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认知激活 SPECT 预测老年轻度认知障碍的转归

    作者:莫颖敏;韩敏;张翼;韦春英;陶然;杨彭;刘波

    目的:用SPECT观察老年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认知激活状态下的局部脑血流(rCBF),探讨 SPECT 对 MCI 转归的预测。方法:老年 MCI 50例,行静息态及认知激活后 SPECT 脑显像。随访2年后再次评估认知功能,参照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进展组和稳定组。比较两组的 rCBF。结果:11例 MCI 转化为 AD,39例病情稳定,AD 的2年转化率为22%。静息状态下两组各感兴趣区(ROI)的 rCBF无明显差异(P >0.05)。认知激活后,稳定组两侧颞、顶、额叶的 rCBF 明显增加(P <0.05);进展组各 ROI的 rCBF 变化不明显(P >0.05)。结论:联合神经心理测验,认知激活状态下 SPECT 脑显像可以早期预测 MCI的转归。

  • 自发性脑出血损伤机制研究新进展

    作者:张天林;杨露春

    自发性脑出血(ICH)一般指非外伤原因所致的颅内出血.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且病死率、致残率高.但目前临床上尚无行之有效的、可靠的治疗方法.因此研究其病理生理损伤机制,可以为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局部脑血流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

    作者:吴云霞

    目的:探讨慢性脑患者局部脑血流异常同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濮阳市油田总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64例,根据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将其分为观察组(慢性脑供血不足合并认知障碍)和对照组(单纯慢性脑供血不足)各32例,所有患者军经受脑血流影响检查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MoCA评分平均为(17.50±2.35)分,对照组则为(19.85±2.50)分,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深部白质﹑枕叶﹑颞叶及额叶区域脑血流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脑供血不足并发症,其中局部脑血流长期减少所造成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引起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 电针及参麦注射液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研究

    作者:王秋荣;李国义

    目的 评价电针及参麦注射液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sudden deafness,SD)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86例SD患者按病历尾号随机分为2组,每组93例.对照组采用抗炎、扩张血管等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电针及静脉注射参麦注射液.2组均治疗11 d.采用无创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采用丹麦MADSEN听觉诱发电位仪监测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记录其主要参数N1和Pl潜伏期、N1和Pl振幅、N1~Pl波间期及oVEMP引出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为88.6%(75/93)、总有效率为97.8%(91/93),对照组分别为63.4%(59/93)、90.3%(84/93),2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920、7.021,P值分别为0.029、0.012).治疗后,治疗组耳鸣[17.2%(16/93)比30.1%(28/93),χ2=7.152]与眩晕[15.1%(14/93)比21.5%(20/93),χ2=6.023]残存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听阈[(39.59±5.36)dBHL比(45.85±5.08)dBHL,t=2.903]低于对照组(P=0.034);治疗组N1[(10.62±0.84)μV比(7.14±0.59)μV;t=3.259,P=0.017]、Pl[(11.79±0.91)μV比(9.90±0.82)μV;t=2.871,P=0.037]振幅及oVEMP引出率[95.7%(89/93)比81.7%(76/93);χ2=7.963,P=0.012]高于对照组,N1[(7.86±0.82)ms比(9.78±1.24)ms;t=3.167,P=0.031]和Pl[(6.57±0.77)ms比(9.39±1.15)ms;t=3.729,P=0.009]潜伏期低于对照组.结论 电针及参麦注射液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增加SD患者耳蜗受损组织血流量,促进耳蜗毛细胞和前庭神经功能的再生与修复.

  • 参麦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左霞;陈红英;陈德森;李英;王文杰;李贤玉

    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参麦组,模型组及参麦组均经右侧颈动脉线栓大脑中动脉Willis环,阻断血流30分钟后再灌注30分钟,并反复3次的方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采用尾静脉给药,每天1次,连续6天,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观测缺血再灌注0、30、60分钟及1天、3天、6天共计6个时间点局部脑血流量(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及脑电图( electroen-cephalogram,EEG)棘波振幅。并计算脑缺血再灌注前及6天后脑梗死范围。结果参麦注射液组在第3天、6天2个时点测得值显示RCBF显著升高、EEG棘波波幅明显降低,显著降低再灌注6天后脑梗死范围,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具有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异常放电,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松弛脑血管平滑肌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有关。

