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气体信号分子H2S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邵建林;王俊科

    细胞的信号分子有3种类型:亲脂性信号分子、亲水性信号分子、气体性信号分子.近年来气体信号分子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备受关注.Abe等[1]1996年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内源性H2S可能作为一种神经活性物质而存在.

  • 甘草酸二胺治疗慢性肝炎300例疗效观察

    作者:黄昉;何健军

    甘草酸静脉注射液(强力宁,肝力新)是治疗肝炎的有效药物[1,2],但其口服疗效低,究其原因为甘草酸是高极性,亲水性大分子,在胃肠道内吸收极差所致,为提高该药口服吸收率,本院研制甘草酸二胺(肝力新脂质胶囊),内含甘草酸二胺以脂质作为添加剂,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3].1997~2004年用肝力新脂质胶囊共治疗慢性肝炎300例,同时以普通肝力新胶囊做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注射隆胸术后并发症处理的同期改用假体植入术临床分析

    作者:张建强;史颂民

    亲水性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作为一种生物填充材料,曾一度被广泛用于整形外科领域[1].自注射式丰乳盛行以来,给爱美女性带来了方便、快捷和无痛的丰乳方式,同时也有不少术后缺陷和并发症发生.2003年3月至2007年2月,作者收治8例因注射式隆胸造成乳房发硬、疼痛、外形不规则等患者,采用假体置换术后,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屈光参数对动态稳定法设计的环曲面软镜定位的影响

    作者:徐菁菁;张蓓蕾;吴戈;陈君虹;王菲芙;陈绮;姜珺

    目的 观察动态稳定法设计环曲面软性角膜接触镜(环曲面软镜)在国人眼中的配适定位,并探讨近视度、散光度及轴向对其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为191例散光志愿者验配动态稳定法设计环曲面软镜,根据患者的近视度、散光度及轴向进行分组.记录右眼的镜片旋转量、稳定性,分析患者的近视屈光度,散光轴向和散光量与两者之间的关系.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Fisher精确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动态稳定法设计型环曲面软镜的矫正视力与框架眼镜所达到的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1,P>0.05),镜片的中心定位和活动度良好.较高的和非斜轴散光眼的镜片能更迅速地达到相对稳定.高度近视组的镜片稳定性较中度近视组好(x2=5.371,R<0.05),斜轴散光组中镜片旋转量大的比例明显高于顺规和逆规散光组(x2=7.046,P<0.05;x2=6.462,P<0.05),散光度越高,镜片的稳定性越好,旋转量相对越小.结论 球镜量、散光轴向和度数对动态稳定设计的环曲面软镜的定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度近视的逆规散光患者是配戴该设计镜片的理想人群.

  • 超高分辨率眼前节OCT评价翼状胬肉术后绷带式角膜接触镜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鼎;连燕;黄芳;李瑾;吕帆

    目的 应用超高分辨率眼前节OCT(UHR-OCT)技术评价翼状胬肉术后绷带式角膜接触镜(BCL)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的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眼,观察组在手术末予配戴博士伦纯视BCL 1片.术后连续3d,之后隔天复查至角膜上皮完全愈合,用UHR-OCT扫描评价角膜上皮愈合情况,终愈合通过荧光素染色确认.术后疼痛值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2组间的上皮愈合时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VAS疼痛值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成功地配戴BCL,无一例出现角膜接触镜相关并发症.在戴镜情况下,UHR-OCT清晰地显示术后角膜的超微形态学特征,连续扫描显示角膜上皮的动态愈合过程.UHR-OCT判断的角膜上皮愈合与荧光素染色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符合率为95%).基于UHR-OCT的评估,角膜上皮愈合平均时间观察组为(3.7±1.2)d,对照组为(4.8±1.5)d(t=16.78,P<0.01).观察组的VAS疼痛值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Z=-4.75、-3.84、-2.96、-2.52、-1.98,P均<0.05).结论 BCL可明显缩短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减少术后疼痛,可作为胬肉术后的辅助治疗措施.UHR-OCT作为一种非接触式检查手段,是监测胬肉术后角膜上皮愈合的理想工具,可为适时取出BCL提供参考.

