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脑胶质瘤逃逸免疫监视机制的研究

    作者:李刚;李新钢;张庆林;胡永生;田志刚;张建华;江玉泉;宫崧峰

    目的探讨Th1/Th2类细胞因子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它们在脑胶质瘤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IL-2、IFNγ代表Th1类细胞因子,IL-4、IL-6及IL-10代表Th2类细胞因子,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Th1/Th2类细胞因子基因在脑胶质瘤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人脑胶质瘤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脑胶质瘤细胞株均呈现明显的Th2类细胞因子基因优势表达,而正常人脑组织中则无这种表达趋势.结论Th2类细胞因子在人脑胶质瘤中的优势表达可能是导致脑胶质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有可能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及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 2005年国际脑胶质瘤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作者:孙彦辉

    于2005年6月17-18日,在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举行了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国际学术研讨会-Perspective inCentral Nervous system Malignancies.会议由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脑肿瘤组负责人Martin J.van denBent博士和美国休斯敦MD Anderson癌症中心神经肿瘤科主任W.K.Alfred Yung博士共同主持,邀请了来自世界上的神经肿瘤学、肿瘤放射学和神经外科等各个领域内的权威人士作学术报告.会议回顾了40多年以来有关脑胶质瘤研究和治疗的成功经验,共同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现将有关脑胶质瘤研究和治疗的进展情况作简介.

  • 多聚体缓释化疗治疗脑胶质瘤

    作者:于振国;桂松柏;娄飞云

    目的证明多聚体缓释化疗治疗高度恶性脑胶质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设计随机临床对照实验计划,比较BCNU缓释片及安慰剂缓释片的疗效差异.结果 BCNU缓释片组病人的平均生存期为37周,安慰剂缓释片组病人的平均生存期为24周.术后6个月,安慰剂缓释片组中13(50%)名病人死亡,BCNU缓释片组中7(26%)名病人死亡(P<0.05).结论术后肿瘤残腔置入BCNU缓释片能够延长病人生存时限,安全有效.

  • 脑胶质瘤特异性6HRE-GFAP-Baxα基因治疗系统的构建

    作者:田永吉;李桂林;高俊;王任直;孔燕国;张振兴;栗士方;田士强;窦万臣;张波

    脑胶质细胞瘤基因治疗的关键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构建对胶质瘤特异而高效表达的基因表达系统.目前研究中多采用端粒酶逆转录酶催化亚单位(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bTERT)启动子介导凋亡基因表达,然而该启动子表达效率低下,限制了进一步的应用.本实验依据恶性胶质瘤体内部低氧的微环境,构建对低氧敏感的6HRE-GFAP杂合启动子(hypoxia responsive element,低氧反应元件)和(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使之介导治疗基因在胶质瘤细胞内表达,产生治疗作用,而正常脑组织细胞虽有基因转染,但不表达毒性产物,从而构建出针对胶质瘤细胞特异而高效的表达载体.

  • 脑胶质瘤中pRb表达与CDK4、MTS基因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田新华;江澄川;高翔;陈商群;许凯黎;周瑾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中CDK4、MTS基因异常及pRb表达改变与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SSCP、分子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8例不同病理分级脑胶质瘤。结果 p16基因表达阴性或pRb无表达或CDK4扩增多为单独发生,其中III-IV级肿瘤中pRb、p16蛋白失表达或p15基因缺失或CDK4基因扩增的综合发生率为89%(42/47)。结论 脑胶质瘤中细胞生长周期“关卡”蛋白p16、pRb、或CDK4单因素的异常比交错并发的改变更为常见,p16、pRb失活或CDK4扩增的任一改变,即可能破坏细胞增殖的正常调控,促发脑胶质瘤细胞的癌性增殖或恶性演变。

  • 组胺诱导胶质瘤原代培养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江玉泉;李冰;姜政;徐卫萍;刘福生;张庆林

