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 상해교통대학학보(의학판)

  • 主管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影响因子: 0.82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8115
  • 国内刊号: 31-2045/R
  • 发行周期:
  • 邮发: 4-338
  • 曾用名: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杂志;上医学报杂志
  • 创刊时间: 195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陈国强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免疫强化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老年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营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骅;凌伟;曹晖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4例接受全胃切除术的进展期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Gln组,n=28)、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n=28)和肠外营养组(PN组,n:28),观察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天数;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第2、10天,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术后第10天,测定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百分比并计算CD4+T细胞与CD8 T+细胞的比值(CD4+/CD8+),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和IgG.结果 Gln组和EN组术后平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PN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三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的质量浓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1O天,Gln组和EN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PN组(P<0.05);术后第10天,Gln组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百分比、CD4+/CD8+及血清IgM和IgG的质量浓度均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且显著高于相同时点的EN组和PN组(P<0.05).结论 对于接受全胃切除的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在恢复和改善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同时,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 个性化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孙敏;凌霞敏;余迪斐

    目的 研究个性化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70例脑卒中康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及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个性化健康教育.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的焦虑症状;Banthel指数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生活满意度指数量表评估生活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症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AMA、Banthel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MA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Banthel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指数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干预组治疗后的HAMA评分更低,Banthel指数和生活满意指数评分更高,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早期接受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个性化健康教育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MLPA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于国鹏;齐隽;龙飞;黄驿晨;钱小强;陶炯;陈建华

    目的 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MLPA对20例ADPKD患者的PKD1基因和PKD2基因进行检测.MLPA检测结果显示单-外显子扩增或疑似扩增者采用RT-PCR检测验证;MLPA检测结果显示单一外显子缺失或疑似缺失者采用PCR检测验证,存在扩增产物者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MLPA检测显示:1例患者单一外显子缺失(PKD1 Exon40),5例单一外显子疑似缺失(PKD1 Exon1、PKD1 Exon25、PKD2 Exon8、PKD2 Exon8、PKD1 Exon25),3例单一外显子疑似扩增(PKD1 Exon6、PKD1Exon7、PKD1 Exon7).经RT-PCR检测验证,1例患者单一外显子扩增(PKD1 Exon6);经PCR检测与测序验证,1例患者单一外显子错义突变(PKD1 Exon40),1例单一外显子缺失(PKD2 Exon8).结论 MLPA为ADPKD的基因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卵巢低反应对体外受精后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的影响

    作者:马珏;孙晓溪;吴煜;顾玮;李路

    目的 探讨卵巢低反应对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IVF-ET后成功分娩的患者(≤35岁)分为两组:卵巢低反应组(获卵≤4个,n=92)和卵巢正常反应组(获卵8~12个,n=92).针对年龄、不孕类型、每日重组卵泡刺激素剂量、单胎或双胎妊娠和治疗方案(IVF/ICSI)相互配对,比较两组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癎前期的发生率以及妊娠结局.结果 卵巢低反应组与正常反应组比较,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和子癎前期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出生体质量、分娩孕周、顺产率和活产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巢低反应对经IVF-ET受孕妇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 腕管综合征与尺神经腕部卡压相关性的神经电生理学分析

    作者:刘晓琳;殷文靖;盛加根

    目的 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探讨腕管综合征(CTS)与尺神经腕部卡压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例(22腕)CTS患者(CTS组)和20名(20腕)健康成年志愿者(对照组),测量并比较两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运动传导速度、感觉远端潜伏期和运动远端潜伏期,计算并比较正中神经与尺神经感觉远端潜伏期差值,对CTS组正中神经与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TS组正中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及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均较慢(P<0.05或P<0.01),尺神经感觉远端潜伏期较长(P<0.05);两组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其运动远端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S组正中神经与尺神经感觉远端潜伏期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TS组正中神经与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802,P=0.002).结论 CTS与尺神经腕部卡压存在相关性,对CTS患者诊治时应充分考虑尺神经卡压并存的可能性.

  • PTRAS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

    作者:吴圣俊;张岚;张纪蔚;方华;张皓;梁卫

    目的 评价经皮腔内肾动脉支架成形术(PTRAS)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接受PTRAS的ARAS患者根据肾动脉狭窄程度分为A组(肾动脉狭窄50%~75%,n=10)和B组(肾动脉狭窄≥75%,n=18).统计手术成功率.随访6~18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PTRAS后肾动脉通畅情况并测量肾动脉主干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和肾功能主要指标血清肌酐(SCr)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变化.结果 28例PTRAS患者中,治疗成功27例,技术成功率为96.43%.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显示:术后肾动脉通畅,肾动脉主干PSV显著降低(P<0.05).A组PTRAS后收缩压显著下降(P<0.05),服用降压药物种类显著减少(P<0.05);B组治疗前后血压测量值和服用降压药物种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高血压疗效的获益率显著优于B组(P<0.05).A组PTRAS后SCr显著降低(P<0.05),GFR分级无明显变化,肾功能获益率100%;B组PTRAS后SCr无明显变化,GFR分级显著下降,肾功能获益率81.25%.结论 PTRAS治疗ARAS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肾动脉狭窄50%~75%的ARAS患者经PTRAS治疗后血压控制良好,肾功能主要指标较为稳定.

