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旁骨肉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方三高;李艳青;马强;杜娟;曾英;肖华亮

    目的 探讨骨旁骨肉瘤(PO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所见,分析5例POS的组织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21 ~47岁,平均32.2岁.4例病变位于腘窝,致屈膝受阻;1例肿块累及左大腿上端,伴轻度疼痛及肿胀.X线显示广基蘑菇状肿块矿化明显,与骨皮质相连,伴/不伴狭窄的透光带.大体见灰白色肿块呈分叶状或D字形,中央坚硬而周边质软.镜下肿瘤由相对成熟的骨小梁及异型性较小的增生性梭形纤维母细胞构成,这些宽大的骨小梁缺乏骨母细胞衬覆,排列成平行状.结论 POS是一种分化良好的皮质旁骨源性恶性肿瘤.熟悉其形态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 骨原发性腺泡状肉瘤1例

    作者:王翠芳;孙洁;滕猛

    患者男性,39岁.右小腿疼痛4个月,近2周加重.查体:右小腿外侧中段上1/3处可扪及一质硬8 cm×3 cm×2 cm肿胀区,触痛不明显.X线正侧位片示右腓骨中、上1/3段局限性骨质破坏,5.4 cm×3.2 cm× 2.6 cm大小,现溶骨性透亮区,其中可见少许分隔,未见骨膜反应,临床诊断:右腓骨巨细胞瘤或骨囊肿(图1).行腓骨部分切除术.

  • 股骨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2例报道

    作者:孙荣超;杨树东;张丽华;吴耀义;梁加贝

    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telangiectatic osteosarcoma,TOS)是一种少见的中心性骨肉瘤亚型,发病部位多位于骨干,病程短、发展快.此类骨肉瘤无论从影像学、临床还是病理组织学都极易误诊[1],本文报告2例TOS,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介绍WHO(2002)骨肿瘤分类

    作者:朱雄增

    WHO骨肿瘤(2002)分类里有许多新特点,显著的变化是将各种类型肿瘤视为独立病种,并突出遗传学分型在肿瘤分类中的重要性.原分类中骨髓(圆细胞)肿瘤分成ES/PNET和造血组织肿瘤两类,取消原中间化脉管肿瘤,将血管内等瘤归入血管肉瘤.分类中新增了与骨肿瘤相关的先天性和遗传性综合征的内容.

  • 某些骨肿瘤病理诊断的新进展

    作者:周晓军

    近年来在国际上通行的骨肿瘤病理分类,仍然主要根据瘤细胞分化的类型及细胞基质产物划分,同时还参考瘤细胞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及超微结构特征、肿瘤的X线及临床表现[1].新的骨肿瘤病理分类不仅包含了一些近年来新发现的肿瘤类型,也对一些传统类型的肿瘤有了新的认识.

  • 骨肿瘤的分子病理诊断

    作者:丁宜;黄啸原;田伟

    骨肿瘤是相对少见的肿瘤,近百年来主要依靠临床、影像学及光镜观察病理切片进行诊断.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及分子检测手段的进步,已经发现在多种骨原发肿瘤中特殊的分子事件可以辅助病理诊断,提示靶向治疗并为预后提供参考信息.本文回顾了近十年来海内外骨肿瘤分子病理诊断的进展和临床应用经验,供大家参考.

  • 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1例报道

    作者:吴艳;杨文萍;徐红艳;曾松涛;黄慧

    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desmoplastic fibroma,DF)是一种罕见的骨肿瘤,由Jaffe[1]于1958年首先描述并命名.文献报道较少,儿童患者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儿童DF,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 骨肿瘤穿刺制片及改进

    作者:杨旭红;王丽萍;崔亚南;张丽荣;于梦溪

    骨肿瘤首先通过骨穿活检诊断,通过穿刺活检达到对骨肿瘤病变的定性和组织学分型.目前在影像学引导下行空心针穿刺活检的方法,因为其损伤小、抽吸组织灵活且经济而普遍应用.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回顾分析2012-2015年103例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骨肿瘤穿刺活检.2012-2014年采用传统盐酸脱钙,石蜡制片46例;2014-2015年采用甲酸和甲醛混合液脱钙,石蜡制片57例.患者年龄6~78岁,平均40.6岁,发病部位多为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穿刺活检诊断占骨肿瘤疾病的21.7%.

