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脊柱整块切除技术在脊柱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王增平;刘林;薛文;宋玉鑫;钱耀文

    全脊柱整块切除技术是一种将脊柱肿瘤及其卫星病灶所在的间室整块切除的手术方式.既往研究表明,该术式能够降低脊柱肿瘤患者的术后复发率,但是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尚不统一,而脊柱肿瘤外科分期与预期寿命评分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其手术的适应证更加明确.但是,由于该手术具有出血多、难度大、风险高等特点,难以广泛的开展手术,而对TES技术的不断改良、内窥镜的应用以及3D打印人工椎体的出现,使得手术不断走向成熟.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与脱钙骨复合移植修复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淑恒;董英海;高学纯;卜海富;朱如里;张之栋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与脱钙骨(DBM)复合移植治疗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对12例骨肿瘤患者,手术切除骨肿瘤脱钙骨填充骨缺损,术后第7天行骨髓动员,每天皮下注射特尔立3.0μg/kg,连续3 d,第4天静脉滴注10 mg地塞米松后采集APBSC.在X线电视透视下将一枚骨穿针准确穿入骨缺损部位,然后抽取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即可注入骨缺损部位.通过术后连续X线片,了解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12例病人术后得到随访,时间为4~16个月,在2~4个月以内均开始有不同程度的骨化,成骨效应满意.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脱钙骨(DBM)复合移植是一种治疗骨缺损有效的新方法.

  • 19例股骨颈原发溶骨性损害的手术治疗

    作者:齐新生;姚维清;陈辉;樊克文

    目的 总结股骨颈原发溶骨性损害的手术治疗结果 .方法 自1973~1999年共收治股骨颈原发溶骨性病损19例,其中瘤样病变11例,良性肿瘤4例,恶性骨肿瘤2例,骨梗死2例.采用瘤段切除、人工股骨头置换1例,肿瘤刮除、骨水泥和髓内钉填塞、接骨板固定2例,肿瘤刮除植骨16例.结果 随访6个月~20年,平均5.8年.骨肉瘤患者术后2年死于肿瘤肺转移,软骨肉瘤患者术后1.5年肿瘤局部复发,行股骨近端置换.1例骨水泥和三翼钉填入者8年后患侧股骨粗隆部骨折,再次手术安装接骨板,3个月后骨折愈合,余患者4~8个月植骨融合,无股骨头坏死或塌陷,肿瘤无复发征象.结论 原发股骨颈溶骨性损害以瘤样病变居多.良性病变无论病变范围的大小,采用病灶清除、腔内植骨或骨水泥填塞均取得良好效果.

  • 膝部骨巨细胞瘤切除功能重建术

    作者:张天宏;朱劲松;杨效宁

    目的探讨膝部骨巨细胞瘤切除功能重建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膝部骨巨细胞瘤根治性局部切除后,保留肢体,同时采用髌骨带蒂翻转术重建膝关节功能.结果经随访6个月~8年,疗效良好,优良率达87%,患肢能负重行走,膝关节稳定性好,活动度为0°~86°.结论骨肿瘤切除后的缺损,使用带蒂髌骨翻转重建膝关节,恢复了膝关节的伸屈功能,避免了既往行膝关节融合或截肢术给病人带来的不便.

  • 腓骨小头肿瘤手术与腓总神经麻痹

    作者:黄韧

    腓骨小头是某些肿瘤好发部位.腓骨在下肢虽不参加人体的负重,但其腓骨颈部有一重要的腓总神经,手术中极易损伤.按照骨肿瘤的治疗原则,位于非负重之骨的肿瘤,应给予瘤段截除.

