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LHBs与C53蛋白在肝癌细胞系HepG2中的共定位及结合区域研究

    作者:张锦前;池频频;任娜;李贲;吴淑玲;温少芳;王琦;刘顺爱;成军

    目的 研究肝癌细胞系HepG2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大蛋白(hepatitis B virus large surface protein,LHBs)与C53蛋白是否存在共定位,查明LHBs与C53蛋白的结合区域.方法 分别构建pEGFP-C1-LHBs和pDsRed1-N1-C53质粒,共同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激光共聚焦观察它们在细胞内的共定位.构建质粒pCDNA-3.1(-)myc/his-LHBs和pCMV-5a-C53,并将C53基因截短构建质粒pCMV-5a-C53N、pCMV-5a-C1、pCMV-5a-C2和pCMV-5a-C3,将pCDNA-3.1(-)myc/his-LHBs和pC-MV-5a-C53及各截短质粒共转染HepG2细胞,免疫共沉淀方法验证LHBs结合的C53区域.结果 成功构建pEGFP-C1-LHBs、pDsRed1-N1-C53、pCDNA-3.1(-)myc/his-LHBs、pCMV-5a-C53、pCMV-5a-C53N、pCMV-5a-C1、pCMV-5a-C2和pCMV-5a-C3质粒;用激光共聚焦的方法证实了LHBs与C53在HepG2细胞内存在共定位;免疫共沉淀方法证实了在HepG2细胞内LHBs与C53的结合区域为其C1区.结论 LHBs与C53在肝癌细胞系HepG2内存在明确的相互作用,但仍需做进一步的功能研究.

  • 混合谱系白血病蛋白与多发性内分泌癌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作者:刘琳;李本尚;叶启东;何映谊;汤静燕

    为研究混合谱系白血病(MLL)蛋白和多发性内分泌癌蛋白(Menin)的亚细胞定位情况,探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存在,分别构建了pcDNA3.1-myc-MLL和pCMV-flag-Menin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在HEK293T细胞中,分别或者同时表达Menin和MLL蛋白,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两种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与共存关系;利用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并结合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两种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MLL蛋白与Menin蛋白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两蛋白部分共存;Co-IP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LL蛋白可以在FLAG抗体的免疫沉淀物中检测出来,MYC抗体的免疫沉淀物中也能检测到蛋白Menin.结论:Menin与MLL2种蛋白在细胞中主要分布于胞核内,具有相同定位,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 BALB/c小鼠I-Adαβ链和恒定链Ii在COS-7中的共定位

    作者:高明;王海平;王燕宁;周勇;王全立

    目的: 研究BALB/c小鼠I-Ad αβ链和恒定链Ii分子p41在COS-7细胞中的定位,探索抗原提呈的分子规律.方法:构建了带有红色荧光蛋白标签的I-Ad αβ链真核双顺反子表达载体pRed-IRES-I-Ad和带有绿色荧光蛋白标签的恒定链真核表达载体pEGFP-Ii,使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COS-7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个外源蛋白在细胞中的共定位. 结果:I-Ad αβ分子在COS-7细胞中能够形成聚集状态,并且和Ii链共同定位于细胞的内膜系统.结论:小鼠mIip41能够和I-Ad αβ分子在COS-7细胞中形成聚集体结构,mIip41分子的导向肽并不具有选择性导向作用,聚集体向细胞膜表面的移动很可能是通过胞吐的方式进行.

