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运动处方对勺型及非勺型高血压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沈素兴;郭琪;练艺影;章稳;王秀阳;王家仲

    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来说,在降低血压昼夜均值的同时,还应注意纠正不健康的血压波动模式,例如夜间血压波动不明显的非勺型高血压模式.有研究表明,非勺型高血压病患者比勺型高血压病患者更易发生心血管并发症,以及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1].运动疗法作为一种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肯定.但是,同时也发现大约有25%的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训练后血压不会下降[2],而且已经确定对勺型高血压病患者有效的运动处方,对非勺型高血压病患者并没有明显的降压效果[3].因此,临床上对高血压病患者的个性化运动处方的制定必须考虑到患者不同的血压昼夜波动模式等特点.本综述根据国内外近期的研究成果,就不同运动处方对勺型及非勺型高血压的影响进行了部分总结,希望可以为临床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 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研究进展

    作者:黄素兰;田国平;匡泽民;袁洪;余振球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时间药理学的知识来提高疗效,争取做到以小剂量获得大的疗效,而又无或甚少不良反应发生,改善费效比的方法称为时间治疗学[1]。高血压时间治疗学主要研究在特殊类型和特殊人群的高血压患者中,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和合适的治疗时间,使降压药物效应与高血压的发生节律一致,并使24 h平稳降低血压水平,维持夜间血压适度下降,恢复正常的杓型血压模式,减小血压变异性,安度清晨高血压危险期,从而减轻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4]。高血压时间治疗学可以通过特殊的药物释放技术,也可通过择时和择剂量服用常规降压药物来实现[5]。

  •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患者围术期管理研究进展

    作者:王玉洁

    据统计报告[1],中国的高血压病患者约有2亿.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人数将快速增加,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需要接受手术的比例也将相应上升.随着年龄增长,血压模式发生变化:50岁以前,大多数患者以舒张压升高为主;50岁以后,收缩压进一步升高,而舒张压则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即产生所谓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hypertension,ISH)[2].

  • 应变率成像评价不同血压模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的研究

    作者:杜刚

    目的 应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评价不同血压模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以4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利用SRI技术获取各组左心室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平均峰值应变率(mSRs、mSRe、mSRa)及收缩期平均峰值应变(mεs);观察组再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将分为杓型组(n=43)与非杓型组(n=37),根据mSRs、mSRe、mSRa及mεs对各组对象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进行评价,并作组间比较.结果 观察组mSRs、mSRe、mSRa、mεs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非杓型组mSRs、mSRe、mSRa、mεs等指标均低于杓型组(P<0.05).结论 SRI技术可以准确而敏感地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异常变化,不同血压模式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率及左心室整体功能均较正常人明显减低,且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心肌应变率较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减低更为明显,其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受损程度较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更为严重.

  • 心率变异减低与血压昼夜模式关系的研究

    作者:段刚

    目的:研究心率变异与血压昼夜模式的关系,以及靶器官损害程度.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00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与Holter同步监测,结果采用t检验.结果:杓型组病人昼夜低频(LF)均高于非杓型组(P<0.05),夜间LF明显高于日间(P<0.01);而非杓型组昼夜LF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杓型病人夜间迷走神经受损;非杓型病人日间交感神经受损,夜间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双重受损.

  • 偶测血压正常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

    作者:李松杨;顾波;陈松;马骏;武立群;董蓓晔;赵颖丹;王汉清;易扬

    目的 了解偶测血压正常的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选择350例CKD1至5期偶测血压正常的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分为血压正常组(146例)和血压高值组(204例),另选择50名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美国Spacelab无创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测量24 h(8:00-次日8:00)、日间(6:0022:00)、夜间(22:00-次日6:00)的动态血压数据(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血压负荷、平均动脉压)的均值.每例患者仅统计日间动态血压升高(又称隐性高血压)、夜间动态血压升高和24 h动态血压升高其中一种动态血压升高类型,不重复统计.观察CKD患者的动态血压、血压模式和动态血压负荷情况,3组患者隐性高血压和昼夜节律消失的发生情况,并比较3组患者的偶测血压、动态血压和动态血压负荷值.结果 350例偶测血压正常的CKD患者中,动态血压升高147例(42.0%),其中隐性高血压69例(19.7%);昼夜节律消失199例(56.9%);动态血压负荷升高204例(58.3%,以夜间动态血压负荷升高为主).血压正常组隐性高血压发生率为11.0%(16/146),显著低于血压高值组的26.0%(53/204,P<0.01);正常对照组出现昼夜节律消失4例(8.0%).血压正常组的偶测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夜间动态血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血压高值组的偶测血压、24 h动态血压、日间动态血压、夜间动态血压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血压正常组(P值均<0.01).血压正常组的夜间动态血压负荷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血压高值组的24 h血压负荷、日间动态血压负荷、夜间动态血压负荷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血压正常组(P值均<0.01);血压高值组和血压正常组的日间收缩压负荷显著高于同组的夜间收缩压负荷(P值均<0.01),而日间舒张压负荷显著低于同组的夜间舒张压负荷(P值均<0.01).结论 在偶测血压正常的CKD患者中,存在动态血压均值升高、隐性高血压、夜间高血压、血压负荷和昼夜节律消失的情况,应当引起重视.

