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研究进展

    作者:黄素兰;田国平;匡泽民;袁洪;余振球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时间药理学的知识来提高疗效,争取做到以小剂量获得大的疗效,而又无或甚少不良反应发生,改善费效比的方法称为时间治疗学[1]。高血压时间治疗学主要研究在特殊类型和特殊人群的高血压患者中,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和合适的治疗时间,使降压药物效应与高血压的发生节律一致,并使24 h平稳降低血压水平,维持夜间血压适度下降,恢复正常的杓型血压模式,减小血压变异性,安度清晨高血压危险期,从而减轻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4]。高血压时间治疗学可以通过特殊的药物释放技术,也可通过择时和择剂量服用常规降压药物来实现[5]。

  •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血压变异性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

    作者:李韶南;李广镰;黄慧芳;陈平安;刘震;雷晓明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CS)与血压变异性(BPV)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并评价CCS与BPV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PCI)的UAP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首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及PCI治疗的466例UAP患者,入选患者均在PCI术前接受320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及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别测量CCS及血压变异系数(CV),入选病例按CCS分为CCS≤100,CCS 101~400和CCS>400三组,比较三组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差异,PCI术后对三组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记录术后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及再发心绞痛入院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CCS>400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DBP-CV)高于其他两组(13.2±2.2 vs.12.4±2.2 vs.11.8±1.7;10.8±1.5 vs.10.3±1.5 vs.9.7±1.0,P<0.05);冠状动脉病变更为严重,表现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比例、B2/C 型病变比例及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均显著升高(47.6%vs.29.1%vs.18.3%;45.0%vs.27.3%vs.15.7%;56.8±16.9 vs.52.8±13.6 vs.36.7±17.1;P<0.05);并且CCS与SBP-CV呈正相关(r=0.322,P<0.05)。随访12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三组患者累积无MACE事件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8%vs.84.2%vs.77.2%,Log rank 8.044,P=0.005),在校正了年龄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CS>400及SBP-CV是UAP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CCS>400组患者较CCS≤100组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4.741倍(RR=4.741,P<0.01)。结论 CCS较高的UAP患者具有较高的血压变异性,并且冠状动脉病变更为严重,CCS及24 h SBP-CV对接受PCI治疗的UAP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 血压变异性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室重构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李韶南;刘震;雷晓明;陈平安;黄慧芳

    目的 探讨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心室重构的关系及BPV对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诊断为STEMI的患者268例,以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CV)中位数11.7%为界分为低CV组(24 h SBP-CV≤11.7%)134例和高CV组(24 h SBP-CV>11.7%)134例,所有患者均于住院期间及出院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患者BPV 与心室重构指标的差异.出院后对患者随访 12 个月,动态追踪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期内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出院12个月后,高CV组患者左心室重构指标LVEDd、LVEDV、LVESV显著高于低CV组,而LVEF则较低CV组降低[(54.93±2.81)mm vs.(51.29±2.35)mm, P<0.01;(127.14±6.34)mlvs.(124.91±6.52)ml,P<0.01;(64.44±5.79)ml vs.(62.94±5.83) ml,P<0.01;(48.51±3.32)% vs.(50.02±4.15)%,P<0.01],术后随访 12 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高CV组患者累积无MACE事件生存率较低CV组患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3%vs. 92.5%,Log rank=4.448,P=0.0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收缩压变异性(SBP-CV)是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之一.结论 STEMI患者BPV与心室重构密切相关,24 h SBP-CV对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逯蕊;赵丽丽;韩元福;李俊

    众所周知,高血压是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国内外二级预防指南均建议通过严格控制血压以降低卒中发生风险,近年来随着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广泛应用,血压变异性(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对于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迄今为止,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佳血压水平、血压昼夜节律以及晨峰血压与卒中预后的关系尚不清楚。笔者复习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BPV的概念及分类、BPV的判断标准、病理性BPV的临床意义、BPV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不同降压药物对BPV的影响进行综述。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早期肾损害