  • ShcD通过PTB和SH2结构域和TrkC受体相互作用

    作者:尤元刚;李玮琦;阴彬;彭小忠

    目的 探讨ShcD与TrkC的相互作用,以深入认识TrkC下游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将TrkC及TrkC各种突变体的胞内区分别克隆到酵母质粒pAS2-1中,将ShcD及ShcD的4个结构域(CH2、PTB、CH1和SH2结构域)分别克隆到酵母质粒pACT2中,将它们分别共转化酵母菌后,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将TrkC克隆进pmRFP载体(带红色荧光蛋白),ShcD克隆进pEGFP载体(带绿色荧光蛋白),并将pmRFP-TrkC和pEGFP-ShcD共转染至293T细胞中,采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定位情况.结果 ShcD可以和TrkC但不能和激酶失活突变体TrkCM1(K572A)结合;PTB和SH2结构域均可以与TrkC受体结合并且PTB结构域结合于TrkC的 NPQY模体;ShcD和TrkC在293T细胞中共同定位于胞膜和胞浆中.结论 ShcD通过PTB和SH2结构域以依赖于受体激酶活性的方式结合TrkC.

    关键词: ShcD TrkC PTB SH2 共定位
  • 两种基于恒定链活性片段载体在增强抗体分泌中作用的比较

    作者:孟凡涛;陈芳芳;余为一

    目的:比较基于恒定链片段的两种载体的免疫效果和作用机理.方法:分别构建了含新城疫病毒抗原表位F306和Ii不同片段的三个嵌合体(Ii-key/F306、Ii-key/F306/ND(两个氨基酸残基)和用抗原表位取代Ii-CLIP的Ii/F306),经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并用ELISA检测其抗体效价.同时嵌合体与Mhc共转染COS7细胞,观察两者的细胞定位与结合.结果:Ii-key/F306免疫组比单独F306抗原肽免疫组的抗体效价提高2倍,Ii-key/F306/ND免疫组增至4倍,而Ii-F306免疫组只增强2.5倍.在与Mhc共转染的COS7细胞和免疫共沉淀中,Ii-key/F306和Ii-key/F306/ND既没有与MHCⅡ分子的膜共定位作用,也不能与后者结合;而Ii-F306却能与MHCⅡ分子在浆膜共定位,并与后者结合.结论:这些结果表明,嵌合体都具有增强免疫效果的作用,并提示Ii片段促进了抗原肽与MHCⅡ分子结合.

  • 鸡Ⅰ类抗原递呈分子亚单位与恒定链的细胞定位及相互关系研究

    作者:叶红;许发芝;余为一

    目的:研究鸡Ⅰ类抗原递呈分子亚单位和鸡恒定链的细胞定位及相互关系.方法:RT-PCR获得鸡MHCⅠ类分子α、β2m亚单位,并进一步构建了能表达红色和绿色荧光蛋白的α、β2m亚单位的真核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介导法与能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的Ii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COS-7细胞,荧光显微镜检测Ii与MHCⅠ亚单位的细胞定位,并通过免疫共沉淀进一步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GFP-Ii与MHCⅠα-RFP、MHCⅠβ2m-RFP在细胞中共表达后出现共定位现象,且共定位于细胞的内膜系统;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只有当GFP-Ii链与MHCⅠα-GFP、MHCⅠβ2m-GFP三者共转染后,才可以检测到MHCⅠα-GFP、MHCⅠβ2m-GFP的表达.结论:鸡Ii与单个的MHCⅠα、MHCⅠβ2m亚单位不能有效结合,Ii只有与完整的Ⅰ类抗原递呈分子才能够形成复合体,且共定位于细胞的内膜系统.

  • 氨基葡萄糖硫酸盐诱导凋亡中Cathepsin D与Bcl-xL的细胞内共定位研究

    作者:臧丹丹;闫庆国;王哲;师建国;王文勇;王映梅;黄高昇

    目的:探讨氨基葡萄糖硫酸盐(Glucosamine Sulfate,GS)诱导K562细胞凋亡中溶酶体Cathepsin D释放后与Bcl-xL的细胞内共定位关系.方法:采用5.0 mmol.L-1 GS诱导K562细胞凋亡,通过HE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应用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5.0 mmol.L-1 GS诱导凋亡前后Cathepsin D与Bcl-xL的细胞内共定位关系.结果:GS诱导K562细胞72小时后出现细胞凋亡的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细胞出现凋亡,诱导凋亡后的Cathepsin D与Bcl-xL的细胞内共定位信号增强.结论:GS诱导K562细胞凋亡后Cathepsin D与Bcl-xL存在细胞内共定位关系,具备一定相互作用的空间基础.