  • 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有干眼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的角膜神经密度

    作者:胡亮;陈佳;张栋;余鹏;谢文加;王勤美

    目的 利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干眼症状的出现与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无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20例(40眼),有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20例(40眼)以及从未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17例(34眼,对照组).利用活体共焦显微镜分别拍摄角膜中央、颞侧及鼻侧上皮下神经密度.比较3组眼表疾病评分问卷(OSDI)得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及Schirmer Ⅰ试验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各组之间BUT( F=9.04,P<0.01),角膜荧光素评分(F=3.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组Schirmer Ⅰ试验结果较对照组小(P<0.05).各组间不同方位角膜神经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内不同方位角膜神经密度比较,鼻侧与中央、颞侧相比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与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各项客观的干眼评价指标较未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高,与无症状者基本无差异.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干眼症状的出现不会影响角膜中央、颞侧及鼻侧的神经密度.角膜神经密度中央与颞侧基本无差异,而鼻侧小于中央及颞侧.

  • 纳米光学防雾膜的制备与表征

    作者:李坚;刘佳一;张阳德

    目的 制备并测试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增透、亲水纳米防雾膜.方法 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硅酸钠和聚丙烯酸通过逐层涂膜法涂覆在透明光学基材表面,经高温烘干得到稳定的聚丙烯酰胺-硅酸钠和聚丙烯酸亲水防雾膜,并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材料粒径大小,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镜片表面形貌,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镜片镀膜前后透光率进行比较,使用接触角测试仪检测膜层亲水性,使用铅笔测定法测量涂膜硬度.结果 实验中所用化学材料聚丙烯酰胺-硅酸钠粒径分布约(145.0±15.6)nm,在400~800 nm光波段内,涂膜后的光学镜片比原镜片的透光率稍高,在550 nm处透光率达到大值92.2%;水滴在接触膜层表面470 ms后完全分散;硬度检测结果为>3 H.结论 采用逐层涂膜法制得的防雾膜经烘干后可以形成稳定结构,改善了原光学镜片的透光性和表面亲水性;可进一步尝试增加涂膜层数、控制膜层厚度来制备更加理想的光学防雾膜.

  • 新型的长戴型角膜接触镜

    作者:赵燕杰

    安全有效的长戴型角膜接触镜必须具备以下几项特征,即①高透明度以提供理想的视力;②良好的弹性模量提供舒适度;③高抗张强度和抗撕拉强度以保证镜片的使用寿命;④符合灭菌操作要求的热与化学稳定性;⑤角膜代谢所需要的高透氧性能;⑥具备高流体迁移率、湿润度和抗脱水能力.

  • 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角膜上皮的病理改变

    作者:郑玉胜;庄宪丽;杨延振;张秋秋;李路路

    目的 研究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上皮组织的基底细胞数目、上皮厚度、基底细胞形态、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等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超过3年的患者33例(66眼,角膜接触镜组)和从未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患者33例(66眼,对照组),对所选患者,在去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Flap-free Epi-LASIK)手术中,用Epi-K角膜上皮刀取下角膜上皮瓣.2组中各取30例(60眼)采用超声进行离体角膜上皮瓣厚度的测量和采用显微镜进行基底细胞计数,各取3例(6眼)进行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角膜上皮瓣基底细胞形态的变化和进行PCNA的测定.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角膜接触镜组角膜上皮层厚度为(55.33±4.56) μm;对照组角膜上皮层厚度为(57.19±3.82)μm,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2,P<0.05).角膜接触镜组基底上皮细胞数目减少,为(3872.6± 153.2) cells/mm2;对照组基底上皮细胞数目为(3989.2±289.6)cells/mm2,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7,P<0.01).角膜接触镜组较对照组角膜基底细胞排列疏松,细胞形态欠规整,基底膜较厚,相对粗糙.角膜接触镜组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可发现PCNA阳性细胞,而对照组无阳性细胞.结论 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可导致角膜上皮损伤:使角膜上皮层变薄;单位面积内的的角膜上皮基底细胞数量减少;角膜上皮的组织结构发生病理学改变,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之间的连接和基底膜遭到破坏,PCNA阳性细胞存在.