    作者:张少鑫;万建新;邹文博;苏津自;谢良地

    目的 探讨血压变异性(BPV)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根据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把18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UACR≤30 mg/g为单纯高血压组(A组,120例),UACR>30 mg/g为合并早期肾损害组(B组,61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BPV以血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表示,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BPV和早期肾损害之间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各个时段的血压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外,A组和B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标准差(13.6±3.0)比(15.3±4.1)mm Hg;变异系数(0.11±0.02)比(0.12±0.03)]、24 h舒张压变异性[标准差(9.6±2.6)比(11.8±4.2)mm Hg;变异系数(0.13±0.04)比(0.15±0.05)]、白昼舒张压变异性[标准差(9.5±3.0)比(11.3±4.6)mm Hg;变异系数(0.12±0.04)比(0.14±0.06)]、夜间收缩压变异性[标准差(10.0±3.9)比(13.2±4.7)mm Hg;变异系数(0.08±0.03)比(0.11±0.04)]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标准差(7.7±3.7)比(10.0±3.8)mm Hg;变异系数(0.11±0.05)比(0.14±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CR与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白昼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及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呈正相关(均P<0.01).多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UACR与夜间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水平和三酰甘油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水平和三酰甘油与早期肾损害相关.

  • 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僵硬指数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作者:李村淑;姚福梅;彭威;周兴虎;孙英贤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僵硬指数(AASI)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 人选2009-03—2011-1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19例,所有患者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ASI定义为1减去24 h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回归系数.依据AASI水平,分为4组:AASI<0,30、0.30~<0.41、0.41~<0.52、≥0.52.结果 相关性分析显示,AASI分别与年龄(r=0.301,P<0.01)、24h收缩压(r=0.276,p=0.001)、白昼收缩压(r=0.225,P=0.008)、夜间收缩压(r=0.366,P<0.01)、24 h脉压(r=0.510,P<0.01)、24 h收缩压标准差(r=0.297,P=0.001)呈正相关,而与24 h舒张压标准差(r=-0.256,P=0.002)、24 h平均心率标准差(r=-0.205,P=0.017)及24 h平均动脉压标准差(r=一0.202,P=0.017)呈负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AS1与24h脉压和24 h收缩压标准差呈正相关(β=0.321,β=0.725,均P<0.01),与24 h舒张压标准差和24h平均动脉压标准差呈负相关(β=-0.428,β=-0.346,均P<0.01).结论 AASI与BPV密切相关.

  • 颈动脉窦部斑块与长时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作者:姚涛;赵性泉;王张锋;李丽;陈朔华;杨慧;刘向欣;朱颖;蒋雄京;吴寿岭

    目的 探讨颈动脉窦部斑块与长时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 在参加开滦集团年度健康体检的职工101 510人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例作为观察对象,于2010-2011年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后符合入选标准的(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为5440例,资料完整的4703例纳入统计分析,BPV采用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度3次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计算,并对BPV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4703例观察对象中,男性为2863例,女性为1840例,年龄为(54.1±11.2)岁.颈总动脉无斑块者为2844例,单侧窦部斑块者为802例,双侧窦部斑块者为472例,窦部和主干均有斑块者为509例,单纯颈总动脉主干斑块者为76例.其中2351例观察对象的BPV≥9.65 mm Hg,占观察对象的50.0%;颈总动脉无斑块、单侧窦部斑块、双侧窦部斑块、窦部和主干斑块、单纯颈总动脉主干斑块人群BPV中位数分别为8.74、9.77、10.44、11.93、10.85 mm H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研究人群BPV的Logistic回归结果:校正其他因素后,双侧窦部、主干和窦部斑块仍为BPV升高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284(95% CI 1.031~1.599)和1.779(95% CI1.406~2.252).结论 颈动脉窦部斑块与长时BPV的升高有关.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的关系

