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检测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王连成;杨晓巍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由革兰阴性(G-)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产生,是大多数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本研究中对314株G-杆菌中主要的菌株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情况及其耐药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指导临床用药.

  • 武汉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作者:杨勇文;李从荣;李珍;潘月华;冯丽娜;陈浩俊;郭静

    目的 探讨武汉地区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主要耐药基因,并对耐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采用Carba NP试验对88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进行耐药表型确证.采用PCR方法检测KPC、NDM、VIM、IMP以及OXA-48共5种主要的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并行测序验证.结果 88株临床分离菌对头孢唑林和氨苄西林耐药率均高达100.0%,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均>90.0%;Carba NP实验阳性菌株76株(86.4%),其中弱阳性11株;29株检出NDM-1耐药基因,24株携带KPC-2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14株检出IMP-1型耐药基因,9株检出VIM-1型耐药基因,未检出OXA-48型耐药基因;4株联合产KPC和NDM基因肺炎克雷伯菌,2株联合产NDM和VIM基因阴沟肠杆菌.结论 本地区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携带NDM-1和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

  • 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研究

    作者:冯丽娜;李从荣;杨勇文;姜树朋;蔡璇;李娟;冯锴;郭静

    目的 探讨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肠杆菌科细菌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的类型.方法 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离自临床的87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肠杆菌科细菌.运用改良Hodge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的表型确证.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NDM、blaIMP、blaVIM.将PCR产物纯化后进行测序,运用SeqMan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后在NCBI网站BLAST比对,得到碳青霉烯酶基因亚型.结果 87株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中,产碳青霉烯酶菌株检出率为70.1%,携带blaKPC-2、blaNDM-1、blaNDM-5、blaIMP-4和blaVIM-1的菌株分别为29、16、11、7和1株.产碳青霉烯酶多的肠杆菌科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33株),其次为大肠埃希菌(15株),肺炎克雷伯菌以产KPC型碳青霉烯酶为主,而大肠埃希菌仅产NDM型碳青霉烯酶.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4%、96.2%、98.3%和86.2%,可准确检测KPC-2和NDM-5型碳青霉烯酶.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不敏感率分别为93.1%和79.3%,产KPC和NDM肠杆菌科细菌对青霉素类、除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外的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及加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耐药率均为100%,对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本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株主要产KPC-2、NDM-1和NDM-5型碳青霉烯酶.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

    作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委员会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预防与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1],但国内外缺少相关问题处理的指导性意见.<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和<医学参考报*感染病学频道>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制定本<共识>,以对ESBLs相关问题的处理提供指导.

  • 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亚型在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中分布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梅艳芳;刘盼盼;王莲慧;魏丹丹;万腊根;邓琼;曹先伟;刘洋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中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 )及其亚型的分布及流行特点。方法收集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563株,结合改良Hodge试验、EDT A协同及增效试验与PCR扩增检测 blaNDM基因;通过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 LST )分析菌株之间的同源性,采用药物敏感性试验、接合试验、质粒图谱分析、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 R )扩增和序列分析等技术研究细菌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共筛选出45株产NDM菌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38株,包括NDM‐1型37株、NDM‐5型1株,大肠埃希菌7株,均为NDM‐7型;所有菌株呈现多药耐药现象,且每株菌均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其中blaCTX‐M 、blaTEM 、blaSHV 、qnrB、qnrS、acc(6′)‐Ib、rmtB、armA等为常见共同携带耐药基因;MLST 分型显示,产NDM‐1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分布于ST11、ST76、ST495、ST37、ST700及ST395型中,产NDM‐5肺炎克雷伯菌仅为ST14型;21株产NDM菌株接合试验阳性,其中包括13株NDM‐1型、1株NDM‐5型及7株NDM‐7型,部分质粒之间有着相似图谱,blaNDM均定位于约46 kb大小IncX3质粒上。结论医院已出现多种NDM 亚型,主要通过IncX3型质粒在肠杆菌科细菌中传播,存在克隆传播现象;此外,NDM 亚型的出现也表明 NDM 或正处于快速进化过程中而导致其广泛传播。

