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 상해교통대학학보(의학판)

  • 主管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影响因子: 0.82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8115
  • 国内刊号: 31-2045/R
  • 发行周期:
  • 邮发: 4-338
  • 曾用名: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杂志;上医学报杂志
  • 创刊时间: 195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陈国强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祝明洁;管雯斌;姚俊宇;王国斌;施成仁;姚晓虹

    目的 研究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的发病因素.方法 采用常规病理、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检查,观察95例UPJO的病理改变.结果 60例(63.2%)UPJO病例平滑肌纤维中见较多纤维组织无序增生,使平滑肌纤维排列紊乱,肌层厚度明显增加,电镜示平滑肌细胞内线粒体肿胀,细胞间隙内充满了胶原纤维;23例(24.2%)UPJO病例黏膜息肉形成或息肉样增生,12例(12.6%)UPJO病例为机械性梗阻.结论 UPJO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局部的纤维组织的增生及平滑肌细胞的发育异常是UPJO的主要原因.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

    作者:杨卉;狄文;任力;林其德;张惠英;刘芳荪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改变以及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32例PCOS患者(PCOS组)及30例正常妇女(对照组)均测定体质量指数和血清生殖激素水平,并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同期行简化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血清胰岛素水平的测定.结果 PCOS组和对照组相比,空腹血糖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PCOS组血清黄体生成素(LH)、睾酮(T)、空腹血浆胰岛素、HOMA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 h胰岛素和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小板聚集率与HOMA-IR和2 h胰岛素呈正相关(P<0.01,r分别为0.76和0.65).结论 PCO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升高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可能是PCOS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升高的原因之一.

  • 子宫内膜癌p16、p53和C-erbB-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爱梅;许恪淳;祝明洁;王国斌;姚晓虹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p16、p53和癌基因C-erbB-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40例子宫内膜癌病例中p16、p53和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 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癌中p16、p53和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和47.5%、52.5%、37.5%,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16蛋白表达在G1与G3组之间和Ⅰ期与Ⅲ期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和C-erb-B2表达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升高,表达逐渐升高.p16、p53和C-erbB-2在子宫内膜癌联合检测中的阳性表达率异常高于单项指标的检测结果.结论 p16、p53和C-erbB-2对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和组织学分级都有重要意义,p16、p53和C-erbB-2表达上的差异可能反映了肿瘤不同阶段中各基因的不同表现,联合检测可以弥补单个指标检测的不足,更好地反映肿瘤细胞在不同阶段的动态改变.

  • LYP/PTPN22与中国上海汉族人群中Graves病的关系

    作者:王曙;赵泽飞;姜晓华;崔斌;贾慧英;赵咏桔;宁光

    目的 确定中国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Graves病(GD)发病与LYP/PTPN22-Arg620Trp/1858C>T多态性的关系;了解淋巴细胞酪氨酸磷酸酶 (LYP)mRNA在G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PCR-RFLP技术确定PTPN22-Arg620Trp多态性的基因型;Realtime-PCR技术检测G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LYP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PTPN22的1858位点在中国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仅存在等位基因C,与GD的发病无关;G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LYP mRNA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加.结论 在中国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PTPN22-Arg620Trp多态性与GD的发病无关;LYP在GD发病中是否发挥作用需进一步探讨.

  • 术中多普勒监护在鞍旁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郑彦;钟春龙;杨绍峰;吴日乐;崔华;王勇;金萍茜;周彩芳;罗其中

    目的 探讨术中多普勒监护(IDM)在鞍旁肿瘤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对45例鞍旁肿瘤手术中应用IDM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无死亡病例,3例出现暂时的肢体偏瘫.结论 在鞍旁肿瘤手术过程中合理应用IDM,有助于大程度避免术中血管的损伤及减轻血管的受损伤程度,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 涂片免疫组化法及流式细胞术观察性激素对子宫内膜脱落细胞PCNA的影响