  • 带血管骨移植在四肢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程春生;赵雅萍;张耘;刘威

    目的临床观察带血管骨移植修复四肢骨肿瘤瘤段切除后骨缺损的治疗价值.方法对48例不同类型的骨肿瘤行局部彻底切刮除,或骨膜外瘤段切除后所致的骨缺损分别采用带血管蒂髂骨瓣转位移植6例,游离移植3例;带血管胫骨瓣游离移植1例;带血管蒂腓骨瓣同侧顺逆行转位移植9例,游离腓骨移植22例,双腓骨瓣组合移植4例,腓骨皮瓣游离移植3例进行修复治疗.结果移植骨与主骨均获得愈合,时间为2.5~4.2个月,平均3.5个月.并经0.5~12年(平均4.7年)的随访,45例治愈,;3例复发,复发的3例病人中2例为骨肉瘤,1例为动脉瘤样骨囊肿恶性变,终行了截肢术.结论证明带血管骨移植用于修复病变广泛的良性骨肿瘤或低变恶性骨肿瘤瘤段切除后的骨缺损疗效可靠,恶性肿瘤者较差.

  • 肢体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的方法及原则

    作者:郭卫

    恶性骨肿瘤的治疗已进入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新辅助化疗及广泛性切除的理念已得到广泛推广,保肢手术已成为治疗肢体恶性骨肿瘤的经典方法.

  • 古代中医治疗骨肿瘤的历史考察

    作者:刘征宇

    1 中医对骨肿瘤的称谓骨肿瘤是骨伤科常见的肿瘤之一,中医学在在治疗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始终未见完整而系统的著述,记述多散在于各种中医古籍中.根据中医古籍中记载的症状体征,与骨肿瘤有关的病名包括“骨瘤”、“石痈”、“石疽”、“胫阴疽”、“石榴疽”、“肉瘤”、“肉疽”、“多骨疽”等骨肿瘤称谓.

  • 古代中医辨证论治骨肿瘤探析

    作者:姜洋

    在查阅整理大量古代医学著作后,总结古代医家对骨肿瘤病名的沿革,有“骨睢”“骨疽”“石痈”“石疽”“骨瘤”“石瘤”“肉瘤”等.而主要的病因病机则以“寒邪之气积聚肌肉、经络”“肾气虚损,毒邪凑骨”“气血凝滞于骨”“热毒积聚”为主,治法以“温经散寒法”“补肾壮骨法”“清热解毒法”“行气活血法”为主.

  • B超在骨肿瘤诊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文

    超声可以显示骨肿瘤破坏状况及范围、观察包膜、内部回声及与周边软组织的关系.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能实时地观察肿瘤内及周边区血流信号及供血特点,从而使彩超诊断骨肿瘤成为可能,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 98例骨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分析

    作者:高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骨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2009年收治的98例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中心静脉置管下化疗,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治疗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留置导管护理、并发症护理、拔管后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6例,发生率为6.12%,对照组患者并发症13例,占26.5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肿瘤行中心静脉置管化疗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能明显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 股骨下端非骨化性纤维瘤1例报道

    作者:胡冬平;陈志伸;林哲辉

    目的: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诊断.方法:对1 例经随访观察和手术病理确认非骨化性纤维瘤进行分析.结论:非骨化性纤维瘤是一种较少的良性肿瘤,临床上应结合影像及病理特征性改变诊断,并与纤维性皮质骨缺陷以及其他良性骨肿瘤和瘤样病变相鉴别.

  • 徐振晔治疗肺癌骨转移经验

    作者:郑展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上升,大多数肺癌患者死于无法控制的远处转移,骨组织是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第三好发部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徐振晔教授致力于中医肿瘤临床研究30载,治疗肺癌骨转移取得良好疗效,现探析如下.

  • 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单发阳性病灶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乐乐;吴文芳;刘任从;杨瑞;王晓雯;王峰;王自正

