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合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一例

    作者:梁乐;付静;刘永玲;邢炜;冷慧;张宏伟

    患者女,52岁。因“右乳肿物进行性增大”于2010年9月收入院。体检:双乳对称,乳头无溢液、无内陷、无偏斜,皮肤无橘皮样改变,无红、肿、热、痛;于右乳外下象限距乳头约0.5 cm处可触及椭圆形肿物,活动度差;右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左乳及左腋窝检查无特殊。无发热、乏力、体重减轻,无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脾肿大等。双乳彩超:右乳外下象限可探及不均质偏低回声肿物;右腋窝及右锁骨上窝可见肿大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见癌细胞。血常规:白细胞5.09×1010/L,淋巴细胞0.89,中性粒细胞0.09,血小板342×109/L。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热稳定性和灭活条件初步研究

    作者:张全福;李建东;姜晓林;李川;刘林;梁米芳;李德新

    目的 阐明新发危害严重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稳定性和理化灭活条件.方法 评估细胞培养制备的SFTS病毒在不同温度下的热稳定性,对紫外线、酸性环境、常用消毒剂、有机溶剂敏感性.处理后病毒感染Vero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确定病毒复制,并采用基于病毒核蛋白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滴定病毒与无相应处理的对照组,比较分析各种理化条件对病毒感染性的影响.结果 SFTS病毒在37℃能够存活较短时间,感染性下降较快,在4℃能保持相对稳定,1周内感染性无明显下降.对热敏感,60℃30 min能够完全灭活病毒.对紫外线敏感,185 μW/cm2紫外线照射30 min可灭活病毒.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β-丙内酯、甲醛和常用有机氯消毒剂敏感,在合适的浓度下可在较短时间内有效灭活病毒,400 mg/L的有效氯灭活病毒需室温放置10 min以上,在pH3.0条件对病毒活力有损害,但不能完全灭活病毒.结论 研究结果初步客观的评价了SFTSV热稳定性和灭活条件,为科学研究和疾病控制中样本采集、病毒灭活、安全防护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清新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剑静;李世波;王忠发;任宜

    目的 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血清中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动态变化规律以弥补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病例早期诊断的方法缺失,为临床正确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选择首份血清检测结果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而IgM抗体检测阴性的确诊病例,连续留取患者隔天血清样本直至出院,用Mac-ELISA方法检测留取的血清中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阳转时间与动态变化,计算阳转时间构成比及平均阳转时间.结果符合研究要求的16例患者发病后血清中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阳转时间:5d:2/16;7 d:6/16;9 d:9/16;11 d:10/16;13 d:12/16;15 d:16/16,平均阳转时间为(10.25±3.58)d.结论 16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中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均可阳转,早可在发病后5d、迟为15 d、阳转后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浓度逐步升高,直至病后30 d仍可高水平维持.16例患者的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检测可以作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早期诊断的辅助方法.

  • 舟山海岛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分析

    作者:鲍舟君;陈冬冬;徐岳军;姚燕珍;张晓帮;李世波

    目的 探讨舟山海岛地区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临床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特征.方法 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及全自动凝血仪分别检测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舟山医院收治的27例SFTS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血常规、凝血功能.x2检验、t检验或相关性分析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值的变化.结果 SFTS患者治疗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均明显低于正常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TS治疗痊愈者血小板明显高于死亡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TS患者治疗前PT、APTT、TT均较正常体检者长,FIB较正常体检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SFTS患者APTT与血小板数量有明显负相关性(P<0.05),治疗10 d后SFTS患者PT、APTT、TT与血小板数量亦有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 密切关注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状态对诊断及监测SFTS患者疾病进展情况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意义,并且特别需关注血小板及APTT的动态变化.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概述

    作者:李德新

    2007年以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湖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所报告的高度散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SFTS)进行了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监测,但发现,大部分病例不能检测到无形体特异性核酸或抗体.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例

    作者:李军根;肖接承;陆士奇;吴思荣;金钧

    例1患者,女,22岁,因"发现血小板减少半个月余,神志不清半天"入院.患者妊娠22周余,入院半个月前发现血小板减少(21×109L-1)并伴发热、双下肢浮肿、尿少,入院时出现神志不清.查体:体温36.8℃,脉搏102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20/70mmHg(1 mmHg=0.133 kPa),烦躁,双下肢皮肤散在瘀斑并呈轻度可凹陷性水肿,右侧巴宾斯基征(+),左侧巴宾斯基征(+).

