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确认识流式细胞术在血液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与作用

    作者:岳保红;孙晓莉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是在近代单克隆抗体技术、激光技术、流体力学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细胞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等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高通量、可同时检测单个细胞多种参数的技术,在血液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微小残留病( mini-cal residual disease ,MRD)监测、造血干细胞计数、细胞内成分测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FCM技术逐渐向大中型医疗机构推进和普及,按照WHO 2008年出版的新的血液肿瘤的分类方法,一些血液肿瘤的终确诊必须要明确其病变细胞的表型特征和分化、发育阶段,这就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对FCM技术的内涵有深入的认识,特别要熟悉在血液肿瘤方面的应用和注意事项,正确、客观理解FCM技术在血液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和作用。

  • CD+4 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与微小残留病的关系

    作者:徐翀;关明;蒋黎敏;江华;孙婴

    目的 研究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在白血病患者体内的表达情况,探讨Treg的增高与白血病疗效监测与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预后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建立Foxp3-FITC/CD-25PE/CD4-PerCP/CD3-APC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的方法 ;比较10例正常骨髓标本以及33例白血病初发患者[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17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9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7例]骨髓标本中Treg的数量;结合56例临床缓解患者MRD监测结果 ,评估Treg作为白血病患者预后判断评价指标的价值.结果 正常骨髓组Treg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中位数(M)为8.09%,初发自血病组M为12.7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41,P<0.01);而在B-ALL、T-ALL和AML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22,P>0.05).Treg数量与临床病理学参数无显著相关性.此外,Treg数量在MRD阳性组(M=14.74%)与MRD持续阴性组(M=11.3%)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5,P<0.05).结论 白血病初发患儿体内的Treg数量显著增高,且患儿中Treg表达水平与MRD有关联.高水平Treg预示白血病患儿预后较差,存在复发的可能.

  •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治疗时代白血病患者微小残留病监测面临的挑战

    作者:唐古生;王桃;杨建民

    嵌合抗原受体(CAR)修饰的T细胞(CAR-T)免疫治疗,在近几年国内外针对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B细胞淋巴瘤临床研究中疗效惊人,已有两项CAR-T产品经美国FDA批准正式进入临床应用.然而,临床研究也发现CAR-T治疗缓解后,患者总复发率可高达50%以上,其中约20%以上是CAR-T靶向CD分子的阴性复发.靶向分子甚至是原发肿瘤基因异常阴性复发率增加,提示肿瘤细胞在CAR-T高精度靶向治疗压力下,免疫逃逸甚至克隆演变事件发生率迅速上升.监测微小残留病(MRD)以评估疗效、早期发现复发趋势及时指导进一步临床干预,仍是CAR-T治疗时代B-ALL诊断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手段.而CAR-T治疗后疾病复发的新特点对传统和新兴的MRD检测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行重新评估和改良以确保CAR-T治疗时代,MRD检测手段依然能够精准有效的评估疗效,监测复发.

  • 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 Wilm′s瘤基因的表达

    作者:聂常富;何蕴韶;高劲松

    Wilm′s瘤基因(WT1)位于人类染色体11P13,与Wilm′s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发现WT1在白血病细胞中高度表达[1],可作为检测微小残留病(MRD)的指标.为此我们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WT1的表达水平,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标本:69例白血病患者均符合FAB诊断标准,年龄2.2~70岁.对照组为18例非白血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14名,年龄21~24岁.2.总RNA的提取及cDNA合成:2 ml EDTA抗凝血,提取外周血总RNA,260~280

  • 白血病与淋巴瘤的分子诊断

    作者:朱平

    近年临床研究表明,大部分白血病和淋巴瘤存在某种染色体易位,易位会产生新的融合基因.这些标志可以用于诊断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和淋巴瘤.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发布的白血病和淋巴瘤诊断标准已经将染色体易位作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当前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不幸的是,相当一部分患者终会复发,复发的原因是许多完全缓解的患者体内仍然存在常规方法不能检测出来的低水平的肿瘤细胞,称为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2].目前,临床治疗的目标是使患者达到分子水平上的缓解,这就要求MRD检测的灵敏度能够达到1/10细胞,能够定量,快速、价廉、易于标准化,同时能在不同实验室重复结果[3-6].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功能重建及其检测

    作者:主鸿鹄;徐开林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指受者接受各种来源的造血干细胞达到造血重建和免疫重建,是根治某些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实体瘤、基因缺陷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对肿瘤患者进行HSCT时,致死量的预处理化疗不仅能相对彻底杀灭受者体内肿瘤细胞,也有利于移植后重建的免疫功能发挥移植物抗肿瘤效应(GVT)及进一步清除微小残留病(MRD),而达到治愈的目的.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常被看作移植成功的标志.但免疫功能重建时间较长,且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而容易被忽视.因此对HSCT后的免疫功能重建进行定期监测,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性治疗,对减少移植后感染及肿瘤复发有重要的意义.