  • 采用综合手段提高骨肿瘤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准确率

    作者:徐瑾;王瑞琳;李兰萍;魏典;于顺禄

    本文旨在探讨针对不同类型的骨肿瘤,灵活采用相应的穿刺活检方法及病理检查手段,达到了既操作简便又提高诊断正确性的目的.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采用我院1978-2001年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穿刺针吸活检术标本917例.男564例,女353例,年龄1-86岁,平均36.8岁.病变穿刺部位以股骨远端(211例,23.0%)和胫骨近端(149例,16.2%)为多,其余依次为髂骨、股骨近端、肱骨、骶骨等.

  • WHO(2013)骨肿瘤分类的新成员

    作者:方三高;肖华亮;周晓军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2013年发行了第4版《WHO骨肿瘤分类》[1](简称新版).与2002年WHO分类[2](简称旧版)相比,新版体现了11年来骨肿瘤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根据国际肿瘤性疾病分类(ICD-O),首次将骨肿瘤分为三类:良性(ICD-O编码为0)、中间性(ICD-O编码为1)及恶性(ICD-O编码为3);中间性又分为局部侵袭和偶见转移型或两型的混合,与同类的软组织肿瘤分类一脉相承,新版肿瘤分类实用而科学,推陈出新,回顾和募集了一些曾一度删减的疾病,如骨瘤;同时谦虚谨慎,有所不为,对未知或罕见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留有余地.增加了中间型肿瘤,可减轻病理诊断医师的压力,也使临床医师游刃有余,对以前所谓良性的同类肿瘤增加了必要的随访及辅助治疗措施;对纳入恶性者,充分考虑其安全手术切缘,防止肿瘤复发或转移.而旧版为二分法,仅将骨肿瘤分为良性与恶性.本文结合典型病例的典型图片,着重介绍新增病种的临床病理特征.

    关键词: 骨肿瘤 WHO 分类
  • 骨肿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张继增;刘斌

    骨肿瘤的病理诊断十分重要,一旦误诊即会导致严重后果.故此对不同类型骨肿瘤的病理诊断及其鉴别诊断要点予以介绍.主要述及骨源性肿瘤、软骨源性肿瘤、纤维源性肿瘤等.与骨外软组织相同形态的肿瘤不再论述.

  • 透明细胞软骨肉瘤1例报道

    作者:蔡雪红;苏海燕

    透明细胞软骨肉瘤(CCCS)为罕见的骨肿瘤,约占所有软骨肉瘤的1%~2%,男女之比约为2∶1[1].自1976年Unni等[2]首次报道以来,英文文献报道有100余例,国内仅有20余例.CCCS属于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影像都极易误诊,需与多种良性肿瘤(如软骨母细胞瘤、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及高度恶性的普通型软骨肉瘤、骨肉瘤、转移性透明细胞癌相鉴别.我院近期收治1例CCCS,借此重新温习文献,以期提高认识.

  • 骨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23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书红;于力;王全顺;李红华;赵瑜;李菲

    为了探讨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23例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症状、X射线、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治疗.结果表明:23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处局部疼痛和压痛;X线检查及CT显示,浸润型改变者15例、溶骨型5例、硬化型2例、囊状膨胀型1例;病理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23例中单发骨病灶21例,多发病灶2例.3例发生病理性骨折.结论:本病常侵犯单骨,多表现为虫蚀样浸润性和溶骨性骨破坏.X线及CT定性诊断困难,后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证实.采用局部放疗联合全身化疗疗效明显.

