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CV体内感染V树鼩的研究进展

    作者:江波;蒋孝华

    近年来,丙型感染病毒(HCV)感染引发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关于HCV感染的治疗及疫苗研制进展缓慢,这与缺乏理想HCV感染动物模型有较大关系.树鼩作为一种较有潜力的HCV感染动物模型,能够直接感染HCV,有望取代黑猩猩成为HCV感染研究新的有力模型,这对于推进HCV感染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介绍了HCV体内感染树鼩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进展.

  • 实验性糖尿病树鼩四周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和心脏血液动力学变化

    作者:彭葆坤;周宁;唐哲;王瑛;翁晓春;朱丽芹;李树清;张颖;俞志成

    目的观察实验性糖尿病树鼩早期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和心脏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链脲佐菌素(STZ)60mg/kg空腹腹腔注射(IP)制备糖尿病树鼩模型,并设假手术对照组,每组20只,四周后用多导生理仪观察左室内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收缩与舒张瞬间变化大速率(±dp/dtm,1x),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并取左心室心肌组织,行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LVSP及-dp/dtmal下降(P<0.05),LVEDP明显升高(P<0.01).心肌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心肌肌原纤维间水肿,一些肌原纤维可见收缩小带形成,部份线粒体固缩,部份心肌线粒体肿胀、嵴溶解,间质充血水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见较多空泡.结论糖尿病树鼩四周可出现心肌超微结构和心脏血液动力学的异常.

  • 肾虚血瘀证树鼩动物模型构建初探

    作者:郭尔楚;黄金兰;陈奔;郭茜茜;冯晓桃;钟振国

    目的:探索肾虚血瘀证树鼩动物模型的制做方法。方法:将树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1组(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结合肾上腺素)和模型2组(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结合角叉菜胶),5只/组,通过观察树鼩表征、脏器指数、血液流变学、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甲状腺轴、性腺轴)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评判肾虚血瘀证模型是否建立。结果:造模后动物均出现“耗竭”现象,肾、前列腺、脾、睾丸不同程度肿大,模型2组甲状腺萎缩;模型1组血清中雌二醇(E2)和睾酮(T)水平及模型2组中甲状腺激素(FT3、FT4)、E2水平显著下降;血液流变学结果显示模型2组血液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增高,而模型1组无显著变化。结论: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与肾上腺素的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肾虚血瘀证树鼩动物模型。

  • 基于树鼩体表面积的树鼩与人类及其它实验动物等效剂量换算系数的测算

    作者:吴婷婷;屈会化;胡丽娜;孙晔;戴进;孙慧;李翼飞;赵琰;王庆国

    目的:测算树鼩与人类及其它实验动物等效剂量换算系数,为树鼩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方法:Image J软件测算树鼩表皮面积;基于体质量和体表面积,求出树鼩在Meeh-Rubner氏公式中的K值;计算得出树鼩与人类及其它种类实验动物之间药物剂量换算的常用系数.结果:树鼩在Meeh-Rubner氏公式中的K值为10.83±1.73; mg/kg-mg/m2转移因子为4.77±1.02;单位体质量上体表面积相对比值为0.65±0.10;按体质量/体表面积折算等效剂量的系数中,人类剂量(70kg)至树鼩剂量(130g)的换算系数为8.29.结论:本研究的结果为树鼩常用基础数据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内容.

  • 老年性痴呆-血瘀证病证结合树鼩模型的初步建立及三七总皂苷干预的评价

    作者:陈奔;覃梅春;黄金兰;吴登攀;郭尔楚;刘志萍;许哲郝;郭茜茜;钟振国

    初步建立老年性痴呆-血瘀证病证结合树鼩动物模型并以三七 总皂苷进行药物干预,以该药物反证该病证结合模型的稳定性.以5种中医表征分析方法及凝血4项 指标、血浆NO含量、血浆SOD含量评价各组树鼩模型的血瘀证水平;以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树鼩大脑Aβ1-42蛋白、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磷酸化Tau蛋白(P-Tau)含量;HE染色观察各组树鼩大脑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树鼩大脑海马 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与突触素(SYP)含量.通过实验得出病证结合组树鼩血瘀证中医表征 较AD组显著,给药组树鼩血瘀证表征较病证结合组减轻;与空白组相比,AD组树鼩大脑中Aβ 1-42,APP及P-Tau含量降低,ChAT及SYP的平均阳性截面积/A降低,病证结合造模使 这一降低加重,而三七总皂苷给药缓解了这一变化.说明AD-血瘀证病证结合树鼩模型具有稳定性.