    作者:陈云燕;季芳;刘晓瑷;史桂英;金毓翠

    目的 探索反映子宫内膜增殖状态的细胞学检测方法,评价其在激素替代治疗(HRT)时子宫内膜监测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象为正常月经周期妇女(增殖中晚期组10例,分泌中晚期组9例)、绝经期组妇女(13例)、绝经后短期序贯使用17-β雌二醇和安宫黄体酮妇女(HRT组10例).内膜吸管获取宫腔收集液制成细胞悬液,经流式细胞术(FCM)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制成涂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PCNA.比较两种方法所反映的性激素对子宫内膜PCNA的影响与传统的内膜组织免疫组化法所反映的性激素对子宫内膜PCNA的影响是否一致.结果 三种方法显示一致的变化趋势:月经周期增殖中晚期组PCNA指数高于月经周期分泌中晚期组及绝经期组(P<0.01);月经周期分泌中晚期组PCNA指数低,与绝经期组接近(P>0.05);HRT组PCNA指数介于绝经期组和月经周期增殖中晚期组之间.结论 经内膜吸管获取宫腔收集液,用涂片免疫组化法及FCM测定子宫内膜脱落细胞的PCNA,均可反映性激素对子宫内膜增殖状态的影响,在HRT时子宫内膜监测中是可行的.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栓治疗调查

    作者:张瑛;苗玲;李红伟;沈沸;林岩;陆钦池;李焰生

    目的 调查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栓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获取22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是否应用抗栓药物及其种类;在患者出院后1 a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抗栓药物用药情况、随诊方式和功能结局.结果 212例患者有抗栓药物应用指征,其中未用抗栓药物的11例(5.2%).201例应用抗栓药物的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的占95.0%;完成出院1 a时电话随访者176例,其中67.0%的患者依从性良好.应用非阿司匹林药物者依从性较差(OR=0.149,95%CI为0.029~0.764).卒中门诊随访(OR=2.449,95%CI为1.174~5.109)、较好的功能预后(修订的Rankin评分<2)(OR=1.939,95%CI为1.024~3.670)可促进患者对抗栓药物的依从.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栓治疗尚不令人满意,值得进一步重视.

  • 骨相关蛋白与CRF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和瓣膜钙化的相关性

    作者:张敏芳;徐筱琪;钱家麒;戴慧莉;吴青伟;倪兆慧

    目的 探讨骨相关蛋白与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和瓣膜钙化的相关性.方法 以75例CRF患者(其中有27例存在颈动脉斑块,23例检测到瓣膜钙化)和10例正常对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中骨桥蛋白(OPN)、胎球蛋白-A(fetuin-A)和基质Gla蛋白(MGP)水平.比较骨相关蛋白水平与各组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RF患者血中OPN水平显著升高,fetuin-A水平显著降低.存在颈动脉斑块和心脏瓣膜钙化CRF患者的OPN和fetuin-A水平改变尤为明显.OPN水平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呈正相关.结论 CRF患者血中OPN和fetuin-A水平与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瓣膜钙化可能有关.

  • 先天性鱼鳞病的少见临床类型

    作者:姜嫒芳;姚志荣;陶建凤;祁怀山;鲁智勇;陈洁

    目的 总结先天性鱼鳞病少见临床类型的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005年5月~2006年8月我院收治的少见类型的先天性鱼鳞病患儿4例.结果 4例均否认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2例非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表现为红皮病和弥漫性白色至淡棕色鳞屑,均发生睑外翻和听力异常,其中1例掌跖角化过度.2例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于出生后不久起水疱,以后增厚灰棕色的、疣状鳞屑泛发于躯干和四肢,包括皱襞部.2例均发生红皮病,掌跖未累及,指趾甲和毛发正常.本组4例患儿经治疗后改善,其中3例应用阿维A联合外用药物治疗.结论 2例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可能由自发突变引起.小剂量阿维A联合外用药物治疗先天性鱼鳞病安全但短期有效.

    关键词: 鱼鳞病 先天性 阿维A
  • 米非司酮治疗后MMP-9和TIMP-1在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

    作者:蔡蕾;袁卿;龙雯晴;喇端端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的机制是否与其纠正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在异位内膜的表达失衡有关.方法 35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分为米非司酮治疗组(n=19)和对照组(n=16).子宫内膜作为在位内膜标本,腺肌瘤作为异位内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并比较在位和异位内膜中MMP-9和TIMP-1水平.结果 米非司酮治疗组异位内膜组织中,MMP-9在腺上皮细胞内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IMP-1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MP-9/TIMP-1的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子宫腺肌症患者经过米非司酮治疗后,异位内膜中MMP-9表达下降,TIMP-1表达上升;米非司酮通过下调MMP-9/TIMP-1的比值来控制异位内膜组织的种植侵袭.

