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 상해교통대학학보(의학판)

  • 主管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影响因子: 0.82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8115
  • 国内刊号: 31-2045/R
  • 发行周期:
  • 邮发: 4-338
  • 曾用名: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杂志;上医学报杂志
  • 创刊时间: 195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陈国强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伴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姚冬婷;杨程德;丁慧华;应春妹

    目的 分析临床感染性心内膜炎(IE)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9例确诊为IE的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NCA,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ANCA阳性组和阴性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一般情况、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指标和受累瓣膜等),并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39例IE患者中,13例ANCA阳性,阳性率达33.3%,均为PR3-ANCA阳性;26例为ANCA阴性患者.37例患者为自然瓣膜心内膜炎,其中34例有器质性心脏病,3例无基础心脏疾病.ANCA阳性组和阳性组间各种易感因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贫血(66.7%)、脾脏肿大(38.5%)、肾病变(28.2%)、关节肿痛(23.1%)、下肢水肿(17.9%)等,其中ANCA阳性组患者下肢水肿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38.5% vs7.7%)(P<0.05).实验室检测指标显示,所有患者出现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现象,89.7%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加快,66.7%的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下降,53.8%的患者出现蛋白尿,50.0%的患者出现血尿,但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患者进行了血培养,其中15例(40.5%)血培养阳性,ANCA阳性组血培养阳性率高于阴性组(69.2%vs 25.0%)(P<0.05).共分离出17株致病菌,其中14株为链球菌.ANCA阳性组3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被误诊为ANCA相关小血管炎(AAV);阴性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ANCA在IE中有一定的阳性率,临床上将IE误诊为AAV存在一定的比例.因此,IE伴ANCA阳性的现象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 血栓弹力图与活化凝血时间评价PCI术中普通肝素效果的比较研究

    作者:侯旭敏;戴锦杰;韩文正;仇兴标;方唯一

    目的 采用血栓弹力图(TEG)和床旁活化凝血时间(ACT)方法,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进行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凝血功能的测定,评价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相关性.方法 对36例稳定性冠心病拟行择期PCI术的患者,术前予以100 U/kg普通肝素(UFH)静脉注射.分别于PCI术前以及UFH注射后5 min和30 min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ACT和TEG反应时间(TEG-R);并检测PCI术前及术后6、24、72 h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和血常规指标(PLT、RBC、Hb).结果 UFH注射后5 min,ACT和TEG-R均较基线水平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UFH注射后30 min,ACT明显缩短(P<0.001),而TEG-R仍保持在较高水平(P>0.05).PCI术后6h,PT、APTT、RBC和Hb值均较基线水平有明显变化(P<0.05或P <0.001),但于术后24 h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P >0.05);PLT水平在上述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EG-R与ACT呈现高度曲线相关关系(P <0.001).结论 与ACT比较,TEG-R可以更敏感地检测出残余UFH量;提示TEG检测是评价PCI术中UFH效果敏感且有效的手段.

  • 单眼或双眼白内障手术对患者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左磊;张剑虹;邹海东;傅浩勤;费新峰;许薇琦

    目的 分析单眼或双眼白内障手术对患者术后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影响.方法 以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258例白内障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73.16±10.79)岁.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采用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LVQOL)对单眼手术患者(Ⅰ组,n=136)和双眼手术患者(Ⅱ组,n=122)进行生活质量调查,计算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VRQOL)得分,并进行组间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VRQOL得分、双眼加权平均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年龄、受教育时间、性别构成、全身和眼部伴发疾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Ⅰ组和Ⅱ组双眼加权平均logMAR视力提高值分别为(0.42±0.38)和(0.63±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两组间VRQOL得分提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在对影响总体病例术后VRQOL得分提高的多因素分析中,手术眼别(单或双)的P值为0.054.结论 在具有高伴发疾病负荷的老年患者中,双眼或单眼白内障手术均能使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二者没有显著差异.