    作者:张强;王淑辉;杨丽红;杨蕊珂;郑红梅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血压变异性(BPV)及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389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25(OH)D浓度,按血清25(OH)D水平将患者分为25(OH)D正常组(>30 nmol/L,89例)、25(OH)D轻度缺乏组(16~30 nmol/L,120例)、25(OH)D重度缺乏组(<16 nmol/L,180例),对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 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值,比较25(OH)D水平与BPV及昼夜节律的关系.以标准差作为BPV指标.结果 高血压患者中25(OH)D正常者占22.9%,轻度缺乏者占30.8%,重度缺乏者占46.3%;女性25(OH)D水平低于男性[(15.20±8.23)比(19.47±7.02) nmol/L,P<0.05].3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缺乏组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较25(OH)D正常组及轻度缺乏组高(均P<0.05),后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5(OH)D与24hSSD、24hDSD、dSSD、dDSD、nSSD、nDSD呈负相关(分别r=-0.583、-0.530、-0.520、-0.389、-0.463、-0.377),与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呈正相关(r=0.308、r=0.336),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5(OH)D是24hSSD(B=-0.227)、24hDSD(B=-0.193)、dSSD(B=-0.211)、dDSD(B=-0.119)、nSSD(B=-0.193)、nDSD(B=-0.136)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B=0.273、0.329)的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 血清25(OH)D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PV及昼夜节律改变的影响因素.

  • 钩藤总碱与天麻素联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刘卫;王中师;宋书伟;张许;高允生

    背景 钩藤和天麻是治疗高血压的传统中药,常联合应用.目的 研究钩藤、天麻的活性成分钩藤总碱及天麻索抗高血压和改善血压变异性的协同作用.方法 6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11组,分别是:对照组、钩藤总碱4组(25、50、100、200 mg/kg)、天麻素3组(8、80、800 mg/kg)、钩藤总碱十天麻素3组[(50+8)、(50+80)、(50 +800)mg/kg],腹腔给药.采用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压测定系统监测给药前后大鼠的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用两因素多水平析因设计、概率和法和q检验方法评价钩藤总碱和天麻索降压以及改善血压变异性的协同作用.结果 在25~200 mg/kg剂量范围内,钩藤总碱给药量与血压降低幅度有量效关系.其中,200 mg/kg剂量组给药前后收缩压分别为(182±16)和(142±12)mm Hg,舒张压分别为(133±21)和(100±19)mm Hg,给药前后血压平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天麻素单独注射剂量达到800 mg/kg也没有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而钩藤总碱十天麻素组[(50+8)、(50+80)、(50+800)mg/kg]有降压作用,钩藤总碱和天麻素联用具有协同降压作用,对血压变异性没有不良影响.结论 钩藤总碱具有确切的降压作用,但对血压变异性没有影响.天麻素本身不降低血压,但与钩藤总碱联用具有协同降压作用.

  • 短效联合与长效单药抗高血压治疗对随诊间收缩压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刘星;吴寿岭;梁洁;李云;李冬青;刘秀荣;秦天榜;戚长春;蔡军;安利杰;田琪

    目的 分析短效联合与长效单药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对随诊间收缩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自2009-04-20l0-05对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井下及井下辅助单位在职高血压职工进行抗高血压治疗(注册号ChiCTR-TNC-11001489).治疗期间每两周随访一次井测量血压,观察治疗前后高血压职工的收缩压变异性(BPV)及收缩压BPV下降值,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基线收缩压BPV及治疗后收缩压BPV下降值的因素.结果 治疗12月后短效联合组与长效单药组收缩压标准差(SD)分别下降了(1.6±9.0)和(2.4±10.0)mm H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基线收缩压SD的因素为年龄、基线收缩压;影响治疗后12月收缩压SD下降值的因素为药物分组、治疗第12月血压下降值.结论 长效单药抗高血压治疗降低随诊间收缩压BPV的疗效优于短效联合抗高血压治疗.

  • 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作者:林从娟;郑建清;李琼彬;蔡川奇;林志鸿;蔺佩鸿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 (BPV) 及其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LVH) 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病房及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首次确诊未服药或已确诊但已自行停用降压药>2周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1例, 同时纳入6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 水平将高血压患者分为高Hcy组 (Hcy≥10μmol/L, n=121) 和Hcy正常组 (Hcy<10μmol/L, n=120).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Hcy和BPV与LVH的关系.结果 与Hcy正常组比较, 高Hcy组Hcy[ (13.8±6.4) 比 (8.1±1.4) μmol/L]、左心室质量指数 (LVMI) [ (105.9±28.6) 比 (98.7±25.3) g/m2]、白昼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 (dDCV) (0.13±0.04比0.12±0.04) 、夜间平均舒张压标准差 (nDSD) [ (9.7±3.9) 比 (8.8±3.3) mm Hg]较高.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VMI与Hcy (β=0.180) 、24h平均收缩压 (24hSBP, β=0.195) 、肌酐 (β=0.129) 呈正相关 (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与nDSD对高血压患者LVMI存在协同作用 (OR=1.197, P<0.05).结论 高Hcy血症是高血压患者发生LVH的独立危险因素, 升高的Hcy与夜间舒张压变异性的增加共同促进高血压患者的LVH.

