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SET-NUP214融合基因阳性儿童白血病/淋巴瘤Ig/TR基因重排模式及其临床特征

    作者:李伟京;崔蕾;高超;赵晓曦;刘曙光;邢艳平;张瑞东;张大伟;王斌;李志刚;吴敏媛

    为分析3例少见SET-NUP214融合基因阳性儿童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基因(Ig/TR)重排模式及其临床特征,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RT-nested PCR)检测SET-NUP214融合基因表达;采用欧洲BIOMED-2协作组设计的多重PCR体系,分析Ig/TR重排模式,并根据连接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监测微小残留病(MRD).结果表明,在mRNA水平3例患儿融合基因的融合位点位SET基因的第7外显子和NUP214基因的第18外显子之间.3例患儿分别诊断为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患儿1)、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儿2)和Ⅳ期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患儿3).患儿1治疗反应极差,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复发;患儿2在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第33天)MRD> 10-2,提示预后较差,在巩固治疗期死于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症导致的严重感染;患儿3在第15天时即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CR),第33天时MRD转阴,CR已30个月.3例患儿均检出TR基因克隆性重排,患儿1和患儿3检出TRD、TRG、TRB基因重排;患儿2只有TRD、TRB基因重排,还检出IgH以及IgKKde重排.3例患儿共检出6个TRB基因重排,均为不完全重排;TRD、TRG基因重排中,85.7% (6/7)为完全重排,14.3% (1/7)为不完全重排.结论:SET-NUP214+白血病/淋巴瘤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阶段可能在TRG、TRD基因重排之后、TRB基因重排开始不久.患儿1、患儿2的肿瘤细胞的不成熟程度较高,可能与预后或治疗反应差存在一定相关性.

  • FLT3基因动态监测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树;王彤;王杰;李军;张璐

    微小残留病(Minute Residual Disease,MRD)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AML)复发和妨碍长期无病生存率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探讨FLT3基因在AML发病中的作用及对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意义.应用PCR技术检测了125例AML患者在化疗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前后FLT3基因的表达,并对FLT3基因阳性者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表明:PCR检测FLT3基因的灵敏度为10-4;AML初诊患者中FLT3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69.6%;完全缓解(CR)患者FLT3表达基因阳性表达率44.90%,FLT3转为阴性者占48.98%;FLT3表达无改变者占6.12%;复发者FLT3基因表达转为阳性,而未缓解者FLT3持续阳性,治疗前FLT3阳性AML患者完全缓解率低于FLT3基因表达阴性患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获得CR的FLT3阳性AML患者的复发率显著高于FLT3阴性患者(p<0.05).结论:FLT3基因表达与白血病发生有关,PCR动态检测AML患者治疗前后FLT3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AML白血病预后和监测微量残留病的一项指标.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

    作者:支聪聪;张宝玺

    现代联合化疗方案使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愈率已接近80%,但仍有部分患者终复发.近10年研究表明,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存在是复发的主要根源.MRD是指白血病患者经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体内残存少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常规形态学方法由于敏感度限制在1%~5%而难以检测.而定期检测MRD能动态掌握MRD的演变,早期采取措施,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甚至治愈具有重要意义,兹将近年来开展的主要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技术方案

    作者:张瑞东;刘怡;巩文玉;杨静;梁静;吴敏媛

    微小残留病(MRD)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经过治疗,并按目前所确定的疗效标准(骨髓中原始或幼稚肿瘤细胞在5%以下,患者的病情完全控制)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状态后,体内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是ALL的重要的独立预后指标[1],已经证实患儿体内的MRD水平在ALL的疗效评价、预后判断和复发监测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净化移植物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家国外先进治疗组采用MRD水平进行儿童ALL的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8].目前国内外儿童白血病协作组已经将MRD的检测作为重要的危险因素评价指标之一,以诱导治疗早期、结束时MRD水平进行危险度分层,将调整治疗纳入到治疗方案中[9-10],在获得大的疗效同时减少化疗药物的毒性,对易复发的患儿予以强化治疗,提高患儿的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亚砷酸治疗后的微量残留病检测

    作者:蔡莹;张迎媚;李金梅;李丽敏;张笑茜;白帆;张强;汤海蒂;叶向梅;周晋

    90%以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存在特征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21),导致PML-RARα融合基因形成成为APL的特异性分子标志[1].近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ATO)的临床应用,使得APL疗效显著提高[2-5].然而微量残留病(MRD)是APL复发的根源.

  • 浆细胞样树突细胞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文理;韩燚;季正华;柴忆欢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化疗方法的改进,目前ALL患儿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70%~83%,但仍有20%~30%的患儿因微量残留病(MRD)的存在终复发[1].此时化疗的作用十分有限,造血干细胞移植因供者来源不足及费用高昂,很难普遍适用.所以,在ALL完全缓解后监测MRD并应用新的治疗手段,如免疫治疗清除MRD就成了必要选择.

