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12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霆;钟锋

    2005~2009年,我们采用动脉内导管溶栓法治疗下肢动脉栓塞患者12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35~76岁.病程3~72 h.均有突发患肢剧烈疼痛、麻木,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苍白或青紫,皮温降低,运动障碍等症状.栓塞发生部位:髂动脉3例,股动脉7例,腘动脉2例.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AF)史7例,糖尿病病史5例,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例.

  • 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于振海;王坤

    腹主动脉瘤(AAA)是指动脉壁病变或损伤导致腹主动脉局限或弥漫性膨出,以搏动性肿块为主要症状.以肾动脉平面以下的AAA多见,可累及一侧或双侧髂动脉.病理学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一旦发生动脉瘤破裂、动脉瘤内附壁血栓形成脱落致动脉栓塞,即需紧急处理.

  • 大动脉炎研究进展多发大动脉炎概述

    作者:张源潮;李鸣

    大动脉是指血管内径大于5mm,管壁厚度大于1mm的血管.大动脉具有三层管壁结构,其中中层又称肌层,富含一定比例的弹力纤维.大动脉搏动与心脏搏出共同维持血流脉动和脏器血流灌注.大动脉内血流为层流,分叉处有紊流.体循环大动脉主要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四肢大动脉和脏器大动脉.颅动脉网、肺动脉网、冠状动脉网是具有特殊性的动脉网.大动脉炎分为原发大动脉炎和继发大动脉炎.继发大动脉炎继发于感染、中毒、外伤等.1993年Chapel-Hill会议把原发大动脉炎分类为多发大动脉炎和巨细胞动脉炎.国内一致认为多发大动脉炎由黄宛于1962年提出.有些文章把多发大动脉炎和大动脉炎混用,显然是不妥当的.另外,有些权威著作在论述巨细胞颞动脉炎诊断时,强调了其发病年龄特征.近年发现巨细胞颞动脉炎可能只是巨细胞动脉炎的一个亚型.巨细胞动脉炎可以侵犯中青年.这种以往认识上的滞后导致部分巨细胞动脉炎被误诊为多发大动脉炎.因此做循证医学分析时注意以上两点.

  • 假性动脉瘤12例

    作者:崔大勇;袁同乐

    笔者所在医院于2004-10~2008-05收治12例假性动脉瘤.1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0~46岁.其中外伤性四肢假性动脉瘤8例,肾功能不全行血液透析、腕部桡动脉-头静脉造瘘后2例,肘动脉穿刺后1例,肾移植术后髂动脉吻合口外巨大假性动脉瘤1例.

  • 带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1例

    作者:任江;顾彬;宋振伟

    患者男,34岁.因突发性胸背部疼痛伴大汗30min急诊入院.查体:血压160/100mmHg(1mmHg=0.133kPa),意识清,平卧,烦躁,痛苦面容;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心率88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无心脏杂音;余无阳性体征.心电图无心肌梗死表现,心肌酶谱正常;观察2h复查心电图无明显变化,基本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行胸部核磁共振检查提示降主动脉自起始部至髂动脉可见真假两腔形成,假腔与真腔之比为3:1(图1~3).

  • 眼科免疫基础讲座--巨细胞动脉炎和贝切特综合征

    作者:余涵;杨尊之

    1 巨细胞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是发生在大动脉和中等动脉的一种自限性紊乱病变,常侵袭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妇女.疾病的特征是暂时性侵犯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的分支及其他血管,肾动脉和髂动脉也可受累及.

