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获得性真菌性败血症19例临床分析

    作者:蒋林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为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4月新生儿病房内19例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真菌性败血症患儿中早产儿16例;足月儿3例.早产儿胎龄均小于32周,出生体重低于1500g,足月儿中2例为消化道手术后病人,1例为双侧乳糜胸胸腔引流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化验检查:部分白细胞低、C反应蛋白(CRP)升高、降钙素原(PCT-Q)升高,血小板低下;血培养近平滑假丝酵母8例,高里假丝酵母3例,都柏林假丝酵母2例、光滑假丝酵母3例,热带假丝酵母3例,清酒假丝酵母2例,白假丝酵母1例.1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药敏提示对二性霉素B和氟康唑敏感率为100%.均接受氟康唑抗真菌及对症支持治疗19例,治愈17例,自动放弃治疗出院1例,死亡1例.结论 NICU真菌败血症中常见假丝酵母菌;多见于早产儿;出生胎龄、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外科手术等部属于高危因素;多数伴有WBC减少、PLT减少、CRP和PCT升高等;氟康唑治疗效果较好.

  • 7例老年患者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罗运山;邓霞梅;刘易林;李莉

    目的 通过探讨老年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发病特点,为临床制定有效的防护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ICU2013年1-12月住院7例老年真菌性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老年真菌性败血症占同时期败血症发生率为15.9%,病原菌中白色念珠菌占57.1%,非白念珠菌中光滑念珠菌占42.9%,其中死亡2例,死亡时间分别为血培养阳性后2d及23 d,病死率为28.6%,常见的危险因素:深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留置导尿各占13.5%,长时间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气管切开各占11.5%,纤支镜吸痰、低蛋白血症各占9.6%.结论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时去除危险因素,尽早明确诊断和积极有效抗真菌治疗,并制定相关防护措施,以降低真菌性败血症的病死率.

  • 真菌性败血症的病因及耐药分析

    作者:黄志刚;陆文熊;李明发

    近年来,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由于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已高达41%[1],为了解我院真菌性败血症现状,我们将血培养阳性并经鉴定为真菌的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并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

  •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危害及诊治对策

    作者:汤耀卿;秦帅;张圣道

    经过近25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探索,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外科治疗的生存率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病死率仍徘徊在20%左右,还有少数病人遗留残疾,合并深部真菌感染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深部真菌感染已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困难、有效抗真菌药的毒副反令临床医师顾虑重重,甚至失去抗真菌治疗的有利时机,因而影响治疗效果.为此,我们就深部真菌感染对本病预后的严重影响及如何早期诊断及防治行初步探讨.一、真菌感染的发病趋势及危害1.20世纪90年代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胰腺坏死感染是影响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死率的常见合并症,以往的文献大多认为感染主要由革兰阴性菌所致,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少数报告涉及真菌感染.1988年我院曾对1例病程后期出现意识障碍而未明原因死亡的病人进行尸解,经心脏采血培养获得真菌感染证据,第1次在病人死后作出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真菌性败血症的诊断.

  • 老年真菌性败血症16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剑江;余晶波;朱云云;徐宁;钱国清;胡丽庆

    目的 探讨老年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可能的相关因素,病原菌分布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0年12月干部病房16例真菌性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真菌性败血症占同期所有诊断败血症的15.09%;高龄、严重的基础疾病、长时间住院、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留置静脉导管及体腔引流管等为可能相关因素;治愈率为68.75%.结论 重视老年真菌性败血症的检测及尽早开始有效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真菌性败血症感染因素分析与感染暴发控制

    作者:李晖;钟巧;高晓玲;王晨虹

    目的 分析引起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真菌性败血症的感染因素,探讨控制感染流行的有效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7-17日集中出现的感染病例,对其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查结果、侵入性治疗、原发基础疾病等进行研究,采取多科合作、启动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控制真菌性败皿症感染在病室内流行.结果 同期NICU内真菌性败血症感染罹患率为5.43%,真菌均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引起感染高危因素有早产、原发疾病、免疫力低下、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侵人性治疗等;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后,所有感染病例均痊愈,无一例死亡.结论 NICU真菌性败血症感染属局部暴发流行,早期发现、从各个环节予以分析、早期开展经验性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感染的进一步蔓延.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郭智;何学鹏;刘晓东;杨凯;陈鹏;刘兵;张媛;陈惠仁

    目的 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1年4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有8例发生真菌性败血症感染,发生率为5.7%,检出的真菌均为假丝酵母菌属,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5株、光滑假丝酵母菌2株和热带假丝酵母菌1株;选用敏感抗真菌药物治疗后5例获得治愈,3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真菌性败血症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死亡率较高,应二级预防性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减少真菌败血症的发生.

