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腹腔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跃辉;刘珍;武燕;李敏;龚金山;张东威

    随着多排螺旋CT的不断发展,MSCTA在腹腔血管疾病的检查中越来越重要,而且在某些方面正在快速取代了DSA,应用的范围也从大血管扩展到中、小血管.本文综述了多排螺旋CT在腹腔疾病中的应用.

  •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在门静脉系统相关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德辉;李智勇;刘晓峰;王克礼;刘丹

    多层螺旋CT的出现将伴随着影像技术的重大变革,其主要优势在于该CT机具有更快速的容积扫描速度和高Z轴分辨率[1],因此明显提高了腹部血管的三维重建图像质量,为直观准确评价腹部血管性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因此,回顾性分析50例行MSCT三维腹部血管重建的可疑有腹部疾病的病例,拟对MSCT三维门静脉系统血管成像技术及其在门静脉相关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

  • 左肾及左肾动脉缺如合并高血压一例

    作者:李洪仕;王清;李永斌;孙跃民;万征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4岁.因间断头痛6个月入住我院.其头痛为左额、枕部紧箍性疼痛,无发作性心悸、大汗,血压180/120 mm Hg.既往吸烟、饮酒20年,否认高血压、肾病史,无高血压家族史.入院查体:BP 193/133 mm Hg,体质量指数22.8 ks/m2,发育正常,舌体不大,颈动脉搏动明显,心界向左扩大,听诊腹部血管无杂音.

  • 仅累及肺动脉的大动脉炎一例并三年随访

    作者:李妍;冷晓梅;曾小峰

    患者男,42岁.因反复咳嗽3年,活动耐力下降11个月于2007年1 1月2日入院.患者2004年12月反复出现刺激性干咳,抗感染、止咳治疗尤效.2007年1月出现活动耐力下降,爬一层楼或快步行走后需休息,伴胸闷.2007年8月于当地医院行肺动脉断层扫描(CTPA):肺动脉多发狭窄、闭塞.胸MRI:肺动脉多发狭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右上胸膜局限性代谢增高,考虑良性病变.下肢静脉超声:双下肢股静脉血流缓慢.腹部血管MRI未见异常.2007年10月29日行右上肺病灶穿刺,病理:肺组织坏死伴大片机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基本正常,涂片抗酸染色(一),毛刷找瘤细胞(一).予华法林、低分子肝素抗凝,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自觉症状无变化.于2007年11月就诊我院门诊,查C反应蛋白10.2 mg/L;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心磷脂抗体(-),ESR 14 mm/1h,PPD试验(-).

  • 121腹部血管手术后的急性胰腺炎

    作者:

    关键词: 腹部血管 手术后
  • 胆道术中发现门静脉海绵样变一例

    作者:欧明辉;戈小虎;阿不都外力

    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是栓塞后的门静脉建立侧支循环的结果.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特别是彩超、MRI等用于检查腹部血管,本病的发现渐趋增多.然而,门静脉海绵样继发胆道出血同时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者,临床上却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CTPV继发胆道出血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并结合这一病例对门静脉海绵样病变作一探讨.

