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妇产科学 >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国际妇产科学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국제부과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1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1870
  • 国内刊号: 12-139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1
  • 曾用名: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7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郎景和
  • 类 别: 妇产科学
期刊荣誉:
  • 抗抑郁治疗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冉星星;邱丽华

    临床上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抑郁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负性情绪之一,不同程度的抑郁等负面情绪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力、化学治疗、生存质量等方面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心理干预、抗抑郁药物等抗抑郁治疗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综合治疗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综述抗抑郁治疗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主要着重于抑郁对妇科肿瘤患者的影响以及主要的抗抑郁治疗。

  • 卵巢癌对顺铂和紫杉醇耐药的分子机制

    作者:李淑青;陈亚萍

    卵巢癌致死率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肿瘤细胞减灭术及铂类联合紫杉醇的系统化疗是治疗卵巢癌的金标准。因卵巢癌起病隐匿,多数卵巢癌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而晚期肿瘤易对目前的化疗药物产生抗药性,因此化疗耐药已成为提高卵巢癌治愈率的关键制约因素。明确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对探索有效的靶向治疗、研发逆转耐药的新药物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从而提高化疗敏感性和逆转化疗耐药。卵巢癌化疗耐药的形成是多基因、多因素、多水平共同参与的结果,主要的分子机制有抗凋亡、促生存、细胞内药物排出增多、细胞解毒及DNA修复功能增强等。卵巢癌对顺铂和紫杉醇耐药的分子机制尚无定论,现就其可能的耐药机制进行综述。

  • 层黏连蛋白332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伟民;吴宜林

    层黏连蛋白332(laminin 332)是上皮组织基底膜的主要组成蛋白之一,具有促进上皮细胞黏附、迁移和细胞分化等功能。Laminin 332是由3个不同基因编码的α3链、β3链和γ2链形成的异源三聚体糖蛋白。上皮细胞内合成的laminin 332是以前体形式存在的,分泌到细胞外基质后α3链和γ2链经蛋白酶水解而成熟。生理状态下,laminin 33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上皮组织中上皮与基底膜的黏合。研究表明laminin 332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综述laminin 332的结构、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其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人源性卵巢癌异体移植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建发;易晓芳

    卵巢癌是致死率高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至今其复发转移机制不明,预后未获改善。构建理想的临床前模型有助于开展肿瘤复发转移相关机制的研究。人源性异体移植模型的出现,提供了一种高保真性的研究用临床前模型,目前已初步应用于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等相关研究,取得了良好实验结果。在卵巢癌方面,该模型的研究刚刚起步。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检索发现,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复制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保留原发肿瘤的异质性。但是,在应用中仍存在一定问题亟需解决,如成瘤率不一致、组织来源有限以及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标准等问题。现就其研究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 贝伐单抗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

    作者:杜文静;董信芳;刘大江;杨永秀

    随着临床对恶性肿瘤研究的深入,分子靶向治疗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后的第4种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方法,因其具有特异性强、提高抗肿瘤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优点备受肿瘤研究者的关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的靶向治疗越来越受重视,而贝伐单抗成为关注的焦点,其是一种重组人源化抗VEGF的单克隆抗体,可与肿瘤细胞上的VEGF特异性结合,而VEGF是肿瘤血管生长的关键调节因子,因此贝伐单抗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目前,贝伐单抗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卵巢癌、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结直肠癌、肺癌及肾癌的一线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关注贝伐单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法用于晚期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就贝伐单抗在晚期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宫颈癌治疗后远期生命质量研究现状及对策

    作者:关怀;韩璐;尚丽新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4常见恶性肿瘤,是妇科癌症的主要负担。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病例占全球总数的85%,情况堪忧。近年来,宫颈癌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不断改进,在防止癌症扩散和提高整体生存率方面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进展。然而,治疗导致的相关不良反应可能影响患者远期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研究表明,影响宫颈癌治疗后QoL的不良预后主要包括泌尿系统并发症、胃肠道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淋巴水肿和心理问题等。影响上述不良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治疗方法、手术术式和人文因素等。改善QoL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段。当然,更重要的是继续改进治疗方式和术式,同时也强调社会和家庭对受累个体的支持。

  • miR-155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亚楠;冯玉珍

    微小RNA(microRNAs,miRNA)是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调控的非编码内源性小分子RNA,参与细胞周期、细胞分化、生长、新陈代谢以及细胞寿命等多个生物过程。miR-155是目前研究较多的miRNA中的1种,在卵巢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中miR-155表达存在明显异常,提示其可能在调控妇科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综述miR-155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妇科恶性肿瘤中表达情况,及其对肿瘤的早期发现、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意义及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 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诊疗中盆腔淋巴结状态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邓丽慧;符淳

