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运动行为与饮食干预效果分析

    作者:王凤卿;贾宏;陈卓霞;黄清清

    目的 探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运动行为与饮食干预的效果,为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运动行为与饮食习惯、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120名非酒精性脂肪肝确诊病人实施为期4个月的运动行为与饮食干预,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120名患者中,男性71人,女性49人,单纯性肥胖性脂肪肝31人,糖尿病脂肪肝38人,高脂血症脂肪肝50人,其他1人.结果干预前患者饮食控制合格与运动达标率分别为7.50%和10.83%,干预后分别升高到92.50%和90.00%(P<0.01).干预前患者高热量与高脂肪的摄入率分别为100.0%与93.75%,干预后分别降低为8.93%与17.10%(P<0.01).患者的自我保健知识、健康饮食与行为知识、疾病预防与治疗知识知晓率干预后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38名糖尿病脂肪肝患者的血糖平均值为7.2±2.2mmol/L,低于干预前的11.9±3.5 mmol/L(P<0.01);50名高脂血症患者干预后的甘油三酯为2.28±1.19mmol/L,低于干预前的2.91±1.30mmol/L(P<0.01).结论行为干预有利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 行为转变理论对促进2型糖尿病病人运动行为的效果研究

    作者:陈薇

    目的 促进2型糖尿病病人规律运动行为.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干预模式,在干预前后对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知识和规律运动行为情况进行测评和调查.结果 糖尿病患者在干预后关于运动相关知识得分以及规律运动行为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运用行为转变理论能促进2型糖尿病病人运动行为.

  • 中老年女性身体自尊与运动行为关系

    作者:王毅;杨清轩;姚正宁

    目的:了解中老年女性身体自尊与运动行为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身体自尊量表及运动行为调查问卷,对中老年女性身体自尊水平及以广场舞运动为代表的体育运动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参加广场舞运动的中老年女性除相貌吸引力(t=-0.506,P<0.001)外,身体吸引力(t=5.464,P<0.001)、身体状况(t=7.019,P<0.001)、身体重量(t=4.048,P<0.001)、身体素质(t=9.879,P<0.001)、性吸引力(t=6.723,P<0.001)得分显著高于不参加运动的女性;参加广场舞运动的中老年女性身体吸引力、身体状况、身体重量、身体素质和性吸引力与周运动天数、单次运动时间、周累计运动时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559,P<0.001).结论:经常参加广场舞运动的中老年女性较不常参加的具有较高的身体自尊,广场舞运动的参与度与身体自尊存在正相关性.身体自尊水平可以预测中老年女性体育运动的参与意愿,体育运动会影响身体自尊.

  • 经络操群组运动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陈雅娟;沈勤;叶会玲;陈国伶

    目的 探讨经络操群组运动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在2个社区开展中医经络操运动干预6个月,其中1个社区为实验组,采用经络操群组运动干预,另1个社区为对照组,采用个体运动干预.运动干预前后采用运动行为自我评价、生活质量量表(DMQLS)评价两组患者运动行为和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行为自我评价、DMQL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运动行为得分(37.00±8.367)分,DMQLS的生理、心理、社会、满意度纬度和总分分别为(51.33±4.358),(51.13±3.937),(50.70±3.098),(50.13 ±3.902),(249.30±8.918)分;对照组各项得分分别为(31.00±9.229),(47.93±1.946),(47.27±2.212),(46.63±2.684),(46.63±2.812),(234.03±6.139)分;干预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38,3.902,4.690,5.434,4.441,7.732;P<0.05);实验组运动干预后生活质量除疾病维度外其他维度和总分均较干预前高,对照组除疾病、满意度维度外其他维度和总分较干预前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络操群组运动干预能更有效地改变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行为、提高其生活质量.