  • 介入治疗对于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剑平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均行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或者支架置入术介入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本组30例共计65支病变血管,43支血管行 PTA 以及支架置入术,13支血管行 PTA,9支未进行处理,共置入支架52枚,均成功置入髂、股动脉,成功率高达100.00%。随访1~2年,Fontaine 分型提高1级12例,提高2级13例,提高3级3例,无变化2例,无一例下降;术后踝/肱指数(ABI)明显高于术前(P <0.05)。结论介入治疗髂、股动脉闭塞性疾病为临床一种安全性高、近期疗效确切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行肠系膜上静脉-肝内门静脉左支分流术的护理

    作者:高静;王理瑛

    对1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采用髂动脉行肠系膜上静脉-肝内门静脉左支搭桥转流术(Meso-Rex转流术).术前做好出血评估及抗凝护理、改善营养及做好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加强引流管护理,予以营养支持、出院指导及随访等.结果患者手术顺利,于术后第15天病情好转出院,3个月后复查未见明显异常.提出髂动脉作为分流血管安全可行,围术期全方位护理是手术成功及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

  • 夹层动脉瘤导致的髂窝区和腹股沟区疼痛机理探讨

    作者:金毕;赖传善;田敏;张清香;张寿熙

    目的分析由于动脉疾病导致的髂窝区和腹股沟区疼痛的原因.方法回顾5例由于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夹层和髂动脉夹层导致的髂窝区和腹股沟区疼痛的病人临床资料.结果3例病人左侧髂总动脉夹层,其中1例同时有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瘤.另外2例在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有动脉夹层.所有病人行手术治疗后效果良好.结论凡有髂窝区和腹股沟区疼痛时应考虑有自发性动脉夹层.应用多普勒超声、MRA、CT或动脉造影可立即做出诊断.如诊断确立,可考虑作血管重建术.

  • 髂动脉、肠系膜动脉多发急性动脉栓塞一例

    作者:陈军;刘勇;牛广伟;潘亮;谢小青

    患者男性,50岁,2005年1月10日,"突发右下肢疼痛、麻木、发凉2 h"入院.既往:冠心病史3年.体格检查:急性病容.心律齐.腹软,剑下压痛,无腹膜刺激征,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活跃.右下肢苍白、发凉,浅动脉未及搏动.

  • 髂动脉闭塞的外科治疗

    作者:陈忠

    髂动脉闭塞是血管外科常见的动脉闭塞性疾病.病因多数为动脉粥样硬化.自上世纪40、50年代起,随着外科手术和介入技术的发展和改进,血管移植材料的改善,术中、术后监护的发展使得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明显减少,安全性和近、远期疗效得到明显提高[1].

    关键词: 髂动脉 闭塞 手术 介入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

    作者:彭志毅;徐增斌;陈江华;寿张飞

    一、资料和方法肾移植患者3例,男性2例,女性1例.3例均为供肾动脉同受者髂动脉端端吻合.移植时间0.5~9年.临床主要症状为进行性高血压,且用降压药效果不佳;肾功能受损,表现为血尿素氮,肌酐逐渐升高,尿量减少伴双下肢浮肿.3例均采用对侧股动脉穿刺Seldinger技术行移植肾动脉造影证实移植肾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

  • 腹部同时发生肾母细胞瘤及神经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赵正;王焕民;秦红

    患儿,女,2岁9个月.因右腹部疼痛不适伴发热3 d,发现腹部占位25 d入院.无血尿史,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一般情况好,血压正常.查体:右侧腹部肋下可及一肿物,质硬,较固定,无明显压痛.MRI:右肾上极巨大肿瘤,考虑肾母细胞瘤可能性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增强CT示:右肾上极并脊柱前哑铃状瘤灶挤压包埋腹主动脉,髂动脉.B超:右肾上极可见一囊实性包块,大小约7.8 cm×6.7 cm×10.3 cm,包块边界清楚,形态规整.其内回声不均,囊腔呈蜂窝状,残肾与肿瘤呈握球状.

  • 髂动脉后输尿管一例

    作者:任子善;严庆涛;王宏利

    临床资料髂动脉后输尿管亦称输尿管前髂动脉,临床上罕见,常并发其他畸形.本文报告髂动脉后输尿管(左)并右肾、输尿管未发育(缺如),双侧隐睾 (腹腔型)1例.