  • 126例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张凤春;唐雷;马越;任芳;王红霞;徐迎春

    目的 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临床上9例pPNET患者及文献报道的117例pPN E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PNET患者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临床特征及治疗状况.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126例pPNET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61例,平均年龄(29.90 ±16.06)岁;其中,Ⅰ期患者35例(27.8%),Ⅱ期患者53例(42.1%),Ⅲ期患者11例(8.7%),Ⅳ期患者27例(21.4%);共11O例接受手术治疗,肿瘤完全切除者88例,12例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32例(25.4%)患者接受辅助放疗;61例(48.4%)接受辅助化疗,47例患者接受一线化疗,其中37例进行二线及二线以上挽救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19.0个月,复发52例,死亡38例;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4.8%、15.9%和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分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完全性手术切除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综合治疗是pPNET的主要治疗方法,完全性手术切除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837例临床分析

    作者:郭正华;张昱程;楼晓楼

    目的 探讨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合理性及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急性胆囊炎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患者(LC组,n=837)和开腹胆囊切除术(OC)治疗患者(OC组,n=185)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时间,将LC组患者再分为急性组(n=679,发病时间≤72 h)和亚急性组(n=158,发病时间>72 h).对LC组与OC组、急性组与亚急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中转开腹情况(中转率)、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等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与OC组比较,L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VAS较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亚急性组比较,急性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中转率较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胆囊炎患者实施LC安全可行,发病72 h内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更高.

  • 阿霉素肾病大鼠凋亡相关基因FADD和APAF1启动子DNA甲基化的变化

    作者:刘剑;仲芳;徐丽梨;周桥;卢颖;郝旭;王伟铭;陈楠

    目的 探讨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DNA甲基化的变化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1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阿霉素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阿霉素肾病组大鼠分别于首次和1周后阴茎静脉注射5 mg/kg和2.5 mg/kg阿霉素造模.于造模后8周经腹主动脉采血,处死大鼠并留取肾脏组织.对两组大鼠血肌酐(Crea)、血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ALB)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等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TUNEL染色观察大鼠肾小管和肾小球细胞凋亡情况;采用Real-Time PCR技术经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析法对两组大鼠肾皮质Fas相关死亡区(FADD)和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启动子DNA甲基化进行检测,Real-Time PCR检测FADD 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阿霉素肾病组大鼠Crea、BUN和UACR显著升高(P<0.05或P<0.01),ALB明显降低(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阿霉素肾病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明显,毛细血管受压,球囊粘连;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间质增生、炎症细胞浸润.TUNEL染色细胞凋亡检测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阿霉素肾病组大鼠肾小管和肾小球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1).HRM分析法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阿霉素肾病组FADD启动子DNA呈较高程度的 甲基化,FADD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 在阿霉素肾病大鼠中,FADD基因启动子检测序列DNA甲基化程度增高,但其可能并非为影响FADD mRNA表达的主要因素.

  • PML/RARα抑制GADD45A的转录表达

    作者:饶玉清;王侃侃;张济

    目的 研究异常转录因子PML/RARα对GADD45A的转录调控机制,为进一步阐释PML/RARα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运用ChIP-PCR技术研究PML/RARα与GADD45A的结合情况;采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PR9细胞中GADD45A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PML/RARα融合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利用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在H1299细胞中过表达PML/RARα和p53蛋白,研究PML/RARα与p53对GADD45A的共调控关系.结果 PML/RARαChIP-qPCR结果显示:PML/RARα特异性抗体能够富集GADD45A基因功能区第3个内含子区的DNA片段,而非特异性IgG不能够富集;在PR9细胞中发现GADD45A mRNA表达水平与PML/RARα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说明在PR9细胞中PML/RARα融合蛋白能够抑制GADD45A的表达;在H1299细胞中单独转染野生型p53表达质粒后,GADD45A在mRNA水平显著上调,而共转染PML/RARα和野生型p53表达质粒后,PML/RARα能够显著抑制p53对GA DD45A在mRNA水平的上调作用(P<0.01).结论 PML/RARα能够结合在GADD45A第3个内含子区域并抑制其转录表达.GADD45A同时也是p53的靶基因,PML/RARα与p53对GADD45A有共调控关系.PML/RARα能够抑制p53对GADD45A的转录激活效应.

  • 十溴联苯醚孕期暴露对雌性子代大鼠生殖发育的影响

    作者:梁辰;何晓雯;谢欣;田英;周义军;施蓉;高宇

    目的 观察十溴联苯醚(BDE-209)孕期暴露对雌性子代大鼠生殖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24只SD孕鼠随机分为BDE-209低剂量(100 mg·kg1·d-1)组、BDE-209中剂量(300 mg·kg-1·d-1)组、BDE-209高剂量(900 mg·kg-1·d-1)组和对照组(玉米油),每组6只.在雌性子鼠出生后第4天(PND4)、PND10、PND16、PND21、PND30和PND40时测量体质量、身长和尾长;在PND16和PND21时测量肛殖距;分别于PND21和PND40时处死1只雌性子鼠检测血清雌二醇水平;PND40时计算卵巢、肝脏和肾脏脏器系数,观察卵巢质量及病理变化.结果 BDE-209高剂量组雌性子鼠体质量、身长和尾长在部分生长发育时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ND21时,BDE-209低剂量组雌性子鼠肛殖距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PND40时,BDE-209中剂量组次级卵泡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PND21和PND40时,各组雌性子鼠血清雌二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E-209孕期暴露可影响雌性子代大鼠的生殖发育.