  •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祁涛;彭吉霞;刘兴林;陈德森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脑梗死患者2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静脉滴注依达拉奉+甘露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测定治疗前及治疗2周(W)后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动态观测局部脑血流(rCBF),记录2组病例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其疗效。结果:丹红注射液能显著增加 SOD 及 NOS 含量,提高 rCBF,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降低脑梗死后脂质过氧化、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局部脑血流,对脑梗死有理想的疗效。

  •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卢岩;赵海军;王媛;韩冰冰;王世军

    目的:观察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探讨胰岛素的脑保护机制,为针刺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40只,每组再分为6h、1d、3d、7d、14d5个亚组,每组8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双侧“内关”穴和“曲池”穴,每天1次.采用Zea Longa神经体征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激光多普勒检测大鼠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血糖仪测量血糖,放射性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胰岛素的含量.结果:针刺治疗3、7d后针刺组大鼠神经体征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7、14d组大鼠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和针刺1d组(P<0.05).模型组及针刺各组大鼠造模后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针刺14d组大鼠血糖高于模型组(P<0.05).从针刺1d后,各时间点针刺组大鼠胰岛素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刺可以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发挥脑保护作用,且这种脑保护作用与血糖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脑血流及脑组织细胞色素P 450表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卢岩;赵海军;王媛;韩冰冰;王彤;孙钊;王世军

    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色素P 450表氧化酶(cytochrome P 450 epoxygenase,CYP2C11)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 17-ODYA组,每组8只.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电针+ 17-ODYA组造模同时侧脑室注射17-十八炔酸.电针各组电针双侧“内关”穴和“曲池”穴,刺激20 min,每天1次,共治疗7d.观察大鼠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激光多普勒检测大鼠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实时荧光定量检测脑组织CYP 2 C 1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液化及坏死,大量胶质细胞增生及血管增生,可见海马锥体细胞的损伤,严重者锥体细胞片状消失;电针组大鼠脑组织萎缩、液化及坏死程度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减轻,神经细胞数目较模型组大鼠明显增多,坏死细胞减少,细胞及血管周围间隙明显缩小,修复范围较大;电针+ 17-ODYA组大鼠脑组织缺血坏死程度大于电针组.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模型组及电针+ 17-ODYA组(均P<0.05).模型组走横木实验(BWT)评分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BWT评分较模型组及电针十17-ODYA组明显升高(均P<0.05).模型组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低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较模型组及电针+ 17-ODYA组显著升高(均P<0.05).模型组CYP 2 C 11 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强(P<0.05),电针组CYP 2 C 11 mRNA表达较模型组及电针+ 17 ODYA组进一步升高(均P<0.05).结论:针刺可通过上调CYP 2 C 11 mRNA表达,进而促进脑微循环血流量的改善,血流量的增加有助于增加脑组织氧供应,改善因缺血而减退的神经元代谢,减少神经元损伤,促进神经修复,改善神经功能.

  • 头针对帕金森病患者脑区血流量的影响

    作者:黄泳;卓鹰;姜雪梅;唐安戊;李东江;邵明;吴卓华

    目的:运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技术,观察头针对帕金森病(PD)患者不同脑区血流状况的影响.方法:30例PD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刺+药物组和药物组各半,分别接受5周的头针配合美多巴治疗、单纯美多巴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帕金森病统一等级量表(UPDRS)量表测评.从上述2组各随机抽取5例,治疗前后接受SPECT检测.结果:针刺+药物组和药物组患者在震颤、强直、运动障碍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针刺+药物组的改善优于药物组(P<0.05).10例PD患者病轻侧和病重侧rCBF比较,没有显著差异;药物组治疗后,两侧脑区局部脑血流(rCBF)均无明显改变;针刺+药物组治疗后,病重侧额叶、枕叶、基底节区、小脑rCBF均有明显升高(P<0.05),但病轻侧各脑区rCBF没有显著改变.结论:头针配合美多巴能改善患者的震颤、强直、运动障碍,其治疗PD的机制,与其改善脑区局部血流量有关.

  • 针刺百会水沟神门影响血管性痴呆患者脑区血流量的观察

    作者:黄泳;赖新生

    目的:运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技术,观察针刺百会、水沟、神门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不同脑区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10例VD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治以针对偏瘫的常规穴位(手足三阳经为主),治疗组加用百会、水沟、神门.治疗前后,所有病人均接受SPECT检测.划定VD患者双侧额叶(眶回)、双侧顶叶、双侧颞叶(海马及海马旁回)、双侧枕叶、双侧基底节区、双侧小脑为感兴趣区.分析各区血流状态,并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健脑基底节区的血流量显著升高;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双侧额叶、双侧顶叶、健脑颞叶、双侧枕叶、双侧基底节区、健脑小脑的血流量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表明百会、水沟、神门治疗VD的机制,与其改善脑区血流状态有关.