  • 血流感染肠杆菌科细菌临床分布与耐药性研究

    作者:刘周;徐晨;姚杰;方亚平;周强;管世鹤

    目的 分析血流感染肠杆菌科细菌临床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Microscan walkaway-40SI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2010年1月 -2013年12月临床血培养标本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326株进行鉴定 ,药敏试验采用MIC法及K-B法 ,数据采用WHONET 5 .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1月-2013年12月自临床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肠杆菌科细菌326株 ,主要分布于血液内科、儿科、N ICU及ICU ,分别占16 .9% 、11 .4% 、9 .5% 及7 .4% ;主要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 ,分别占55 .5% 、24 .8% 、4 .6% 及3 .4% ,其中产 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61 .3% 、43 .2% ;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 ,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 ,耐药率仅为0~ 6.2% ,其次为阿米卡星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耐药率分别为 3.7% ~ 7.2% 、5 .5% ~20 .0% .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所致血流感染易发生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且有严重基础疾病人群 ,病原菌常呈现多药耐药 ,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 产K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的耐药基因研究

    作者:热那古·艾山;帕丽扎提·阿布都依木;李娟;季萍

    目的 检测乌鲁木齐市地区两所综合型大型三级甲等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KPC型耐药基因,分析耐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14年8月-2015年5月45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肠杆菌科细菌;通过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VITEK-2和MS筛选出耐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同时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采用改良Hodge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检测细菌产KPC型碳青霉烯酶,对KPC酶阳性的菌株做质粒转移接合试验,并将质粒转移接合成功的菌株进行测序,分析其基因型别.结果 针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45株菌,用改良的Hodge试验23株阳性,有26株经PCR基因扩增后的产物经DNA基因测序后,比对结果为KPC-2型碳青霉烯酶,质粒转移接合试验有9株转移成功;测序结果均为KPC-2型碳青霉烯酶.结论 乌鲁木齐两所综合型医院耐碳青霉烯类的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主要携带KPC-2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临床与实验室应给予重视.

  •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特点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张艳君;秦琴;李虎;马秀珍;陈志强;邓安梅;黄怡

    目的 了解2013-2014年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临床分离CRE,采用自动化仪器方法和纸片扩散法(K-B法)对上述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结果严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或FDA标准进行判定;采用WHONET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临床分离CRE 538株,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222株占41.3%、大肠埃希菌72株占13.4%;CRE主要标本来源为呼吸道,共181株占33.6%;CRE除对阿米卡星和替加环素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40.0%.结论 CRE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呈现耐药,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挑战,应加强对CRE的耐药性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此类耐药菌的传播.

  •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脑脊液中肠杆菌科和不动杆菌属细菌主动监测及防控

    作者:伍艳兰;许文;戈伟;李颖;曹小琴;马黎黎;王逸;范珊红

    目的 主动监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脑脊液中肠杆菌科和不动杆菌属细菌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变化.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及神经外科主管医生进行前瞻性主动监测,对脑脊液中肠杆菌科和不动杆菌属菌株分布和感染菌株的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干预对策.结果 本研究共送检脑脊液样本3784份,共分离出细菌674株,检出率为17.81%,其中肠杆菌科细菌53株占7.86%,不动杆菌属细菌74株占10.98%;肠杆菌科细菌中大肠埃希菌18株占33.96%,其次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 、产酸克雷伯氏菌 、阴沟肠杆菌等,不动杆菌属中鲍氏不动杆菌53株占71.62%,其次是洛菲不动杆菌和鲁氏不动杆菌;脑脊液中培养分离得到鲍氏不动杆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及氨曲南全部耐药,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中度敏感,未检出多粘菌素B及替加环素耐药菌株.结论 加强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细菌耐药性的主动监测,及时了解神经外科脑脊液中常见病原菌的流行病学与耐药现状变化,对优化抗菌药物使用 、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 KPC 与 NDM 的研究

    作者:陈丽;员静;杨洁;热那古艾山;季萍

    目的:检测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K PC和NDM 耐药基因,分析耐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医院27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肠杆菌科细菌,筛选出耐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的肠杆菌科细菌,采用改良Hodge试验初筛,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检测细菌产KPC和 NDM耐药基因。结果针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27株菌,用改良的H o dg e试验5株阳性,有9株经PC R扩增检测细菌产KPC基因,有13株经PCR扩增检测细菌产NDM 耐药基因;基因测序比对结果为KPC‐2型碳青霉烯酶和NDM‐1型耐药基因。结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主要携带K PC -2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和NDM‐1型耐药基因,临床与实验室应引起重视。