  • 3.0T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对颅脑爆震伤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朋;吕国士;韩峰;许克宁;王海辰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序列对兔颅脑爆震伤早期非出血灶、白质纤维束损伤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作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以30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建立颅脑爆震伤模型,伤后常规进行CT、磁共振成像(MRI)、DWI和DTI扫描,采用Functool 2后处理技术对感兴趣区域进行量化分析;观察颅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并与其同一层面DWI和DTI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只实验兔中,6只CT、T1WI和T2WI序列显示脑内无异常信号影,其中2只DWI未发现任何异常低信号;在其余24只实验兔,CT仅见脑内积气影;MRI常规序列检出非出血灶,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序列显示亮白高信号影.DWI序列共检出非出血灶189个,分别呈现点状(28.5%)、片状(54.0%)和线样(17.5%)高信号影,边缘清晰.DWI序列检出非出血灶数目显著多于常规T1WI和T2WI序列(P<0.01).DTI显示感兴趣区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降低,内囊区降低尤为显著(P<0.01).大脑半球白质和脑干ADC值、FA值降低程度与实验兔的生存时间呈线性相关(r=0.53,P=0.05;r =0.13,P=0.03;r=0.0.25,P=0.04;r=0.27,P=0.02).结论 对于兔颅脑爆震伤,DWI对非出血灶,尤其对小片状非出血灶的检出率较高;DTI可通过测定ADC值和FA值的降低程度在预后评估中发挥作用.

  • 谷氨酰胺对脓毒血症大鼠肠淋巴液抑制RAW264.7细胞分泌功能作用的影响

    作者:梁梦凡;王学敏;薛瑛;江伟

    目的 研究静脉注射谷氨酰胺(Gln)对脓毒血症大鼠肠淋巴液抑制RAW264.7细胞分泌功能作用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脓毒血症组(CLP)和Gln组,每组10只.取CLP组和Gln组大鼠,以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脓毒血症模型,术后10 min内Gln组经尾静脉注射Gln 0.75 g/kg,Sham组和CLP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取5只大鼠引流肠淋巴液,另5只于术后6h时采集血样.将各组淋巴液分别与RAW264.7细胞共孵育4h,收集培养上清液.ELISA法测定肠淋巴液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浓度,比色法检测肠淋巴液Gln及血浆D-乳酸浓度.结果 CLP组和Gln组肠淋巴液中TNF-α和IL-6的含量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5);CLP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IL-6的浓度显著低于Sham组(P<0.05),而Gln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浓度显著高于CLP组(P<0.05).三组肠淋巴液中Gln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ln组血浆中D-乳酸浓度明显低于CLP组(P<0.05).结论 脓毒血症大鼠肠淋巴液对LPS激活后的RAW264.7细胞分泌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Gln能部分减轻该抑制作用.

  • p38 MAPK信号通路在B7H1-Ig融合蛋白诱导Tr1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作者:邵晓轶;周芸;路丽明;马妍慧;杨志强;周光炎

    目的 探讨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在B7Hl-Ig诱导Ⅰ型调节性T细胞(Tr1)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以预包被而固相化的小鼠B7H1-Ig融合蛋白加抗CD3单克隆抗体(单抗)刺激新鲜分离的C57BL/6小鼠初始CD4+ CD62L+T细胞,诱导其向Tr1细胞分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MAPK信号通路(ERK1/2、p38 MAPK、JNK)的活化状况.在B7H1-Ig开始刺激时分别加入ERK1/2、p38和JN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SB203580和SP600125,分别采用ELISA法、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检测抑制MAPK信号对B7H1-Ig刺激的CD4+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分泌格局、功能及Foxp3表达的影响.结果 B7H1-Ig联合抗CD3单抗激活并诱导一群IL-10+ IFN-γ+IL-5+ IL-4low/-IL-2low/-Foxp3-Tr1细胞,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发挥免疫抑制功能.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B7H1-Ig可激活CD4+T细胞中的p38 MAPK信号通路,对ERK1/2和JNK信号通路无明显影响.抑制p38 MAPK活性,可使B7H1-Ig诱导的CD4+T细胞IL-10和IL-5的分泌减少、免疫抑制功能减弱,促进B7H1-Ig刺激的CD4+T细胞向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结论 p38 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或抑制是参与调控由B7H1-Ig诱导的Tr1细胞分化及其与CD4+ CD25+ Foxp3+ Treg之间相互转化的重要分子机制.