    目的 评价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 SPECT/CT骨断层显像对脊柱单发阳性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921例99Tcm-MDP全身骨显像提示脊柱单发阳性病灶的患者,行SPECT/CT局部断层显像,得到局部SPECT、CT及融合影像.阅片由两位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分别独立进行,所有病灶均以病理学结果及6个月以上的影像随访为“金标准”.结果 在921例患者中,161例诊断为肿瘤骨转移(17.5%),4例诊断为原发骨肿瘤(0.4%),2例诊断为骨髓瘤(0.2%),5例诊断为骨结核(0.5%),689例诊断为良性病变(74.8%),59例诊断为外伤致椎体压缩性骨折(6.4%),1例诊断为许莫氏结节(0.1%).肿瘤骨转移病例共161例,其中颈椎9例(5.6%),胸椎46例(28.6%),腰椎82例(50.9%),骶椎24例(14.9%).按部位分类,颈椎病变共30例,肿瘤骨转移9例(30%);胸椎病变共224例,肿瘤骨转移46例(20.5%);腰椎病变共606例,肿瘤骨转移82例(13.5%);骶椎病变共61例,肿瘤骨转移24例(39.3%).结论 99Tcm-MDP SPECT/CT同机融合骨显像,对常规全身骨显像单发阳性病灶提供了准确的定位,同时显示了该病灶的形态及周围软组织影像特征,显著降低了骨显像中椎体单发阳性病灶的假阳性率,在脊柱单发阳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中较常规全身骨显像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骨肉瘤中survivin与核殷子-κ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永昊;肖玉周;俞岚;承泽农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与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 kappa B,NF-kB)在骨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了105例骨肿瘤(其中骨肉瘤85例、骨软骨瘤20例)中survivin与NF-κBp65蛋白的表达,并对骨肉瘤主要临床资料和病理分级参数进行比较,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骨肉瘤中survivin与NF-κB65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3%、63.5%,而在骨软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0.0%.survivin与NF-κBp65蛋白在骨肉瘤临床分期中Ⅱb期、Ⅲ期的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a期(P<0.001).病理分级survivin与NF-κBp65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Ⅰ级45.0%、35.0%,Ⅱ级73.5%、58.8%,Ⅲ级96.8%、87.1%,随着恶性程度增高而显著增加(P<0.001).有软组织浸润和转移者survivin与NF-κBp65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浸润和非转移组(P<0.001~0.005).NF-κB p65和survivin同时表达者87.0%(47/54),明显高于NF-κB P65阴性表达中survivin阳性表达54.8%(17/31),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与NF-κB p65蛋白在骨肉瘤中不同程度异常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浸润、转移呈正相关,提示survivin与NF-κB p65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 VEGF及KDR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永昊;肖玉周;汪万英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DR)结合,在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105例骨肿瘤组织的VEGF与KDR的表达,并对其中85例骨肉瘤主要临床资料、病理分级及临床相关参数进行比较,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肉瘤中VEGF与KD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软骨瘤阳性表达率(P<0.0001).VEGF与KDR阳性表达率在骨肉瘤临床分期中Ⅱb期、Ⅲ期明显高于Ⅰ期、Ⅱa期(P<0.001),并随着病理分级恶性程度增高而显著增加(P<0.01).且在软组织浸润和转移组中VEGF与KD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浸润和非转移组(P<0.005).结论:VEGF与KDR在骨肉瘤中不同程度异常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浸润、转移呈正相关,提示VEGF与KDR的高表达可能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尤其与骨肉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 原发性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姚运峰;肖玉周;周建生;周新社

    目的:探讨原发性骶骨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15例,其中脊索瘤7例、骨巨细胞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软骨肉瘤1例、恶性畸胎瘤1例.术后放疗5例.结果:随访6个月~4 a, 11例恢复良好,无永久性排尿排便障碍;1例因手术切口感染,于术后半年死于全身衰竭;2例脊索瘤患者分别于术后1年和2年复发;1例软骨肉瘤术后2年半复发.结论:骶骨肿瘤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正确的手术方法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和肿瘤的复发.