  • 高血压患者随诊间血压变异性与脑卒中事件的相关性

    作者:李婷;独梅枝;徐丽;陈培培;蔡可选;乔程;魏峥;娄培安

    目的 探究随访管理高血压患者脑卒中事件与随诊间血压变异性(BPV)的关联.方法 2014年10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11家乡镇卫生院所辖的7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随机抽取4007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进行5次随访测量血压情况,分析随诊间BPV与脑卒中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终3691例研究对象入选,平均年龄(62.0±8.1)岁,随访期间血压平均值为(141.5±7.6)/(88.1±4.9) mm Hg,收缩压变异系数(SBPV)为(8.1±4.1)%,舒张压变异系数(DBPV)为(9.1±4.4)%.发生事件组SBPV、DBPV大于未发生事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1±5.1)%比(8.1±4.1)%,(11.0±5.1)%比(9.0±4.4)%;均P<0.05];按年龄、文化程度、中心性肥胖、近期是否接受抗高血压治疗、血压是否控制、糖尿病、平均血压水平分层后,不同层间SB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管理期间,共发生脑卒中事件21例,发生率为0.5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未校正任何因素前,SBPV、DBPV对脑卒中事件的OR值(95% CI)分别为1.22(1.13~1.31)、1.09(1.00~1.19),调整混杂因素后,SBPV、DBPV对脑卒中事件的OR值(95% CI)分别为1.21(1.12~1.30)、1.09(0.99~1.19).结论 SBPV对于脑卒中事件的影响较大,很可能是脑卒中的强预测因子.

  •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晨峰的相关因素

    作者:刘丹;陈艺莉;黄慧玲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及血压晨峰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01-01-2010-12-3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住院和门诊高血压患者502例(年龄≥65岁).根据年龄分为4组,65~<70岁(n=188)、70~<75岁(n=141)、75~<80岁(n=101)和≥80岁组(n=72),另入选年龄<65岁的高血压患者199例作为对照组.计算所有患者的BPV指标和血压晨峰(晨峰收缩压=睡-谷晨峰收缩压值=醒后2h平均收缩压-夜间睡眠时低收缩压),并分析年龄、性别、糖尿病、吸烟强度及年限、体质量指数(BMI)、心率、血压昼夜模式对血压晨峰的影响.结果 ①在≥65岁的人群中,75~<80岁的晨峰收缩压(29.0±13.4)mm Hg高,≥80岁的晨峰舒张压(15.9±8.6)mm Hg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与其他4组相比,年龄≥80岁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的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均明显升高,而白天平均舒张压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与BMI<18.5 kg/m2患者比较,BMI 18.5~<25.0、25.0~<30.0和≥30.0 kg/m2的晨峰收缩压较高(P<0.01);与不吸烟患者比较,吸烟年限≤30、>30~40、>40~50、>50年的晨峰收缩压较高(P<0.01).④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吸烟年限、收缩压昼夜模式是晨峰收缩压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的BPV增大,晨峰收缩压也逐渐升高,BMI、吸烟年限和血压昼夜模式是其影响因素.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与内皮微粒水平的相关性