  • 血小板对TLR4表达及活化在脂多糖诱发小鼠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

    作者:王兵;王勇强;邵蕾;曹书华

    目的 探讨脂多糖(LPS)诱发小鼠血小板减少中血小板活化、血小板对Toll样受体4 (TLR4)的表达的变化及中性粒细胞对其影响.方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ICR小鼠87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健康对照(C)组、模型(M)组(3,6,12,24,48,72 h时点)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P)组.M组尾静脉注射LPS 8 mg/kg后分别于相应时点取血,NEP组注射LPS 24 h前予尾静脉注射抗中性粒细胞单克隆抗体,注射LPS24h后取血.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小鼠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C)、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ELISA法检测小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 L)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TLR4阳性表达率.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尾静脉注射LPS3h后小鼠PC(×109 L-1)下降30%[(719.8±135.9) vs.(1013.1±136.6,P<0.01],24h内达谷值[(374.7±115.1) vs.(1013.1±136.6),P<0.01];MPV和PDW 12~48 h较C组增大(P<0.01);LPS攻击后6~24h血浆TNF-α,M-CSF,sCD40L显著升高(与C组比较P <0.01),PC与血浆M-CSF(r=-0.746,P<0.01),sCD40L(r=-0.573,P< 0.001)水平负相关;LPS刺激6h后血小板TLR4阳性表达(%)较C组增加[ (50.37±3.20) vs.(45.76±2.49) P<0.01];NEP组血小板TLR4表达率(%)低于M组同时点[ (48.32±2.17) vs.(55.69±3.95,P<0.01].结论 以sCD40L及M-CSF升高为代表的血小板过度活化与血小板TLR4表达中性粒细胞依赖性上调共同参与脂多糖诱发小鼠血小板减少.

  • 便潜血试验筛检中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消化道出血

    作者:程彦

    目的 探讨中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消化道出血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以及潜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筛检作用.方法 对126例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患者进行邻甲苯胺法、单克隆抗体Hb检测和人H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法潜血试验以及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邻甲苯胺法阳性率为25.4%,显著高于单克隆抗体Hb检测和人H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18.3%和19.0%,P<0.05).24例人H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阳性患者血小板计数均值为18.5±9.3 ×109/L,显著低于便潜血阴性组的35.6±19.4×109/L,P<0.01;血小板计数<20×109/L组人H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阳性率为31.9%,显著高于小板计数(20~50)×109/L组(11.4%,P<0.01);9例血小板计数范围为(20~50)×109/L的人H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阳性患者包括DIC 4例、肝硬化2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1例;15例血小板计数<20×109/L人H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阳性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升至50×109/L以上后12例转为阴性.结论 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时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明显升高,凝血因子降低和抗血小板药物可加重风险;免疫胶体金法便潜血试验敏感度、特异度好,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患者消化道出血筛查和疗效评估.

  • 重度妊娠高血压病对早产儿白细胞及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关楚翘;吴东亮

    目的:观察重度妊娠高血压病(HCDP)对早产儿白细胞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患有 HCDP 母亲所产的早产儿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健康母亲所产的早产儿。比较两组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特点、变化及影响因素,比较两组常见早产儿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胎龄、出生体重小于对照组,SAG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生后6 h、48~72 h、144 h 3个时间段内白细胞[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均低于对照组( P ﹤0.01)。观察组在生后6 h、48~72 h、144 h 3个时间段内的血小板(PLT)均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在生后6 h、48~72 h、144 h 3个时间段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均高于对照组( P ﹤0.05);纤维蛋白原(FIB)低于对照组( P ﹤0.05)。两组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病死率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在观察组中,脑出血、肺出血、消化道出血、感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母亲患有重度 HCDP,则所产的早产儿较健康母亲所产的早产儿更易发生白细胞、ANC、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障碍,并容易引起感染及合并出血。