  • 树鼩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刘崇海;杨锡强;李瑗

    探讨用灵长类动物树鼠句建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动物模型的可行性.28只树鼠句随机分为7组,每组4只,鼻内滴入106PFU RSV,感染后每24h检测1组.另取7只树鼠句鼻内滴入100μl Hep-2细胞培养液,滴鼻后每24h检测1只作对照.无菌取树鼠句肺组织进行病毒分离、空斑形成实验检测病毒滴度、病理检查和RT-PCR检测肺组织内RSV mRNA表达.结果显示:树鼠句感染RSV后,无明显呼吸道感染症状;树鼠句肺组织匀浆接种于Hep-2细胞上,第3、4、5实验组出现细胞病变效应(CPE);树鼠句感染RSV后肺部病理改变在3~7d较为明显,主要为间质改变;在106PFU感染浓度下树鼠句肺组织内RSV处于低水平复制,复制的高峰期在3~5d,峰值在第4d.提示:树鼠句可以用来建立RSV感染的动物模型.

  • 树鼩脑缺血后适应升高海马区rCBF及VEGF的变化

    作者:罗海芸;李树清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PC)缓解海马rCB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模型,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测量海马CA1区rCBF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VEGF的表达.结果 树鼩脑缺血时海马rCBF逐渐降低,以24 h的改变显著,脑缺血后海马CA1区VEGF阳性细胞数增多,12 h表达强(P<0.01);缺血PC可显著影响缺血所致的改变:rCBF逐渐增加,72 h显著(P<0.01),与此同时VEGF的表达除8 h外均比血栓性缺血组增强(P<0.01),12 h组明显;电镜显示缺血24 h血栓性缺血组的海马线粒体应激及内质网池形成明显,给予PC后得以缓解.结论 缺血12 h内PC通过明显增强VEGF的表达可能与其改善rCBF有关,从而延长治疗的时间窗.

  • 肝星状细胞激活与糖尿病树鼩早期肝纤维化的关系

    作者:冼苏;朱春晖;韦敏怡;秦映芬

    目的探讨肝星状细胞(HSC)激活与糖尿病树鼩早期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将树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链脲佐菌素(STZ)处理组;静脉注射STZ,共持续8周给药,根据血糖水平,再分为糖尿病组(血糖≥11.1 mmol/L)和STZ对照组(血糖<11.1 mmol/L).分别于成模前和成模后4、8周测定3组动物的血清ALT、AST和Ⅳ-C、LN、HA.8周末行肝组织活检,经HE、PAS、D-PAS、Masson染色及α-SMA免疫组化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以透射电镜观察肝超微结构.结果注射STZ 8周后糖尿病模型动物出现早期肝纤维化的电镜及光镜病理组织学变化,肝小叶内均出现激活的HSC,而正常和STZ对照组无一例出现激活的HSC;糖尿病组树鼩肝组织α-SMA表达较其他两组高,α-SMA表达的面积密度与胶原纤维面积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HSC激活可能在糖尿病早期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彝药恒古骨伤愈合剂缓解去势树鼩骨质疏松症