    作者:任智超;张子新;李烨;张钧伟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与血中内皮微粒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125例EH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分为血压晨峰组与非血压晨峰组、杓型血压组与非杓型血压组,并按高血压分级进行分析,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内皮素,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CD31+/CD42b内皮微粒水平;分析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高血压级别与内皮微粒及内皮素的关系.结果 血压晨峰组内皮微粒及内皮素水平高于非血压晨峰组[内皮微粒:(520.98±87.78)比(467.53±63.80)个/μL;内皮素:(18.31±7.30)比(13.31±5.54)ng/L;均P<0.01];非杓型血压组内皮微粒及内皮素水平高于杓型血压组[内皮微粒:(497.54±77.87)比(464.41±48.53)个/μL;内皮素:(17.13±7.07)比(13.33±5.16)ng/L;均P<0.05];随着血压水平级别升高,内皮微粒及内皮素水平逐渐升高[内皮微粒:(409.07±25.17)比(470.29±40.16)比(539.62±60.69)个/μL;内皮素:(7.64±4.41)比(14.55±3.66)比(18.91±4.92)ng/L;均P<0.01].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白昼收缩压标准差、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与内皮微粒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9、0.402、0.357、0.372、0.288、0.241(均P<0.01);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白昼收缩压标准差、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与内皮素水平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5、0.353、0.228、0.341、0.266、0.201(均P<0.05).结论 EH患者的血浆内皮微粒水平随血压变异性的增大而增大,也随着高血压级别的增高而升高.血压晨峰组和非杓型血压组患者的内皮微粒及内皮素水平明显增高.

  • 血压变异性对Sprague Dawley大鼠主动脉及心肌组织瞬时受体电位通道6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驰;陈明

    目的 研究血压变异性(BPV)对Sprague Dawley(SD)大鼠主动脉及心肌组织瞬时受体电位通道6(TRPC6)表达的影响,探讨TRPC6与BPV的关系.方法 20只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去窦弓神经(SAD)手术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术后8周测量两组大鼠BPV、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以及主动脉和心肌组织中TRPC6的mRNA和蛋白表达.计算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均数及标准差,并以标准差作为该时段的BPV.结果 SAD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12.6±3.4)比(7.0±2.1)mm Hg]及舒张压标准差[(8.2±3.8)比(3.4±0.5)mm Hg]、LVMI[(2.19±0.06) 比(1.71±0.04)mg/g]、主动脉及心肌组织中TRPC6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结论 BPV增大时,大鼠主动脉及心肌组织TRPC6表达量增加.

  • 新疆维吾尔族、汉族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作者:章桂铭;张源明;陈玉岚;陈曦;张邱兵;袁庆艳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80例(汉族635例,维吾尔族44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同民族颈动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在年龄、高血压病程、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白天和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和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24 h平均心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人群颈动脉斑块与年龄、吸烟、LDL-C、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呈正相关(OR分别为1.085、1.803、1.548、1.017、1.028、1.695、1.096,均P<0.05),汉族人群患颈动脉斑块的风险低于维吾尔族(OR=0.615,P<0.05).汉族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年龄、吸烟、LDL-C、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呈正相关(OR分别为1.081、2.157、1.565、1.026、1.026、1.600、1.082,均P<0.05),与24 h平均心率呈负相关(OR=0.971,P<0.05).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年龄、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及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呈正相关(OR分别为1.088、1.028、1.743、1.108,均P<0.05).在总人群、汉族及维吾尔族人群中,24 h收缩压标准差每增加5.55 mm Hg,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分别增加69.5%、60.0%和74.3%(均P<0.05).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两民族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24 h收缩压标准差呈正相关,汉族人群颈动脉斑块风险低于维吾尔族人群.

  • 正常血压者血压变异性与血压节律的相关性

    作者:江金锋;邹文博;蔡文钦;苏津自

    目的 探讨正常血压者血压变异性特点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或体检中心)检查动态血压的正常血压者1024人.收集动态血压相关数据,分析24 h血压标准差(24hBPSD)、白天血压标准差(dBPSD)、夜间血压标准差(nBPSD)、24 h血压加权标准差(24hBPWSD).采用血压标准差、变异系数来表示血压变异性,采用公式[(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反杓型、非杓型、杓型和超杓型;按年龄分为<40、40~<50、50~<60、≥60岁.结果 正常血压人群反杓型、非杓型、杓型和超杓型的比例分别为6.0%、47.0%、43.6%、3.4%.正常血压人群24 h收缩压标准差为(12.8±3.4) mm Hg;24 h舒张压标准差为(9.1±2.2)mm Hg;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为0.11±0.03;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0.13±0.03.反杓型、非杓型、杓型、超杓型组24hBPSD、dBPSD、24hBPWSD逐渐增加,除反杓型与非杓型组外,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4组nBP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4 h、白天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P<0.05),而舒张压标准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较女性血压变异性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血压人群杓型和超杓型血压变异性高于非杓型或反杓型.随着年龄增大,收缩压变异性逐渐增大,而与性别无明显相关.