  • p73基因DNA甲基化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关系

    作者:张妍;高宇;王筱金;朱莎;施蓉;金萍;杨友;田英

    目的 探讨p73基因DNA甲基化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42例(年龄<15岁)初发急性白血病儿童作为病例组,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12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30例;以接受健康体检或就诊的性别、年龄匹配的123儿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性疾病)作为对照组.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儿童p73基因的甲基化状态.随机选取p73基因DNA甲基化片段与非甲基化片段样本各1例进行PCR产物序列分析.结果 病例组p73基因DNA甲基化发生率(7.7%)显著高于对照组(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p73基因缺失率分别为6.3%和4.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ALL患儿的p73基因DNA甲基化发生率为8.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机选取的2个样本的测序结果与MSP结果一致.结论 p73基因DNA甲基化可能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尤其是ALL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 前臂背侧骨间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

    作者:郭晓波;苏薇洁;朱文;马忠超;章一新

    目的 采用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和软组织缺损,观察疗效并总结皮瓣特点和手术要点.方法 收集接受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术的36例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修复部位、皮瓣设计、手术过程及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对皮瓣特点及手术要点进行讨论和总结.结果 36例患者中,皮肤和软组织缺损位于手背区24例,虎口区、手掌区和拇指区各4例.皮瓣面积小为4 cm×5 cm,大为10 cm×14 cm;血管蒂长度3.0~7.5 cm;穿支数量11~15支12例,5~10支20例,1~4支4例;术后36例皮瓣全部成活,成活率100%;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血运、弹性、质地良好,患者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前臂背侧骨间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选择,其穿支出现率稳定、手术可操作性强、皮瓣成活率高,合理的皮瓣设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研究

    作者:黄融;胡耀敏;陈雅文;刘伟

    目的 评估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不同糖耐量状态下的胰岛索抵抗状况和胰岛B细胞功能.方法 440名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分为2型糖尿病组(T2DM组,n=144)、糖调节受损组(IGR组,n=139)和糖耐量正常组(NGT组,n=157),另选取121名无糖尿病家族史、血糖异常史和妊娠糖尿病病史的糖耐量正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所有受试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以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索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作用指数(IAI)评估胰岛素敏感性,以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HOMA-β)、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AI30/AG30)、修正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MBCI)和葡萄糖处置指数(DI)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 与NGT组和NC组比较,T2DM组和IGR组的IAI明显降低,HOMA-IR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的HOMA-IR也显著高于IGR组(P<0.05);NGT组与NC组的HOMA-IR和IA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比较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为NC组>NGT组>IGR组>T2DM组,除NGT组的HOMA-β、MBCI和DI3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2型糖尿病家系中糖耐量正常的一级亲属中,未发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但已存在以早期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

  • 体外受精周期中注射hCG日雌激素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作者:陈骞;牛志宏;张韶珍;徐步芳;冯云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周期中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雌激素高水平对新鲜周期和随后的冻融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采用长方案进行体外受精(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患者移植周期资料,根据注射hCG日血清雌二醇(E2)的质量浓度分为两组:A组(E2质量浓度≥5000 pg/mL,n=154)和B组(E2质量浓度<5 000 pg/mL,n=294);其中A组患者根据首次移植时间又分为两个亚组:A1组(鲜胚移植组,n=78)和A2组(冻胚移植组,n=76).比较各组周期特征和妊娠结局.结果 A、B两组受精率、卵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4.55%)显著高于B组(1.36%)(P<0.05).A2组首次胚胎冻融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48.68%)和胚胎种植率(29.14%)显著高于A1组和B组(P<0.05).结论 E,水平升高是卵巢高反应的表现,与IVF结局没有明显关系,但患者发生OHSS的风险随之升高;对E2高水平的患者采用全胚胎冻存的方法能够获得满意的妊娠结局.

  • 健康教育路径在围手术期肺癌患者家属中的应用调查

    作者:吴雪红;杨秀木;徐淑秀;黄慧;叶枫林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围手术期肺癌患者家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17名接受手术治疗肺癌患者的家属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009年1-6月入院,n=58)和试验组(2009年7-12月人院,n=59),分别按常规方法和自行拟定的健康教育路径表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和护理技能掌握的程度、对住院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遵医嘱行为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家属在对疾病相关知识和护理技能的掌握、遵医嘱行为及对住院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住院费用较少、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肺癌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及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使患者家属能够主动参与医疗、护理过程并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促进作用.