  • 双能量图像融合在腹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杨诚;曹建新;王一民;黄毅

    目的:评估双能量腹部血管CT成像(CTA)的多种混合能量图像质量,以确定佳能量融合方式.方法:对装满不同浓度碘水的模型及47例患者行双能量CT扫描,将140 kV和80 kV图像按照一定的能量比例融合生成9种混合能量图像.模型内碘水CT值、噪声及信噪比(SNR)在不同权重因子混合能量图像间进行比较,患者腹腔干、右肾动脉及右侧髂动脉的CT值、噪声和SNR亦在不同权重因子混合能量图像间进行比较.对权重因子为0.3和佳的混合能量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在模型研究中,权重因子为0.3的混合能量图像噪声小,权重因子为0.5的混合能量图像碘水SNR值大.47例患者中,腹腔干、右肾动脉及右侧髂动脉的权重因子为0.3的混合能量图像均噪声小,且权重因子为0.5的混合能量图像SNR均高.权重因子为0.3混合能量图像评分为优秀、良好、和一般的例数分别为17、22和8,权重因子为0.5的混合能量图像评分为优秀、良好和一般的例数分别为28、15和4,图像评分结果在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4,P=0.00).结论:权重因子为0.5的混合能量图像能够提高腹部动脉双能量CTA的图像质量,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在腹部血管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智勇;伍建林;刘丹;刘晓峰;王克礼;张清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及其在腹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可疑存在腹部血管性疾病的病人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用GE Light-speed Ultra16层CT进行螺旋薄层CT扫描.扫描条件:扫描层厚1.25 mm,螺距1.75:1,转速0.5 s/360°,120kV,350~400 mA,扫描总时间10~15 s.在独立工作站上进行三维腹部血管重组,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腹部血管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全部病例三维腹部血管图像均能充分显示腹部血管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为腹部血管性疾病病人提出明确诊断.结论MSCT三维腹部血管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腹部血管的立体解剖特点,为腹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

    (上接第10期第920页)第二部分腹部血管第一章腹主动脉瘤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一、目的1.评估腹主动脉瘤部位、类型、大小、瘤内情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 48例腹部血管疾病诊断分析

    作者:耿洪刚;古彩哲

    腹部血管疾病临床表现复杂,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现将48例腹部血管疾病的诊断过程进行分析如下,以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 无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肾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侯跃宏;吴江;陈大奇;邢艳虎;刘婷婷

    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的原因,易引起肾脏缺血,导致肾功能损害。对于不同病因和狭窄率的肾动脉,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早期诊断及时处理能为患者降低危害[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诊断RAS的“金标准”,但存在有创、辐射剂量大等诸多缺点。CT血管造影(CTA)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检查但应用外源性对比剂,具有肾功能损害、导致过敏性休克、肾源性纤维化等潜在风险[2,3]。因此,如何减少检查中对比剂的应用剂量成为一项研究热点[4]。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辐射危害,其使用的含钆对比剂原认为相对安全,但近期已有证实钆(Gd)对比剂与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NSF)有关[5],NSF是一种全身性进行性疾病,且可致命[6]。因此无对比剂增强MRA就更具有临床重要性。无对比增强MRA在腹部血管,特别是肾动脉的应用逐渐增多,流入反转恢复(in-flow inversionrecovery,IFIR)是一种基于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的非对比剂增强MRA 技术。本研究以DSA为对照,探讨IFIR序列肾动脉血管成像的MRA技术在肾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胸腹部血管磁共振成像检查临床价值

    作者:汪群;宋卫亚;林青

    磁共振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检查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全身大血管的显示,如脑血管、颈部血管、胸腹部血管及周围血管等,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准确而有效的证据.我院2004年以来开展此项检查,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我院2010-2011年完成的胸腹部血管检查患者79例,就此部位的检查技术及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 腹部血管损伤综合救治的进展

    作者:郭松永

    腹部血管损伤是腹部外伤病人致命的原因之一,同时对外科医生来讲,也是难处理、有挑战性的损伤之一.难以控制的大量出血是早期死亡主要的原因.腹部脏器血供丰富,血管间吻合广泛,再加上腹部血管大多位于腹膜后,难以快速暴露出血部位,导致出血较难控制.晚期死亡多由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肠管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引起.任何腹部锐器伤或钝挫伤都可能会导致腹腔脏器、肠系膜或腹腔血管的出血,本综述主要讨论的腹腔内和腹膜后大血管的损伤.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潘交海;金中高;黄求理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腹部血管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腹部血管性病变的MSCTA表现.结果 重建后动脉图像优良率为98.2%(56/57),重建后静脉图像优良率为87.7%(50/57);腹部各血管性病变MSCTA特点明显.结论 MSCTA检查速度快,能清晰显示血管解剖,对诊断腹部血管性病变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腹部DSA影像质量探讨

    作者:王琳;赵鑫;肖刚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简称DSA,是计算机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它能清晰地显示病变血管及肿瘤供血的情况,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DSA技术在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radiography)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为其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腹部血管DSA造影作为腹腔脏器介入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诊断的正确与否,并影响到治疗方案的制定.作者对2000年5月至2004年8月所完成的917例腹腔脏器DSA造影进行分析研究,现对影响腹部DSA影像质量的因素及提高措施做如下探讨.