    目的观察组胺诱导人脑胶质瘤原代培养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组胺诱导人脑胶质瘤原代培养细胞凋亡与钙离子内流之间的关系.方法取手术中获得的新鲜脑胶质瘤组织,加入含10%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中培养;取生长良好的细胞分别加入含0.01mg/ml,0.05mg/ml和0.1mg/ml不同浓度组胺的培养液,进行细胞的原代培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膜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组胺作用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加入含0.05mg/ml和0.1mg/ml组胺培养液的人脑胶质瘤原代培养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的发生在一定范围内与加入的组胺呈剂量、时间依赖关系.结论组胺通过增加人脑胶质瘤原代培养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

  • 术中永久性125-Ⅰ粒子植入内放疗脑胶质瘤预后的影响因素

    作者:王立夫;尹航;李建华;郑秉杰;张俊和;赵钊;杨遇春

    自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我们对27例病人在手术切除肿瘤后将125-Ⅰ粒子植入肿瘤残腔或瘤巢内,经长期随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人BTBD10新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和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谱及聚类

    作者:陈菊祥;卢亦成;骆纯;胡国汉;楼美清;徐坚;应康;谢毅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相关BTBD10新基因克隆、正常成人组织分布及在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方法构建胎脑cDNA文库和大规模测序获得全长BTBD10新基因;用Clontech人多组织文库(MTC)为模板研究BTBD10在8种正常组织中的分布;用含13 939种人类基因(8 347种已知基因,5 592种未知基因)的BioStarH140S型表达谱芯片检测BTBD10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Hierarchical聚类分析与BTBD10表达谱相近的基因群;Northern杂交验证BTBD10在不同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结果人胎脑文库中克隆的BTBD10新基因含1 428bp长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75个氨基酸的蛋白;芯片结果提示BTBD10基因在18例胶质瘤组织中表达一致降低,与促性腺诱导素转录阻抑蛋白GIOT1、血管性肠肽VIP等7条基因的表达谱相似;BTBD10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量高,而心、肺、肝、肾、胰腺中表达较低;Northern显示BTBD10与胶质瘤发生密切相关,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表达谱芯片可快速高效筛选脑胶质瘤相关基因,BTBD10基因与胶质瘤发生密切相关,在脑胶质瘤的转录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 DTI技术示踪视束、视辐射在指导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方案选择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超云;夏新舍;王明磊;刘子姗;高文奇;马辉;王晓东;夏鹤春

    目的:通过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示踪视束、视辐射,探讨其在指导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方案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30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拟行放疗前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及DTI扫描。获取视束、视辐射的影像学信息与3D T1解剖图像融合,将融合后的3D T1图像导入放疗计划系统并与定位CT匹配,以此勾画放疗靶区、常规危及器官及视束、视辐射。利用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技术与三维适形放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T,3D-CRT)技术分别制定放疗方案,观察两者结果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在保证靶区治疗剂量及常规危及器官保护的情况下,IMRT计划中的患者患侧、健侧视束及视辐射所受辐射剂量均低于3D-CRT放疗计划(P<0.05)。结论 DTI技术能够显示视束、视辐射与脑胶质瘤术后放疗靶区的关系,可协助选择、制定保护性放疗方案,减少视束、视辐射所受辐射剂量,从而降低放疗后发生视觉功能障碍的风险。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坏死性脑胶质瘤与脑脓肿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马伦;白岩;刘太元;马潇越;窦社伟;王梅云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坏死性脑胶质瘤与脑脓肿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坏死性脑胶质瘤患者和16例脑脓肿患者,所有患者均在3.0 T磁共振成像仪上进行了常规磁共振成像和SWI,通过是否检出病灶内磁敏感信号(intralesional susceptibility signal,ILSS)来评价SWI对鉴别坏死性脑胶质瘤与脑脓肿的价值.结果 23例坏死性胶质瘤患者中,22例患者检出ILSS(95.7%),16例脑脓肿患者中6例检出ILSS(37.5%),利用ILSS区分坏死性胶质瘤和脑脓肿敏感性96%,特异性63%,坏死性脑胶质瘤患者ILSS检出率显著大于脑脓肿患者(OR=36.67,P=0.002).结论 SWI在坏死性脑胶质瘤与脑脓肿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脑胶质瘤浸润程度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申旭东;沈桂权;高波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脑内肿瘤,其中多数为恶性。肿瘤表观遗传学和浸润性生长的异质性是造成脑胶质瘤缺乏有效治疗、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应用DTI技术定量研究胶质瘤的病理学分级、浸润程度以及表观遗传学均有较多进展,作者就其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作者:张微;牛蕾;马敏阁;周好;刘学军;冯卫华;隋庆兰