  • ATG用于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预防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作者:梁辉;陈琳军;马静秋;刘晓莉

    目的 分析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加用抗T淋巴细胞球蛋白(ATG)预防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的疗效.方法 27例白血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移植供体来源及病种类似,分别有同胞兄妹、无关供体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半相合供体.A组(n=12):采用经典的CsA+MTX预防GVHD;B组(n=15):采用CsA + MTX+ATG预防GVHD.结果 B组15例患者全部存活,除4例出现Ⅱ°急性GVHD(aGVHD)外,其余11例均在移植后30 d左右仅出现Ⅰ° GVHD,并很快控制.A组12例患者中,3例HLA半相合移植患者分别在移植后第7、9和10天即出现Ⅳ°超急性GVHD,另有1例无关供体患者出现Ⅲ° aGVHD,该4例患者由于重度GVHD继发肺部感染而死亡;其余8例同胞之间的移植分别出现Ⅱ°~Ⅲ°aGVHD.结论 在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应用ATG可以有效预防GVHD的发生或减轻GVHD的严重度,明显减少移植相关死亡率.

  • 加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对细菌性结膜炎的疗效比较

    作者:朱颖;祝肇荣

    目的 评价加替沙星眼用凝胶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双盲和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以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为对照.试验组36眼,对照组36眼.两组给药方法均为1滴/次,3次/d,涂入结膜囊内,疗程均为7 d.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89%和9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0.48%和93.7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视力及局部用药后耐受性评分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加替沙星眼用凝胶治疗细菌性结膜炎安全有效,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周期性牵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早期凋亡现象

    作者:宁巧明;王祥瑞

    目的 应用细胞力学的方法探讨周期性牵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并观察其早期凋亡现象.方法 周期性牵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株A549,首先观察细胞在不同机械力作用下的凋亡情况,分为对照组和机械牵张组(5%、15%、30%应力,0.5 Hz,机械牵张4 h).然后给予细胞应力15%、0.5 Hz、机械牵张0~8 h,观察在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凋亡.后给予细胞应力15%,周期性牵张4 h,牵张频率分别为0、0.2、0.5和1 Hz,观察不同周期频率的机械牵张时细胞凋亡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周期性牵张肺泡上皮细胞A549、0.5 Hz和机械牵张4 h后,细胞早期凋亡随着牵张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当给予细胞15%应力和0.5 Hz的机械牵张后,随着牵张时间的延长,早期凋亡细胞的比率增加.给予细胞15%应力,周期性牵张4 h,随着牵张频率的增加早期凋亡的细胞也显著增加.结论 机械应力刺激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可导致细胞凋亡,这在细胞力学水平为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提供了实验依据.

  • Survivin基因启动子在肿瘤细胞株中的活性

    作者:徐让;葛盛芳;卢健;钱关祥

    目的 研究survivin基因启动子在多种肿瘤细胞株中的活性,为该启动子在肿瘤靶向性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①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urvivin基因在多种肿瘤细胞株A549、MDA-MB231和HepG2中的表达;②利用脂质体将不同长度的survivin基因启动子调控荧光素酶的报告基因载体瞬时转染A549、MDA-MB231和HepG2细胞,48 h后经荧光素酶检测,比较不同长度survivin基因启动子的活性.结果 survivin基因在多种肿瘤细胞株中表达;987 bp、596 bp、269 bp 和158 bp的survivin基因近端启动子在多种细胞株中均显示出较高的活性,其中翻译起始位点上游269 bp的启动子活性高.结论 survivin启动子在转录水平上可以驱动报告基因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是一个在肿瘤基因治疗中有潜力的启动子.

  • 强脉冲光照射对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的影响

    作者:马进;高仕铭;范志宏

    目的 探讨强脉冲光照射对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 利用包皮环切术切除的包皮组织,体外分离、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细胞分为照射组和非照射组(对照组)(n=10).前者采用波长590~1 200 nm,能量密度为29 J/cm2的强脉冲光照射.于照射后不同时间段,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分别两组细胞胶原合成情况.结果 照射组成纤维细胞经强脉冲光照射12、24和48 h后,其胶原合成明显较对照组增加(P<0.01),分别为2 019±279 vs 1 500±260、 4 299±781 vs 2 064±222和5 765±459 vs 2 434±297.结论 强脉冲光能促进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活性.