  • ICU老年患者心脏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护理对策

    作者:蔡晶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心脏手术患者亦逐年增加,老年心脏手术后精神异常早期发病率很高[1],尤其在入住ICU的患者中,老年患者的比例已超过50%[2]。术后精神异常首先于1834年由Dupuytren报告[3]其在临床上并不少见[4]。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Postoperative Mental State Changes)是指老年人在术后数天内发生的一种可逆的和波动性的急性精神紊乱综合征,它包括意识、认知、记忆、定向、精神运动行为以及睡眠等方面的紊乱[5]。精神障碍的出现,早发现于老年病人心脏手术后,可导致延迟康复,其他并发症的增加,以及住院天数的延长和治疗费用的增加。为预防及减少ICU老年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现对其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综述如下。

  •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饮食与运动行为的干预研究

    作者:肖又姑;熊昌清;罗红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饮食与运动行为的干预策略,旨在使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与运动行为习惯,全面降低影响预后的不利因素.方法 采取健康教育方法,用食品交换法控制患者饮食,用能量代谢当量值控制运动量,指导患者记生活日记等,干预3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92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干预前饮食控制和运动不合格者分别占92.4%与89.1%,高热量与高脂肪的摄入分别者占100.0%与94.1%;干预后高热量与高脂肪摄入减少,运动量增加,体重减轻,血糖、血脂值降低,健康意识增强.结论 行为干预有利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降低对患者预后不利的影响.

  • 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

    作者:李旭东;刘兴洲

    人类睡眠由快速眼动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睡眠组成.REM睡眠具有2种类型特征性表现:(1)持续性(tonic)睡眠,见于全部REM期睡眠中,表现为肌张力消失,低波幅脑电图,较高的唤醒阈,体温易变性,海马θ节律;(2)位相性(phasic)睡眠,间断出现在REM期睡眠,表现为快速眼球运动,肢体肌肉抽动,自主神经活动改变(心脏和呼吸),桥脑膝状体-枕部棘波.梦主要出现在REM期睡眠.正常情况下,REM睡眠、NREM睡眠和清醒3种状态以固定的模式循环;在某些睡眠障碍中,其中一种状态的一种或多种成分可能混入另外一种状态中,产生一种分离现象.例如发作性睡病,如果REM睡眠的肌张力消失成分混入清醒状态时,发生猝倒;如果REM睡眠的肌张力消失成分持续存在,并延续到清醒状态中,则发生睡眠麻痹;如果梦出现于清醒状态,会发生睡前或睡眠幻觉.此外某些状态也可以不完整的形式出现,如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REM睡眠中肌张力消失不出现,而其他REM睡眠成分均存在[1].根据国际睡眠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ICSD),RBD的特征是REM睡眠中反复出现肌张力不消失的现象,并出现与梦的内容有关的复杂运动行为.

  • 国际抗震救援队战士下肢运动生理及运动行为的调查

    作者:王军;徐军;于增志;李大军

    目的:调查国际抗震救援队战士在冬季适应性野营拉练时下肢运动生理及运动行为改变的情况.方法:选择28名国际抗震救援队战士,在单兵负荷15kg-20kg、4天行程约100km的冬季野营拉练中,分别于行军前、行军途中(第2天,累计行程约50km)、行军后即刻(第4天,累计行程约100km)及行军结束后(自然恢复)3天,采用多频生物电阻抗人体成分分析仪和闭眼单脚站立计、纵跳计,进行了下肢水分分布、闭眼单脚站立和纵跳的测试.结果:28名受试战士平均体重67.91kg±7.06kg;平均体脂百分比17.45%±2.25%.下肢的水分分布随行军路程的增加而增加,并显著地高于基线水平(p<0.05),行军后自然恢复3天时,受试战士下肢的水分分布仍处于较高水平,且显著高于基线水平(p<0.05).结果表明,受试战士闭眼单脚站立能力随行军路程的增加呈略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行军后自然恢复3天可恢复至基线水平;受试战士纵跳能力在行军途中(第2天,累计行程约50km)有显著下降(p<0.05),此后可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结论:国际抗震救援队战士身体素质及训练素质相对较高,本次冬季适应性野营拉练训练量掌握适度,因此,受试战士在训练中虽出现下肢水分分布增加的现象,但完成闭眼单脚站立和纵跳等下肢运动行为的能力依然较好.有关液体改变情况和下肢水分分布增加的结果提示在今后同类训练科目中应注意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采取早期干预的措施,有效地防止下肢肿胀现象.

