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下颌骨骨密度与颅面形态关系的研究

    作者:张慧

    目的 探究下颌骨骨密度与颅面形态关系.方法 采用双能骨密度吸收仪,对三组不同面型的样本进行测量,并对观察对象的下颌骨骨密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结论.结果 面部对称的样本当中,其下颌骨的骨矿含量与骨密度相对应,但在本次研究中这三组样本的骨密度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结论 下颌骨骨密度与颅面垂直形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双能骨密度吸收仪功能显著.

  • 咬肌与颅面形态的关系

    作者:罗金超;归来;朱敬民

    目的 探讨咬肌与颅面形态之间的关系,了解咬肌体积与邻近骨骼结构的大小及形态的相关性.方法 对40例要求改变脸型者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测量,人体测量,头部正位、侧位和下颌骨曲面断层X线检查,测量并计算咬肌体积(MsV),测量头长(HL)、头宽(HB)、面长(FL)、面宽(FB)、下颌角间宽(IB)、下颌骨体长(CL)、下颌角切线长(MAL)、下颌角角度(JA),计算颜面形态指数FI(FL/FB)、头颅指数C(IHB/HL).用SPSS11.5软件统计分析MsV与HL、HB、FL、FB、IB、CL、MAL、JA、FI、C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sV与JA呈明显负相关,与CI、MAL、IB、FB、HL呈明显正相关,与CL、FL、HB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咬肌肥大可能是方脸面型的成因之一,是影响面型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咬肌 颅面形态 方脸
  • 单侧瓣修复单侧完全性腭裂

    作者:陈涌;张莉;段瑞平;杨霜

    腭裂是一种较常见的口腔颌面部畸形,修复的方法基于von Langenback提出的术式,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专家们又提出了很多手术方法并不断加以改进,以达到修复的目的.不论何种术式,都有创伤大、剥离范围广、手术时间长的特点,手术创伤又对颌骨的生长发育中心产生影响,术后瘢痕和肌张力的异常,可加重颅面形态的发育畸形.为了减少手术对颅面形态的影响,我们自1999年以来选择性地对34例单侧完全性腭裂的患者,采用单侧瓣的方法进行修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 不同颅面咬合类型人群切牙冠根比的CBCT比较研究

    作者:苏波;魏思龙;李莹;徐海华;张文娟;房琪;车晓霞

    目的 比较不同颅面咬合类型人群中上下切牙的冠长、根长和冠根比,探讨上下切牙的冠根比与颅面形态及其排列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骨性Ⅰ类安氏Ⅰ类58例(A组)、骨性Ⅱ类安氏Ⅱ类44例(B组)和骨性Ⅲ类安氏Ⅲ类受试者38例(C组),拍摄CBCT,截取相应截面,分别测量上下切牙的冠长、根长,计算冠根比.在CBCT矢状截面上测量颅面类型指标:ANB、SN-MP、Y轴角和前后面高比;上下切牙排列指标:上切牙-PP、下切牙-AP和上下切牙角度.对资料进行统计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C组与A、B组上切牙冠长、根长和冠根比均有差异.3组间下切牙冠长、根长无差异,C组与A、B组下切牙冠根比有差异.A、B组间上下切牙冠长、根长和冠根比无差异.3组上切牙根长、冠根比与ANB、Y轴角明显相关.结论 上切牙根长和上下切牙冠根比与个体颅面类型及上切牙排列方式有关,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颅面形态与吞咽舌运动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薛梅;高晓辉;庞煊奈;白玉兴

    目的 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吞咽舌运动与其颅面形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例成人骨性Ⅲ类错NFDC5患者.通过头影测量和牙NFDC5模型测量获取患者的30项颅面形态指数,通过M 型超声联合衬垫扫描技术获得患者吞咽时舌运动参数(运动时间,运动幅度,运动速度),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成人骨性Ⅲ类错NFDC5吞咽的主要功能阶段-第2期、第3期、第4期的舌运动参数与颅面形态指数有相关性的较多;上、下颌骨、颅底、牙弓形态、上、下中切牙形态等与吞咽舌运动均有相关性.吞咽末期的舌运动参数与颅面形态指数未显示出相关性.结论 成人骨性Ⅲ类错NFDC5颅面形态与其吞咽舌运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关系.

  • 双生子在牙颌颅面形态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陈进英;何文丹;谢以岳

    在牙颌颅面生长发育中,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能够引起各种错NFDA1畸形的发生;而双生子研究方法是评估牙颌颅面畸形遗传特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就采用双生子研究方法分析牙颌颅面形态的遗传特性进行综述.