  • 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征与治疗分析

    作者:李建新

    目的 探讨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提出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2006年入我科治疗的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42例痊愈,其中35例患儿未加用更昔洛韦及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仅在冲击治疗后(5 d内)血小板升至正常水平,且能稳定3个月;有7例因血小板计数上升较慢或不稳定,加用更昔洛韦及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升至正常且稳定3个月;11例好转患儿冲击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仍未达正常水平,或血小板计数正常后在1月内又出现反复,在加用更昔洛韦及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才达正常水平,但未稳定3个月,一旦遇到感染等诱因,血小板计数又可降至正常以下;5例进步患儿经上述所有治疗血小板计数虽仍不正常,但治疗3个月后,血小板计数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消失. 结论 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ITP患儿,绝大部分为隐性感染,以3岁以下居多,且有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的趋势.对于冲击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加用更昔洛韦及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有效率占78.3%.

  • 血小板减少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方志坚;李徳津;余延芳;王明迪;崔海佳

    目的 探讨血小板减少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后血小板4项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全自动血细胞五分类分析仪检测2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前后血小板4项参数,同时选26例血小板正常者作为对照,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小板减少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MPV、PDW明显高于发病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的PLT及PCT低于发病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小板减少患者存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监测血小板的参数有利于观察心肌梗死病人的病情变化.

  • 黄芪注射液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8例疗效观察

    作者:饶楚贵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 用黄芪注射液60 ml加5%~10%葡萄糖液150 ml,每日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复查,血小板有明显回升.结果 通过5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从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血小板的变化情况,瘀斑消失、血小板计数从(3~6)×109/L万上升到(8~10)×109/L万以上,确有较显著的效果.结论 用黄芪注射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可靠,稳定性好,不良反应少,具有可行性.

  • 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感染重症患者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观察

    作者:李洁;覃铁和;王首红

    目的 观察利奈唑胺在老年感染重症患者临床用的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ICU 2009~2011年使用利奈唑胺静脉滴注600 mg,1次/12 h的22例老年感染重症患者的用药资料,对其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回归分析.结果 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2.72%,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奈唑胺对老年感染重症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显著,但其导致血小板减少症及可能相关的影响因素应引起注意.

  • 妊娠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黄婵姿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以积累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产后6 d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与其它原因组产后6 d血小板未见明显恢复.本组经阴道分娩者21例,行剖宫产术者24例,出血量未见明显差异.本组患者产后的新生儿全部存活,仅1例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结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及早查明病因,及时治疗,预防产时、产后大出血,保证母婴安全.

  • 一例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护理

    作者:张玉珍;石欢;马蕊;孙滕伟;沈志奇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IABP)是一种以左心辅助功能为主的机械性循环装置,它是由动脉系统植入一根带气囊的导管,送至降主动脉内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进行与心脏周期相应的充盈与排空,使血液在主动脉内发生时相变化,从而起到机械辅助作用的一种心导管介入手术。 IABP可有效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起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主要用于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等[1],在辅助治疗心脏外科围术期及心血管危重患者心脏泵衰竭的抢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临床上应用广泛的短期机械辅助循环的方法[2]。但是这种机械装置也会引起相关并发症,近年来,血小板减少作为IABP的并发症也有一些报道[2-4]。武警总医院心内科于2014年2月收治了1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患者,该患者于IABP术后6h内出现了重度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经过排除肝素诱导等因素,及时纠正心衰后停用IABP,术后第5天,患者血小板由术后低值1×109/L恢复至98×109/L,现报道如下。

  • 1例替罗非班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监测与护理

    作者:张学萍;张晓瑜;夏荩洁;陈丽娜

    患者男,56岁,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于2012年11月2日9:38急诊入院,经急救绿色通道,由急诊科直接入导管室行急诊冠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冠脉造影显示:左主干管壁不规则,前降支管壁不规则,回旋支管壁不规则,右冠近段血栓,中段闭塞.应用thrombuster抽吸导管于病变处抽吸,球囊扩张后,植入2.75 mm× 24 mm NANO药物支架1枚,于10:10收入CCU.