  • 北京市顺义区初中学生饮食和运动行为状况

    作者:张莹

    目的 了解顺义区初中学生饮食和运动行为现状,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所制定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对顺义区一所初中94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7%,5.6%,6.9%的中学生经常唱软饮料、吃西式快餐和吃油炸食物,38.3%的中学生存在偏食行为,78.5%的中学生能够每天吃早餐,64.8%、54.7%的中学生能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参加中等强度体育锻炼,23.3%、69.8%、12.7%的中学生每天看电视/录像、做作业、玩电子游戏时间超过2个小时,32.3%、10.4%、0.2%、0.8%、1.4%的学生采取过锻炼、节食、长时间禁食、呕吐或腹泻、未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减肥药或保健品等减肥措施.结论 应在学校积极开展学生营养、科学体育锻炼、控制体重与科学减肥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运动手环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行为的影响

    作者:曹创;黄梅;汪璐璐

    目的 研究运动手环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行为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100例2015年5月—2016年5月该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由医护人员指导其进行日常运动干预,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发放运动手环,采用运动手环记录干预.记录所有患者在入组时、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监测FBG、TC、TG、HDL-C、LDL-C、HbA1c等代谢指标、日均运动步数以及低、中、高等不同强度的运动时间,比较观察患者运动行为的变化.结果 ①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除TC外,试验组FBG、TG、HDL-C、LDL-C、HbA1c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显著;对照组患者有一定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期组间比较,6个月时,除TC外,试验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日均运动步数为(4298±628)步,显著高于对照组(2904±525)步,总运动时间为(76.4±6.8)h,显著长于对照组(45.9±7.5)h,不同强度的运动时间也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手环干预可显著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依从性,提高其运动强度,对病情有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黄连水提物对秀丽隐杆线虫毒性效应评价

    作者:苗祥贞;张潇;袁炎炎;张亚丽;高简;刘永刚;谭鹏

    目的 评价不同质量浓度黄连水提物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效应.方法 制备黄连水提物,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通过测定不同质量浓度的黄连水提物对秀丽隐杆线虫死亡率、长寿命与半数致死时间、个体发育、产卵数和运动行为的影响,评价黄连水提物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效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黄连水提物0.5、1.0、2.5 mg/mL可使秀丽隐杆线虫的死亡率显著提高(P<0.01),长寿命与半数致死时间显著降低(P<0.01);在个体发育方面,黄连水提物1.0、2.5 mg/mL能显著抑制线虫生长(P<0.01);生殖行为方面,3个质量浓度的黄连水提物均能显著降低秀丽隐杆线虫产卵数(P<0.001),且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在运动行为方面,3个质量浓度的黄连水提物均能显著降低秀丽隐杆线虫头部摆动频率(P<0.01),黄连水提物0.5、1.0 mg/mL组线虫身体弯曲频率无显著性差异,黄连水提物2.5 mg/mL组线虫身体弯曲频率极显著降低(P<0.01);3个质量浓度的黄连水提物组线虫向前摆动、向后摆动和Omega/U摆动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黄连水提物对秀丽隐杆线虫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为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评价黄连不同炮制品毒性提供了依据,为中药毒性的生物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步态分析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辉;吴海山

    人体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解剖结构、神经支配以及病理学上的差异,每个人的步态都不尽相同.然而人类存在共同的解剖结构和牛理组成,其运动行为又非常相似,人体存在着循环往复、高度自主的运动模式,表现为躯干和肢体有节奏的交互式运动.

  • 医学院校研究生运动行为与身体机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方海涛;梁小华

    本文利用SPSS16.0中的二元定距变量分析,对北京市四所医学院校研究生进行随机抽样研究,发现不同运动行为对身体机能有着较大影响,即周运动频度与两项身体机能评价指标存在不同的相关性;周运动时间总量与身体机能两项评价指标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运动行为调查分析

    作者:杨泉;陈红宇;李瑛;张彦超;刘丽

    目的: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运动行为状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3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运动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结果:85.82%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运动前没有携带糖尿病卡片和食物;半数以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运动前没有穿宽松的衣服和鞋袜、没有做到每周运动至少3~5次、未做到每次运动30 min以上;70%以上的患者未做到餐后1h进行运动、运动前热身及运动后做整理运动,且未达到适宜的运动量;97.01%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未做到运动前后监测血糖.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无论在运动治疗的安全性,还是在运动治疗的合理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要加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运动治疗教育的力度.