  • 黛卫凝胶的临床应用

    作者:姚曼霞;漆丽娅

    黛卫凝胶即聚维酮碘凝胶,是由聚维酮碘与亲水性基质制成的一种妇科外用半流动的凝胶制剂,由于聚维酮碘是载体和元素碘的复合物,其缓慢释放的有效碘可使微生物失活,抑制细菌的遗传复制和新陈代谢.因此对皮肤和粘膜表面的细菌、真菌、病毒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我院妇产科于1996年7月至1997年12月采用黛卫凝胶,用于妇产科阴道手术前的准备,共350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瘦素与肥胖的关系

    作者:周张章;周才琼;赵国华;阚健全

    1 前言瘦素(Leptin,LP)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1].瘦素被认为是一种饱食信号,可以通过刺激饱食中枢而降低摄食.LP主要是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的,且只有在成熟的脂肪细胞中才有表达.LP原形由167个氨基酸组成,在分泌入血过程中去除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N-端信号肽,形成成熟的LP.其相对分子量为16KD,具有强亲水性,以单体形式存在于血浆中,通常血液浓度约为10-9g/ml.其半衰期为(9.4±3.0) min.

  • 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大学生眼表的影响

    作者:郑洋;王家香;甘仲霖;黄朝霞;乔一平

    目的 研究长期配戴(>5 a)软性角膜接触镜(SCL)大学生与未配戴SCL大学生眼表泪膜的差异.探讨SCL长期配戴对眼表泪膜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依据SCL戴镜时间将SCL戴镜者区分为<5 a组、5~10 a组和10 a组,共3组.对正常对照组(35人70眼)和病例组(66人132眼)的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S)试验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软性角膜接触镜戴镜时间<5 a组Schirmer I test、FLS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各戴镜组BUT、Sehirmer I test、FLS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会引起泪膜功能下降和角膜上皮损伤.且戴镜时间越长,损害越大.

  • 离子通道(14)

    作者:

    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一种特殊的亲水性蛋白质结构的微孔道,其跨越细胞膜的双层脂膜结构,进而能够沟通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流,是神经、肌肉细胞电活动的物质基础.

  • 角膜层间分离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报告

    作者:洪卫

    由各种机械、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因素所引起的角膜内皮损伤,均可致大泡性角膜病变的发生.不但严重影响视力,而且由于反复上皮脱落,给患者带来剧烈的刺激症状.关于本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方法.亲水性角膜接触镜只能暂缓解症状,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虽能有效地治疗角膜大泡,但材料匮乏,且费用较高.

  • 抛弃型角膜接触镜研究进展

    作者:郑荣领;郑一仁

    角膜接触镜(contact lens,CL)材料科学与生产工艺特别是全自动铸模工艺的发展使抛弃型CL(disposable CL,DCL)得到迅速发[1~3].目前的DCL均属于以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oly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HEMA)等亲水性材料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软性CL(SCL),因此亦称抛弃型SCL(disposable SCL,DSCL).近年的临床实践表明,DCL虽然方便了护理,使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4~13],然而,包括日抛镜片(Daily DCL,DDCL)在内均未能完全杜绝CL并发症的发生,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有所增加[14~20].已有DDCL配戴者发生包括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在内的CL相关性微生物感染性角膜炎(CL associated microbial keratitis,CLAMK)的报道[21,22].与更换周期在一年以上的常规更换型CL(conventional replacement CL,CRCL)相比,DCL并发症有其特殊性[4.5.13.20].本文根据近年有关文献,就DCL的发展,重点就其并发症的特点与防治进行了综述.

  • 紫外光照射纳米钛表面生物抗老化的体外研究

    作者:闵曦;夏荣;孙磊;徐基亮;孙子环

    目的:研究紫外光照射对老化TiO2纳米管表面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两步阳极氧化后的钛片避光保存8周,使其充分老化,紫外光照射48 h;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接触角测量仪分析新鲜、老化及紫外光照射组钛片表面微观结构、化学元素和接触角变化;以小鼠骨髓未分化间充质干细胞( MSCs)为细胞株,检测各组钛表面对细胞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评价各组间生物学差异。结果 FESEM显示紫外光照射未改变钛表面TiO2纳米管形态, XPS结果显示老化组表面C元素含量显著增高,经紫外光照射后恢复到新鲜组水平,接触角检测显示老化组表面呈疏水性,紫外光照射组表面成超亲水性。体外细胞学实验显示,紫外光照射后钛表面有利于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结论紫外光照射可去除钛表面碳氢化合物污染,提高表面亲水性,延缓时间因素造成的TiO2纳米管表面的生物活性降低。