  •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T细胞抗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活性的研究

    作者:丁岩松;陈文明

    多发性骨髓瘤(MM)是B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综合治疗,可获得较高的缓解率,但微小残留病的存在,使骨髓瘤易复发.树突状细胞(DC)为基础的免疫治疗是近几年来治疗MM的热点之一.国外报道[1]用凋亡的骨髓瘤细胞或分泌的异常单克隆Ig,即M蛋白脉冲DC,得到DC瘤苗,再回输体内,可以观察到骨髓瘤特异的抗瘤效应.本实验体外诱导培养DC,负载骨髓瘤细胞全抗原或分泌的M蛋白,探讨负载抗原的DC对淋巴细胞的活化作用及活化的淋巴细胞对自体、异体骨髓瘤细胞的杀伤活性.

  • 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血病WT1 基因表达及动态监测的研究

    作者:白波;王宏伟;乔振华;徐永群

    Wilm瘤基因(WT1)在白血病细胞中高表达提示其可作为一种广谱的白血病标志,但早期由于定性或半定量RT-PCR技术的局限性使其在微小残留病(MRD)诊断中的价值难以得到一致认可.为此我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FQ)-RT-PCR技术,检测了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WT1基因的表达;并对部分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外周血WT1基因表达跟踪检测,以探讨WT1基因表达用于MRD检测的可行性.

  • 三组四色抗体的流式细胞术监测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作者:张剑波;李戈;母得志;房俊;陈杰;景清;屈艺

    目的 建立一种敏感的三组四色抗体流式细胞术,监测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三组四色荧光抗体组合(CD45/CD19/CD10/CD34,CD45/CD19/CD10/CD13和CD45/CD19/CD22/CD34)检测18份初诊为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骨髓样本(A组)和67份该病治疗后缓解患儿骨髓样本(B组)的白血病相关异常免疫表型(leukemia-associated aberrant immunophenotyping, LAIP)细胞.A,B两组样本来源于2004年6月至2007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住院和定期随访的42例患儿,年龄为1~12岁;男性患儿为30例,女性为12例.同时,检测12份正常儿童骨髓(C组)作为对照(同期在本院就诊).结果 由于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的白血病相关异常免疫表型细胞与正常骨髓B细胞,在流式散点图中分布位置有差异,从而筛选出8个有价值的双参数散点图,以监测临床缓解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微小残留病.本方法 在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组和B组患儿骨髓中的微小残留病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9%(16/18)和48%(32/67);白血病相关异常免疫表型细胞在A,B两组样本中分别为(67.8±36.4)%(±s)和(0.056±0.083)%(±s),A组患儿均明显高于B组患儿(P<0.01).分析3例复发患儿复发前的跟踪监测结果 发现,复发前均检测到微小残留病呈阳性,并且其白血病呈相关异常免疫表型细胞均明显升高.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灵敏、快速、易于标准化操作的监测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微小残留病的方法 .

  • 微小残留病在监测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中的意义

    作者:张瑞东;刘怡;张永红;谢静;姜锦;王斌;郑胡墉;李志刚;吴敏媛

    目的 探讨徽小残留病(MRD)监测急性T琳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复发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对2006年8月1日-2008年4月1日32例急性T琳巴翻胞白血病住院患儿在治疗不同时间点进行追殊监测,分析不同MRD水平与患儿的临床反应及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 诱导治疗第33天以及诱导治疗结束巩固治疗前(治疗12周)MRD < 10-4和≥10-4两组患儿的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3,P=0.002).结论 监测急性T琳巴细胞白血病患儿MRD水平,在评估早期治疗反应、监测复发以及估计预后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ETO融合基因

    作者:金眉;李志刚;吴敏媛;朱平;张永红;石惠文;谢静;赵玮;高超

    目的 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分析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中AML1-ETO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AML1-ETO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以AML1-ETO融合基因为靶分子,定量检测了2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初诊时融合基因的表达量,分析了表达量与初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对17例患者进行微小残留病定量分析.结果 患者AML1-ETO融合基因的表达范围在未治疗前达到17094~187800拷贝/106GAPDH拷贝;长期缓解的患者表达量降到0~46拷贝/106GAPDH拷贝;复发患者融合基因表达范围为62633.8~246000拷贝/106GAPDH拷贝.初诊时患者AML1-ETO融合基因的表达量与临床特征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AML1-ETO的定量检测是判断和追踪该类白血病疗效的有力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患者的微小残留病的动态变化.