  • 生命早期高脂暴露与代谢综合征

    作者:石文;杨科峰

    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可能源自于机体生命早期高脂暴露,进而在代谢等多方面产生程序化影响.该文对生命早期高脂暴露影响成年后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高血压和肥胖等疾病发生的动物实验证据进行综述.

  • MicroRNAs对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建兵;张俊峰

    微小RNA(miRNAs)主要通过非完全匹配的方式结合靶mRNA 3’-UTR区域使mRNA降解、抑制或激活,以调控体内超过30%的基因表达,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中广泛发挥作用.血管新生是心脏血管重构的必要环节.在microRNAs家族中,miR-210、miR-424等可促进血管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miR-126不仅在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以及炎症反应中作用独特,而且在调节血管新生过程中也有显著作用;miR-221、miR-222、miR-92a及miR-24则具有抗血管新生的属性.因此,进一步研究microRNAs对血管新生的作用,探讨血管新生治疗的新途径对于心肌缺血后血管新生以及血管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与母胎免疫耐受的关系

    作者:董倩;李卫平

    Th17细胞是不同于Th1和Th2的新型辅助T细胞亚群,以分泌白介素17(IL-17)为主要特征,在防御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介导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促炎症Th17细胞与免疫抑制性调节性T细胞(Treg)之间的平衡紊乱在打破母胎免疫耐受及导致病理妊娠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文章就Th17细胞和Treg与母胎免疫耐受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核素报告基因显像在基因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潘昱;张一帆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方法,展示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基因治疗中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实现在活体条件下对治疗基因的定位及表达进行监测和评估.放射性核素报告基因显像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无创、灵敏的活体内监测基因表达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优点,并可进行深部组织显像和重复显像,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就放射性核素报告基因显像用于监测基因治疗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进行综述.

  •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证研究

    作者:陈莉;张国栋;袁晓燕;汤丽;富冀枫

    目的 了解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上海交通大学2006-2009年毕业的622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中,按照就业主要聚集地区和分布单位,抽取在上海地区26家医院就业的415名研究生,由医院的人事主管或科室领导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包括职业价值观、专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身心素质和科研能力5个方面)进行评判,并与毕业生的自我评价结果作配对比较.结果 用人单位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较低的依次是批判性思维能力(21.62%)、创新能力(36.0%)和相关学科知识(36.04%);用人单位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与毕业生的自我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人单位注重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毕业生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用人单位对是否为独生子女、居住地、本科毕业院校的毕业生质量评价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证因子分析得出4个公因子,分别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迁移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结论用人单位认为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足、相关学科知识薄弱.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预期目标存在差异,是否为独生子女、城乡差异、本科毕业院校等因素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影响.评价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可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迁移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价值观4个方面展开.

  • 后抗生素时代我们如何征服细菌?

    作者:郭晓奎

    耐药性“超级细菌”的出现,将使我们重新步入无抗生素可用的时代,即“后抗生素时代”.面对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寻找新的抗菌药物及治疗方案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文章阐述新型抗生素、抗菌肽、噬菌体和中药制剂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前景,为后抗生素时代针对耐药细菌,特别是超级细菌的抗感染药物的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耐药 细菌 控制
  • 结核分枝杆菌微进化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姚玉峰

    近十年来,在国内众多科研机构的努力下,对结核病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获得了国际认可.但有关结核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日益严重的耐药问题仍然是我国结核病防控的瓶颈.因此必须加强结核病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并注重以临床应用为靶向的结核病研究.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组微进化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如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有毒株和无毒株的差异,发现MazG突变可能与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丧失有关.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为结核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新型的有效手段是结核病研究人员的当务之急.

  •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Rv3117的克隆表达和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

    作者:汤俊明;陈翠翠;王学才;赵俊伟;张舒林

    目的 克隆表达结核分枝杆菌Rv3117蛋白,并进行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核分枝杆菌Rv3117基因,克隆入pET32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32a-Rv3117,转化入大肠埃希菌BL21(E.coli) plysS(DE3),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镍柱亲和纯化,通过SDS-PAGE鉴定其表达情况;以目的蛋白免疫C57BL/6小鼠血清并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Rv3117,获得纯化的目的蛋白,其在E.coli BL21 plysS(DE3)中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48 100)与预期相符.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在目标位置有阳性条带.结论 成功克隆结核分枝杆菌重组蛋白Rv3117,其能够诱导C57BL/6小鼠的免疫应答.