  • HLA-DRB1和HLA-DQB1基因多态性与天疱疮的相关性

    作者:吴桂菊;张勇;朱海琴;王颖;潘萌

    目的 探讨人白细胞抗原(HLA)-DRB1和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天疱疮的遗传相关性.方法 以上海地区的58例天疱疮患者(病例组)和89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型技术(PCR-SSP)对两组HLA-DRB1和HLA-DQB1等位基因进行分型,直接计数法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并进行组间比较,以等位基因频率的比值比(OR)评价基因与疾病的关联性.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共检测到13种HLA-DRB1等位基因和5种HLA-DQB1等位基因.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病例组HLA-DRB1*14和HLA-DQB1*05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7.24%和18.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9%(P=0.000,P值的校正值Pc<0.05,OR=12.150)和6.74%(P=0.001,Pc<0.05,OR:3.238);病例组HLA-DQB1*06等位基因频率为15.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90%(P:0.003,Pc<0.05,OR=0.411).结论 HLA-DRB1*14和HLA-DQB1*05可能是上海地区天疱疮患者的易感基因,而HLA-DQB1*06则可能是保护基因.

  • 生长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矮小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于意;王伟;王莹;黄嶶;董治亚;滕月春;倪继红;肖园;王德芬

    目的 探讨人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矮小(ISS)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法,在199例ISS患儿(ISS组)和469名身高正常成人(对照组)中,对GHR基因16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和比较,筛查阳性SNP位点(特异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阳性SNP位点基因型与ISS发病风险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相关临床变量的关系.结果 在ISS组和对照组中,发现3个阳性SNP位点rs6182(P=0.027)、rs4410646(P=0.01)和rs10044169(P=0.024).①rs6182(G/T):在T显性模式下,TT和GT基因型的ISS发病风险降低(OR=0.624,95%CI:0.402~0.969,P=0.021).②rs4410646(A/C):在C显性模式下AA基因型的ISS发病风险降低(OR=0.674,95%CI:0.475-0.958,P=0.016);该位点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以CC基因型为参照,血清IGF-1与基因型AA(OR:1.011,95%CI:1.002~1.020,P:0.018)和CA(OR=1.010,95%CI:1.001-1.019,P=0.037)相关;以AA基因型为参照,血清IGF-1与基因型CC相关(OR=0.989,95%Cl:0.980~0.998,P=0.018).③rs10044169(A/C):在C显性模式下,CC和CA基因型的ISS发病风险降低(OR:0.649,95%CI:0.424~0.993,P=0.027).结论 GHR在生长激素介导的促生长效应中起重要作用,人类GHR基因的3个SNP位点可能与ISS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 CD4+T细胞内ATP含量检测在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春景;周佩军;徐达;王祥慧;邵琨

    目的 探讨CD4+T细胞内三磷腺苷(ATP)含量检测对肾移植受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的评估价值.方法 70例肾移植受者根据临床状态分为感染组(感染受者,n=20)和对照组(非感染受者,n=50),两组均采用以钙调蛋白磷酸酶抑制剂(CM)环孢素或他克莫司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采集受者外周血样本,采用ImmuKnow技术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内ATP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百分比和CD4+T细胞与CD8+/T细胞比值(CD4+/CD8+);均相酶免疫分析法测定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分析外周血CD4+T细胞内ATP含量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外周血CD4+T细胞内ATP的质量浓度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CD3+和CD8+T细胞百分比则显著升高(P<0.05);两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及环孢素和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D4+T细胞内ATP含量与外周血CD8+T细胞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r=-0.299,P=0.041),与CD4+/CD8+呈显著正相关(r=0.324,P=0.026).结论 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CNI血药浓度测定相比,CD4+T细胞内ATP含量检测能更准确地反映感染的肾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可为免疫抑制剂的调整提供依据.

  • 前列地尔对严重烧伤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作者:马玉;袁克俭;杨惠忠;乔亮;王学锋

    目的 观察严重烧伤早期应用前列地尔(Lipo-PGE,)对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 25例烧伤总面积≥50%总体表面积(TBSA)和(或)Ⅲ度烧伤面积≥20%TBSA的严重烧伤患者经随机双盲法入选Lipo-PGE1组(n=15)和对照组(n=10),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Lipo-PGE1组加用Lipo-PGE1 10μg静脉推注(1次/d,连用7 d).分别于烧伤后1、2、3、7、14d采集血样,测定抗凝血酶抗原(AT:Ag)、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P-sel)、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运用凝血分析仪描记血栓弹力图(TEG),对Lipo-PGE1组患者用药前后的TEG各项参数进行分析,评估凝血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烧伤后不同时间点的AT:Ag、AT:A、PC:A、PS:A、SFMC和P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后3、7 d,Lipo-PGE1组血小板表面P-scl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EG参数分析结果显示:Lipo-PGE1组用药前后的凝血活酶生成时间分别为(3.77±0.90)min和(4.98±0.72)min,用药后较用药前明显延迟(P<0.05).结论 严重烧伤早期应用Lipo-PGE1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栓前状态.