  • HCV感染相关的肝细胞性肝癌中精氨酸酶Ⅱ的表达

    作者:曹文俊;Bill Sun;徐锋;连兆瑞;Marcy Clayton;Mark Feitelson;樊绮诗

    目的 通过对丙型肝炎病毒-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V-HCC)组织及细胞中精氨酸酶Ⅱ(Arg-Ⅱ)的表达进行分析,并以RNA干扰技术阻断其在细胞内的表达,初步研究Arg-Ⅱ表达在HCV-HCC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首先以基因转染技术分别将HCV基因组和对照质粒导入HuH7细胞中,以逆转录-实时荧光PCR检测HCV基因组的转录并作细胞生长曲线测定,以Western blotting技术研究HCV基因组转染对细胞内Arg-Ⅱ表达的影响,以免疫组化技术分析HCV-HCC组织中Arg-Ⅱ的表达水平,运用RNA干扰技术对Arg-Ⅱ作初步的功能分析.结果 以基因转染技术分别将HCV基因组和对照质粒导入HuH7,成功建立了HuH7-HCV和HuH7-vector两个细胞系,逆转录-实时荧光PCR检测表明HuH7-HCV细胞的HCV转录水平为0.5~5拷贝/细胞.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细胞相比,HuH -7-HCV细胞的Arg-Ⅱ含量升高3.9倍.免疫组化技术分析HCV-HCC组织标本中Arg-Ⅱ的表达,结果呈强阳性,而对照标本中基本不表达.采用RNA干扰方法阻断HuH7-HCV细胞的Arg-Ⅱ表达,发现细胞增殖被明显抑制.结论 Arg-Ⅱ在HCV阳性肝细胞系中及HCV-HCC组织中异常表达并可能参与HCV-HCC的发病机制.

  • 小鼠脑内注射Aβ25-35记忆和M受体变化及梓醇的调节作用

    作者:刘硕;胡雅儿;夏宗勤

    目的 建立小鼠脑内定位注射淀粉样肽Aβ25-35和鹅蕈膏酸(IBO)造成的拟痴呆模型,并观察梓醇对于拟痴呆模型动物的短期记忆功能和脑M受体密度的不同影响.方法 小鼠单侧脑基底核部位一次性定位注射淀粉样肽Aβ25-35和IBO造成拟痴呆模型后,设立梓醇用药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冠状切片考察注射轨迹,Y-迷宫测定学习能力及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注射同侧脑内M胆碱受体密度,并用直线回归法检测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模型小鼠注射部位与图谱脑基底核部位一致,学习成绩和脑M受体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连续2个月每天喂服梓醇50 mg/kg的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显著好于模型组,脑M受体密度也显著提高,而且脑M受体密度与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小鼠单侧脑基底核部位一次性定位注射淀粉样肽Aβ25-35和IBO可造成稳定的拟痴呆模型,梓醇能明显改善拟痴呆小鼠的短期记忆能力,同时能显著提高脑内M受体密度,两者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 DMD免疫缺陷型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基因型鉴定

    作者:丁慧;龚勋;陈学进;李碧春

    目的 建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免疫缺陷型小鼠(scid/mdx双基因缺陷型,scid-/-/ mdx-/-),以及其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ystrophin)和scid基因的PCR鉴定方法.方法 利用经典遗传学的杂交-互交方法,将非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雄鼠(scid-/-)和mdx雌鼠(mdx-/-)进行交配,提取杂合子F2代小鼠的基因组DNA,对dystrophin以及scid基因进行片段扩增,电泳后观察结果.结果 46只杂合子F2代小鼠中共鉴定出13只dystrophin和scid双基因缺陷型的纯合小鼠,将人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入小鼠,能整合分化成骨骼肌细胞.结论 实验成功的得到了DMD免疫缺陷型小鼠,并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PCR鉴定方法,为DMD的实验研究中的异种间移植提供了有效的动物模型.