  • 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不同阶段血压变化特点

    作者:张晟;程锐;董庆铁;景分清

    目的 探讨不同阶段慢性肾脏病(CK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方法 将93例初诊CKD患者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早期组(n=31),中期组(n=33),晚期组(n=29),再随机选取同时期无相关病史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n=25),检测4组患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尿酸及血肌酐后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4组空腹血糖与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组尿酸及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中期组(P<0.05);中期组尿酸及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早期组(P<0.05);早期组尿酸及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晚期组显著高于中期组(P<0.05),中期组显著高于早期组(P<0.05),早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KD患者杓型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非杓型与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不同阶段CKD患者的血压升高程度、非杓型与反杓型血压发生率随着肾功能减退而逐渐升高.

  • 动态血压参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作者:梁田;茶春喜;罗仁;杜小强;姚建平;陈劢;艾克拜尔·阿布都热合曼;卢辉;蔡战友;薛礼

    目的 探讨不同动态血压参数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可疑冠心病患者2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非冠状动脉病变组(43例)和冠状动脉病变组(169例),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根据病变范围再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56例)、双支血管病变组(38例)与3支血管病变组(75例),分析比较各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脉压、高收缩压、低收缩压均明显高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且随着狭窄支数增加而逐渐增高,以3支血管病变组明显(P<0.05);冠状动脉病变组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舒张压、高舒张压均明显低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且随狭窄支数增加有逐渐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杓型血压模式比较,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血压模式患者双支和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夜间平均收缩压对冠心病有独立的预测价值(P<0.05).结论 夜间平均脉压、高收缩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夜间平均收缩压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佳参数;血压模式的改变是造成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因素.

  • 不同血压模式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频域分析

    作者:徐霞君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模式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HRV)频域变化特征、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高血压患者120例,按不同血压模式分成两组,分别对两组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杓型组昼夜LF均显著高于非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与杓型组比较,日间LF显著减低(P<0.05)说明非杓型组患者日间交感神经受损;夜间LF/HF显著降低(P<0.01),但昼夜LF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交感神经张力昼夜平衡,夜间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均受损;HF显著低于杓型组,说明迷走神经受损更严重;LF/HF比值昼夜无差异(P>0.05),说明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保持基本平衡.结论心率变异频域监测对高血压的协助诊断、指导用药、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等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 原发性高血压个体非杓型血压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赵本华

    针对原发性高血压个体中非杓型血压模式与有关因素的关联性进行女性、绝经期妇女、钠敏感、SA、睡眠质量、易怒、敌意、抑郁、压力、社会支持、社会经济地位与非杓型高血压有关.了解与夜间血压模式改变关联的潜在性因素有助于我们确定原发性高血压中的非杓型患者和具有潜在性器官损害的个体,通过对这些与非杓型高血压关联因素的了解,为进一步针对夜间血压节律变化开展干预控制措施打下基础.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血压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陈月明;徐露

    目的:探讨血压监测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80例,依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29例和非杓型组51例,收集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杓型组接受静脉溶栓比例显著高于非杓型组( t=4.120,P=0.021),杓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与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低于非杓型组( t=2.032, P=0.040;t=3.175,P=0.002),非杓型组30 d累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杓型组(t=2.626,P=0.04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昼平均收缩压小于90 mm Hg是 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98,P=0.018);杓型血压(OR=0.769,P=0.019)和静脉溶栓(OR=0.520,P=0.007)是MACE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参数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血压模式的改变是影响其短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