  • 颅底侵袭性骨纤维性结构不良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计晓;万经海;吴跃煌;冯晓莉;钱海鹏

    目的:探讨颅底巨大侵袭性骨纤维性结构不良( FDB)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颅底侵袭性FDB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和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29岁,CT和MRI检查发现前中颅底巨大(9.7 cm ×8.8 cm ×7.9 cm)沟通性肿瘤,于2013年8月28日经上颌骨掀翻入路切除肿瘤;因肿瘤复发、症状加重,于2014年9月3日二次行经右侧中颅底硬膜外入路肿瘤切除术。结果首次手术后鼻塞和视力减退明显缓解、嗅觉消失,病理诊断为颅底侵袭性FDB;术后3个月MRI检查示肿瘤复发。二次术后病理诊断:颅底FDB,随访至今14个月,未见病情明显进展及肿瘤复发。结论颅底侵袭性FDB的病程进展迅速,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病理学提示生物学行为不良,术后很快复发,主张根治性的手术治疗,不建议行放疗、化疗,同时注意密切随访、警惕恶变。

  • 骨与软组织肿瘤穿刺活检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蔡善保

    目的 探讨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骨与软组织肿瘤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9月安徽省肿瘤医院骨科收治的145例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C形臂X线机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并以手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判断穿刺活检的准确性.结果 本组145例均完成穿刺过程,穿刺取材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76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穿刺活检的正确率为 64.5%(49/76),支持率为 23.7%(18/76),阴性率为 11.8%(9/76),总的有效率为88.2%(67/76).结论 骨与软组织肿瘤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

  • 兔 VX2恶性骨肿瘤骨髓内浸润范围MRI 与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李晓莉;董诚;李玉军;陈海松;吴增杰;庞婧;贾梦;徐文坚

    目的:探讨 MRI 常用序列在判断恶性骨肿瘤骨髓内浸润范围及显示病变阳性率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6月—2012年3月选取兔龄8周、体质量2.0~3.0 kg 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6只,1只制备荷瘤兔,25只接种 VX2肉瘤肿瘤组织块于兔右侧胫骨平台下2 cm 处的骨髓腔内,制备成恶性骨肿瘤模型兔。模型兔制备成功后,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行 MRI 检查。选取肿瘤纵径大层面,观察并测量 MR 自旋回波(SE) T1 WI、脂肪抑制 FSE T2 W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脂肪抑制 SE T1 WI 增强序列图像中的髓内肿瘤浸润纵径。 MRI 检查完成后,处死模型兔,切取兔右下肢标本,用硬组织切片系统自 MR 扫描起始点间隔4 mm 连续切割,选取与 MRI 中骨髓内肿瘤纵径大层面相对应的标本切片进行肿瘤髓内浸润纵径的测量和病理学观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 t 检验,比较 MR 不同序列之间及 MR 不同序列和病理切片检查之间肿瘤髓内浸润纵径测量值的差异;并对 MR 不同序列间显示肿瘤髓内浸润的阳性率{[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100%}进行χ2检验。结果成功制备21只模型兔。 MRI 中 SE T1 WI、脂肪抑制 FSE T2 WI、STIR、脂肪抑制 SE T1 WI 增强序列间肿瘤髓内浸润纵径的测量值分别为(44.5±10.8)mm、(41.0 ± 9.7) mm、(40.7 ± 9.4)mm、(40.3±9.5)mm,4种序列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802,P >0.05)。 4种序列图像的肿瘤髓内浸润纵径测量值均大于病理标本测量值(39.3±9.3)mm,配对 t 检验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7.053、6.334、6.445、8.150,P 值均<0.01)。 MRI 不同序列显示肿瘤髓内浸润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脂肪抑制 SE T1 WI 增强序列(76.54%,62/81)、STIR(57.69%,45/78)、脂肪抑制 FSE T2 WI(52.05%,38/73)、SE T1 WI(45.71%,3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57,P <0.01);组间两两比较,脂肪抑制 SE T1 WI 增强序列显示的肿瘤髓内浸润阳性率高于 SE T1 WI、脂肪抑制 FSE T2 W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结论 MRI 不同序列中,脂肪抑制 SE T1 WI 增强序列图像测量肿瘤髓内浸润纵径的测量值与病理测量值为接近,显示肿瘤髓内浸润的阳性率高,可作为观察肿瘤髓内浸润范围及显示病变阳性率的优选 MR 序列。

2547 条记录 3/128 页 « 12345678...1271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