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所见基础上,分析1例BNCT的组织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48岁.下腰痛1年.CT扫描显示第4腰椎椎体软骨终板下占位性病变,具有清楚的硬化边,但无明显的皮质塌陷及骨质破坏.MRI示T2WI呈高信号,而T2WI呈低信号.行病灶彻底刮除及腰椎重建术.巨检:病变呈果冻样或貌似变性的骨髓脂肪.镜检:肿瘤主要由实性片层状脂肪样细胞或洋葱皮样细胞构成,肿瘤细胞马赛克样排列,胞膜清晰,胞质空泡状、泛白或轻度嗜酸性,核圆形、卵圆形,居中或偏位.不仅无显著的核异型及核分裂,同时缺乏分叶状结构、细胞外黏液样基质及丰富的血管网,也无松质骨浸润及坏死.病变中可见一些岛状分布的非肿瘤性骨髓组织.受累骨小梁硬化.免疫组化示CKpan和CK8/18(+),但CD68(-).结论 BNCT是一种罕见的骨内脊索源性良性肿瘤,预后良好.

  • 骨旁骨肉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朱正龙;王坚;朱雄增

    目的探讨骨旁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侧重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骨旁骨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形态及随访结果.结果男13例,女10例,年龄范围14~52岁,平均30岁.临床多表现为下肢肿胀和/或缓慢性生长的肿块.X线显示为附着于干骺端骨皮质表面生长的广基性蘑菇状致密肿块影,部分病例于肿块和其下骨皮质间可见狭窄的透亮带,CT证实6例伴有髓内累及(26%).部位以股骨下端后方多见(65.2%),其次为胫骨上段(17.4%).组织学主要由相对成熟的骨组织和镶嵌于骨组织之间的纤维母细胞样细胞所组成,细胞间常伴有明显的胶原化.瘤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大部分为Broder'sⅠ级,少数为Ⅱ级.15例随访结果显示,10例局切后复发(66.7%),2例出现肺部转移(13%),其中l例于多次局部复发后发生去分化.结论骨旁骨肉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骨肉瘤,特征性的X线表现有诊断意义,切除不彻底极易局部复发.

2547 条记录 4/128 页 « 12345678...1271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