  • 大鼠胃卵泡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的共定位

    作者:

    我们先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大鼠消化系统广泛分布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免疫反应性上皮细胞,而且证实这些细胞同样存在GnRH mRNA的杂交信号,说明胃、肠、胰腺能自身合成GnRH[1,2].随后我们又证实大鼠下颌下腺、胰腺和胃含有GnRH的受体[3~5],说明它们又是GnRH的靶器官.但是大鼠消化道是否存在卵泡刺激素(FSH)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胃内是否存在FSH免疫反应性物质及其在胃内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研究其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的共定位关系,为大鼠胃内能否表达FSH及其与GnRH的功能关系提供形态学依据.

  • 培养雪旺细胞NGF、CNTF和GDNF共表达和共定位实验研究

    作者:

    目的探讨将雪旺细胞和背根节神经元共同培养后去除背根节神经元后雪旺细胞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ng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共表达变化特点及其细胞共定位.方法运用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雪旺细胞NGF、CNTF和GDNFmRNA共表达变化的定量分析和细胞共定位,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验证有关结果.结果 NGF、CNTF和GDNFmRNA表达变化可同时定位于单个雪旺细胞;通过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图像分析发现,去除背根节神经元后NGF和GDNF表达在迅速下降后随即逐渐增高,但2周时仍低于共培养表达水平(P<0.05),CNTF表达则持续下降(P<0.01).结论雪旺细胞和背根节神经元共同培养后建立相互营养支持的体系,当失去神经元营养支持后,需要分泌神经生长因子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以维持自身环境的稳定;同时上述研究提供的方法能对雪旺细胞中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的共表达定位进行可视化研究.

  • 大鼠出生后发育期心肌闰盘装配的动态过程

    作者:窦建平;焦博;圣娟娟;余志斌

    心肌细胞闰盘由黏着连接、桥粒与缝隙连接三种结构组成,它们的跨膜蛋白分别是N-cadherin (N-cad)、desmoglein-2(DSG2)与connexin 43(Cx43).本文旨在研究大鼠心肌在出生后的发育过程中,这三种蛋白之间两两共定位的特征.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法观测出生后1天(P1,postnatal day 1)、P7、P14、P28、P90大鼠左室心肌N-cad、DSG2与Cx43的分布与两两之间共定位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出生1d心肌细胞,N-cad、DSG2与Cx43在细胞膜呈弥散分布;出生7d组N-cad与DSG2在心肌细胞长轴两端集聚,Cx43亦有少量集聚,标示闰盘形成.从14d到90 d,三种蛋白在闰盘处集聚逐步增多;而在侧面的分布表现出一种相反的趋势:N-cad与DSG2在细胞侧面的分布大幅减少,Cx43虽在细胞侧面的分布降低,但至90 d仍有Cx43分布于细胞侧面.采用体视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表明,在出生第1天,N-cad与DSG2总的共定位为33.5%;第7天总共定位升高为38.6%,其中闰盘处共定位占9.4%,细胞侧面共定位为29.2%.从14d到90 d,随着N-cad与DSG2总共定位增加至65.7%,在闰盘处的共定位亦增加到60.5%,在细胞侧面的共定位却降低至5.2%.N-cad与Cx43的总共定位从1d的10.3%,逐步增加到90 d的37.1%;在闰盘处的共定位逐步增加,而细胞侧面的共定位保持在5%左右.DSG2与Cx43共定位特征及百分比类似于N-cad与Cx43共定位.N-cad与DSG2共定位百分比明显高于N-cad与Cx43或DSG2与Cx43的共定位.上述结果提示,大鼠心肌在出生后的发育过程中,构成细胞力学连接的N-cad与DSG2先于构成细胞电化学连接的Cx43在闰盘处集聚,即心肌细胞生长首先需形成稳定的力学环境.