  • 不同步或跨系表达抗原检测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作者:景清;李戈;张剑波;黄建鸣;张熔

    目的 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对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微小残留病(MRD)的应用价值.方法 基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免疫表型特点,确定一到两组四色抗体,加用抗原跨系表达抗体组合CD45/CD19/CD10/CD13或抗原不同步表达相结合的抗体组合CD45/CD19/CD22/CD34,对20例完全缓解后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MRD定期检测.同时以非白血病患儿为对照,探讨CD45/SSC设门,CD45/CD19/CD10/CD34抗体组合检测MRD的有效性.结果 20例B-ALL患儿中,90%患儿初诊时存在CD45、CD34、CD19、CD10表达量的异常.CD45/CD19/CD10/CD34抗体组合表达以≥0.03%为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D45/CD19/CD10/CD34、CD45/CD19/CD10/CD13、CD45/CD19/CD22/CD34三组抗体组合发生频率高,分别为40%、35%和30%.结论 CD45/SSC设门,CD45/CD10/CD34可作为B-ALL患儿MRD检测的有效抗体组合.根据B-ALL患儿初诊异常免疫表型特点,确定一至两组四色抗体组合,再加用抗原跨系表达抗体组合或抗原不同步表达相结合的抗体组合,用于检测MRD,既能使检测个体化又可避免假阴性.

  • 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瑞东;吴敏媛;张永红;马晓莉;周隨;郑胡镛

    目的:探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儿微小残留病(MRD)监测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在北京儿童医院治疗的60例T-ALL患儿在治疗不同时间点进行追踪监测,分析不同MRD水平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诱导治疗第33 d MRD≥1×10-4组患儿易复发,P=0.03;诱导治疗第33 d MRD<1×10-4组患儿预计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100%,而MRD≥1×10-4组患儿5年EFS为(62.5±7.1)%,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8)。结论监测T-ALL患儿MRD水平在评估早期治疗反应、监测复发以及估计预后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儿童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宁玲;刘芝璋

    目的探讨微小残留病(MRD)在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996年2月~2005年3月在我科正规治疗的3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采用外周血,利用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多参数分析技术进行MRD的检测,并动态随访.结果在已停药的14例患儿中,7例MRD持续阴性或由阳转阴,7例由阴性转阳性,其中2例复发;在维持治疗的16例中,缓解后MRD持续阴性者6例,缓解时MRD阳性者8例(其中2例分别于缓解后3月、8月复发,4例经治疗后转阴),缓解时MRD可疑阳性2例(其中1例转阳性).结论诱导治疗能杀死大量的白血病细胞,但尚未彻底清除MRD;缓解期一定时间内的病人MRD阳性不一定复发;维持治疗的后期或停药后MRD持续阳性,则有可能复发,MRD持续阴性的患儿预后较好.因此,连续监测MRD对指导临床治疗、早期预测复发有重要意义.

  • FLT3基因及其突变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作者:刘茵;汤静燕

    FLT3属于Ⅲ型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是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易发生突变的基因.近年来研究发现,FLT3基因的突变、过度表达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和预后评估密切相关,以FLT3突变作为靶点正在成为白血病治疗的一种新策略.同时,FLT3有可能为微小残留病的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标志.本文就目前FLT3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

    作者:支聪聪;张宝玺

    现代联合化疗方案使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愈率已接近80%,但仍有部分患者终复发.近10年研究表明,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存在是复发的主要根源.MRD是指白血病患者经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体内残存少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常规形态学方法由于敏感度限制在1%~5%而难以检测.而定期检测MRD能动态掌握MRD的演变,早期采取措施,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甚至治愈具有重要意义,兹将近年来开展的主要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的现状和进展

    作者:杨丽华;卢新天

    自上世纪70年代,由于采用了联合化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生存期明显延长.但研究发现,约65%的ALL患儿在缓解期出现髓外白血病复发,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随后开始采用CNS白血病(CNSL)预防治疗,包括头颅放疗(CRT)、鞘内注射甲氨蝶呤(IT-MTX)或三联药物鞘内注射治疗(TIT)及可透过血脑屏障的中剂量甲氨蝶呤(IDMTX,0.5~1 g/m2)或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1 g/m2),使CNS复发率控制在3%~8%,患儿的无事件生存率(EFS)和总生存率(OS)均明显提高.上世纪80年代发现,CRT可引起白质脑病、内分泌异常及二次肿瘤等严重的后遗症,同时德国柏林-法兰克福-明斯特(BFM)协作组和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OG)证明延迟强化(DI)、加强IT和包含HDMTX(2~6 g/m2,3~8次)、门冬酰胺酶(Asp)和地塞米松(Dex)等药物的全身强化疗在预防CNSL方面能起到与CRT相同的效果,因此CRT的应用逐渐减少,甚至在有些ALL方案中完全取消了CRT[1].比如,St.Jude儿童研究医院(SJ)的XV方案中,根据ALL患儿诱导缓解后的微小残留病(MRD)水平、生物学特征和药代动力学(PK)进行危险度分型并个体化HDMTX用药,强化HDMTX等全身化疗方案和TIT,全部ALL患儿均未采用CRT,5年EFS和OS分别达到85.6%和93.5%,5年累计单纯CNS复发率和联合CNS复发率分别为2.7%和3.9%,与既往行CRT的临床试验相比,CNS复发率并未增加,且EFS和OS明显提高[2].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监测意义