  • 烧伤科患者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与基因型分布

    作者:师志云;赵慧铮;李彩云;李刚;陶佳;李莎莎;姚瑶;贾伟

    目的 了解烧伤科患者肠杆菌科细菌分布、耐药性及基因型分布,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烧伤科患者送检标本类型、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及药敏结果,抽取2013年分离的106株肠杆菌科细菌进行ESBLs和AmpC酶表型确认试验,并利用PCR技术检测ESBLs和AmpC酶等耐药基因,对初筛亚胺培南的菌株进行改良Hodge试验及EDTA协同抑制试验,并对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2010-2014年烧伤科患者共分离出肠杆菌科细菌568株,标本来源主要以脓液及分泌物为主占90.1%;分离菌中以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33.5%、23.1%和15.7%;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头孢替坦等保持了较低的耐药率,肠杆菌科细菌中ESBLs和AmpC酶表型阳性率分别为30.2%和8.5%,基因型阳性率分别为34.0%和24.5%.结论 烧伤科患者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仍较为严重,医护人员需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 浙江省丽水地区产K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作者:余璟璐;江丽莉;李爱芳;丁茂文;赵志钢

    目的:了解浙江省丽水地区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情况,为控制医院感染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送检微生物培养阳性的肠杆菌科细菌2800株;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2 Compact进行病原菌检测,采用K‐B法和GN‐13药敏卡进行菌株筛选,对厄他培南和美罗培南中度敏感和耐药的菌株作为待测菌,进行改良Hodge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KPC酶基因型,E‐test法检测替加环素对产K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2800株待测菌中筛选出80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属(CRE),经改良Hodge试验检测,有61株阳性,阳性率为2.2%,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占73.7%;61株CRE菌株对米诺环素、磷霉素、阿米卡星等耐药率分别为19.6%、30.0%、21.4%,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为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26株非痰液标本均扩增出K PC‐2型目的基因条带。结论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已经在本地区普遍流行,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作者:李军;邹明祥;王海晨;胡咏梅;豆清娅;晏群;刘文恩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收集某院2011年1月-12月临床分离菌中非重复的肠杆菌科细菌2 203株,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其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改良Hodge试验初筛碳青霉烯酶;EDTA-亚胺培南(IPM)协同法和亚胺培南双纸片增效法确认金属酶表型;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及整合子基因,产物测序,BLAST软件比对分析.结果 2 203株肠杆菌科细菌中共检出17株CRE,检出率为0.7%;药敏结果显示,17株CRE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高度耐药,除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分别为35.3%和47.1%,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76.4%~100.0%;17株菌均检出blaTEM基因,6株肺炎克雷伯菌同时检出blaSHV基因,并且其中1株肺炎克雷伯菌同时携带blaKPC-2基因,其余基因均阴性;3种整合子中int Ⅰ基因为阳性,检出率高达70.6%.结论 携带blarEM、blaSHv和bla KPC-2基因是导致该院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Ⅰ类整合子在其耐药基因的转移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新芳;顾华芳;顾永华;陈燕明;周俊东

    目的 了解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09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采用K-B法检测同期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总耐药率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94、0.97,P<0.01);其中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1、0.92,P<0.05);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呈中度正相关;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这些药物的使用强度无相关性.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和总体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

  •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特征及基因分型

    作者:李进;黎敏;刘雯瑜;张策;邓少丽;黄庆;鲁卫平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特征及基因分型,为研究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重庆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临床分离的81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KPC、IMP、VIM、NDM和OXA-48共5种主要的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并行测序验证,并利用VITEK-MS质谱仪对所有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法测定其对15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通过WHONET 5.6软件对药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1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中有73株确定为产碳青霉烯酶,其中KPC型51株、NDM型14株、IMP型8株,未检出VIM型和OXA-48型耐药基因;其中肺炎克雷伯菌61株、大肠埃希菌5株、阴沟肠杆菌4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3株,分别来自ICU 37株、神经外科10株、康复科7株、RICU 6株、NICU6株、CCU 4株、创伤外科3株;73株临床分离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均高达100.0%,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替坦和复方新诺明均>90.0%.结论 医院患者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且大多数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均携带有耐药基因,临床应加强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监测和控制,合理选用抗生素.