  • 医院内真菌性败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王英民;王洪;周瑛

    目的 为了解国内真菌性败血症的流性病学特征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医院2005~2008年住院患者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病情况.结果 共40例患者发生真菌性败血症,发生率为4.76/10 000,多为高龄患者,平均年龄(64±16.54)岁.男性(82.5%)多于女性(17.5%),内科患者多见(67.5%),多发生于ICU(57.5%),恶性肿瘤患者多发(32.5%);假丝酵母菌属是常见的致病菌,其中常见的为热带假丝酵母菌(30.0%),其次为白色假丝酵母菌(25.0%);继发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为深静脉置管、肠外营养、长时间使用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入住ICU,其中长时间使用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肠外营养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真菌性败血症预后差,避免滥用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

  • 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五例分析

    作者:吴景才

    目的 探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治疗转归,以提高新生儿科医生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5月至7月我院诊治的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5例真菌性败血症均发生在夏季,且与早产、长期应用抗生素、极低出生体重、机械通气、应用抑酸药物等有关.临床以呼吸暂停、皮肤灰暗、反应差、奶不能耐受等为特点;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升高、血小板减少;血培养5例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治愈3例,好转1例,死亡1例.结论 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症状不典型,实验室检查不特异,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好.

  • 抗真菌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作者:尹红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的大量应用,器官移植的开展,免疫抑制剂、放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血液透析、介入治疗的普遍采用,以及AIDS的流行,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仅美国1979~2000年,真菌性败血症就增加了207%[2].目前对深部真菌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多,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使用和研究中的抗真菌药物进行介绍.

  • 伊曲康唑的不良反应

    作者:王丽华

    伊曲康唑为三氮唑衍生物,是近年来投入临床使用的新型广谱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由真菌引起的甲癣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慢性跖和趾甲霉菌病、真菌性败血症、霉菌性阴道炎、尿路霉菌感染等[1].经广泛的临床实践证明,伊曲康唑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经收集总结近几年来报道的不良反应综述如下:

  • 真菌性败血症16例临床分析

    作者:戴丽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真菌是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

  • 小儿真菌性败血症8例

    作者:许新俗;李秀云;赵敏

    我科自1994年2~1999年12月,经血培养证实为真菌性败血症8例作一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4~12岁.原发病毒性脑炎2例,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慢性肾病综合征2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慢性肾病综合征2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原发性免疫功能低下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 真菌性败血症11例分析

    作者:陈身贤;李志仁;张李雅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肿瘤的放疗和化疗以及深静脉插管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的广泛应用,真菌败血症逐年增加[1].现将我院1993年4月至1997年5月经血培养证实的真菌性败血症11例作一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 大面积烧伤并金葡萄球菌、真菌性败血症1例报告

    作者:刘明宇;赵新巍

    真菌性败血症是一种严重而危急的全身性真菌感染.病原菌侵入血液后,在血循环或组织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毒血症,受累器官亦有相应表现.若不及早诊治,常易死亡.近10年来,真菌败血症患者不断增多,尤以念珠菌属败血症为多,被认为是医院常见感染之一.

  •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真菌性败血症17例分析

    作者:魏谋;唐娟;瞿柳红;荣箫;袁媛;陈晓文;周伟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的17例V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VLBWI(含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87例,确诊真菌性败血症17例,发生率为5.92%.17例真菌性败血症患儿在真菌感染前均接受过广谱抗生素和静脉营养治疗,14例曾机械通气,13例曾留置经外周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起病早为生后7 d,晚为生后51 d.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BG)均明显升高(46 ~ 8 285 pg/ml).血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菌9例,克柔假丝酵母菌4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无名假丝酵母菌2例.药敏试验显示所有菌株对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敏感.17例起初均予氟康唑治疗,其中8例因疗效欠佳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治愈13例,自动出院3例,1例死亡.结论 VLBWI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率仍较高,病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医源性因素如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等不容忽视.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血浆BG检测可作为真菌性败血症的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真菌性败血症效果较好.