  • 不同刺激物对过敏性哮喘产妇脐血中嗜碱性粒细胞分泌IL-4的影响

    作者:杨玲;许以平;姚苏杭;熊瑛;祝捷;王克敏

    目的 研究不同刺激物干预对过敏性哮喘产妇新生儿脐血中嗜碱性粒细胞分泌白介素4(IL-4)的影响.方法 将源自过敏性哮喘产妇和健康产妇的新生儿脐血分为哮喘组(n=12)和正常对照组(n=16),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提纯嗜碱性粒细胞,锥虫蓝染色鉴定细胞活性.在两组提纯后的嗜碱性粒细胞中分别加入ACM缓冲液(阴性对照)、肽聚糖(PGN)、粉尘螨浸液及甘露醇,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的质量浓度.结果 细胞分选结果显示:嗜碱性粒细胞纯度为(95.64±3.15)%,回收率为(60.22±7.18)%;锥虫蓝染色显示细胞活性为(99.4±0.89)%.与阴性对照比较,经PGN、粉尘螨浸液和甘露醇刺激后的哮喘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经PGN和甘露醇刺激后,哮喘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质量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 PGN、粉尘螨及甘露醇可刺激过敏性哮喘产妇新生儿脐血中嗜碱性粒细胞IL4的分泌增加,通过诱导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2细胞的分化,参与哮喘的发生和发展.

  • COX-2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表达与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关系

    作者:肖世金;赵爱民;鲍世民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OX-2)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分子在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RS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83只BALB/c近交系小鼠分为实验组、子官腔注射对照组和正常妊娠对照组.实验组包括子宫腔人β2糖蛋白1(β2GP1)注射组(n=15)、腹腔β2GP1注射组(n=10)和皮下β2GP1注射组(n=14);子宫腔注射对照组包括子宫腔生理盐水(NS)注射组(n=10)、子宫腔无关蛋白注射组(n=6)和子宫腔佐剂注射组(n=13);正常妊娠对照组(n=15)为未行任何干预的雌雄BALB/c合笼小鼠.比较各组小鼠的胚胎丢失率、流产率和胎盘平均质量.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胎盘组织中COX-2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分子前列腺素D2(PGD2)、干扰素诱导蛋白(IP)、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PPARα)和PPARγ的mRNA表达.结果 实验组各亚组小鼠胚胎丢失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对照组(P<0.001),胎盘平均质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妊娠对照组(P<0.05).子宫腔β2GP1注射组小鼠流产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胎盘组织中COX-2、PGD2、IP、PPARα、PPARγmRNA表达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各亚组均显著低于正常妊娠对照组(P<0.05),其中子宫腔β2GP1注射组明显低于子宫腔注射对照组(P<0.05).结论 子宫腔注射人β2GP1可诱导建立符合自身免疫型RSA临床特征的小鼠模型,COX-2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分子可能在自身免疫型RSA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 含吡那地尔心脏保存液的供心保存效果

    作者:梁伟涛;Vitali Rusinkevich;臧旺福;周健

    目的 观察含不同浓度吡那地尔的心脏保存液对供心的保存效果.方法 40只SD大鼠根据供心保存方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elsior液对照组、Celsior液+0.25 mmol/L吡那地尔组、Celsior液+0.5 mmol/L吡那地尔组和Celsior液+1 mmol/L吡那地尔组(n=8).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离体心脏置各保存液中6 h,再灌注30 min,观察并比较各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收缩末压(LVESP)、左心室发展压(LVDP)、冠脉流量(CF)、左心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心室内压大下降速率(dp/dtmin)]、心肌超微结构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与Celsior液对照组、Celsior液+0.25 mmol/L吡那地尔组和Celsior液+1 mmol/L吡那地尔组比较,Celsior液+0.5 mmol/L吡那地尔组大鼠供心LVESP、LVDP、CF、dp/dtmax和dp/dtmin显著提高(P<0.05),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5),且心肌细胞和线粒体结构较为完整.结论 与单纯Celsior心脏保存液相比,含0.5 mmol/L吡那地尔的Celsior心脏保存液能减少供心保存后心肌细胞的凋亡,促进心功能的恢复,改善供心低温保存的效果.

  • 尿毒症患者血清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作者:李聪;郝旭;周桥;卢颖;王伟铭;陈楠

    目的 探讨尿毒症患者血清干预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以尿毒症患者和正常健康者血清(体积分数均为25%)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尿毒症血清组和正常血清组,n=10)24 h,设立空白对照组.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内白介素8(IL-8)、内皮素1(ET-I)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mRNA表达;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IL-8和ET-1的质量浓度,硝酸盐还原法检测一氧化氮(NO)浓度.以不同体积分数(10%、15%、20%、25%)的尿毒症患者血清处理HUVEC 24 h,MTS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和正常血清组比较,尿毒症血清组HUVEC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核固缩、边缘化,胞质浓缩;尿毒症血清组细胞凋亡率为(55.59±5.21)%,显著高于正常血清组的(12.20±6.20)%和空白对照组的(0.38±0.31)%(P<0.05):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尿毒症血清组HUVEC中IL-8、ET-1mRNA表达上调,eNOS mRNA表达下调;细胞培养上清中IL-8、ET-1的质量浓度升高,NO浓度降低(均P<0.05).不同体积分数尿毒症血清处理HUVEC的细胞增殖率均显著低于相应正常血清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尿毒症患者血清干预使HUVEC细胞形态发生改变,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使细胞IL-8和ET-1分泌增加而NO分泌减少,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提示尿毒症患者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较高.