  • 嘌呤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足细胞相关分子表达的共定位分布

    作者:邓江红;丁洁;管娜;范青锋;张敬京

    目的:研究嘌呤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足细胞相关分子在病变过程中的表达与分布的关系及变化.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嘌呤霉素肾病模型,并在24h、24h、2天、5天、10天、15天、20天七个不同的时间点,应用免疫荧光双标记的方法,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足细胞相关分子nephrin、podocin,α-actinin-4以及CD2AP两两之间的分布关系及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正常大鼠肾小球中CD2AP与nephrin及podocin的染色沿肾小球血管襻有部分重叠,而两者的分布模式略有不同,但这种共定位关系不随病变的发展而变化;CD2AP与α-actinin-4的分布也有部分重叠关系,且随着病变进展,其荧光重叠程度增加;α-actinin-4与nephrin及podocin在正常时有极小部分重叠,随着病程变化,两者的分布模式与分布量的变化均不同步.结论:足细胞相关分子nephrin、podocin及CD2AP之间以功能复合体的形式相互联系并参与蛋白尿的发生发展,而足细胞相关分子的分子行为可能在蛋白尿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FK506结合蛋白25及其突变体与CLIC1蛋白在真核细胞内共定位的研究

    作者:何薇;耿慧武;左恒;阮操;潘林鑫;范礼斌;刘晓颖

    目的 研究FK506结合蛋白25(FKBP25)野生型及其突变体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定位及与胞内氯离子通道蛋白1(CLIC1)的共定位情况.方法 以pcDNA3.1-FKBP25-FLAG为模板,分别构建以pCDGFP为载体的FKBP25野生型及其缺失突变体FKBP25(1~ 42 aa)、FKBP25(1~ 110aa)、FKBP25(43 ~ 224 aa)、FKBP25 (43 ~ 110 aa)、FKBP25(111~224 aa)的真核表达质粒,并分别转染至HEK 293T细胞中,Western blot法检测重组蛋白表达情况;将上述质粒分别与带FLAG标签的CLIC1质粒共转染至COS7细胞,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分析荧光共定位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了pCDGFP-FKBP25基因的一系列真核表达质粒;Western blot显示:pCDGFP-FKBP25及其突变体pCDGFP-FKBP25(1~42 aa)、pCDGFP-FKBP25(1~ 110 aa)、pCDGFP-FKBP25(43 ~ 110 aa)、pCDGFP-FKBP25 (43~224 aa)、pC-DGFP-FKBP25(111 ~ 224 aa)均能在HEK 293T细胞中有效表达;GFP-FKBP25野生型在COS7细胞中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细胞核中表达较少,而突变体在细胞质、细胞核均有表达,而且细胞核中的表达多于野生型.共定位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型FKBP25蛋白与CLIC1蛋白在细胞质内存在明显的共定位现象.其3个缺失突变体与CLIC1蛋白的共定位明显减少,而且共定位也存在区别:FKBP25-N与CLIC1共定位主要于细胞核中,部分分布于细胞质;FKBP25-PC和FK-BP25-C与CLIC1只共定位于细胞质中.结论 荧光共定位实验观察到FKBP25野生型及其3种突变体FKBP25(1~ 42aa)、FKBP25 (43 ~ 224 aa)、FKBP25(111~224 aa)与CLIC1蛋白存在不同程度的共定位现象,为进一步揭示FKBP25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基础.