  • 不同病因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变异性

    作者:岳蕴华;张小宁;白旭东;张丽萍;刘毓;杨小英;地拉那木;毛洁萍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方法 选择2009-07-2011-07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急诊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6例[男128例,女98例,年龄(66.2±11.9)岁].按“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分型分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组98例、心源性脑栓死(CE)组39例、小动脉病变(SAD)组89例;选择同期健康对照组226例,男性140例,女性86例,年龄(65.6±10.8)岁.24 h动态血压仪监测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T、CE、SAD组24 h平均收缩压[(136.7±11.7)、(131.2±12.5)、(138.1±15.3)比(116.7±13.2)mm Hg]、24 h平均舒张压[(77.9±12.5)、(70.2±11.4)、(77.2±12.7)比(64.4±11.5)mm Hg]、脉压指数[(0.46±0.08)、(0.42±0.07)、(0.45±0.05)比(0.37±0.07)]、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BPV) [(0.17±0.05)、(0.14±0.02)、(0.17±0.01)比(0.11±0.04)]均较高.AT、CE、SAD组血压昼夜节律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不同病因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不同.

  • 基于云平台的远程监测及综合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孟文文;章洁;麻玉秀;库洪安;皮红英

    目的 探讨基于云平台的远程监测及综合管理对门诊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10月解放军总医院西院心内科门诊高血压患者172例, 随机分为远程监测管理组 (84例) 和对照组 (88例), 远程监测管理组采用基于云平台的远程监测及综合管理模式进行延续管理, 主要包括门诊诊断评估、远程血压监测、远程健康教育、远程指导, 对照组沿用传统门诊随访模式.3个月后比较清晨血压及清晨血压达标比例、血压昼夜节律分型和血压标准差的变化.结果 3个月后, 远程监测管理组清晨血压从 (149.1±10.3) / (90.4±10.5) 下降至 (134.2±9.0) / (82.9±5.8) mm Hg, 清晨血压达标人数由6例 (7.1%) 上升至46例 (54.8%), 对照组清晨血压从 (149.4±15.0) / (90.0±12.4) 下降至 (141.6±10.2) / (87.0±5.7) mm Hg, 清晨血压达标人数从5例 (5.7%) 上升至17例 (19.3%), 两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远程监测管理组干预后杓型血压由35例 (41.7%) 增加至56例 (66.7%), 对照组由38例 (45.2%) 增加至42例 (47.7%) (P<0.05).远程监测管理组的24h、白天、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 且降幅高于对照组 (P<0.05).远程监测管理组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 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 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 相比对照组, 各血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结论 相对于传统门诊随访模式, 基于云平台的远程监测及综合管理指导能改善患者的血压变异性, 降低清晨血压水平.

  • 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24 h加权标准差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作者:赵鑫;易亚萍;曲毅;方宁远

    背景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血压波动大,昼夜节律消失.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大,可能与其靶器官损害程度相关.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NBPF)和24 h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提出一种评估24 h血压变异性的新指标,并确立其在高龄老年高血压人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5-01-2007-12我院老年病科就诊1441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80岁)的动态血压记录进行分析,计算:每个记录的24 h血压波动标准差(24 h BP SD)和白天与夜间血压波动的加权标准差(24 h BP wSD);NBPF幅度.分别应用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图评估其中345例的左室质量(LVM)和216例的颈动脉平均内膜中膜厚度(C-IMT).结果 24 h BP SD明显>24 h BP wSD(P<0.01).NSBPF与24 h SBP SD微弱相关(r=0.172,P<0.01),而与24 h SBP wSD关系更加不明显(r=-0.069,P<0.01).SBP wSD与C-IMT、LVM改变显著相关(P<0.01).结论 24 h BP wSD可明显减少NBPF的影响,并且与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相关性较好.作为反映24 h血压变异性的指标,24 h BP wSD优于24 h BP SD.

993 条记录 4/50 页 « 12345678...495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