  • 卵巢切除小鼠骨折早期愈合延迟机制的初步探讨

    作者:赵建;赵强;张连方;邓若晛;齐进;周琦;王晋申;林柳兰;邓廉夫

    目的 观察卵巢切除小鼠的骨折早期愈合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40只6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OVX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0只.于OVX组小鼠卵巢切除术后4周,两组分别建立右侧股骨骨折模型.建模后2周,x线摄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Micro-CT测定骨痂体积和骨密度,观察血管灌注后骨折部位血管化情况并测定血管体积和血管体积分数;制作骨组织标本,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骨折愈合进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痂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结果 X线片观察和骨折标本组织学检查显示:OVX组小鼠早期骨折愈合明显较假手术组延迟.Micro-CT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OVX组骨痂体积较小,骨密度较低,血管灌注后骨折部位新生血管少且血管体积和血管体积分数较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发现OVX组骨痂组织中VEGF表达明显少于假手术组.结论 卵巢切除后股骨骨折小鼠的骨折早期愈合明显延迟,可能与骨痂组织新生血管减少有关.

  • 机械损伤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氧化应激和前列腺素E2分泌的影响

    作者:傅秀军;石有振;方勇;姚敏;王莹

    目的 探讨机械损伤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前列腺素E2(PGE2)分泌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分为损伤组、NADPH氧化酶(NOX)抑制剂氯化二亚苯基碘鎓(DPI)预处理组和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处理组,三组细胞经划痕法建立体外机械损伤细胞模型,以未建模的HaCaT细胞作为对照组.于建模后不同时点收集损伤组、DPI预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细胞及各组细胞的培养上清液,分别采用荧光探针技术和化学发光法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的生成和NOX活性,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前列腺索E2(PGE2)的质量浓度.结果 建模后各时点,损伤组和DPI预处理组细胞内ROS生成和NOX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DPI预处理组建模后各时点细胞内ROS生成和NOX活性均显著低于损伤组(P<0.05或P<0.01).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GE:质量浓度的检测结果显示:建模后各时点,损伤组、DPI预处理组和NAC预处理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DPI预处理组和NAC预处理组均显著低于损伤组(P<0.01).结论 机械损伤后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PGE2分泌量增加,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ROS生成增加和NOX活性升高所介导的氧化应激有关.

  • Rv1272和Rv1273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性研究

    作者:程旭红;孙青;姚玉峰;周爱萍;赵英伟

    目的 研究结核分枝杆菌Rv1272和Rv1273基因编码蛋白与药物外排的关系.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Rv1272和Rv1273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采用PCR技术扩增该两个基因,并与pMF406质粒连接构建重组质粒,测序正确后,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转化耻垢分枝杆菌mc2155.采用western blotting对两个目的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试管法测定重组菌株对常用的9种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以转化pMF406空质粒的耻垢分枝杆菌作为对照菌株.结果 经测序验证重组质粒构建成功,Westem blotting结果显示Rv1272和Rv1273为膜蛋白.试管法测定结果显示: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菌株对9种抗菌药物的MIC与对照菌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1272和Rv1273蛋白为膜蛋白,未发现其与结核菌耐药之间的直接关系.

  • 低氧通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能力的影响

    作者:曾文;张伟;王君;邓若晛;周琦;魏立;齐进;邓廉夫

    目的 探讨低氧通路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多向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腺病毒载体Ad-Cre对转基因鼠MSCs的VHL基因进行基因敲除(基因敲除组),设立对照组(感染腺病毒载体Ad-GPF的转基因鼠MSCs),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HIF-1α mRNA表达.两组MSCs分别经成脂肪和成软骨诱导分化培养14 d,成骨诱导分化培养21 d;其中基因敲除组MSCs于5%O2条件下培养,对照组MSCs于20%O2条件下培养.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软骨细胞标志物Ⅱ型胶原(ColⅡ)、脂肪细胞标志物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成骨细胞标志物骨钙素(OC)和碱性磷酸酶(ALP)的mRNA表达;ColⅡ染色和ALP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两组ColⅡ和ALP染色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 基因敲除组HIF-1α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O2条件下培养的基因敲除组ColⅡ、PPARγ、OC、ALP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20%O2条件下培养的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基因敲除组ColⅡ染色和ALP染色阳性细胞数量较多且染色较深.结论 在5%O:条件下,H1F-1α具有促进MSCs向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的作用.