    作者:角建林;唐薇;郑红;赵宏斌

    目的 探讨恒古骨伤愈合剂(OK)可否缓解去势树鼩模型的骨质疏松症(OP).方法 雌性树鼩随机分为正常组和OP模型组去除双侧卵巢(经检测全身骨密度下降25%),每组8只.分别给予OK 0.5、1.5和3.0 mL/d灌胃治疗,阳性药物对照组给予1.5 mL/d雌激素灌胃治疗,10周后处死树鼩,收集血清和骨骼,检测血清和尿液中Ca2+、P3+的浓度,E2、BGP和ALP的浓度以及BMD;分别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OPG、RANKL和RUNX2的表达.结果 低、中、 高浓度OK可显著增高OP血清中Ca、P、E2和ALP的浓度(P<0.05),降低血清中BGP和尿液中Ca2+、P3+的浓度(P<0.05),上调骨组织中OPG和RUNX2的表达(P<0.05),下调RANKL的表达.结论 OK能够通过增加E2分泌、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增加全身骨密度,治疗OP.

  • 缺血后适应对树鼩脑缺血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过磷酸化的调控作用

    作者:李霞;李树清

    目的 观察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在树鼩脑缺血后适应(PC)神经保护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50只健康成年树鼩随机分为对照组、脑缺血4h组、脑缺血24 h组、后适应4h组和后适应24 h组(每组n=5),其中10只动物做HE染色(n=5)及电子显微镜观察(n=5).本实验通过光化学反应建立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模型;于缺血后4h夹闭患侧颈总动脉3次(每次5 min)实施缺血PC.采用TTC染色观察树鼩脑梗死面积的变化,通过HE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脑皮质和海马组织学改变及其超微结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皮层总STAT3(t-STAT3)及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脑缺血后皮层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皮层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线粒体肿胀、嵴溶解,以缺血24 h损伤为明显,脑梗死面积达到(24.78±2.06)%.而皮层p-STAT3蛋白表达随缺血时间延长呈增高趋势,缺血4 h p-STAT3蛋白表达明显增高(0.24±0.1,P<0.01),缺血24 h p-STAT3蛋白表达则持续增高(0.32+0.1,P<0.01).缺血PC处理后皮层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好转,皮层及海马神经元损伤减轻,脑梗死面积减小为(17.67 +1.90)%(P<0.01).与缺血组相比,缺血PC 4 h p-STAT3蛋白表达进一步升高(0.41±0.09,P<0.01),缺血PC 24 h p-STAT3蛋白表达增高更加显著(0.70±0.11,P<0.01).结论 树鼩脑缺血可导致STAT3磷酸化代偿性增强,缺血PC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促进STAT3过磷酸化有关.

  • 缺血后适应调控树鼩脑缺血海马CA1区Akt(pS473)和Akt(pT308)过磷酸化的抗凋亡机制

    作者:汤諹;李树清

    目的 观察树鼩脑缺血海马神经元Akt(pS473)和Akt(pT308)磷酸化改变对CA1区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缺血后适应(PC)抑制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光化学诱导法诱导树鼩脑缺血并建立缺血PC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TACS原位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皮层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数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kt(pS473)和Akt(pT308)表达的空间分布,用ELISA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Akt(pS473)和Akt(pT308)磷酸化水平;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脑缺血后神经元皱缩,核消失以缺血24h为著.脑缺血后4h、24 h及72 h皮层及海马CA1区神经元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Akt(pS473)和Akt(pT308)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以脑缺血4h的改变明显,分别为(152.3±3.5)units/mg、(130.8±2.6)units/mg和(149.5 ±4.7) units/mg和(42.35 ±2.49) units/mg、(19.23±1.41) units/mg和(23.38±1.32) units/mg (P <0.01).缺血PC组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皮层及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1),且与海马神经元Akt(pT308)活化水平呈平行改变(P<0.05).结论 树鼩脑缺血海马CA1区细胞凋亡与Akt(pS473)和Akt(pT308)过磷酸化的信号机制有关,缺血PC抑制海马神经元Akt(pS473)和Akt(pT308)双磷酸化可能具有抗凋亡作用.