  • 血清多肽图技术在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崔久嵬;梁婷婷;宋伟;李薇;王冠军;王娜;张学敏

    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是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复发的根源.目前尚缺乏一种无创、省时、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的血清学评价方法.我们利用磁珠分离和MALDI-TOF-MS检测的血清多肽图分析技术,对AL及健康者进行血清多肽的分析,观察AL特异性多肽在初发及治疗后缓解患者的血清样本中的变化趋势,探讨血清多肽图技术在AL MRD监测中的作用.

  • MRD检测在急性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俞钟;李海亮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增强、凋亡障碍以及细胞分化发育障碍所导致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大多数白血病发病机制与细胞分子遗传学异常有关.MRD是指白血病诱导化疗完全缓解后体内残存109以下的白血病细胞的状态,为临床复发主要根源.流式细胞术和分子技术可检测异常免疫表型细胞、染色体异常、融合基因等表示MRD存在,是目前检测MRD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MRD PCR
  • 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PCR监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分子学反应

    作者:姚利;陈子兴;岑建农;邱桥成;何军;鲍晓晶;袁晓妮

    背景与目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残留白血病细胞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e leukemia,APL)患者的治疗及复发显著相关.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Q-RT-PCR)可更敏感地检测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有利于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监测.本研究应用RQ-RT-PCR方法联合对数级下降分析评估了APL患者的分子学反应,以探讨该方法在MRD监测中的作用.方法:100例初诊APL患者,以全反式维甲酸和复方黄黛片或亚砷酸联合化疗诱导缓解,用RQ-RT-PCR方法特异性扩增和检测PML/RARá融合基因两种异构体的表达量,结果以ABL内参基因标化处理(normalized quotient,NQ).动态观察其中33例患者融合基因转录本的表达水平,对数级下降分析法监测分子学反应,后以SAS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00例初诊APL患者中位NQ为0.58.其中L型转录本NQ为0.52,S型转录本NQ为0.7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态观察发现33例患者在初诊、诱导达完全血液学缓解时、巩固化疗后及维持期,NQ分别从0.62下降到0.25,再降到0.0003,终降至0.联合对数级下降分析法,患者治疗后各期的分子反应率从次要分子学反应的63.64%,到部分分子学反应的96.97%,再到主要分子学反应的100%,,结论:RQ-RT-PCR联合对数下降分析法可用于APL患者的MRD监测,结果直观、可靠,并且与临床患者的分子学反应密切相关.

  • 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化疗后外周血MRD早期检测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作者:牟锐

    目的 探究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诱导化疗后外周血MRD(微小残留病变)早期检测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9例初发AM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在行诱导化疗第8d后,均利用流式细胞术(FCM)对MRD予以检测,将MRD阳性者作为研究组(98例),MRD阴性者作为对照组(31例),两组完全缓解(CR)率、血液指标水平及复发率比较.结果 研究组CR率26.53%显著低于对照组8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79.44±21.30) g/L、白细胞计数(30.21±4.56)×109/L、血小板计数(50.01±8.78)×109/L、骨髓原始细胞比(52.87±21.15)%,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化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发现研究组复发率为20.41%显著高于对照组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L诱导化疗后对外周血MRD水平行早期检测可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提早进行复发预防,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方案,具推广价值.

  •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MRD监测中的价值

    作者:曹方方;袁媛;王中军;张娜娜;曹永献

    目的:探讨毛细管电泳免疫分型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初诊及微小残留病变(MRD)监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毛细管电泳免疫分型技术对临床疑似由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引起的肾病、血液病等初诊患者671例进行血清检测.连续追踪32例初诊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毛细管分型电泳监测MRD,并与流式细胞仪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者265例,阳性率39.5%,其中IgG-K型91例(34.3%),IgG-λ型57例(21.5%),lgA-K型25例(9.4%),IgA-λ型20例(7.5%),IgM-K型16例(6.0%),IgM-λ型5例(1.9%),游离K轻链型12例(4.5%),游离λ轻链型26例(9.8%),双克隆型11例(4.2%),其它型2例(0.8%).连续监测3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RD,患者诱导化疗缓解后3个月毛细管电泳MRD监测阳性率为46.9%,流式细胞仪阳性率为75.0%,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诱导化疗缓解后6个月毛细管电泳MRD监测阳性率为28.1%,流式细胞仪阳性率为43.8%,两种方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毛细管电泳免疫分型技术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MRD监测虽不及流式细胞仪灵敏,但与流式细胞仪同时监测可减少漏检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