  • 弓形虫MIC6羧基端与醛缩酶相互作用的鉴定

    作者:郑斌;尹志奎;詹希美

    目的 鉴定弓形虫MIC6羧基端和醛缩酶的相互作用及两种蛋白在虫体内的定位.方法 分别用GST-MIC6C多克隆抗体和兔免疫前血清结合的sepharose与弓形虫裂解液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实验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弓形虫速殖子涂片,免疫荧光定位法确定两种蛋白在虫体内的定位.结果 与对照相比,GST-MIC6C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共沉淀产物中有蛋白条带可分别被相应的抗体识别.荧光显微镜下显示,MIC6(红色荧光)和醛缩酶(绿色荧光)两种蛋白皆定位于弓形虫的顶端.结论 弓形虫MIC6羧基端与醛缩酶存在相互作用并在虫体内存在共定位关系.

  • Thoc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与ClC-3蛋白在人宫颈癌细胞HeLa中的共定位观察

    作者:刘学强;郑兆广;王汝上;钟杰;何桂芳;徐彬

    目的 克隆Thoc1基因并构建pThoc1-DsRed2-N1真核表达载体,观察Thoc1和氯离子通道3(ClC-3)在人宫颈癌细胞HeLa中的共定位情况,分析ClC-3是否参与细胞转录过程.方法 采用RT-PCR法扩增获得Thoc1基因的编码序列,将其克隆到pDsRed2-N1载体中,构建pThoc1-DsRed2-N1真核表达载体,经PCR、SacⅠ和BamHⅠ双酶切、基因测序进行鉴定.将对数生长期 HeLa 细胞随机分为转染组、空转染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pThoc1-DsRed2-N1质粒、pDsRed2-N1质粒及脂质体,转染48 h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红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取转染组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Thoc1和ClC-3的共定位情况.结果 PCR鉴定结果显示在约2.1 kb处有一亮带;双酶切得到约4.7 kb和2.1 kb的两个片段,符合预期大小;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Genebank中Thoc1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证实成功构建pThoc1-DsRed2-N1真核表达载体.空转染组可观察到较强的红色荧光,空白对照组没有观察到红色荧光,转染组红色荧光强度介于空转染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证实HeLa细胞中存在Thoc1表达.ClC-3分布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主要是细胞核中;Thoc1只分布于细胞核中;两者叠加后在细胞核呈黄色荧光,证实ClC-3和Thoc1在HeLa细胞核上存在共同定位.结论 成功构建了pThoc1-DsRed2-N1真核表达载体;Thoc1与ClC-3共定位于HeLa细胞核,提示ClC-3可能参与细胞转录过程.

  • 药源性高催乳素血症模型大鼠下丘脑甘丙肽的表达及作用

    作者:张志洋;王永军;张梁;徐志卿;王传跃

    目的 探索甘丙肽在药源性高催乳素血症模型大鼠下丘脑部位的分布及作用.方法 利用舒必利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大鼠高催乳素血症的疾病模型,分别采用免疫荧光组化和western blot的方法,观察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下丘脑部位甘丙肽和多巴胺的表达及相互作用的差别.结果 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清催乳素(PRL)分别为(15.74±2.49) ng,/ml、(10.25±1.29) ng/ml,雌激素(E2)分别为(4.24±0.69)pg/ml、(9.56±3.25) pg/m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下丘脑部位甘丙肽的表达明显减少,甘丙肽能神经元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共定位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下丘脑部位的TH/GAPDH的灰度比值分别为(0.871±0.046)、(0.890±0.054),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下丘脑部位GAL/GAPDH的灰度比值分别(0.405±0.112)、(0.985±0.158),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催乳素血症模型大鼠下丘脑部位的甘丙肽表达减少,并且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共表达减少具有相关性.

  • 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及N型钙离子通道与BART相互作用的初步分析

    作者:朱慧琴;于盼盼;林琳;杭勤;陆佩华;黄立东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N型钙离子通道相关蛋白,并对候选蛋白BART(binder of arl two)进行初步分析.方法用N型钙离子通道α1亚基C端630个氨基酸残基肽段(Calcium channel 630 amino acids,CaCh630)作为探针,运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出与之相互作用的基因.通过PCR扩增并克隆候选基因BART,然后分别构建带有红色荧光蛋白标签的表达载体pDsRed-BART和带绿色荧光蛋白标签的pEGFP-CaCh630,共转染海马神经元后,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这两个外源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情况.结果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出6个相关基因,体外共转染试验发现BART和CaCh630分子在海马神经元内有共定位现象,进一步证明其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结论BART可能在维持钙离子通道细胞骨架中定位起重要作用.