  • 低观测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50例

    作者:姜万里;李群

    50例中男16例,女34例,12~78岁,平均33岁.慢性单纯性阑尾炎6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1例,化脓性阑尾炎8例,穿孔型阑尾炎3例,阑尾周围脓肿2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平仰卧位或头低30度,术者立于患者左侧,先在脐上或脐下作一10mm切口,制造气腹至1.87kPa后置入10mm Trocar,用腹腔镜行初步探测后,分别在左右下腹部腹股沟内环内上方作横行的0.5cm切口,由于下腹部腹壁较薄有透光性,选择切口应在腹腔镜光照下避开下腹部血管.将5mm腹腔镜从左下腹Trocar探入腹腔,用无损伤抓钳或血管钳从右下腹Trocar插入辅助提拉阑尾,或提拉上推回盲部辅助游离阑尾,抓住阑尾末端使阑尾及其系膜有一定张力,从阑尾根部开始用电凝钩紧贴阑尾向阑尾头部方向渐进切断阑尾系膜,距阑尾根部0.3~0.5cm处连夹2枚钛夹后切除阑尾,清理腹腔后直接从脐部Trocar取出阑尾.本组50例中42例较容易地从盲肠下、回肠前后寻找到阑尾;其余8例中6例同后腹膜粘连,2例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均用吸引器边分离边冲洗吸引完成阑尾游离,本组无1例中转手术.从完成Trocar置入到取出阑尾,操作时间短者不到10min,长者不超过45min.50例全部治愈出院,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

  • 腹部血管损伤的控制性外科治疗

    作者:吴性江;黎介寿

    腹部血管损伤所产生的出血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同时,重要血管的损伤会导致脏器缺血.腹部血管损伤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出血,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稳态的平衡;尽快恢复重要脏器血流,防止脏器失活.腹部血管损伤救治的重要进展在于救治理念的改变.病人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在主要血管损伤救治中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血管修复的解剖完整性.

  • 重视腹部血管外科疾病的研究-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

    作者:郑英键

    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老龄化,腹部血管疾病,如腹主动脉瘤、布-加综合征的发病率均呈增高趋势。前者病情凶险,破裂易导致死亡;后者在我国某些地区发病率高,是一种危重疾病。此外,肠道血管缺血性综合征屡以急腹症为临床表现,早期诊断不易,晚期死亡率高;手术切除长段小肠后,并发短肠综合征,不易处理。这些病症,已引起我国专业医务人员的重视,乃于1993年成立了中华外科学会血管外科学组,从事血管外科的基础及临床研究。7年来,其发展与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已引人注目。  本期以腹部血管外科为重点内容,特邀请在这方面有临床经验的学者撰写了有关论著和笔谈。有些文稿,是国内大宗病例的回顾总结,内容十分丰富,代表了我国腹部血管外科的水平。  在腹部血管外科领域里,对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的处理,已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由于影像学的进展,对腹主动脉瘤与肾动脉间的距离有了较精确的判断。手术技术的改进,如经腹膜后途径手术入路、瘤体近端的解剖和阻断、切开瘤体后瘤体腔内的处理、移植人工血管的吻合重建等,使手术操作更安全和简易,从而提高了成功率,降低了手术死亡率。  自60年代Dotter首次以导管行血管狭窄扩张(PTA)和1995年Parodi等开展人工血管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以来,血管球囊扩张、激光旋切和旋磨技术以及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等的应用,已促进了我国血管外科的进展。近年,新兴的微创腔内血管外科,如采用带人造血管支架腔内隔绝血流的微创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开展,对高龄、高危患者,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我国采用简易、安全、有效的介入、半介入或联合手术,即PTA或联合破膜、扩张后支架置入或根治术加支架植入及附加手术等治疗布-加综合征,已有较多成功病例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由于我国某些地区布-加综合征是高发病,因此,对大量病例进行的深入研究已处入世界领先地位。

  • 外伤性腹部血管损伤85例诊治体会

    作者:冯毓灵;刘安重;卢绮萍

    腹部血管损伤可引起腹部大出血和重度休克,如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其死亡率可高达30%以上.失血性休克为近期主要死因.我科1996年6月至2002年12月共收治85例腹部血管损伤患者,现报告如下.