  •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研究

    作者:李永丽;应春妹

    目的 探讨院内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同源性及其介导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临床分离81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的12种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PCR技术检测临床菌株β-内酰胺类水解酶基因及3个外排系统AdeABC、AdeIJK及AdeFGH的主要结构基因的携带情况,比较其在亚胺培南耐药组和敏感组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81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的12种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低(30.9%),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53.1%,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60%.81株鲍曼不动杆菌PFGE分型主要为A、B、C、D、E、F、G共7型,其中A型为主要流行株.所有菌株中均携带OXA-51基因,未检测到OXA-24、OXA-58、VIM-1及VIM-2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AmpC、OXA-23与IMP-1的检出率分别为83.9% (68/81)、71.6% (51/81)和54.3% (44/81),外排泵基因adeB、adeJ与adeG的检出率分别为77.8%(63/81)、92.6% (75/81)和90.1% (73/8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β-内酰胺酶基因AmpC(x2=8.9,P<0.05)与OXA-23(x2=28.05,P<0.05)及外排泵基因adeB(x2=9.5,P <0.05)与adeG(x2=5.20,P<0.05)在亚胺培南耐药组和亚胺培南敏感组中的分布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严重且存在院内流行,主要为A型流行株.β-内酰胺酶基因Amp-C、OXA-23的产生及主动外排系统AdeABC及AdeFGH在介导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药物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

  •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ESXO的重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评估

    作者:封莉;叶娟;王凤平;赵俊伟;吴兴福;张舒林

    目的 评估结核分枝杆菌(MTB)重组特异性抗原ESXO在大肠埃希菌中的高效表达,并评价其免疫原性.方法 采用常规分子克隆方法获得MTB重组蛋白ESXO.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84份确诊结核病(TB)患者血清和48份健康人血清中相应的抗结核ESXO抗体水平,评价血清学抗原活性,并与结核早期分泌蛋白ESAT-6和CFP-10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重组特异性抗原ESXO在大肠杆菌中获得成功表达,其在E.coli BL 21 plysS (DE3)中以可溶性和包涵体两种形式存在,相对分子质量(27 300)与预期相符,血清学抗原活性评估结果显示其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4.0% (45/48)和32.1%(27/84),特异度与ESAT-6和CFP-10相当,敏感度高于ESAT-6.结论 结核特异性抗原ESXO有望成为新的TB诊断与疫苗设计的候选抗原.

  • 结核分枝杆菌Mtub-39位点多态性与下游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作者:周爱萍;徐志弘;孙青;姚玉峰;吴兴福

    目的 分析结核分枝杆菌(MTB)北京型菌株及非北京型菌株5个有明显差异的MTB散在分布重复单位(MIRU)位点,研究其多态性与下游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5个MIRU位点(ETR-C、Mtub-30、Mtub-39、MIRU-27、MIRU-40)下游相邻基因启动子区域.通过PCR方法扩增该区域并与分枝杆菌启动子探针载体pMC210连接,重组质粒测序正确后,用电穿孔方法转化耻垢分枝杆菌mc2155.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报告基因lacZ的转录水平,验证MIRU位点多态性对其下游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Mtub-39位点核心区域内含有其下游基因的启动子.成功构建了分别带有1、3、5个拷贝重复序列的Mtub-39位点的重组质粒.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有多态性的Mtub-39位点(pMC210-Mtub-39-N158、pMC210-Mtub-39-N139及pMC210-Mtub-39-N146)对报告基因lacZ的转录调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 5).结论 Mtub-39位点的多态性能明显影响下游基因启动子的活性进而调节其表达.