  • Rab7与NPC1在小胶质细胞及小鼠小脑普肯耶细胞的定位

    作者:张莉;张旻;姜亚平;卜碧涛;郝又国

    目的:观察Rab7与NPC1蛋白在小胶质细胞及小鼠小脑普肯耶细胞的定位及其与溶酶体的关系.方法:采用特异性识别Rab7、NPC1的抗体和溶酶体的特异性表面标记进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Rab7和NPC1表达于小胶质细胞及小鼠小脑普肯耶细胞溶酶体,Rab7与NPC1共定位于小胶质细胞及npc+/+与npc-/-小鼠小脑普肯耶细胞细胞质内,两者分布有良好的相关性. 结论:Rab7对NPC1蛋白的正常功能可能有重要影响.

  • Rab9与NPCI在小胶质细胞内的定位研究

    作者:郝又国;王家泉;张旻;徐金枝;卜碧涛;王雪贞;张莉

    目的:观察Rab9与NPC1蛋白在小胶质细胞内的定位及其与溶酶体、高尔基体和晚期内体的关系.方法:以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为对象,采用特异性识别Rab9、NPC1的抗体和溶酶体、高尔基体、晚期内体的特异性表面标记进行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Rab9和NPC1共定位于小胶质细胞胞浆内,Rab9表达于溶酶体、高尔基体和晚期内体.结论:Rab9对NPC1蛋白的正常功能可能有重要影响.

  • 血管内皮TRPP2/TRPV4通道复合体参与调节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唐亮亮

    目的:探讨肠系膜动脉内皮细胞上( MAECs)是否天然共定位TRPP2/TRPV4通道复合体,且该复合体在盐敏感高血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沉淀技术证实MAECs形成天然TRPP2/TRPV4复合体;将盐敏感( SS)和盐抵抗( SR)大鼠分别喂养正常盐和高盐饲料,3周后检测血压和血浆醛固酮水平;利用血管开放式膜片钳,观察高盐饮食是否影响MAECs上TRPP2/TRPV4活性;利用分子生物学和膜片钳体外观察高盐和醛固酮对该复合体的影响。结果:TRPP2/TRPV4在MAECs上天然定位,并介导内皮细胞NO产生;在SS鼠中,高盐导致该通道活性和表达降低;体外实验证明高盐和醛固酮均抑制TR-PP2/TRPV4活性。结论:在盐敏感高血压发展过程中,MAECs上TRPP2/TRPV4通道活性和表达下降,其机制可能是由高盐和醛固酮协同介导。

  • Telocytes参与血管损伤后的修复及机制初探

    作者:李燕艳;徐明

    目的:探索远细胞( telocytes, TCs)是否参与血管损伤后的修复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颈总动脉球囊损伤( carotid artery balloon injury,CABI)大鼠模型,超声和HE染色观察颈总动脉( CA)内径变化及新生内膜的形成;透射电镜( TEM)观察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双染检测CA中TCs的标志物CD34和vimentin并观察其表达变化。结果:(1)CABI术后14 d,与sham组相比,超声示损伤组CA内径明显变窄,HE染色示血管新生内膜明显形成。(2)TEM示CABI术后CA内膜增厚,新生内膜胞膜不完整,着色不全;中膜VSMCs增大,细胞器增多。 TCs位于血管中膜与外膜交界处;与sham组相比,损伤组TCs显著增多。(3)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示,在CA中膜与外膜交界处CD34和vimentin有共定位;与sham组相比,损伤组CD34和vimentin表达增多且有共定位。结论:TCs与血管损伤后的修复相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释放微囊泡以旁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