  • 间充质干细胞通过CCL5/CCR5信号途径促进骨肉瘤Saos-2细胞迁移和生长

    作者:徐文停;汤亭亭;边振宇;范启明

    目的 研究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对骨肉瘤Saos-2 细胞迁移与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取传代培养的hMSC 和Saos-2 细胞,分别制备hMSC 条件培养基(MSC-CM)和Saos-2 细胞条件培养基(Saos-2-CM).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 和双抗体夹心ELISA 方法 分别检测hMSC CCL5 趋化因子的表达及其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 检测Saos-2 细胞CCR5 因子的表达.按条件培养基的不同将Saos-2 细胞分为4 组:含10% 胎牛血清的α-MEM 培养基(阴性对照)、Saos-2-CM(阳性对照)、MSC-CM、含24 ng/ml 兔抗人CCL5 抗体的MSC-CM(MSC-CM/anti-CCL5 Ab),应用Transwell实验和噻唑蓝(MTT)法分别检测hMSC 对Saos-2 细胞迁移与增殖能力的影响.实验均重复3 次.结果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 和双抗体夹心ELISA 检测显示,hMSC CCL5 因子表达阳性且其表达水平为3.68 pg/ml.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显示,Saos-2 细胞CCR5因子表达阳性.Transwell 实验和MTT 检测结果 显示,MSC-CM 能明显促进Saos-2 细胞的迁移与增殖,而MSC-CM/anti- CCL5 Ab 组Saos-2 细胞的迁移与增殖能力均明显下降,2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 < 0.01,P < 0.05).结论CCL5/CCR5 信号途径在hMSC 促进Saos-2 细胞迁移与增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抑制CCL5 趋化因子的表达可明显降低Saos-2 细胞的迁移与增殖能力.

  • 计算机导航系统在骨肿瘤切除和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张清;牛晓辉;王涛;鱼锋;赵海涛;郝林;丁易

    目的 应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进行术前设计,探讨在术中精确评判骨肿瘤外科切除边界的意义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共施行红外线主动诱导计算机辅助三维导航下骨肿瘤外科手术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术前全部病例进行螺旋CT扫描,导入导航系统配置的工作站计算机,术前进行解剖重建,对比CT显示病变的骨窗、软组织窗和增强扫描窗影像,确定肿瘤范围;部分病例经计算机的CT和MR融合功能,显示的髓腔范围确定肿瘤边界;设计术中肿瘤外科边界,并标记.术中导航引导下,肿瘤切除,并精确评判外科切除边界.结果全部病例依照术前设计进行.18例在导航系统指引下,进行精确的切除,肿瘤标本显示了良好的外科切除边界;12例囊内切除,在导航的指引下,确认切刮边界足够.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术前设计肿瘤切除范围;术中依照计划进行手术;确认肿瘤切除边界,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计算机导航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骨肿瘤的精确切除,为重建创造条件.

  • 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冉祥英;黄瑾;张惠箴;蒋智铭;陈杰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的组织发生以及与肿瘤复发、侵袭、恶变等生物学行为相关的因素.方法 从临床、影像学、手术方式、病理形态、免疫表达和随访结果等方面对2005至2011年间收集的123例骨巨细胞瘤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 骨巨细胞瘤的术后复发率与术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分级(P=0.032)、CD147 (P=0.034)和p53(P =0.005)的过表达以及手术方式(P =0.048)有明显相关性,但与骨巨细胞瘤的髓内浸润、骨皮质浸润、骨旁软组织浸润、脉管内瘤栓、单核间质细胞的梭形变、核分裂象多少、Ki-67阳性指数、凝固性坏死、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出现反应性骨等形态学改变均缺乏明显相关性,骨巨细胞瘤中单核间质细胞p63阳性率(79.7%,94/118)明显高于软骨母细胞瘤(44.7%,21/47)、骨肉瘤(22.2%,10/45)等其他富于巨细胞的骨肿瘤.结论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形态学特征难以预测其生物学行为.p63阳性、PGM-1阴性的单核间质细胞是其肿瘤成分,此种细胞p53的过表达以及骨巨细胞瘤各种细胞成分(包括反应性单核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CD147的过表达与骨巨细胞瘤的侵袭、复发和恶变有关.术前根据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分级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减少复发重要的因素.