  • 糖尿病大鼠深二度烫伤创面血管化现象

    作者:乔亮;陆树良;王志勇;韦俊;原博;金曙雯;花兰女;廖镇江;史济湘

    目的 建立糖尿病大鼠深二度烫伤模型,研究创面愈合过程中血管化现象及其与创面愈合的关系.方法 60只清洁级SD大鼠,随即分为正常组(对照组,n=30)和以链脲霉素(STZ)诱导的速发型糖尿病组(糖尿病组,n=30).制备占总体表面积(TBSA)20%的深二度烫伤模型,分别取伤后1、3、7、10、14、21 d创面皮肤组织样本,行组织学观察并计算创面愈合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创面组织的血管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中CD31抗原表达,以了解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改变.结果 伤后14 d,糖尿病组大鼠创面愈合较对照组显著延迟,为(31.5±1.0)% vs(59.4±4.2)%(P<0.01).伤后1、3、7、14、21 d,糖尿病组新生血管化荧光密度值分别为1±0.1、7±0.8、12±1.4、15±2.1和17±1.8,对照组分别为8.5±0.5、35±1.5、60±3.0、72±3.4和72±3.4.各时间点糖尿病组创面血管化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各时间点两组创面组织中CD31抗原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但糖尿病组大鼠仅少量血管内皮细胞周边有代表血管化的蓝色荧光微球.结论 糖尿病深二度烫伤难愈创面存在血供不良特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与血管化低下的分离现象,其本质是新生血管形成障碍.

  • UGRP1蛋白的表达、纯化、抗体制备及亚细胞定位

    作者:李圣贤;马勤耘;刘智;李雪松;宋怀东

    目的 子宫球蛋白相关蛋白1(UGRP1)是一种功能未知的分泌蛋白.通过表达、纯化蛋白、制备抗体及其在组织中表达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从人胎肺组织中克隆得到UGRP1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5X-1/UGRP1.将此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含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GST-UGRP1融合蛋白.此融合蛋白经纯化分离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其多克隆抗体.用Western 印迹的方法检测多抗血清.通过构建含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EGFP-N2-UGRP1载体,转染非洲绿猴肾细胞(COS细胞)表达重组蛋白,对UGRP1的表达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 成功构建了pGEX-5X-1/UGRP1载体,获得了高纯度的重组蛋白和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分析表明UGRP1表达于肺支气管上皮细胞,亚细胞定位分析证实UGRP1主要表达于细胞浆.结论 研究发现UGRP1表达于肺支气管上皮细胞和在COS细胞的胞浆中表达.经纯化获得蛋白并制备抗体,为进一步研究UGRP1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灵芝三萜类化合物对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作用

    作者:张玥;黄能慧;张小毅;罗俊

    目的 观察灵芝三萜类化合物(GLT)对D-半乳糖(D-gal)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5%D-gal皮下注射建立衰老小鼠模型,同时灌胃给予GLT,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生化法检测小鼠脑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脑组织T-AOC、SOD活力下降,MDA含量增加.灌胃给予GLT后,小鼠上述变化明显改善.结论 GLT可改善D-gal衰老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促进智力和延缓衰老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GLT具有抗氧化能力有关.

  • 炎症因子和肌源性分化对犬脐血间质干细胞MHC-Ⅱ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德海;马南;单根法;钟竑

    目的 研究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NF-γ以及肌源性分化,对犬脐血间质干细胞MHC-Ⅱ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犬脐带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经贴壁培养扩增间质干细胞.取第4代细胞,在含IL-1β、TNF-α、INF-γ的培养液培养72 h,以及用5-氮杂胞苷诱导分化72 h后,免疫组化法检测MHC-Ⅱ的表达.结果 未分化的犬脐血间质干细胞为MHC-Ⅰ(+)、MHC-Ⅱ(-)细胞,肌源性分化以及炎症因子IL-1β、TNF-α、INF-γ不能诱导其表达MHC-Ⅱ.结论 肌源性分化和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NF-γ不能诱导犬脐血间质干细胞表达MHC-Ⅱ,提示其具有极低的免疫原性,可能适合进行同种异体细胞移植.

  • 热应激反应对中性粒细胞凋亡及呼吸爆发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钢;高海;王学敏;江伟

    目的 观察体外诱导热应激反应对中性粒细胞凋亡及呼吸爆发功能的影响.方法 18例健康者中性粒细胞每例随机分为三份.其中1份作为对照组,其余2份分别应用热休克或氯化镉诱导热应激反应后与培养液共同孵育,并分别作为热休克组和氯化镉组.于热应激反应诱导后0、2、3、 4、6 h, 运用PCR技术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各组中性粒细胞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及呼吸爆发功能;于热应激反应后24 h,应用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DNA倍体分析法观察、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热休克组和氯化镉组热应激诱导后各时段中性粒细胞HSP70表达及24 h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热休克组和氯化镉组热应激诱导后4 h和6 h时,中性粒细胞活性氧生成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热应激反应促进中性粒细胞凋亡并减少活性氧释放.提示热应激反应可能参与机体的抗炎作用机制.