    淋巴结转移作为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如何检测和评估这2种恶性肿瘤的盆腔淋巴结状态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目前检测淋巴结状态的方法有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和前哨淋巴结活检定位等。不同检查方法的原理不同,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等方面各有优劣。随着影像学技术及显像生物制剂的发展,淋巴结状态检测已由单纯形态学向功能学转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弥散加权成像及PET-CT等均在传统影像学技术上进一步提高了敏感度和特异度,其中PET-CT和功能性MRI在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等方面尤其具有优势;显像生物制剂通过不断发展,已逐渐细化为针对淋巴结内肿瘤细胞代谢、血管和淋巴回流等三方面的特异性淋巴造影剂。

  • 凋亡抑制蛋白XIAP与卵巢癌细胞耐药性

    作者:于金玉;史小荣;李娟

    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在临床治疗中备受关注,肿瘤细胞逃避凋亡机制在耐药机制不断研究中成为关注要点,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之一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分别在肾癌、肝癌、结肠癌、肺癌、胰腺癌、人类卵巢癌等肿瘤细胞耐药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研究表明XIAP高表达于耐药性卵巢癌细胞的胞质中,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但对其发生机制及应对策略尚未明确,现针对X IA P基因对卵巢癌治疗影响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卵巢癌细胞耐药性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HMGB1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新生血管生成的潜在作用

    作者:吴锦杰;梁炎春;姚书忠

    新生血管生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异常的血管增生为异位内膜组织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提供有利的条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除了介导炎症反应外,近年研究发现其也可促进多种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研究发现,EMs患者体内HMGB1的表达明显升高,提示HMGB1可能参与EMs的发病机制。HMGB1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或激活巨噬细胞上调核因子κB(NF-κB),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合成和分泌,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新生血管网的形成。此外,HMGB1还可通过上调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表达及提高整合素的活性和亲和力,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刺激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分泌,募集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促进血管管状结构的形成;促进内皮细胞释放转录生长因子β(TGF-β),推动血管管状结构的成熟。综述HMGB1参与调节EMs中新生血管生成的潜在作用机制,可为EMs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盆底磁共振成像在女性盆腔器官脱垂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翔;吴氢凯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一类由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PFD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盆腔器官位置下降并引发脏器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成年女性的身心健康。明确女性盆底解剖结构是研究POP发病机制的必经之路,女性盆底的解剖结构是一个以骨盆为依托,由神经、肌肉、结缔组织和盆底器官共同构建的复杂的三维结构。学者们利用各种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探索复杂的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如:POP-Q评分、超声检查、排粪造影、磁共振成像等。近年来,动、静态磁共振成像因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无辐射、多平面成像、无骨伪影干扰等多种优势在盆底三维重建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比较磁共振成像在女性盆底影像学中与其他检查方法的优劣,综述磁共振成像探索盆底疾病的检查方法、应用现状及展望。

  • 宫腔镜治疗子宫纵隔的产科结局分析

    作者:王贺;杨清;毕芳芳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纵隔电切术后患者的产科结局。方法:收集231例行宫腔镜子宫纵隔电切术患者的信息,电话随访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妊娠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于腹腔镜或超声监视下一次性完成手术,术中无子宫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电话随访6~30个月,月经量均无明显改变,无宫腔粘连发生。161例患者于术后2~25个月成功妊娠,妊娠率69.7%(161/231);21例患者自然流产,流产率13.0%(21/161);14例患者因胎膜早破早产,早产率10.0%(14/140)。不同年龄组妊娠率相比较,术后妊娠率均高于术前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龄组术后妊娠率虽较高年龄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子宫纵隔电切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产科结局,明显提高妊娠率及活产率,降低流产率。对于早期发现纵隔子宫畸形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提高妊娠率。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后在位子宫内膜的变化

    作者:黄丽霞;马利国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常规治疗后在位内膜的白细胞介素8(IL-8)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变化,证实其参与了EMs的发生和发展。方法:检测EMs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的IL-8 mRNA,MMP-9和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EMs组治疗前在位内膜IL-8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高,治疗后IL-8 mRNA的表达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EMs组治疗前MMP-9和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EMs组治疗后的MMP-9和VEGF阳性表达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IL-8 mRNA、MMP-9蛋白与VEG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分别为0.842,0.851,均P<0.05)。结论:手术彻底切除EMs病灶联合药物治疗可以改善EMs患者在位内膜的微环境,延迟复发。在位内膜的IL-8、MMP-9和VEGF在EM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 泰山磐石散对复发性流产小鼠母胎界面Th1/Th2细胞因子及妊娠预后的影响