  • 上皮样血管瘤七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贡其星;范钦和;谢军;苏忠兰;张美华;张智弘

    目的 探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7例分别发生于皮肤、骨及静脉的上皮样血管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14~54岁(平均34岁).其中发生于皮肤和皮下者3例,骨2例,静脉血管2例.临床表现:发生于皮肤者为暗红色丘疹或结节,质软或韧,部分伴瘙痒,病程长者可相互融合;发生于骨者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境界清楚;发生于静脉内者,表现为软组织内境界清楚的灰白灰红质韧结节.组织学上,病变以增生的小血管伴内皮细胞上皮样改变为特征,多数病例血管有明确的腔隙形成,部分病例局部可见内皮细胞实性片状生长,并见胞质空泡化,提示原始管腔形成.间质可伴有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以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免疫组织化学上均表达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CD34,上皮标志物细胞角蛋白阴性.6例患者获得随访结果,随访时间为5个月至3年,均未见发生复发及转移.结论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可以发生于皮肤、软组织及骨的肿瘤/病变,可单发或多发,是良性的、可成功治愈的.其形态学谱系广泛,易与木村病、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等混淆.

  • 手足骨肿瘤和瘤样病变154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蒋智铭;张惠箴;陈洁晴;刘亮

    目的探讨手足骨肿瘤和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991~2002年间收集的154例手足骨病变进行临床病理的系统分析.结果手足骨病变软骨性肿瘤93例,其中内生性软骨瘤67例,好发于第2~5指、掌骨.软骨母细胞瘤好发于足部不规则骨.骨软骨瘤在手足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长骨.发生于指、趾骨末节的所谓"骨软骨瘤"多是甲下外生性骨疣,手足部瘤样病变是一组与创伤有关的反应性、修复性病变,包括甲下外生性骨疣、巨细胞性修复性肉芽肿,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样增生和旺炽性反应性骨膜炎.良性骨病明显多于恶性(21∶ 1).在恶性肿瘤中以软骨肉瘤相对多见,但手足骨和长骨、扁骨之间软骨性肿瘤的良恶性特征有明显差异.结论手足骨较易发生与创伤有关的反应性修复性病变,这些病变与多种骨真性肿瘤需进行鉴别诊断.熟悉掌握其临床病理特征是避免误诊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骨肿瘤 软骨疾病
  • 骨转移癌临床及病理学研究

    作者:沈丹华;郭卫;杨毅;虞有智;孙昆昆

    目的探讨骨转移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在确定原发肿瘤部位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1998年至2004年间141例骨转移癌的临床表现、放射学改变以及病理形态学表现,并对原发部位不明确的肿瘤,采用细胞角蛋白系列标记物以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囊泡病液体蛋白(GCDFP)15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结果在141例骨转移肿瘤患者中,男:女为1.7:1,发病年龄23~86岁,平均年龄56.5岁,中位年龄57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疼痛及功能障碍.骨转移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脊柱58例,骨盆骨46例,长管状骨34例,其他部位3例;其中23例为多发骨病变.放射学特征显示99例(70.2%)的骨转移癌病例可通过X线平片发现病灶,其中85例(85.9%)表现为溶骨性病变.有90例(63.8%)通过临床病史及典型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可以明确其原发病灶,另有51例来源不能确定,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其中的40例可以确定其组织来源.终有130例(92.2%)骨转移癌可以确定原发部位,原发病变部位依次为:肺37例,女性生殖系统及乳腺25例,肾脏18例,胃肠道17例,肝脏12例,甲状腺11例,前列腺7例,膀胱2例,皮肤1例.结论骨转移癌好发于老年男性患者.中轴骨(脊柱及骨盆)为转移癌好发部位.骨转移癌常见的原发部位是肺及女性生殖系统(包括乳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于确定不明来源的骨转移癌的原发部位有帮助.

  • 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14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刘洪洪;黄啸原

    目的探讨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14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组织行病理观察,并对12例随访材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男性多见(9/14),平均年龄23岁.肿瘤多数位于下肢长管状骨(10/14 ).X线片示广泛的单纯溶骨病灶,骨皮质虫蚀样破坏,4例展现爆发式膨大改变,病理性骨折6例.病理形态学表现,肉眼标本类似动脉瘤样骨囊肿,为含血的单房或多房囊腔.光镜下,含血囊壁及间隔处见高度间变的肿瘤细胞及少量纤细或小片状骨样基质.获随访材料的12例中,7例肺转移病例6例死亡、1例带瘤存活,另5例无瘤存活.结论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是少见的、独特的骨肉瘤亚型,肿瘤的高度恶性、活检成功率低从而延误治疗时机是预后差的重要因素.

2547 条记录 5/128 页 « 12345678...1271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