  • 飞秒激光切割大鼠膀胱上皮组织的体外实验

    作者:潘玉龙;陈方;康健;梁军号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切割大鼠膀胱上皮组织的效率和副损伤范围.方法 采用不同功率(1倍、2倍、5倍、10倍和20倍阈值功率)和等效频率的飞秒激光切割SD大鼠膀胱上皮组织,切割后组织制作HE染色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飞秒激光切割膀胱上皮组织的深度和副损伤范围,计算切割效率.结果 当飞秒激光功率为5~20倍阈值功率、等效频率为62.5~1 000 H:时,对SD大鼠膀胱上皮组织的切割效率为10~120 μm/s,副损伤范围为10~100 μm.结论 飞秒激光可精细切割大鼠膀胱上皮组织,且副损伤范围小,是治疗尿路狭窄的潜在替代工具.

  • Leydig肿瘤细胞中GR表达量改变与皮质酮诱导的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作者:陈勇;杨晓煜;蔡泽骏

    目的 以小鼠Leydig肿瘤细胞(MLTC)为细胞模型,探讨细胞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量改变与应激水平皮质酮(CORT)诱导的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 GR过表达实验分为GR质粒组、空载质粒组和空白对照1组,采用基因克隆技术使GR质粒组MLTC中的GR呈过表达状态,Western blotting检测验证;GR低表达实验分为空白对照2组、脂质体对照组、GRsiRNA组和对照siRNA组,采用RNA干扰技术使GR siRNA组MLTC中的GR呈低表达状态,Western blotting检测验证.以应激水平的CORT(终浓度200 nmol/L)处理两种实验分组的MLTC(GR过表达+CORT组、空载质粒+CORT组、空白对照1组和GR低表达+CORT组、对照siRNA+CORT组、空白对照2组),分别以CORT处理的空白对照1、2组MLTC作为单纯CORT处理1,2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LTC细胞凋亡率,分析GR表达与细胞凋亡率的相关性.结果 GR过表达+CORT组、空载质粒+CORT组、单纯CORT处理1组和空白对照1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6.6±0.6)%、(23.8±0.8)%、(24.3±0.6)%和(4.1±0.5)%,GR过表达+CORT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GR低表达+CORT组、对照siRNA+CORT组、单纯CORT处理2组和空白对照2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2±0.6)%、(22.5±0.6)%、(22.3±0.9)%和(4.1±0.5)%,;GR低表达+CORT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siRNA+CORT组和单纯CORT处理2组(P<0.01).MLTC中GR表达量与细胞凋亡率呈显著正相关(r=0.947,P<0.05).结论 Leydig细胞中GR表达量的改变与应激水平CORT诱导的细胞凋亡率改变呈显著正相关,由应激导致的Leydig细胞凋亡可能是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的结果.

  • 莨菪烷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M3受体的拮抗活性

    作者:欧美贤;史一鸣;刘慧中;崔永耀;朱亮;钮因尧;陈红专;陆阳

    目的 设计、合成系列莨菪烷类衍生物,测试其对M3受体的拮抗活性,并进行构效研究.方法 分别以3a-羟基莨菪烷(DO)、3α-羟基-6β-乙酰氧基莨菪烷(TO)为起始物,通过酰化反应合成3α-酰氧基莨菪烷(D类)和3α-酰氧基-6β-乙酰氧基莨菪烷(T类).以碘甲烷对D类化合物作进一步烷基化改造,合成N-甲基-3α-酰氧基莨菪烷碘季铵盐(S类).选取大鼠气管平滑肌(其收缩效应主要由M,受体介导)为测试样本,通过离体组织功能实验,评价合成物对M,受体的拈抗活性.结果 制备6个新莨菪烷类化合物,其对M,受体都有明显的拮抗作用.S1对M,受体的拮抗参数pA2值大,而T2的PA2值小.结论 对莨菪烷母核上的N原子作甲基化改造使化合物的拮抗活性增强,6β位的乙酰氧基使化合物的拮抗活性降低.

  • 北冬虫夏草水提物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作用

    作者:颜晶晶;唐永范;陆魏杰;张鑫;孙加源;韩宝惠

    目的 探讨北冬虫夏草水提物(CME)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作用.方法 以不同质量浓度的CME处理A549细胞24、48、72 h,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以0.5 mg/mL CME处理A549细胞(干预组)12、24和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A549细胞增殖相关蛋白(p-ERK和p-Akt)和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以未予CME处理的A549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 A549细胞生长抑制率随CME质量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呈明显的浓度-时间依赖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1);干预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与CME处理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995,P<0.01);干预组p-ERK和p-Akt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与CME处理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0.881,P<0.01;r=-0.932,P<0.01);干预组caspase-3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CME处理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681,P<0.01).结论 CME对A549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使细胞阻滞于G2/M期并诱导细胞凋亡有关;CME有望成为肺腺癌辅助治疗药物.