    目的:通过对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膜瘤患者术前行T1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检查,为上述3种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定量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7例,高级别胶质瘤12例)和脑膜瘤(良性脑膜瘤13例、间变或恶性脑膜瘤6例)患者各1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CE-MRI检查。利用血流动力学双室模型Extended Tofts Linear对各组数据进行微血管渗透性定量分析,获取病变实性成分的T1加权信号时间浓度曲线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液渗漏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速率(转运系数)Ktrans、对比剂血管外细胞外液间隙容积Ve、对比剂血浆容积(血管空间容积分数)Vp],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各参数在这3种肿瘤中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高级别胶质瘤Ktrans值、Ve值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级别胶质瘤Vp值略高于低级别胶质瘤,但无统计学差异;脑膜瘤Ktrans、Ve值均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瘤Vp值略高于低级别胶质瘤,但无统计学差异;高级别胶质瘤和脑膜瘤的Ktrans值、Ve值、Vp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E-MRI能有效将低级别与高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与脑膜瘤定量区分开来,同时,通过DCE-MRI定量分析提高了脑胶质瘤和侵袭性脑膜瘤诊断的准确率。

  • 11C-CHO PET/CT在脑胶质瘤治疗方案决定中的作用

    作者:李方明;朱奇;聂青;赵文锐;康静波;张丽萍;杨平;张军;贾海威;温居一;郑伟;吴苏东;方恒虎;王斌

    目的 探讨碳-11胆碱(11C-CHO)正电子体层发射摄影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分子显像在脑胶质瘤治疗方案决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23例脑胶质瘤患者,在放疗前或放疗后进行PET/CT分子影像与同期MRI结构影像结果 作对比分析,研究11C-CHOPET/CT在胶质瘤治疗方案的决定中所产生的影响.其中WHO 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5例.根据PET/CT分子显像结果 决定治疗方案.结果 ①11C-CHO PET/CT显示的病变靶区高代谢放射性浓聚区与正常脑组织的代谢分子显像对比度良好,肿瘤边界更清晰准确.②11C-CHO PET/CT分子显像改变了10例(43.48%)的诊断及靶区范围,并由此改变了治疗方案.其中,1例(Ⅲ级)肿瘤靶体积范围较同期MRI扩大;1例(Ⅱ级)由再程放疗(γ)或化疗改为高压氧治疗;1例(Ⅲ级)由预防量放疗改为根治量放疗加化疗;1例(Ⅱ级)由定期复查改为化疗;3例(Ⅱ级)由术后预防量放疗改为根治量放疗;3例(1例Ⅲ级、2例Ⅱ级)由化疗改为定期复查.③WHO Ⅱ、Ⅲ、Ⅳ级患者治疗方案的改变率分别为87.5%(7/8)、30.0%(3/10)、0(0/5).表明11C-CHO PET/CT对Ⅱ、Ⅲ级患者的肿瘤靶区范围的确定以及对放疗后复发的鉴别诊断明显优于MRI,并由此显著地影响医生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决定.结论 放疗前后行11GCHO PET/CT分子显像有助于提高肿瘤靶区的准确性、鉴别肿瘤及其周围正常组织,可避免过度治疗和漏治,临床意义重大.