  • 缺血后适应减轻树鼩缺血性脑水肿及脑梗死的机制

    作者:张川荛;俞志成;李树清

    目的 观察缺血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时大脑皮层脑水含量、局部脑血流、梗塞面积及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其对树鼩脑缺血时神经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88只健康成年树鼩随机分为对照组、脑缺血4h组、脑缺血24 h组、后适应4h组及后适应24 h组(每组n=8),另取8只动物做HE染色(n=3)及电子显微镜观察(n=5).本实验采用光化学反应诱导树鼩血栓性脑缺血而建立脑缺血动物模型,在脑缺血模型建成后4h夹闭缺血侧颈总动脉5 min,再灌注5 min,如此交替进行3个循环以建立缺血后适应模型.测定大脑皮层局部脑血流,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范围,并观察皮层及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脑缺血时神经元固缩,线粒体肿胀,嵴溶解或形成空泡,内质网肿胀,内质网池形成.缺血后适应能使海马CA1区神经元固缩减少,线粒体和内质网的病理改变减轻,细胞水肿改善.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24 h组脑水含量明显增加86.81%±1.08%,此时脑梗塞面积明显扩大33.00%±3.03%,局部脑血流明显降低(134.27±28.75) ml/min.缺血后适应24 h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减少(81.04% ±1.04%,P<0.01);脑梗塞面积缩小(16.79%±1.29%,P<0.01);而局部脑血流明显增加[(195.25 ±21.18)ml/min,P<0.01].结论 缺血后适应可缓解树鼩缺血性脑水肿并缩小梗死范围,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局部脑血流有关.

  • 树鼩2型糖尿病加剧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能机制

    作者:赵玲;李树清

    目的 建立树鼩2型糖尿病(T2DM) 合并脑缺血模型,探讨代谢异常加剧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36只健康成年树鼩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脑缺血组、T2DM组及T2DM + 脑缺血组(每组n =9).采用高脂饲养联合链脲佐菌素(STZ) 注射建立实验性糖尿病模型,通过光化学反应诱导树鼩局部血栓形成,以临床症状突出的缺血后24 h作为观察的时间点,通过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了解机体代谢状态,采用2,3,5-氯化三苯基甲氮唑(TTC) 、HE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对缺血性脑损伤进行评价.结果 树鼩T2DM和T2DM合并脑缺血组树鼩的体重有所降低[(120.29 ± 13. 82) 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糖(FBG) 、总胆固醇(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及甘油三酯(TG) 明显升高,分别为(26. 75 ± 10.60) mmol /L、(7. 40 ± 3. 26) mmol /L、(2. 93 ± 0.70) mmol /L、(1.93 ± 0.63) mmol /L(P<0.05) 和(32. 29 ± 6. 08) mmol /L(7. 80 ± 3. 41) mmol /L、(3. 06 ± 0.95) mmol /L和(1.73 ±0.29) mmol /L,(P<0.01);血清C-反应蛋白(CRP) 水平明显升高[(1.43 ± 0.53) mg /L,P<0.01].糖尿病树鼩合并脑缺血时上述指标的改变更为明显,神经元受损及脑梗死面积明显增加[(19. 56 ± 1.25) %,P<0.01].结论 T2DM树鼩代谢异常可加剧缺血性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高血糖及CRP协同作用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

  • 单胺类神经元在成年树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

    作者:蓝薇;丁玉强

    目的 探讨酪氨酸羟化酶(TH)和色氨酸羟化酶2(Tph2)在成年树鼩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TH和Tph2在成年树鼩CNS的分布特征.结果 在成年树鼩CNS中,TH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嗅球小球层、纹状体、第3脑室周围区域、未定带、黑质、腹侧被盖区、中央管周围灰质和蓝斑;而成年树鼩CNS中的Tph2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中脑和脑桥中缝复合结构中.结论 树鼩TH和Tph2阳性信号的分布模式与脊椎动物的总体分布模式大致相同;某些细节特征显示,树鼩在进化上更接近灵长动物.