    作者:金润铭;张志泉

    微小残留病(MRD)是指白血病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后,体内残存用常规方法检测不到的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MRD的存在是导致白血病复发、影响白血病患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从MRD检测的肿瘤标记物、MRD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及MRD检测的临床应用进展等几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 CCLG-2008方案治疗标危中危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期随访结果

    作者:刘晓明;邹尧;王慧君;陈晓娟;阮敏;陈玉梅;杨文钰;郭晔;刘天峰

    目的 评价根据骨髓微小残留病(MRD)检测调整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危险度分组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选取2008年4月至2011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就诊并采用CCLG-2008方案系统治疗的初诊标危、中危ALL患儿共285例,其中男179例(62.8%)、女106例(37.2%),年龄5.3(0.5 ~14.0)岁.无需涉及MRD调整危险度分组已定义为高危组的初诊ALL患儿不在本研究范围.根据初次于本院确诊并入组的时间分组:Ⅰ组: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的初诊,共126例,均按CCLG-2008方案设定的危险度分组进行划分及治疗,且未根据骨髓MRD水平调整危险度分组及治疗方案;Ⅱ组: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初诊患儿,共159例,除按CCLG-2008方案设定的危险度分组进行划分及治疗外,在治疗过程中将根据不同时期(诱导治疗的第33天以及整体治疗的第12周)MRD的水平调整其危险度分组及治疗方案.两组患儿均采用四色荧光抗体标记的流式细胞仪进行MRD检测.组间比较采用t或x2检验,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285例患儿中B细胞型268例(94.0%),T细胞型17例(6.0%);中枢神经系统(CNS)1状态232例(81.4%),CNS 2状态48例(16.8%),CNS 3状态5例(1.8%).Ⅰ组标危78例(61.9%),中危48例(38.1%);Ⅱ组调整前标危109例(68.6%),中危50例(31.4%),调整后标、中、高危比例分别为:53.5%(85例)、39.6%(63例)和6.9%(11例).285例患儿均随访2.5年,总复发率为7.4%(21例),Ⅰ组和Ⅱ组分别为12.7%(16例)和3.1%(5例)(P=0.009);败血症、侵袭性真菌感染、坏死性小肠炎等较为严重感染的发生率为32.3%(92/285),Ⅰ组和Ⅱ组分别为28.6%(36/126)和35.2% (56/159) (P =0.392);总病死率为6.7%(19/285),Ⅰ组和Ⅱ组分别为10.3%(13/126)和3.8% (6/159) (P =0.044).应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两组患儿2.5年总生存期、无事件生存期(EFS)及无病生存期(DFS):Ⅰ组均低于Ⅱ组(均P<0.05).Cox多元回归法多因素分析患儿2.5年总生存期、EFS及DFS,在排除了年龄、性别、初始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幼稚细胞比例、初始骨髓幼稚细胞比例、融合基因、染色体核型等众多影响因素后,应用MRD进行调整危险度分组及治疗有利于延长患儿的总生存期、EFS及DFS(均P<0.05).调整后的危险度分组越高其预后越差(均P<0.05).结论应 用MRD调整危险度分组没有增加患儿严重感染的发生率,但有利于降低患儿的复发率及病死率,提高总生存期、EFS及DFS.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其与临床和预后的关系

    作者:吴小艳;金润铭;林雯;费洪宝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常见的白血病,绝大多数经诱导治疗后可获得完全缓解(CR),但终仍有30%的儿童复发.而治疗后体内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是复发的主要根源.目前普遍认为,治疗白血病的关键是控制MRD.我们对45例儿童ALL的微小残留病进行检测,试图探讨其与临床及预后关系. 1.病例来源:(1)病例组:共45例.取ALL患儿初诊骨髓标本进行IgH CDRⅢ及TCRVδ2Dδ3基因重排的定性检测.(2) 阳性病例组:对TCRδ克隆性重排阳性的19例作进一步研究.

318 条记录 3/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