  • 恶性脑神经胶质瘤辅助化疗的初步探讨

    作者:杨平;聂青;张丽萍;康静波;李方明

    目的评价含替尼泊苷联合化疗方案对恶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探讨有效的辅助化疗方案,以期提高恶性脑神经胶质瘤患者的疗效,延长生存期.方法不能手术、术后残留或复发的恶性脑胶质瘤25例,大脑半球胶质瘤15例,其中星形细胞瘤Ⅲ级11例,Ⅳ级4例,年龄21~75岁,平均44岁,男8例,女7例;脑干胶质瘤8例,年龄6~14岁,平均11岁,男女各4例;小脑胶质瘤2例.采用含替尼泊苷的联合化疗方案:①紫杉醇加替尼泊苷:替尼泊苷200 mg/m2,分3 d(第1~3天),静脉输入;紫杉醇135 mg/m2,静脉输入,第1天,3周后可重复.②司莫司汀加替尼泊苷:替尼泊苷(用法同前);司莫司汀100 mg/m2,第1天晚顿服,6周后可重复.第一周期化疗后常规局部外放疗,照射总计量50~60 Gy.结果 25例患者有效17例,总有效率68%,其中大脑半球胶质瘤有效率60%(9/15),脑干胶质瘤有效率87.5%(7/8),小脑胶质瘤有效率50%(1/2).经χ2检验,两种化疗方案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Ⅲ、Ⅳ度毒性反应5例,占20%,经对症处理均恢复正常.远期疗效正在观察中.结论替尼泊苷加紫杉醇或司莫司汀联合化疗同时放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安全、有效.为脑瘤辅助化疗提供了新方案.

  • 基于磁共振图像特征的脑胶质瘤MIB-1指数无创检测

    作者:潘颖;刘晨彬;张海石;黄峰平;夏顺仁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磁共振图像特征与MIB-1指数的关系.方法 利用基本灰度信息、灰度共生矩阵、灰度-梯度共生矩阵、游程长度矩阵和闵可夫斯基泛函来构建磁共振图像肿瘤区域的原始特征集,进而分别利用基于顺序后退与k-邻近的方法( SBS-KNN)和基于离散粒子群与支持向量机的方法( DPSO-SVM)对原始特征集进行优化,后利用优化后的特征集进行分类.结果 采用DPSO-SVM方法优化的特征集能有效地预测MIB-1指数的范围,在T1加权序列上准确率达到80.88%.结论 磁共振图像特征与MIB-1指数密切相关.本文所提出的算法可以较好地预测出MIB-1指数的范围.

  • 抗人甲基转移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任会明;季守平;李素波;汪谦;刘泽澎;杨军;张保民;李晓兵;陆应麟;章扬培

    目的:建立抗人甲基转移酶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并建立相应的蛋白测定方法.观察脑瘤组织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表达水平与亚硝脲药物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建立抗人甲基转移酶单克隆抗体细胞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60例脑瘤组织中MGMT表达水平.结果:得到7株稳定分泌抗人甲基转移酶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建立了测定MGMT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的60例脑瘤组织中有27例MGMT阴性,经亚硝脲药物治疗,其中24例好转,3例复发;另3例MGMT可疑阳性的患者,经亚硝脲药物治疗,其中2例好转,1例复发;25例MGMT阳性患者,经亚硝脲药物治疗,5例好转,12例复发,8例死亡;5例MGMT为强阳性患者,使用亚硝脲药物治疗无效,全部死亡.结论:建立的7株稳定分泌抗人甲基转移酶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及MGMT蛋白测定方法,为临床开展亚硝脲预见性化疗提供了必要手段.初步结果显示,脑瘤组织中MGMT表达水平与亚硝脲药物疗效及预后有关,是肿瘤细胞对亚硝脲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基础.

  • 显微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陈波;刘立军;雷艳青;聂明

    目的:对比观察显微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脑胶质瘤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显微镜下行全切或次全切术,对照组行常规开放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及术后1年认知功能(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ADD恢复情况.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107.17士10.59) min、住院天数(11.48士2.15)天,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46.32±13.83)min和(16.45±3.22)天(P<0.05).(2)观察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P<0.05);观察组术后1年MMSE评分(24.47±3.9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94土2.35)分(P<0.05);观察组术后1年ADL评分(18.84士4.3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0士3.39)分(P<0.05).(3)观察组术后出现偏瘫5例及失语症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5%;对照组术后出现偏瘫5例、感染3例及失语症1例,并发症发生率22.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脑胶质瘤与常规开放手术比较具有显著优势.

  • 贝伐单抗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研究进展

    作者:贾佳;刘慧龙;王志忠

    脑胶质细胞瘤是成年人中常见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占总数的50%~60%,其中以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较高[1].脑胶质瘤发病率虽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5%,但因治疗手段有限、肿瘤生物学行为多样且呈浸润性生长,预后差、平均生存期短.

  • 作者:

    关键词:
  • 作者:

    关键词:
1907 条记录 12/96 页 « 12...9101112131415...959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