  • 院内感染艰难梭菌的毒素检测及核糖体分型研究

    作者:章黎华;董丹凤;江岑;彭奕冰

    目的 了解艰难梭菌临床分离株的毒力情况,并运用核糖体分型技术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采集住院腹泻患者的未成形粪便标本,无水乙醇处理后接种CDMN选择培养基行艰难梭菌分离培养,并通过革兰染色、耐氧试验和凝集试验行菌落鉴定;提取菌株DNA,选择特异性引物用PCR法扩增毒素基因tcdA和tcdB;核糖体分型针对细菌基因组16S~23S rDNA间区序列进行扩增,并根据电泳带型的多态性实现分型.结果 共计分离得44株艰难梭菌,3种毒素型分别为A+B+型、A-B+型和A-B-型,分别占 57% 、34%和9%;18种核糖体型中以R8 型和R4 型为主,分别占 20%和18%.结论 本研究临床分离的艰难梭菌菌株中,毒素型以A+B+型为主,核糖体分型存在相对优势的型别;无证据提示存在院内艰难梭菌感染的暴发流行.

  • 细菌泛基因组学的研究

    作者:庄绪冉;朱泳璋

    细菌是自然界中古老的生物种群之一,不同菌种之间甚至是同一种菌的不同株系之间也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表型特征上具有明显分化,这些分化的遗传基础主要源自菌株之间的基因组遗传信息的差异.为了更全面地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细菌种内个体间的遗传多样性,进一步探寻个体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和个体间表型差异的遗传基础,科学家提出了细菌泛基因组学的概念,该文对细菌菌种遗传多样性的形成机制、泛基因组的研究策略及其在细菌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等作一综述.

  • 大肠埃希菌中λ-Red同源重组系统介导的trp和yfp基因融合表达的研究

    作者:陈兴;姚玉峰;周爱萍;倪进婧

    目的 为研究大肠埃希菌中色氨酸合成酶α亚基编码基因(trpA)的表达,利用λ-Red系统将trpA、黄色荧光蛋白基因(yfp)、氯霉素抗性编码基因(cat)融合片段敲入基因组中.方法将trpA、yfp、cat基因进行融合PCR,获得重组片段,转化入MG1655菌株中,利用pKD46编码的λ-Red系统将片段重组入基因组中,经PCR验证及测序鉴定正确后,荧光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表达.结果 成功获得trpA-yfp-cat重组片段,转化入MG1655菌株中获得阳性克隆,经测序鉴定正确.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细菌胞质内弥散分布黄色荧光,表明trpA-yfp融合表达片段成功地在MG1655菌株中表达.结论 运用λ-Red系统可将trpA-yfp融合片段敲入MG1655菌株基因组中原位替换trpA基因,通过观察YFP蛋白的表达间接反映trpA基因的表达,具有不改变trpA基因自身功能和细菌生长的优点,为进一步研究大肠埃希菌色氨酸合成途径奠定基础.

  • 壳聚糖季铵盐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作者:黄洁雯;陈志俊;沈隽霏;董思聪;李擎天;谭红略;郭晓奎;董珂

    目的 探讨壳聚糖季铵盐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以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对肺炎克雷伯菌的直接抑菌作用;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相关的重要基因lsrR、lsrK和gmd的表达;并以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果 干预后6h时点开始,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孔的存活菌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12 h壳聚糖季铵盐孔的存活菌计数显著低于壳聚糖组,壳聚糖季铵盐和壳聚糖对待检肺炎克雷伯菌的12h抑菌率分别为(72.6±8.0)%和(50.2±9.3)%(P<0.05).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均能上调lsrR基因表达;壳聚糖季铵盐使lsrK基因表达下调,gmd基因表达也有下调趋势.从干预后6h开始,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对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膜形成都有显著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壳聚糖组与壳聚糖季铵盐组之间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能够有效抑制肺炎克雷伯菌增殖及生物膜形成.壳聚糖季铵盐的抑菌能力强于壳聚糖,同时可影响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多个基因的表达.

  • 重组溶葡萄球菌素对烧伤创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评估

    作者:陈旭;王文奎;孟志民;王雅;邵妍妍;韦栋;樊宁远;倪语星;韩立中

    目的 评估重组溶葡萄球菌素对烧伤创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烧伤创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共171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临床烧伤常用药物万古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头孢西丁及磺胺甲噁唑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低抑菌浓度(MIC);根据头孢西丁的MIC值区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根据万古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磺胺甲噁唑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重组溶葡萄球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计算50%低抑菌浓度(MIC50)和90%低抑菌浓度(MIC90).结果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收集的17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磺胺甲噁唑、红霉素、克林霉素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9.4%、88.3%、87.1%和0,其中MRSA有146株(占85.4%).重组溶葡萄球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范围为0.015~0.5 U/mL,MIC50为<0.015 U/mL,MIC90为0.03 U/mL.结论 重组溶葡萄球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对于临床烧伤创面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重组溶葡萄球菌素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新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