  • 巨大腹主动脉瘤一例

    作者:孙培芳;李春芳;赵永华

    病例资料 患者,女,44岁,持续性腹部隐痛一年余,疼痛于活动时加剧,不伴腹泻和畏寒发热。查体:双上肢BP:13.3/9.3kPa,双下肢BP:18.6/10.6kPa。心脏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触及增大。左上腹可触及8cm×8cm×13cm大小包块,且可触及腹部血管搏动,可闻及血管杂音。无股动脉枪击音,双肾区无叩痛。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2g/dl。心电图正常。 B超:剑突下7cm至髂骨嵴连线水平可见腹主动脉瘤样扩张,大小约13.4cm×8.0cm×8.1cm,前壁明显变薄,后壁厚度正常。 X线检查:①腹部平片(仰卧位):相当于左肾影下缘轮廓不清,左中腹区显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之略高密度影,占据全中腹区,侧位片该影于脊椎椎体前方。②腹主动脉造影:腹主动脉上、中段管腔呈“S”状迂曲扩张,管壁光整。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均显影。肠系膜下动脉显示不清。腹主动脉中、下段明显向左移位,且显示一巨大动脉瘤,瘤体影长径和宽径分别为17cm和10.5cm,边缘光整,其形态似“胃”充盈影,其内密度均匀,亦无破口或/和夹层动脉瘤所致透亮线影。造影诊断:腹主动脉中、下段巨大动脉瘤(图1)。 手术所见:腹主动脉中、下段极度扩张,长径约15cm,宽径约10cm。上至肾动脉开口下方2~3cm,下至髂动脉分叉,右髂动脉亦轻度扩张。动脉壁较厚,其内膜呈粥样硬化改变。瘤内无血栓,随后以人造带叉血管在瘤体分别用滑线与腹主动脉上段,左、右髂动脉行端-端吻合术。 病理检查:送检动脉壁由内膜层、肌层、外膜层构成。内膜层可见有明显出血。 术后B超检查:腹腔切面可见原腹主动脉瘤内有人工血管回声,二者管壁光整。讨论 腹主动脉瘤90%~95%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发病者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当动脉瘤增大时,产生压迫或/和累及腹部血管分支时可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如腹痛、便秘和腹胀等,大的动脉瘤可于腹部触及搏动性肿块,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上述临床症状和典型体征本例均有,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动脉硬化所致。 腹主动脉瘤在影像学检查方面,无论CT、MRI和B超均可提示,且系无创性检查,在有设备条件情况时可首选检查之。它们对动脉瘤体邻近血管的解剖整体形态及细微结构有时显示尚不足。MRA因不能清楚显示周围组织,不能为主动脉支架置入术提供解剖参照标记,目前尚未作为该手术前的标准检查方法。选择性腹主动脉造影不仅能显示动脉瘤解剖形态,对于能否作手术治疗或/和术后诊断也可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近年来由于螺旋CT(SCT)、磁共振成像技术(MRA血管成像及增强MRA)的应用,尤其是新技术的应用,如:曲面重建、大强度(MIP)投影(重建)、表面遮盖重建(SSD)技术等,对腹主动脉瘤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显示腹主动脉瘤内的附壁血栓及主动脉的全程和腹主动脉的各主要分支血管影外,而且还可提供腹主动脉瘤与周围组织或/和器官的关系及有无破裂提供重要信息。为了明确腹主动脉瘤的细小分支及侧支循环血管影,在腹主动脉瘤的术前检查方法中,选择性腹主动脉造影仍是当今的金指标之一,应高度重视,千万不可忽视。

  • 髂动脉闭塞侧支循环的MSCTA表现

    作者:潘小舟;张应和;覃智颖;梁晓芬

    目的:探讨髂动脉(IA)闭塞及侧支循环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中的表现.方法:11例经MSC-TA确诊的IA闭塞患者,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添加技术(AV)对侧支血管进行选择性重建,分析侧支循环的表现.结果:11例IA闭塞患者发生在左侧9例、右侧2例,均合并同侧髂内动脉闭塞,6例合并同侧髂外动脉闭塞,1例合并对侧髂内动脉闭塞,1例合并对侧髂外动脉狭窄.参与侧支循环的动脉包括患侧腹壁动脉11例,第10~12肋间动脉11例,第4腰动脉10例,第2腰动脉1例,骶正中动脉及直肠上、下动脉1例,双侧股动脉间分支6例,股动脉与第4腰动脉之间1例.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IA闭塞及主要侧支循环情况,并能对患肢侧支供血情况进行初步评价.