  • 巨大腹主动脉瘤一例

    作者:孙培芳;李春芳;赵永华

    病例资料 患者,女,44岁,持续性腹部隐痛一年余,疼痛于活动时加剧,不伴腹泻和畏寒发热。查体:双上肢BP:13.3/9.3kPa,双下肢BP:18.6/10.6kPa。心脏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触及增大。左上腹可触及8cm×8cm×13cm大小包块,且可触及腹部血管搏动,可闻及血管杂音。无股动脉枪击音,双肾区无叩痛。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2g/dl。心电图正常。 B超:剑突下7cm至髂骨嵴连线水平可见腹主动脉瘤样扩张,大小约13.4cm×8.0cm×8.1cm,前壁明显变薄,后壁厚度正常。 X线检查:①腹部平片(仰卧位):相当于左肾影下缘轮廓不清,左中腹区显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之略高密度影,占据全中腹区,侧位片该影于脊椎椎体前方。②腹主动脉造影:腹主动脉上、中段管腔呈“S”状迂曲扩张,管壁光整。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均显影。肠系膜下动脉显示不清。腹主动脉中、下段明显向左移位,且显示一巨大动脉瘤,瘤体影长径和宽径分别为17cm和10.5cm,边缘光整,其形态似“胃”充盈影,其内密度均匀,亦无破口或/和夹层动脉瘤所致透亮线影。造影诊断:腹主动脉中、下段巨大动脉瘤(图1)。 手术所见:腹主动脉中、下段极度扩张,长径约15cm,宽径约10cm。上至肾动脉开口下方2~3cm,下至髂动脉分叉,右髂动脉亦轻度扩张。动脉壁较厚,其内膜呈粥样硬化改变。瘤内无血栓,随后以人造带叉血管在瘤体分别用滑线与腹主动脉上段,左、右髂动脉行端-端吻合术。 病理检查:送检动脉壁由内膜层、肌层、外膜层构成。内膜层可见有明显出血。 术后B超检查:腹腔切面可见原腹主动脉瘤内有人工血管回声,二者管壁光整。讨论 腹主动脉瘤90%~95%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发病者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当动脉瘤增大时,产生压迫或/和累及腹部血管分支时可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如腹痛、便秘和腹胀等,大的动脉瘤可于腹部触及搏动性肿块,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上述临床症状和典型体征本例均有,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动脉硬化所致。 腹主动脉瘤在影像学检查方面,无论CT、MRI和B超均可提示,且系无创性检查,在有设备条件情况时可首选检查之。它们对动脉瘤体邻近血管的解剖整体形态及细微结构有时显示尚不足。MRA因不能清楚显示周围组织,不能为主动脉支架置入术提供解剖参照标记,目前尚未作为该手术前的标准检查方法。选择性腹主动脉造影不仅能显示动脉瘤解剖形态,对于能否作手术治疗或/和术后诊断也可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近年来由于螺旋CT(SCT)、磁共振成像技术(MRA血管成像及增强MRA)的应用,尤其是新技术的应用,如:曲面重建、大强度(MIP)投影(重建)、表面遮盖重建(SSD)技术等,对腹主动脉瘤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显示腹主动脉瘤内的附壁血栓及主动脉的全程和腹主动脉的各主要分支血管影外,而且还可提供腹主动脉瘤与周围组织或/和器官的关系及有无破裂提供重要信息。为了明确腹主动脉瘤的细小分支及侧支循环血管影,在腹主动脉瘤的术前检查方法中,选择性腹主动脉造影仍是当今的金指标之一,应高度重视,千万不可忽视。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