  •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鼻上颌复合体对称性的三维分析

    作者:倪初蕾;贾绮林

    目的 三维分析成年期前未行腭裂修复术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的鼻上颌复合体形态对称性.方法 对9例2.5岁前完成唇裂修复术、成年前未行腭裂修复术的UCLP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选择22个头颅标志点进行定点测量,分析鼻上颌复合体的三维形态.结果 成年前未行腭裂修复术UCLP患者裂侧NC-HP、PF-MSP距离分别为18.01mm、19.72mm,大于健侧13.35mm、17.31mm(P<0.05);裂侧NC-CP、U3-HP距离分别为59.64mm、39.55mm,小于健侧64.13mm、39.70mm(P<0.05),即裂侧鼻腔较健侧明显下凹和塌陷,裂侧后段硬腭宽度大于健侧,尖牙低位.正中结构存在偏移,鸡冠点、鼻中隔、上中切牙中点偏向裂侧,骨性前鼻棘点朝向健侧.结论 成年前未行腭裂修复术的UCLP患者颅面不对称主要集中在鼻腔和邻近裂隙的牙齿槽区,颅面上部和远离裂区的区域没有明显不对称.

  • 对不同颅面形态的鼻呼吸功能的差异性初探

    作者:弓煦;李巍然;高雪梅

    目的 观察颅面形态对鼻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46例受试者根据颅面骨型分为骨性Ⅰ类组(18例)、骨性Ⅱ类组(14例)、骨性Ⅲ类组(14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头颅侧位片、呼吸流量仪及鼻阻力仪检查,比较组间鼻呼吸功能指标差异,并对鼻呼吸功能和骨性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三组组间比较,优势侧鼻吸气流量(P=0.003)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中,骨性Ⅰ类组与骨性Ⅲ类组[-0.82(-1.23,-0.56)L和-1.44(-1.83,-1.28)L,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骨性Ⅰ类组与骨性Ⅱ类组、骨性Ⅱ类组与骨性Ⅲ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吸气量差异比(P=0.003)和150 Pa鼻阻力差异比(P=0.036)组间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同样表现在骨性Ⅰ类组与骨性Ⅲ类组之间.在相关分析中,鼻呼吸功能指标主要与骨性垂直向指标相关.优势侧鼻呼气流量、150 Pa鼻呼气平均阻力均与MP-SN(r=-0.337,P=0.022;r=0.512,P=0.018)和MP-FH(r=-0.401,P=0.006;r=0.596,P=0.004)存在相关关系.150 Pa鼻吸气平均阻力与MP-FH存在相关关系(r=0.552,P=0.009).结论 颅面形态对鼻呼吸功能可能存在影响.

  • 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早期颅面形态特征

    作者:陈析华;石四箴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它严重影响儿童颅面部正常生长发育,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重.近年来有学者对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颅面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该错早期已具有成人安氏Ⅲ类错颅面形态大部分的特征[1],表现为颅底结构、面部矢状和垂直向关系和牙及牙槽、软组织外形不同程度的异常.由此探讨机制,为早期矫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颅面形态的种族差异

    作者:陈晓娟;谢以岳

    牙颅面的种族差异在人类学和正畸学领域一直受到关注.这种差异在人类学中用于种群的鉴别,而从正畸学角度讲,在涉及颅面结构正常标准及矫治目标时,也必须考虑到种族背景的影响.

  • 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与颈椎姿势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琳;丁寅;王艳清;付强;倪琳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与颈椎姿势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拍摄自然头位时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SN-VEL、SN-OPT、SN-CVT与SNA、SNB、SND、SNPo存在显著负相关,与SN-GoGn、SN-PP、SN-OP、NSGn等变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与颈椎姿势具有相关性.

  • 正常(牙合)藏族人硬组织的颅面结构分析

    作者:王建国;傅民魁

    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藏族人牙颌、颅面形态的特征,建立正常(牙合)藏族人硬组织 X 线头影测量的正常值标准.

  • 17~24岁正常(牙合)健康人颞下颌关节形态与骨面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安薇薇;纪昌蓉

    错(牙合)患者的颅面形态受发育过程中多种致畸因素的影响.颞下颌关节内部形态结构的变化可能通过影响髁突而影响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从而与下颌骨形态和骨面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我们以健康人正常(牙合)为研究对象,了解颞下颌关节形态在颅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6 ~ 12岁女童头影测量中颅面形态遗传作用的纵向分析

    作者:彭静;邓辉;曹采方

    目的 探讨遗传和环境因素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颅面形态的影响,以及各种口腔正畸治疗的可行性和所受的遗传限制,以提高正畸治疗质量,尤其是混合牙列期儿童的早期矫治水平.方法 测量89对双生子女童的头颅侧位片;采用混合纵向观察法,终得到有效双生子对数183对(其中同卵110对,异卵73对);利用双生子法纵向统计分析颅面形态的遗传和环境作用.结果 上下颌的前后位置关系(ANB、NAP)、颅面深度(L1、L2、L3)、面后部高度(H2、H6、Sgo)受环境因素影响(P < 0.05),而面前部高度(H1、H3、H4、H5、Nme)、面后部高度(H2、H7)受遗传因素影响(P < 0.05).结论 早期矫治能够改变上下颌的前后位置关系及颅面深度,且以面下部深度变化明显;早期矫治能改变面后部高度,但有遗传阻力,其中面前部高度具有高度遗传阻力,难被改变.