  • 髂-股动脉MSCT血管成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邱菊生;江朝根;叶志伟;杨小军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髂-股动脉解剖学研究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符合要求的病例350例,所有病例行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采用容积再现技术对髂-股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动脉分叉到髂嵴连线、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及动脉分叉夹角.结果:腹主动脉分叉到髂嵴连线的垂直距离为(5.71±13.64) mm.腹主动脉分叉、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左右股总动脉分叉到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男性组分别为(121.20±12.87)、(85.38±13.48)、(82.59±14.48)、(42.56±10.91)、(41.38±10.71) mm,女性组分别为(127.35±13.78)、(92.43±13.59)、(89.11±13.10)、(36.27±10.82)、(36.45±11.25) mm.腹主动脉分叉夹角、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夹角男性组分别为(41.63±14.29)°、(25.83±12.31)°、(25.70±12.38)°,女性组分别为(43.40±11.37)°、(24.89±11.15)°、(21.80±10.98)°.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髂-股动脉及其与髂嵴、股骨头的位置关系,是髂-股动脉影像解剖学研究和介入治疗前评价的有效方法.

  • 腹膜后纤维化一例

    作者:刘永红;王文刚;张涛;甘露;王爱香

    男,60岁.腰背部疼痛2年余,曾被外院诊断为椎间盘病变,欲行手术治疗,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断来我院检查.超声检查,前列腺中度增生;肝内胆管钙化;胃镜:慢性胃炎.ECT:(-).ESR:87 mm/h.CT扫描示肾门水平下腹膜后区,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有团块状软组织影将大血管包绕,病变沿大血管向下延伸至双侧髂动脉水平,病变区腹主动脉干略窄,边缘欠规则,右侧髂动脉也有同样改变.病变向前扩展推挤肠系膜根及肠系膜血管向前移位.病变平扫时CT值54~56 HU,动脉期61~64 HU,静脉期84~89 HU.病变边缘部分光滑,左后缘于腰大肌前缘融成一片,分界不清,约10 cm×6 cm×5 cm大小,病变以包绕腹主动脉为主(图1~3).影像学诊断:考虑腹膜后纤维化.行他莫西酚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

  • 髂总动脉球囊闭塞术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金玲

    [目的]探讨髂总动脉球囊闭塞术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妇产科诊治的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72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剖宫产术,观察组患者剖宫产时联合采用髂总动脉球囊闭塞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凝血功能、子宫切除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0±16.42)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36±17.41)min;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分别为(2136±214.66)mL、(2097±157.43)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3368±179.13) mL、(2613±169.81)mL,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出血发生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失血性休克率分别为9.38%、3.1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20.00%、12.5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pgar评分为(7.6±0.5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8.5±0.89)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髂总动脉球囊闭塞术可有效减少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及产后出血,使术野暴露清晰,加快手术进度,并争取保留子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两种动脉球囊预置介入止血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病例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詹雅兵;游一平;李青春;蒋玉蓉;雷莹娟;杨景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球囊预置和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预置两种介入止血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病例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8月31日至2016年8月31日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已经应用腹主动脉球囊或髂内动脉球囊预置任意一种介入止血方法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病例,共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间剖宫产手术时间、止血效果、子宫切除率、放射线暴露剂量及新生儿窒息率等的差别.[结果]两组病例一般情况(年龄、孕次、剖宫产次数、距离上次剖宫产手术时间、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早产率、新生儿死亡率及新生儿早产率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剖宫产手术时间、子宫切除率、入住ICU时间及放射线暴露剂量等方面,腹主动脉球囊预置优于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预置,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手术前,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止血优于髂内动脉球囊预置止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39 条记录 10/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