  • 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感染性休克患儿的护理

    作者:秦玉玲;黄顺;李晨

    患儿男,4岁9个月,2010年4月无明显诱因颈部出现多个细小出血点,当地医院化验:血小板(PLT)26×109/L,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予环孢甲素、地塞米松、长春新碱等药物治疗,病情无缓解.6月中旬,患儿胸前出现散在水疱疹,1周后疱疹渐于四肢出现,6月28日出现腹痛、精神萎靡、纳差等症状,并伴发热、咳嗽、咳痰、痰中夹带血丝,遂停用激素.7月1日入解放军三○二医院重症监护中心(ICU)治疗,入院后查体:四肢凉、脉搏微弱、血压测不出,呼吸急促35次/min,心率159次/min,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全身皮肤见散在紫癜,前胸及四肢见散在暗红色疱疹,局部有水疱破溃、结痂,口唇轻度发绀,床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轻度水肿.胸片:双肺纹理增重模糊,见多发斑片状高密度影,考虑炎性病变.

  • 1例瓣膜置换术后并发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并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作者:严莉

    患者女,44岁,体重50 kg,主因"活动后心慌、气短1年"收入院.心脏超声示:二尖瓣前瓣脱垂并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轻度反流.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生物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手术时间2.42 h,体外循环时间35 min.术后第1天7:00患者清醒后呼吸机过渡,顺利脱机拔管,拔管前后复查血气均正常.术后第2天7:30患者动脉血气提示血乳酸7.5 mmol/L,无尿,酸中毒严重,乳酸进行性升高,给予床旁血液净化治疗.术后第5天,患者血小板开始减少,血小板计数为28.3×109/L,输注血小板2U后血小板继续下降至23.5×109/L,予以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及丙种球蛋白升血小板治疗,血小板继续下降,低达19.5 × 109/L.术后第6天患者诉腹胀痛,查体见腹膨隆,叩诊呈鼓音,予胃肠动力药奥美拉唑及铝碳酸镁片(商品名:达喜)口服,症状不减,给予通便、灌肠、肛管排气等治疗,腹胀未见明显好转,急诊床旁心脏超声及腹部超声均未见异常情况,急查血、尿淀粉酶正常,D-二聚体4.96 μg/ml,FDP:14.36 μg/ml,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提示肠系膜上动脉上段一分支近段管腔内见低密度影完全充填,远段管腔未见显影.考虑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局部小肠缺血.加用解痉剂山莨菪碱及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血栓弹力图:凝血速率59,血小板功能0.7,提示存在血小板功能下降及高凝状态,查血小板因子4(PF4)/肝素抗体(+),诊断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并血栓形成,停用各种给药途径的肝素制剂,停用华法林,加用磺达肝癸钠2.5 mg皮下注射替代肝素抗凝,持续给予奥曲肽(商品名:星安忆)0.1 mg皮下注射,禁食36 h后允许饮糖水和淡盐水,术后第10天患者腹痛缓解,自己能排便(无血便),进少量半流质,逐渐恢复进普食.术后第14天血小板恢复至60.0×109/L,改用华法林常规抗凝,并再联用磺达肝癸钠3d,患者未诉腹痛不适.术后第24天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 急性重症胆管炎伴严重血小板减少病原菌分析与诊治

    作者:张飞;韩国鑫;沈洪;黎檀实;朱海燕

    目的 研究急性重症胆管炎(acute cholan gitis of severe type,ACST)伴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原菌构成及治疗.方法 入选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住解放军总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的22例急性重症胆管炎伴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点.结果 感染的病原菌包括大肠杆菌(31.81%)、肺炎克雷伯杆菌(50%)、铜绿假单胞菌(4.54%)、屎肠球菌(4.54%).22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天数在3~10d不等,在感染控制后血小板均明显回升.结论 胆道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常见,肺炎克雷伯杆菌所占比例大,大肠杆菌次之,但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亦有上升趋势.血小板减少与疾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及时有效的胆管引流及抗感染治疗才是关键,积极治疗血小板减少是治疗的有益补充.

  • 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老年人MRSA肺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作者:马劲夫;祝丙华;张江涛;马瑞;刘勇谋;周银苹

    目的:比较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老年人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7例老年医院获得性MRSA肺炎患者随机分成利奈唑胺组(29例)与万古霉素组(28例),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细菌学清除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利奈唑胺组临床有效率75.9%,万古霉素组67.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奈唑胺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20.7%,用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万古霉素组肾功能损害发生率14.2%。结论利奈唑胺治疗老年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与万古霉素相仿,但其不良反应相对轻微。

1966 条记录 5/99 页 « 12345678...989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