  • 树鼩脑缺血后适应升高海马区rCBF及VEGF的变化

    作者:罗海芸;李树清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PC)缓解海马rCB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模型,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测量海马CA1区rCBF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VEGF的表达.结果 树鼩脑缺血时海马rCBF逐渐降低,以24 h的改变显著,脑缺血后海马CA1区VEGF阳性细胞数增多,12 h表达强(P<0.01);缺血PC可显著影响缺血所致的改变:rCBF逐渐增加,72 h显著(P<0.01),与此同时VEGF的表达除8 h外均比血栓性缺血组增强(P<0.01),12 h组明显;电镜显示缺血24 h血栓性缺血组的海马线粒体应激及内质网池形成明显,给予PC后得以缓解.结论 缺血12 h内PC通过明显增强VEGF的表达可能与其改善rCBF有关,从而延长治疗的时间窗.

  • 树鼩脑血栓梗塞区局部脑血流的变化

    作者:张利能;李树清

    本实验采用光化学方法诱导树鼩(低等灵长类)局部脑血栓形成.静脉注射孟加拉红,用l 560nm的光束照射树鼩右侧颅骨10min,检测实验后4、24、72h中心区和半暗区rCBF、微区Na+、K+、Ca2+含量、水含量的改变.结果显示:光化学反应后4h中心区和半暗区rCBF明显降低;同时,Na+、Ca2+含量和水含量明显升高并达峰值(P<0.01).自4h至72h中心区和半暗区水含量分别在两个水平保持平衡.实验表明光化学诱导的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梗塞范围固定、重复性好,以之探索脑缺血半暗区及中心区缺血性病理生理改变的特点及治疗"时间窗"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 缺血后适应减轻树鼩缺血性脑水肿及脑梗死的机制

    作者:张川荛;俞志成;李树清

    目的 观察缺血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时大脑皮层脑水含量、局部脑血流、梗塞面积及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其对树鼩脑缺血时神经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88只健康成年树鼩随机分为对照组、脑缺血4h组、脑缺血24 h组、后适应4h组及后适应24 h组(每组n=8),另取8只动物做HE染色(n=3)及电子显微镜观察(n=5).本实验采用光化学反应诱导树鼩血栓性脑缺血而建立脑缺血动物模型,在脑缺血模型建成后4h夹闭缺血侧颈总动脉5 min,再灌注5 min,如此交替进行3个循环以建立缺血后适应模型.测定大脑皮层局部脑血流,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范围,并观察皮层及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脑缺血时神经元固缩,线粒体肿胀,嵴溶解或形成空泡,内质网肿胀,内质网池形成.缺血后适应能使海马CA1区神经元固缩减少,线粒体和内质网的病理改变减轻,细胞水肿改善.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24 h组脑水含量明显增加86.81%±1.08%,此时脑梗塞面积明显扩大33.00%±3.03%,局部脑血流明显降低(134.27±28.75) ml/min.缺血后适应24 h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减少(81.04% ±1.04%,P<0.01);脑梗塞面积缩小(16.79%±1.29%,P<0.01);而局部脑血流明显增加[(195.25 ±21.18)ml/min,P<0.01].结论 缺血后适应可缓解树鼩缺血性脑水肿并缩小梗死范围,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局部脑血流有关.

  • 逍遥散加味治疗偏头痛49例临床观察

    作者:穆雪莲

    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表现为发作性的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及羞明,经一段间歇期后再次发病.血管源学说认为:典型偏头痛先有颅内动脉收缩,局部脑血流减少,引起视觉改变、感觉异常或轻偏瘫等先兆症状,继而颅内、外动脉扩张,出现头痛.笔者运用逍遥散加味治疗偏头痛49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丘脑体感刺激成功治疗慢性疼痛患者的PET研究

    作者:

    以往对疼痛加工过程的神经影像研究大多数集中于实验诱发的急性疼痛,对慢性痛很少研究,少数的研究结果还提示脑对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的加工存在重要差别.为了进一步研究有关慢性疼痛加工过程的神经通路,我们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对一例三叉神经损伤后右侧面部慢性疼痛的42岁男性患者进行了局部脑血流(rCBF)测定,发现有显著改变.