  • PNICU内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李秋平;高昕;黄捷婷;李灵先;齐海莲;石慧;叶翠;封志纯

    目的 分析早产新生儿监护病房(PNICU)内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PNICU21例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真菌性败血症患儿均为<34周早产儿,占同期出院早产儿的1.24%,体质量均<1800g,其中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0例,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例.21例真菌感染前全部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及静脉营养,17例有皮质激素暴露,17例曾机械通气,4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4例曾外科胸腔闭式引流,2例曾使用抑酸剂.起病早为生后10d,晚57d.表现为发热、呼吸暂停、灌注差、惊厥等症状.6例血常规白细胞<5.0×109/L,14例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13例血小板<100×109/L,血培养近平滑假丝酵母10例,罗伦特隐球菌3例,无名假丝酵母3例,白色假丝酵母菌2例,季也蒙假丝酵母菌、葡萄牙假丝酵母、粉状毕赤酵母各1例,药敏均提示对二性霉素B敏感,氟康唑敏感率为90.48%.脑脊液检查1例白细胞和蛋白均明显增高,培养与血培养一致.CT检查脑组织大片坏死.21例均接受氟康唑抗真菌及对症支持治疗,15例治愈,5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 PNICU真菌败血症多见于<34周早产儿,以假丝酵母类为多见,高危因素包括出生胎龄、体质量、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皮质激素暴露、外科手术、中心静脉置管等,可伴有白细胞升高或减少、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升高等,氟康唑治疗效果较好.

  • 早产儿晚发型细菌性和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早期鉴别

    作者:许敏;赵冬莹;张拥军

    目的 探讨新生儿ICU(NICU)早产儿晚发型细菌性和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早期特点,以指导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NICU收治的晚发型败血症早产儿103例(病例组),根据病原学结果进一步分为细菌组和真菌组,选择与其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和出生后发病或观察时间点相似的早产儿20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临床症状(包括反应差、体温异常、心动过速、呼吸暂停、青紫、腹胀和喂养不耐受)、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中枢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脑室周围和脑室内出血(P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和预后不良率(包括死亡或放弃治疗).收集3组早产儿的血常规检查结果,并采用ROC曲线图分析病例组发病的早期预测因子.结果 病例组103例,其中细菌组49例,真菌组54例.细菌组的平均胎龄和出生体重均显著大于真菌组(P值均<0.01),平均胎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细菌组和真菌组呼吸暂停、青紫、腹胀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真菌组心动过速、呼吸暂停、青紫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细菌组(P值均<0.01).细菌组和真菌组的NEC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真菌组的BPD、PIVH和PVL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真菌组的BPD、PIVH、PVL发生率和预后不良率均显著高于细菌组(P值分别<0.01、0.05).细菌组和真菌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真菌组的红细胞比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真菌组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均显著低于细菌组(P值均<0.01),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大于细菌组(P<0.01).根据ROC曲线,细菌组未发现诊断准确性较高的指标,真菌组发病早期血小板计数(AUC为0.930,95%CI为0.896~0.964,敏感度为0.74,特异度为0.91,佳诊断分界点为134.0×109/L)和血小板比容(AUC为0.874,95% CI为0.812~0.936,敏感度为0.77,特异度为0.83,佳诊断分界点为0.002 5)的诊断准确性均较高.结论 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早期真菌性败血症比细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症状更为明显,更容易发生并发症,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也更明显.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容在真菌性败血症发病早期的诊断准确性均较高,可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重症监护室真菌感染现状分析

    作者:李利;方雪玲;方强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各种导管插管、腹膜透析、肾脏持续性替代疗法、介入性操作等的大量开展,致使真菌感染日益增加[1].美国1979~2000年间真菌性败血症就增加了207%[2].真菌感染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为了解重症监护室(IGU)真菌感染情况,为控制真菌感染,减少ICU患者死亡,我们对本院IGU 2004年的真菌感染率、菌株、疾病相关因素等进行分析.

  • 19284份血培养的真菌分布和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李春年;吴小军

    目的 研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真菌性败血症患者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0年10月至2015年9月19284份血培养中真菌阳性病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血培养结果、临床特点、基础疾病、易患因素及预后等特点.结果 19284份血培养中共检查病原菌2063株,真菌39株.39株真菌中念珠菌为主要病原菌,其中非白色念珠菌多,占56.41%,其次为白色念珠菌,占35.89%.真菌检出率较高的科室为重症监护室,占58.97%.所有患者均有基础疾病,且合并多种易患因素,死亡率达56.67%.结论 真菌性败血症常发生于有基础疾病且合并多种易患因素的患者,念珠菌为常见的病原菌,以非白色念珠菌为主,患者预后欠佳.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