  • 松弛素在慢性心血管及肾脏疾病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作者:施蓓莉;倪兆慧

    纤维化是多种慢性心血管和肾脏疾病的共同特征,包括心肌和血管硬化、肾脏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等,导致了器官功能异常和结构改变.松弛素是目前新发现的具有抗纤维化效应的激素,它可通过抑制胶原合成、增加胶原降解延缓器官纤维化进程,此外还有增加器官血供、促进血管新生及创伤愈合的作用.

  • 瓣膜病介入治疗的现状

    作者:郭亚雄;郑家豪

    为减少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创伤,经皮介入治疗应用于瓣膜病临床.除经皮二尖瓣分离术外,近年来还涉及经皮主动脉瓣替换、经皮二尖瓣修复以及经皮肺动脉瓣替换等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章对此作一概述.

  • 氟达拉滨的药代动力学及其与阿糖胞苷协同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玲;陈芳源

    氟达拉滨(F-ara-A)作为一种治疗白血病的药物.通过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其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证明了该药除具有抗肿瘤作用外,还对阿糖胞苷(Ara-C)有增敏作用.在以F-ara-A和Ara-C为基础的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是FLAG方案,主要用于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白血病患者.文章综述F-ara-A联合Ara-C在白血病治疗上的研究进展.

  • 肝星状细胞和胰腺星状细胞的比较

    作者:刘博伟;李定国

    肝星状细胞和胰腺星状细胞在各自纤维化疾病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文章就两者的生物学特性、凋亡、信号转导通路方面进行总结和比较,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 急性肺隐球菌病合并肺出血尸检一例报道

    作者:颜召文;吴平平;蔡军;姚季生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 PC)是由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CN)感染引起的肺部真菌病,尸检病例少见,由于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及CN不易识别而容易误诊或漏诊.

  • 胰管多发结石一例报道

    作者:姚君良;倪醒之

    胰管结石的发病率不超过1%,常为多发性,直径通常为1 cm左右,较少超过2 cm.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巨大且多发胰管结石报道如下.

    关键词: 胰管结石 多发 结石
  • 体外循环下切除右中央型肺癌一例报道

    作者:章晓淼;顾旭东;曹子昂;郑家豪;潘文标

    肺癌已成为我国大城市发病率首位的恶性肿瘤,其中中央型肺癌所占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中央型肺癌常因累及大血管和心脏而无法完全手术切除,但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手术器械的改进和各种辅助方法的应用,手术切除的成功率日益提高.

  • 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文杰;王雪峰;张勇;陈大伟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2005年10月该院应用内镜技术治疗的61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于入院后48 h内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后网篮或碎石后取石;另36例先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1周后再行ERCP取石.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该61例患者中,58例(95%)治愈,3例(5%)因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而死亡.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与内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2例患者经治疗后由轻型胰腺炎转为重型胰腺炎,后治愈.结论 内镜治疗胆源性胰腺炎是一种直接针对病因的方法,其既解除了胆胰开口的梗阻,又降低了胆胰管的内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上海市部分三甲医院实施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政策的抽样调查

    作者:张忠平;虞涛

    目的 对上海市目前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政策进行调查分析,为医疗保险费用的控制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 对5所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400名医生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结果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0 工作表进行归纳,同时收集上海市仁济医院医疗保险办公室2001年~2006年的报表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保总额控制为医患双方所接受,按病种收费是比较理想的方式,药品费用的控制是医患双方关注的焦点.结论 根据此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部分三级甲等医院自实行医保费用总额控制以来,医疗保险费用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关键在于对医疗实践中供方和需方不合理医疗消费行为进行了制约.

  • 中枢多巴胺D1和D3受体在运动调控中的作用

    作者:陈燕;任志华;刘(契);徐明;陆振虞

    目的 研究多巴胺D1和D3受体在运动调控中发挥的不同作用.方法 60只小鼠随机分为多巴胺D3受体基因敲除组、多巴胺D1受体基因敲除组和野生型对照组,每组各20只;通过旷场实验和转棒实验,观察多巴胺D1和D3受体基因敲除小鼠运动能力的改变.结果 在旷场实验和转棒实验中,多巴胺D1受体基因敲除组小鼠与野生型对照组比较,运动协调能力显著减弱(P<0.01);多巴胺D3受体基因敲除组小鼠与野生型对照组比较,运动行为能力改变不明显.结论 多巴胺D1受体在运动调控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D3受体在运动调控中的作用不很明显.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作者:

    关键词: 上海 交通大学
  • 烧伤创面渗液中白细胞介素-8的变化

    作者:俞为荣;方勇

    目的 观察烧伤创面渗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的变化.方法 选择69例次小面积烧伤创面(<10%TBSA)的渗出液作为实验材料.换药时用海绵吸取创面渗出液,免疫酶联方法定量检测IL-8水平.以8份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结果 对照组血清IL-8水平为(262.91±116.30) pg/mL.创面渗出液中IL-8水平,在伤后初期(<2 d组)为(348.46±264.22) pg/mL,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 d 后则明显增高,并持续维持较高水平直至创面愈合.2~6 d、7~11d、12~16 d、17~21d、>21 d组分别为 (1 217.75±576.15)、(1 808.91±404.99)、 (1 659.84±427.01)、(1 842.82±457.92)、(1 633.86±446.08) pg/mL.结论 趋化因子IL-8 在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维持创面正常愈合所需的免疫反应程度.

  • 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核磁共振成像评价

    作者:李梅;吴利忠;丁小龙;姚伟武;杨世埙;李明华

    目的 评价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关节镜确诊的20例后外侧角损伤患者的MRI表现,分析韧带、肌腱等形态、走行、信号强度改变以及伴随征象.结果 所有的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均伴有其他结构的损伤,尤其是交叉韧带的撕裂.MRI诊断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2.4%、66.7%、80%;腘肌腱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85.7%、50%、75%.结论 MRI是诊断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理想的检查方法.熟悉后外侧角复杂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提高MRI诊断准确率.

  • 严重多发伤伴颅内血肿手术的麻醉

    作者:程志军;沈伯雄;梁志泳;范之丹

    目的 回顾性研究严重多发伤伴颅内血肿手术的麻醉,探索麻醉期间扩容与脱水治疗的适当方法.方法 分析107例严重多发伤伴颅内血肿的病史资料,分为严重休克而颅内高压体征相对较轻(Ⅰ类),较轻休克而颅内高压体征严重(Ⅱ类),休克和颅内高压体征均严重(Ⅲ类).扩容治疗中Ⅰ类患者使用平衡液,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和红细胞;Ⅱ类和Ⅲ类患者按4 mL/kg体重输注7.5% NaCl和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混合液(小容量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HHS).结果 麻醉期间针对性的液体复苏效果满意,颅内高压体征也无明显加重.结论 严重多发伤伴颅内血肿患者扩容与降低颅内压过程中应维持正常的脑灌注压.早期使用HHS对此类患者麻醉期间的液体复苏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关键词: 休克 颅内血肿 麻醉
  • β-七叶皂甙钠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吴玉杰;沈康平;金文杰

    目的 探讨β-七叶皂甙钠(SA)对脊髓损伤大鼠的功能保护作用.方法 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n=30).空白对照组施行椎板切除但不损伤脊髓;其余三组均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10 g×10 cm),并于术后分别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对照组)、SA(5.0 mg/kg)(SA组)和甲基强的松龙(100 mg/kg)(MP组),每天给药1次.分别于术后8、24、96 h及7、14 d,运用Rivlin斜板功能障碍率评价动物后肢运动功能变化.处死大鼠取损伤节段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各组大鼠的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对照组大鼠术后96 h时出现功能恢复,但随后无进一步恢复现象;SA组和MP组大鼠的脊髓功能,于术后96 h时出现明显恢复,且随时间延长获得进一步恢复.SA组和MP组大鼠Rivlin斜板功能障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该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未见坏死神经元细胞;SA组和MP组大鼠同一时间点的坏死神经元细胞数目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SA对脊髓损伤大鼠的脊髓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 复杂开放性眼外伤Ⅰ期修复的临床意义

    作者:施彩虹;朱鸿;蒋坚;沈泽民

    目的 探讨复杂开放性眼外伤显微手术Ⅰ期修复的重要性.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复杂开放性眼外伤患者89例(均为单眼受伤).89眼均行Ⅰ期显微手术修复,其中43眼行Ⅱ期手术.回顾Ⅰ期手术修复的效果,并就伤眼Ⅰ期手术修复质量与Ⅱ期手术术后视力恢复状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复杂开放性眼外伤Ⅰ期手术修复或行Ⅱ期手术后,伤眼视力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P<0.01),分别为0.43±0.39 vs 0.21±0.32和0.36±0.25 vs 0.03±0.03;伤眼Ⅰ期修复质量与其Ⅱ期手术术后视力恢复显著相关(r=0.274,P<0.05).结论 对于复杂开放性眼外伤,Ⅰ期显微手术的修复质量及Ⅱ期手术时机的准确把握,对伤眼的预后至关重要.