  • 钩端螺旋体在不同宿主巨噬细胞内存活能力的比较

    作者:罗云蔓;黄莉莉;刘伯玉;张彦;胡宝瑜;朱平;郭晓奎;何平;姜叙诚

    目的 通过比较钩端螺旋体(钩体)在人和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内的存活情况,探讨固有免疫在钩端螺旋体病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钩体秋季血清群强毒株56606v株及其经体外多次传代的弱毒株56606a株在体外分别感染经佛波酯(PMA)诱导分化的人单核细胞系THP-1和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感染后2、24、72 h,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计算两种细胞的含菌细胞百分数;感染后2、12、24、48和72 h,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定量检测可间接反映细胞内钩体存活数量的钩体16S rRNA的表达.结果 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两种细胞的含菌细胞百分数逐渐降低;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两种细胞内钩体16S rRNA的表达逐渐下调,细胞内钩体的存活数量逐渐减少.结论 钩体在人和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内均不能存活和繁殖,提示致病性钩体通过抗巨噬细胞的杀灭降解而在胞内的存活和繁殖可能不是钩体感染人类宿主的主要致病途径,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在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后早期对视网膜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作者:徐珊;王雯秋;宫媛媛;汪枫桦;顾青;孙晓东

    目的 探讨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PP)在实验性视网膜脱离(RD)中对视网膜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12)、RD实验组(n=15)和抑制实验组(n=15).RD实验组和抑制实验组大鼠分别经左眼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建立RD模型,其中抑制实验组大鼠建模后经腹腔注射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0.10 mg·kg-1·d-1).建模后4 d,TUNEL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采用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UPP的标志物视网膜细胞泛素(Ub)、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I(UCH-LI)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与RD实验组比较,抑制实验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Ub、UCH-L1 mRNA和蛋白表达检测结果显示:RD实验组>正常对照组>抑制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后早期UPP活性增高,在视网膜细胞凋亡发生中具有保护性调控作用.

  • 长非编码RNA与其他表观遗传机制在肿瘤中的相互调控

    作者:孙甜甜;房静远

    长非编码RNA(IncRNA)是新发现的RNA干扰方式,与其他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构等表观遗传形式一样,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分子肿瘤学研究显示,IncRNA与其他表观遗传形式相互作用,如lncRNA可通过多种途径调控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构和其他RNA干扰形式,而DNA甲基化、染色质重构等也可调控lncRNA的表达及作用;其错综复杂的网路关系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 MicroRNA和血液系统肿瘤的基因调控

    作者:庄立琨;童建华

    微小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0~25 nt的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通过与由靶基因转录而成的mRNA序列互补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miRNA参与生命过程中一系列重要进程,包括胚胎早期发育、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等.miRNA表达水平的异常往往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具有类似于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在血液系统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学研究进展

    作者:缪怡;胡朝英;钱柳;张冬青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类常见的、以四肢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RA是以T淋巴细胞,特别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1细胞介导为核心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性疾病;B淋巴细胞通过递呈抗原、产生自身抗体和分泌细胞因子也与RA发病密切相关.此外,γδ T淋巴细胞、Th17细胞及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和IL-10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疾病的进程.文章就细胞、抗体和细胞因子与RA发病和诊疗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 甲状旁腺肿瘤及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胡娜;金晓龙

    组织病理学检查能确定甲状旁腺亢进症的病理类型,是鉴别甲状旁腺增生、甲状旁腺腺瘤和甲状旁腺癌的经典方法.近年来,甲状旁腺肿瘤及增生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迅速,研究包括Cyclin D1,MEN1,HRPT2和CaSR基因与蛋白.临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甲状旁腺疾病的术前诊断更为准确,术中测定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可作为评估手术疗效的指标.

  • 人体细胞核移植研究进展

    作者:关小红;冯云

    为解决免疫排斥问题,核移植技术获得深入发展.动物核移植技术方面的成功开展,加之再生医学与药物治疗的需要,促进了对人特异性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文章对人体细胞核移植的研究进展及种间核移植研究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作一综述.

  • 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患者的(牙合)重建治疗

    作者:凌月华;黄庆丰;赵军

    目的 对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DGI-Ⅱ)患者进行(牙合)重建修复,观察疗效并总结修复要点.方法 收集1个DGI-Ⅱ的家系资料,对先证者(患者1,女性,21岁)及其亲属(患者2,男性,40岁)的临床特征、修复过程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DGI-Ⅱ患者均以牙列重度磨耗为主要特征,其中患者2伴上下牙列缺损.患者1经牙合重建、冠延长后行烤瓷固定修复;患者2经(牙合)重建后以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修复后1年进行随访,患者主观感觉和临床检查均显示美观及咀嚼和发音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DGI-Ⅱ的修复应以阻断磨损及重建咬(牙合)为原则,在(牙合)重建基础上的固定或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效果良好.

  • 牙周治疗对龈下菌斑中古细菌定植的影响

    作者:李超伦;刘大力;钱洁蕾;周彦玢;束蓉

    目的 研究牙周治疗对龈下菌斑中古细菌定植的影响.方法 对49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治疗进程进行跟踪,分别于龈上菌斑刮除后(基线)、牙周基础治疗后4周和牙周翻瓣术后12周,采集龈下菌斑标本抽提DNA,利用古细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对各菌斑标本古细菌16S rRNA表达进行定性检测,确定阳性标本并计算古细菌检出率.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对阳性标本中总细菌和古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定量检测,计算古细菌相对丰度.结果 牙周翻瓣术后12周时龈下菌斑标本中的古细菌检出率和古细菌相对丰度分别为17.6%和0.58%,显著低于基线时的69.4%和2.32%及牙周基础治疗后4周时的57.1%和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龈下菌斑中古细菌的定植情况伴随牙周治疗的进程而迅速降低,提示菌斑厌氧环境的改变是影响古细菌定植的关键因素.