  • 亲水性处理喷砂大颗粒酸蚀钛表面对成骨细胞黏附及铺展的影响

    作者:刘鑫;何家才

    目的 探讨亲水性处理喷砂大颗粒酸蚀(modSLA)钛表面对牙槽骨成骨细胞黏附及铺展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人牙槽骨成骨细胞分别接种于喷砂大颗粒酸蚀(SLA)和亲水性modSLA的钛片表面.在接种后1、3、6、12、24 h,利用细胞计数法测定两种钛片表面的细胞黏附率,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测细胞骨架铺展情况并作荧光积分强度(IOD)定量检测,使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定各时间点细胞形状因子.结果 细胞接种后1、3 h,modSLA组表面细胞黏附率高于SLA组(P<0.05),而6、12、24 h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1 h后,两组细胞形态呈圆形;接种3、6 h后两组细胞逐渐伸展,并形成丝状伪足与材料表面相连.细胞接种12 h后,与SLA相比,modSLA组表面细胞可以观察到较清晰的肌动蛋白结构、细胞铺展更充分.细胞接种3、6、12、24 h后 modSLA组IOD值显著高于 SLA组(P<0.05).随时间延长两种材料表面细胞的IOD值均显著增加(P<0.05).3、6、12 h mod SLA组细胞形状因子均值显著小于 S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两种材料表面细胞的形状因子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亲水性化学处理能显著促进人牙槽成骨细胞在SLA钛表面的黏附、铺展.

  • 紫外线催化用于口腔种植体二氧化钛纳米管表面活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闵曦(综述);夏荣(审校)

    种植义齿修复牙缺失被运用到临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Branemark 教授[1]于1969年首次提出的“骨结合”概念,成为现代口腔种植学的重要理论依据。近年来,种植体常用金属钛的表面改性成为各国学者的研究热点。尽管采用了各种物理学、化学及生物学的方法,种植体植入骨内后的平均骨结合率只有55%[2],远低于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所希望的100%。此外,种植体植入骨内后的愈合速度、远期植入效果也不甚理想。对于某些特定的患者如骨质缺损量多、骨质疏松、糖尿病、长期吸烟等,种植义齿的修复也存在软组织愈合缓慢、难以形成种植体骨结合界面、种植体周围炎等诸多问题[3]。钛表面纳米化修饰可提高牙种植体表面的骨结合率[4]。常见的种植体表面活化处理多采用减成或加成的方法在种植体表面构建微观形貌或生物活性涂层。大颗粒喷砂、阳极氧化、酸蚀处理、钛浆喷涂、微弧氧化、激光熔覆、溶胶凝胶、羟基磷灰石涂层、各类偶联接支蛋白的生物活性涂层、抗菌药物的加载[5]等方法均被运用到种植体表面改性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中,进行了口内种植技术多元化的尝试。钛表面随时间增加而出现生物活性降低的现象被称为钛生物老化。紫外线照射可引发二氧化钛(分子式TiO2)表面光催化反应,分解表面有机物,提高材料亲水性。本文就光催化反应用于TiO2纳米管表面活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甲基丙烯酸烃基乙基酯在淋巴结组织制片中的应用

    作者:刘勇;袁晟;路名芝

    甲基丙烯酸烃基乙基酯(HEMA)作为一种亲水性的树酯包埋剂,因其具有水溶性、切片薄、染色效果好等优点,国内少数实验室应用于骨髓活检和肾活检的包埋[1,2].其技术要点主要为是否需要脱水和如何控制树脂组织块软硬度的问题,我们将HEMA应用于淋巴结组织的包埋制片中,制备出质量较好的半薄树脂切片,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 三黄膏治疗Ⅱ度烧伤的临床分析

    作者:马仲华

    三黄膏是我院自制制剂,系中药黄连、黄柏、黄芩等药研末与凡士林加热混合,再经无菌技术制成.它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去腐、生肌、止痛、抑菌作用.我院对Ⅱ度烧伤均采用三黄膏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83 条记录 6/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