  • 局部脑血流灌注评价抑郁症患者治疗疗效的临床研究

    作者:余娟;刘保平;阮翘;毛荣虎;蒋大治

    目的 观察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局部大脑皮质血流灌注(rCBF)特点,以评价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未经治疗的按CCMD-2-R诊断标准诊断,汉密尔顿(HAMD-24)抑郁量表评分≥20分的抑郁症患者20例,行脑99m锝-双半胱乙酯(99Tcm-ECD)显像并与19名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作比较,显像后抑郁症患者接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治疗,14例有效者于治疗后4周、10周再次行脑血流灌注显像.采用大脑皮质各区域与小脑皮质的放射性比值对局部脑血流进行半定量分析,并对抑郁症患者与对照组的局部脑血流以及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抑郁症患者血流灌注减低区主要表现在前额叶(80%)、扣带回(65%)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颞叶、枕叶、及右顶叶血流灌注亦减低(P<0.05).②治疗后有效者减低区血流灌注有改善,但局部脑血流在治疗后4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0周后扣带回、右颞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抑郁症患者前额叶、扣带回血流灌注减低.②治疗后有效的抑郁症患者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脑血流灌注明显改善.

  • 99Tcm-ECD 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乙酰唑胺试验对抑郁症的研究

    作者:陈健;徐浩;徐伊

    目的观察乙酰唑胺负荷试验前后抑郁症患者局部脑血流(rCBF)的变化,评价其局部脑血管储备功能.方法以18例未经抗抑郁治疗的成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18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99Tcm-双半胱乙酯(99Tcm-ECD)SPE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用半定量分析方法测定受检者的rCBF.在第一次检查后48 h,患者口服乙酰唑胺片2克,再行SPECT脑血流显像.结果抑郁症组患者双侧上、下部额叶,双侧前、后部颞叶,双侧顶叶、左侧基底节rCBF明显降低(P<0.01);同时,左侧顶叶rCBF灌注比对侧更低(P<0.01).服用乙酰唑胺后,原脑内低灌注区部位的rCBF均明显增高(P<0.01),但没能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着不同部位和程度的rCBF灌注减低区,乙酰唑胺脑试验可使原来呈低灌注状态的rCBF明显提高.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及Alzheimer病的SPECT研究进展

    作者:高平;秦绍森

    老年性痴呆(Alzheimer病,AD)的起病隐袭,确诊只能依靠尸检.因此,AD的早期诊断及准确鉴别是当今急待解决的课题.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被认为是AD的超早期阶段,如能早期预测MCI向AD的转化,有助于尽早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近年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在MCI、AD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面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通过静脉注射锝-99m-六甲基丙烯胺肟(99mTc-HMPAO), 99mTc-双半胱乙酯(99mTc-ECD)作为显像剂, SPECT可测定局部脑血流(rCBF).

  • 帕金森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蒋雨平;王坚;丁正同;邬剑军

    帕金森病的病理和生化研究肯定了黑质-纹状体区的多巴胺能系的变性是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在帕金森病患者中临床上通过下述许多方法取得这种依据:PET和SPECT基底节核素显像[多巴胺代谢、多巴胺转运体(DAT)、多巴胺受体等]、局部脑血流(rCBF)、葡萄糖代谢、磁共振成像(MRI)、甚至超声测量黑质-纹状体体积、磁共振波谱(MRS)测量该区细胞代谢损害.在众多方法中PET和SPECT纹状体区的核素多巴胺能系显像能在帕金森病疾病早期提供诊断帮助,此时仅有病区的功能变化,而变性部位的MRI、MRS等检查尚未出现,或仅有轻微病变时就能很好地反映帕金森病的存在.

  • Alzheimer病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局部脑血流灌注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高平;秦绍森;刘银红;蔡晓杰;于治国;韩丽君

    目的研究Alzheimer病(AD)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脑血流灌注的相关性.方法33例AD、17例MCI患者分别接受临床评估、神经心理学检查[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及临床记忆量表(CMS)]后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检查.应用SPSS 10.0软件对神经心理学指标与脑血流灌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MSE评分与双侧颞顶叶放射性计数值(RAR)呈正相关,MQ值与左颞叶、左丘脑RAR呈正相关.结论认知功能与脑血流灌注之间有良好相关性,二者结合可更客观地评价脑功能改变,提高判定疾病的准确性.

134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