  • 结直肠癌多学科专业数据库的初步建立

    作者:王兵;陈颖超;梁永康;郑大超;陆艺;蒋萌

    目的 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开发结直肠癌临床病例资料数据库,初步探讨其在患者资料的系统保存、分析统计以及随访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2005-2009年入院的946例结直肠癌患者资料,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数据库软件开发建立“结直肠癌多学科专业数据库”,患者的文字信息输入由基础信息(12个字段)、术前资料(7个字段)、外科治疗(14个字段)和术后随访(3个字段)4个页面组成.结果 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软件平台上成功建立了结直肠癌病例数据库,并实现了对资料的存储、添加、检索及分类等功能.结论 该数据库数据录入简单、资料检索方便,对结直肠癌病案资料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基本符合临床与科研的需求.

  • 药品不良反应伤害中相关责任方补偿特征分析

    作者:黄登笑;盛红彬;黄淇敏

    目的 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中相关责任方对低伤害补偿级别的选择,并分析其特征.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ADR相关责任方药品生产企业(n=260)、政府管理部门(n=115)、药品销售与使用单位(医疗机构)(n=125)对ADR低伤害补偿级别的选择以及对7级以上损害的补偿额度,并比较三者选择的差异.结果 共回收问卷480份,回收率为96.0%;有效问卷467份,有效率93.4%.调查显示,选择第7级作为补偿起付点的多,为81家(17.34%);选择死亡为补偿起付点的5家(1.07%).伤害越重补偿额越高,死亡高补偿额为30万元;其中从第4级到第3级时,各相关责任方的补偿意愿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对较轻伤害的补偿存在歧义.将选择的补偿级别排成序列进行检验,发现相关责任方对于补偿起付级别选择的趋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关责任方均认为受ADR伤害者应该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不同伤害程度应给予不同补偿数额;但在补偿的起付级别上存在差异.各相关责任方均认为在伤害较低级别时,经济补偿的意义不大;重点应关注对伤害较重患者的经济补偿.

  • 上海市儿童医疗保险制度比较分析

    作者:王汉松;任益炯;张云婷;李力;江帆;江忠仪

    目的 分析上海市儿童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寻找改进和完善的途径.方法 系统收集和分析上海市儿童医疗保险政策,并与北京市、天津市和重庆市的儿童医疗保险政策(包括筹资标准、起付线、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等)进行比较.对320例儿童白血病、恶性肿瘤及先天性心脏病病例的医疗费用报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上海市儿童医疗保险主要由“双保险”构成:少儿住院互助基金及中小学生和婴幼儿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其他年龄段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比,儿童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相对较低,门诊报销比例相当;住院报销比例为50%,低于60岁以上人群的报销比例.与其他直辖市比较,上海市儿童“双保险”的个人缴费水平高(140元),但报销没有设置封顶线.病案分析显示,白血病和恶性肿瘤化疗病例的总体报销比例为87.76%,先天性心脏病病例的总体报销比例为88.18%,均低于“双保险”情况下住院100%的理论报销水平.结论 上海市儿童医疗保险筹资模式尚未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建立有机联系;贫困儿童重大疾病的医疗救助制度有待完善;理论保障水平与实际保险情况不尽吻合,儿童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值得关注与提高.

  • 欧洲营养风险筛查2002在老年非重症骨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孙娟;曹芸;冯晓慧;葛声

    目的 探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在老年非重症骨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利用NRS2002、主观全面营养评价法(SGA)、身体组成评价法(BCA)对63例老年非重症骨科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以微型营养评价法(MNA)作为标准,考察各种评价方法的营养风险筛查结果、灵敏度、特异度和Kappa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0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NRS2002、BCA和SGA营养风险筛查的灵敏度分别为26.09%、86.96%和43.45%.NRS2002、SGA和BCA的Kappa值分别为0.309、0.494和0.554,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0、0.717和0.776.结论 NRS2002用于老年非重症骨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的灵敏度较低,与MNA的一致性不够理想.

  • 高中生预防艾滋病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作者:蔡泳;施榕;黄红;钱序

    目的 考察高中生预防艾滋病量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设计拟定基于健康促进理论的高中生预防艾滋病量表.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福建省三明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12 313名高一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量表测量,并对其中251名学生进行重复测量,考评其信度和效度.结果 高中生预防艾滋病量表的内在信度Cronbacb's α系数为0.608-0.916;重测信度考评中Sperman相关系数均>0.7;因子分析显示结构效度较好,15个公因子(包括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能解释问卷全部内容的58.381%.结论 该研究制定的高中生预防艾滋病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相关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