  • TNF-α受体-IgG1 Fc段融合蛋白对感染性休克大鼠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世婷;矫强;徐芒华;徐旨梅;郭竹英

    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IgG1 Fc段融合蛋白(sTNF-αR-Fc)对于感染性休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注射脂多糖)和sTNF-αR-Fc处理组(注射sTNF-αR-Fc和脂多糖).多道生物信号分析系统监测各组大鼠平均动脉压变化并记录死亡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中TNF-α水平;RT-PCR检测肝脏及心脏组织TNF-α、IL-6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NF-α mRNA表达水平升高,平均动脉压和生存率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sTNF-αR-Fc处理组TNF-α、IL-6水平下降,生存率提高(P<0.05).结论 sTNF-αR-Fc可以显著降低脂多糖所致感染性休克大鼠的死亡率,其可能是通过降低TNF-α水平而起治疗作用.

  • 胰腺损伤61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明哲;陈建峰;骆高健;苏震东;夏焱;姜波健

    目的 总结胰腺损伤的诊治经验,提高其诊断、手术及并发症防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6年12月间61例胰腺损伤的一般资料、致伤原因、临床表现、伴发伤、诊疗经过与预后,并按损伤严重程度分组,采用χ2检验与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轻、重度伤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61例患者包括轻度胰腺损伤31例、重度胰腺损伤30例.交通事故为常见的致伤因素;47例(77.0%)合并伴发伤;CT诊断符合率为34.4%;伤后6 h内手术者44例(72.1%);手术采用清创加引流12例,简单胰腺缝合加引流20例,主胰管结扎加外引流2例,胰腺体尾部联合脾脏切除11例,胰腺体尾部切除保留脾脏6例,节段性胰腺切除加远端胰空肠吻合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Whipple手术)4例;死亡4例(6.6%);术后25例发生并发症(41.0%),胰瘘为常见并发症(11.5%).重度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死亡率等高于轻度伤组(P<0.05).结论 胰腺损伤严重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彻底有效的手术及术后引流通畅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成人钝性脾损伤88例治疗分析

    作者:苏震东;吴巨钢;倪晓春;黄明哲;郑元超;姜波健

    目的 探讨成人钝性脾损伤处理中保守治疗的选择.方法 选取88例成人钝性脾损伤患者,分为手术治疗、保守无效和保守成功3组,回顾性分析其保守治疗的情况并与手术治疗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治疗62例,保守无效7例,保守成功19例.手术组CT检出腹腔积液量、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和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AST)器官损伤分级均显著大于保守成功组(P=0.000、0.026和0.009),手术组的低舒张压、快心率、低血红蛋白浓度和低红细胞比容与保守成功组差异显著(P=0.044、0.003、0.038和0.008).结论 血液动力学状况稳定的轻中度钝性脾损伤患者适合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期间血液动力学状况不能维持稳定者需中转手术;急诊腹部CT有助于保守治疗的病例选择.

  • 角膜穿通伤急诊显微手术修复102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俊芳;施彩虹;刘存良

    目的 探讨角膜穿通伤后急诊显微缝合修复的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2005年8月~2007年2月102例(102眼)角膜穿通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于局麻下(儿童全麻)进行急诊手术,分别行伤口显微缝合、虹膜复位瞳孔成形术、眼前段异物取出、浑浊晶状体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手术前后伤眼的视力进行比较,并分析角膜伤口位置与视力恢复的关系.结果 术后1月角膜创口全部愈合.80%病例随访1 a,未见交感性眼炎发生.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位于中央和鼻侧的角膜伤口对患者术后视力的影响大.结论 对于角膜穿通伤,及早处理并重建眼前段结构是大限度保留或恢复视功能的关键.

  • 创伤性休克大鼠肝脑组织TNF-α的表达

    作者:矫强;郭竹英;徐芒华;徐旨梅;王世婷

    目的 建立创伤性休克大鼠模型,比较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创伤性休克大鼠各脏器的表达,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股骨创伤法建立大鼠创伤性休克模型,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大鼠各脏器TNF-α和核转录因子(NF-κB)p65表达的情况.结果 各脏器TNF-α表达水平在创伤后有显著差异.结论 TNF-α在创伤性休克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在不同脏器存在着显著差异,在临床上应具体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