  • 树鼩HSV-1感染模型的建立

    作者:崔照琼;杨卫;李艳琼;陈婷婷;胡桂

    目的 建立树鼩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感染模型,为研究HSV潜伏感染机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先在不同细胞系中比较HSV-1 17+毒株的感染效果,然后用HSV-1 17+毒株通过眼膜划痕的方法感染树鼩,观察其发病情况及死亡率;采集树鼩脑组织进行PCR检测,并采血检测HSV-1抗体. 结果 HSV-1 17+毒株可感染多种细胞并引起细胞发生病变;树鼩感染死亡率约为33.33%,树鼩脑组织采用PCR均检测到HSV-1基因组;采用ELISA检测树鼩感染HSV 1后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偏低,2周和3周时分别为4.55%和5.56%. 结论 成功建立树鼩HSV-1感染模型,在感染动物组织中检测到HSV-1 DNA,部分感染动物血清中检测到HSV-1IgG抗体,为HSV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 中缅树鼩常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作者:张才军;施明;陈芳;陈亮;沈培清;宝福凯;李玛琳

    目的 调查中缅树鼩常见病原细菌携带情况.方法 通过病原体分离培养、系列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和核糖体16s rDNA分型技术对树鼩携带的细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从树鼩肠道和体表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雷菌,未分离到沙门氏菌、志贺菌、克雷伯菌和产气杆菌.结论 树鼩携带多种病原菌,建立树鼩病原菌的检测方法是树鼩实验动物化和质量监测的重要内容.

  • 野栖树鼩的蠕虫感染

    作者:申丽洁;李伟

    目的了解野栖树鼩体内常见的寄生蠕虫种类,为实验研究、驯化和人工饲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野外捕捉树鼩,解剖、检查有无蠕虫感染.结果捕获135只树鼩,7只树鼩感染肝毛细线虫、旋毛虫或膜壳绦虫,感染率分别为1.48%、1.48%和2.22%.结论野栖树鼩存在多种蠕虫感染,在实验研究中应加以重视.

    关键词: 树鼩 蠕虫 感染
  • 树鼩应用于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秦雪;伊瑶;毕胜利;李瑗

    树鼩(tupaia,tree shrew)是低等的灵长类哺乳动物,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具有体小、比较容易饲养、价廉及新陈代谢和大体解剖远比啮齿类动物更接近人类等优点,树鼩已广泛用于病毒、细菌、寄生虫和神经、内分泌、泌尿、肿瘤等方面的研究.疾病动物模型为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及防治提供了平台.本文对树鼩作为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作一概述.

  • 人类乙肝病毒体外感染树鼩肝原代细胞的研究

    作者:张晶晶;杨光;杨春;蒿艳蓉;曹骥;欧超;李瑗;班克臣;Hubert E.Blum;苏建家

    目的 为进一步研究人类乙肝病毒(HBV)提供接近自然感染状态的理想细胞模型.方法 体外二步灌流法分离树鼩原代肝细胞,纯化后的乙肝患者血清感染上述肝细胞,Southern blot和Noahem blot检测感染后细胞内的DNA和RNA,ELISA方法 检测细胞上清的HBsAg,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内HBsAg的表达.结果 可检测出肝细胞内cccDNA(共价闭合环状DNA)、pgRNA(前基因组RNA)和sgRNA(亚基因组mRNA),感染后第7天,信号开始增强,持续到实验结束的第14天.细胞上清中HBsAg自第1天到第5天S/CO值逐渐下降,随后S/CO值逐渐升高.结论 HBV可在原代树鼩肝细胞中复制和表达.

  • HCV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陶万银;张岩;钟劲

    HCV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可在人体肝脏形成持续性感染,导致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HCV的实验动物模型不仅是HCV免疫学、病理学和病毒学等基础科学的重要研究手段,还为HCV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关键的工具和平台.黑猩猩是除了人类以外唯一可以被HCV感染的灵长类动物,为HCV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使用受到了成本及伦理上的限制.近年在利用树鼩和人源化小鼠建立HCV小动物模型的研究上取得良好的进展.本文将总结常用HCV实验动物模型的现状和挑战.

230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