  • 原发性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陈祥文;梁烨;李近都(通讯作者);李天资

    临床上将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动脉收缩压≥140 m m H g (18.7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12.0 kPa),又找不到导致高血压原因的患者称为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 PH)或高血压病[1],将动脉管腔内出现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病变的患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atherosclerotic plaque,AP)[2]。PH和AP均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发病原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与肥胖、吸烟、酗酒、精神紧张、脑力劳动、缺乏运动行为密切,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和终末期肾病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等特点[3]。目前我国居民P H和A P发病率和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居民的生命健康,防治任务严峻[4],理顺两病的内存关系,对提高防治效果有益,现综述如下。

  • 对血脂异常病人实施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运动行为干预研究

    作者:祝让放;付伟;陈玉佳

    [目的]评价与行为阶段相匹配的干预措施改变血脂异常病人运动行为的效果.[方法]选择处于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承诺阶段的80例血脂异常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进行类实验研究.干预组接受血脂异常健康教育、与运动阶段相匹配的干预措施;对照组接受血脂异常健康教育、WHO公布《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和每月1次电话随访.干预前、后收集运动变化阶段、运动量、身体形态指标等数据资料.[结果]干预后两组运动阶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运动改变方法(意识觉醒、情绪缓释、自我再评价、社会解放、替代行为、强化管理、自我解放、刺激控制)使用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运动自我效能、运动决策平衡、轻度运动、中度运动、运动行为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阶段相匹配的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病人轻度运动量、中度运动量,且效果优于常规干预措施,能提高运动自我效能、自觉运动利益、运动改变方法的使用频率,降低自觉运动障碍,且效果优于常规的运动行为干预;两种干预措施均能帮助病人控制体重、体重指数、血脂指标.

  • 对门诊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饮食与运动阶段式护理干预的研究

    作者:吕晓春;王爱红;赵新娜;任翠仙

    代谢综合征(MS)是指在个体中多种代谢异常情况集结存在的现象,如高血压、血脂紊乱、高血糖、肥胖等[1],也是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直接导致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造成死亡.近年来,MS患病率急剧增加,给病人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尽管MS患病率高,危害大,但早期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可明显减轻其危害,甚至完全防止MS的发展.本研究运用行为转变理论模式(TTM)对84例门诊MS高危人群饮食及运动行为进行阶段式干预,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 青少年饮食、运动及减肥相关行为调查

    作者:张世伟;卢立新;杨文娜;高仙;甄媛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饮食、运动和减肥相关行为状况,为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活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西城区9所中学共2 00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青少年经常喝软饮料、吃甜点心、吃西式快餐和吃油炸食物的比例分别为3.14%,31.04%,6.93%和7.47%;存在偏食行为的比例为41.49%;能够经常喝牛奶和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61.04%和73.32%.能够经常参加日常.体育锻炼、参加中等强度体育运动、步行或骑车30 mill~的比例分别为60.46%,47.11%和56.60%;每天看电视/录像、做课外作业、玩电子游戏、上网时间>2 h的比例分别为28.59%,68.57%,21.39%和21.27%.认为自己休重偏重的学生占43.00%,采取过减肥措施的比例为76.08%,认为自己偏重的学生中采取过Ⅱ区吐、禁食、肥用减肥药品等减肥措施的比例分别为1.9%,3.71%,1.97%.结论 积极开展学校营养教育,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和运动行为,促进学生健康有重要意义.

  • 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在中枢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刘世文;段长秋

    背景:互动节拍技术也称为毫秒级节律反馈技术,是神经可塑性的理论支撑的康复治疗技术之一,关注大脑内部毫秒级节律反馈情况对了解神经认知及运动产生的机制是必要的.目的:综述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在中枢神经康复中的应用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1至2016年)、Medline(1989至2016年)及Imedpub(2015至2017年)数据库.检索词分别为:"毫秒级节律反馈、互动节拍器 、认知、运动行为"和"Millisecond rhythm feedback,Cognition,motor behavior"等,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从脑定时功能的理论基础研究、毫秒级节律运动技术对脑定时功能的影响机制、该技术的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归纳并评价.结果与结论:共纳入26篇文章.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是针对改善大脑行动计划和加工能力障碍评价和治疗的方法:①在机制研究方面,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可提升白质纤维束处理信息的速度和效率,能够增强注意力控制系统机能,达到改善脑组织时间节律紊乱的目的;②在临床应用方面,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主要针对儿童学习障碍、成人颅脑损伤性认知障碍以及脑卒中偏瘫改善明显;③技术特点: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是在传统的中枢神经康复训练模式基础上,强调律动性康复训练,值得未来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 糖尿病患者运动行为的干预策略与效果评价

    作者:罗红;朱红艳;龚建;刘学菊;肖又姑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作用在于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消除胰岛素抵抗,促进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1].

4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