  • 创伤患者创面感染相关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谢朝云;覃家露;熊芸;孙静;杨怀;杨忠玲

    目的 了解创伤患者创面标本肠杆菌科细菌分布与耐药性变迁.方法 收集2012-2016年医院各科患者伤口标本分离出肠杆菌科细菌1 757株,采用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进行鉴定并测定MIC,结果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判断.WHONET5.6和SPSS20.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创伤患者创面标本分离肠杆菌科细菌以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58.61%、21.48%和7.25%;其对头孢唑林、四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氨苄青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头孢呋辛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等耐药率较低;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下降趋势(P<0.05);对头孢唑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头霉素类及含酶抑制剂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创伤患者创面感染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快速上升,得到了一定控制,但对部分常用抗菌药物仍现上升趋势,应继续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 宁夏地区某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基因的分析

    作者:刘香花;师志云;李刚;贾伟

    目的 探讨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临床分布特点、耐药情况及耐药机制,以便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WHONET5.6软件统计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所有检出的CRE菌株,MIC法检测药敏结果,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试验检测是否产碳青霉烯酶;用PCR技术检测碳青霉烯酶的耐药基因并进行测序.结果 共分离CRE 70株,以阴沟肠杆菌28株和肺炎克雷伯菌23株为主;主要分布在肝胆外科;对青霉素类及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90%;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试验阳性率分别为77.1%和87.1%;NDM-1耐药基因阳性率高,为75.7%,其余耐药基因KPC-2、IMP-4阳性率分别为17.1%与11.4%,其中3株同时携带两种耐药基因,未检出GES-4、VIM-2、OXA-48耐药基因.结论 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以NDM-1为主,医院需加强细菌的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感染的暴发性流行.

  • 粪便标本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生物学与相关的β内酰胺酶特征研究

    作者:卢燕芳;兰芳俊;陈瑶;李彬

    目的 探讨研究住院患者粪便标本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碳青霉烯酶和相关的β-内酰胺酶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1年12月-2012年2月医院临床分离非重复的21株CRE菌株,筛选碳青霉烯酶和相关β-内酰胺酶.采用改良Hodge试验(MHT)对21株CRE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的筛选,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基因测序法检测21株CRE的碳青霉烯酶和相关β内酰胺酶的耐药基因型.使用接合转移肉汤法进行质粒的接合试验.结果 MHT共检出9株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株,占42.9%;PCR法共检出13株携带CTX-M型ESBLs酶,占61.9%;4株IMP-4阳性的菌株中有3株接合成功,4株KPC-2阳性的菌株中有2株接合成功,菌株KOR1中的NDM-1接合成功.结论 医院住院患者肠道分离CRE耐药机制以携带KPC-2和IMP-4为主,且与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高度相关.医院应该采取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避免CRE在居民卫生保健设施中广泛传播.

  •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与分子特征分析

    作者:蒋伟;王思淼;金鑫

    目的 了解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的发生及耐药情况,探讨耐药与产酶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1-2012年医院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15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小抑菌浓度(MIC),改良Hodge试验和EDTA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碳青霉烯酶表型;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及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分型及同源分析.结果 共收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15株;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敏感性较高,均>90.00%;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黏质沙雷菌均检出产KPC酶菌株,占73.33%;11株产KPC酶菌中10株为KPC-2+ESBLs,1株为KPC-2+AmpC,其中3株为KPC-2+ESBLs+AmpC,4株非产KPC酶菌株中有2株ESBLs+AmpC,各有1株仅检测到ESBLs或AmpC酶,未检测到产金属酶及OXA酶菌株;MLST分型以ST11为主,共4株.结论 医院产KPC-2酶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多,产KPC菌株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与高度耐药相关;ST11型为医院优势流行型别.

  • 医院224株肠杆菌科细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作者:王薇薇;丁建平;钱晨焰;陈亮

    目的:分析医院224株肠杆菌科细菌对21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4年8月—2016年4月临床送检224株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标本,分析肠杆菌科细菌在不同标本以及不同临床科室中的分布情况,采用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测定肠杆菌科细菌对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224株肠杆菌科细菌分别来自痰液、尿液、血液、穿刺液、分泌物、脓液和其他,以痰液和尿液检出为主,共158株,占70.5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低,均<10.00%;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耐药率为84.4%。结论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标本多来自呼吸及泌尿系统,对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药物耐药率较低,泌尿系统感染的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86 条记录 3/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