  • 作者:

    关键词:
  • 下颌骨骨密度与颅面形态关系的研究

    作者:邹冰爽;曾应魁;曾祥龙

    目的:探索不同垂直面型与下颌骨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双能骨密度吸收仪测量3组不同垂直面型(高角组、正常组和低角组)样本的下颌骨骨密度.结果:面部基本对称的个体其下颌骨左右两侧的骨矿含量和骨密度分布基本对称,3个不同垂直面型组之间骨矿含量和骨密度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下颌骨骨密度与颅面垂直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双能骨密度吸收测量仪为下颌骨骨密度的定量测定提供了精确、简便而实用手段.

  • 正常骨面型成人上气道及周围结构X线头影测量研究

    作者:卢海燕;梁敏英;董福生;马文盛;于美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OSA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可引起多系统损害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上气道狭窄和阻塞引起的,随着对OSAS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认识到上气道结构和颅面形态密切相关,因此,正常颅颌面人群上气道形态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研究正常人群上气道结构正常值可以为OSAS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从正畸学角度出发,试图建立本地区无鼾症正常骨面型人群的上气道正常值.

  • 锥形束CT测量数据三维重建分析正畸牙槽嵴裂植骨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可行性

    作者:沈悦;马海英;张彦升;王娟;时炳正

    背景:部分唇腭裂患者在9-10岁(尖牙牙根发育1/2-2/3)接受植骨后,矫治效果不能保持;且7-10岁患者植骨前后的治疗程序目前尚不统一。锥形束 CT 可在不破坏正常组织结构的前提下精确反映组织的微细结构,并通过相配套的计算机软件获得相关测量数据。目的:利用锥形束CT测量结果,比较不同顺次的正畸联合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至2013年就诊于沧州市人民医院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60名,分为3组,各20例。A组患者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后佩戴保持器保持3个月行正畸治疗;B组患者正畸治疗后即刻行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并后期佩戴保持器3个月;C组患者正畸治疗后佩戴保持器3个月后行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植骨治疗,植骨治疗完成后保持器保持3个月。结果与结论:锥形束CT结果显示,C组患者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NA)、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上中切牙切缘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交角(U1/NA)和U1/NA(L1/NB)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B组患者的SNB、L1/NB较A组明显增大(P<0.05);C组与B组比较,SNB、U1/NA明显减小,SNA、L1/NB明显增大(P <0.05)。提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牙槽嵴植骨治疗前、治疗后正畸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治疗前或治疗后正畸治疗,并有利于上颌骨矫正后的稳定性。

  • 咀嚼肌形态和功能与颅面形态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庾英姿

    颅面生长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咀嚼肌功能被认为是调节颅面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它与颅面形态相互作用,使颅面复合体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咀嚼肌形态和功能与颅面形态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垂直向面型与自然头位及颈椎姿势的关系

    作者:刘畅;刘莹;王思涵;郭小凯;王硕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不同垂直向面型患者的自然头位及颈椎姿势,阐明安氏Ⅰ类错牙合垂直向面型与自然头位及颈椎姿势的关系。方法:选取年龄为8~15岁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的不同将受试者分为高角组(31例)、均角组(33例)和低角组(30例)。拍摄患者自然头位头颅侧位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并对3组间表达颅面形态、头位和颅颈姿势的变量进行比较。结果:高角组患者下颌平面与真垂线及颈椎间夹角(ML/VER、ML/OPT 和 ML/CVT)小,低角组大(P <0.01);高角组患者代表头位及颅颈姿势的变量(NSL/VER、FH/VER、NSL/OPT、NL/OPT、NSL/CVT 和 FH/CVT)大,低角组小(P <0.05);高角组患者下颌支与颈椎间夹角(RL/OPT 和 RL/CVT)大,低角组小(P <0.01);颈椎倾斜及颈曲(OPT/HOR、CVT/HOR 和 OPT/CVT)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不同垂直向面型(高、均和低角)患者自然头位及颈椎姿势有明显差异,高角者头位及颈椎姿势明显上扬,低角者相反。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