    作者:许春艳;孙晶

    目的:观察泰山磐石散对复发性流产小鼠母胎界面Th1/Th2细胞因子及妊娠预后的影响,为泰山磐石散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经典造模方式DBA/2小鼠与CBA/J杂交,获得复发性流产小鼠模型,随机将与DBA/2小鼠合笼的60只CBA/J妊娠小鼠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与BALB/C合笼的10只CBA/J孕鼠作为正常妊娠模型。于妊娠14 d后处死孕鼠,观察小鼠胎盘丢失情况,并提取培养胎界母细胞,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IL-10含量。结果:经泰山磐石散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复发性流产小鼠胎盘丢失率明显改善,母胎界面细胞上清液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明显降低,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明显升高,Th1/Th2免疫调节失衡明显改善,以中药高剂量组改善为明显。结论:泰山磐石散能改善复发性流产小鼠胎盘丢失情况,其具体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免疫调节平衡实现。

  • DNA甲基转移酶在胚胎停育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

    作者:郭为伟;高静;周磊;黄维清;孔庆暖

    目的:探讨胚胎停育绒毛组织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s)4种亚型DNMT1、DNMT3A、DNMT3B与DNMT3L的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青岛市立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经B型超声(B超)证实为胚胎停育而行清宫术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正常早孕要求人工流产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2组患者绒毛组织中DNMT1、DNMT3A、DNMT3B与DNMT3L mRNA的表达量;②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P法)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DNMT1、DNMT3A、DNMT3B与DNMT3L蛋白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绒毛组织中的表达部位及定量差异。结果:①qRT-PCR结果显示,2组患者绒毛中DNMT1、DNMT3A、DNMT3B和DNMT3L mRNA的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NMT1、DNMT3A、DNMT3B与DNMT3L在2组绒毛滋养细胞的细胞核或细胞质呈不同程度的阳性染色,同时,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DNMT3A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绒毛中DNMT3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胚胎停育绒毛组织中DNMT3A蛋白的表达量与DNMT1、DNMT3B和DNMT3L蛋白表达量之间无明显关联(均P>0.05)。结论:胚胎停育绒毛组织中,DNMT3A蛋白水平的低表达可能参与了胚胎停育的发病机制。

  • 子宫排钉式缝合术用于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体会

    作者:何梅;周文红

    目的:探讨子宫排钉式缝合术用于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2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因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82例经按摩子宫及应用缩宫素、欣母沛等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实施子宫排钉式缝合术(观察组),20例实施B-Lynch缝合术(对照1组),22例实施宫腔纱条填塞术(对照2组)。全子宫收缩乏力患者联合子宫动脉、卵巢动脉结扎。比较3组患者止血效果,术后子宫切口愈合及子宫血运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子宫复旧情况、恶露排净时间和月经复潮时间。结果:观察组止血率100%,对照1组止血率85.00%,对照2组止血率81.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子宫切口均愈合良好,子宫血流恢复良好,卵巢血流丰富。观察组产妇6例发热;对照1组3例发热,1例肠梗阻;对照2组6例发热,2例误将纱条与子宫切口缝合。3组产妇发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子宫复旧佳、恶露排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排钉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止血迅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易于掌握,值得推广。

  •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理事单位名单

    作者:

  • 持续性牵张力在高糖状态下对子宫平滑肌细胞收缩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毛敬;韩志敏;周木兰;董玲玲

    目的:探讨持续性牵张力在高糖环境下对大鼠子宫平滑肌细胞催产素受体和前列腺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子宫平滑肌细胞,高糖作用不同时间后,观察高糖状态下大鼠子宫平滑肌细胞催产素受体和前列腺素受体表达变化情况。对高糖状态下的肌细胞施加持续性牵张力,明确牵张力对肌细胞催产素受体和前列腺素受体表达的影响以及高糖和牵张力之间的协同作用,同时采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抑制剂(sRAGE)拮抗高糖作用作为对照,比较加入抑制剂后,催产素受体和前列腺素受体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单独高糖培养或单独持续性牵张力都可导致大鼠子宫平滑肌细胞裂解液中催产素受体和前列腺素受体表达量上升,二者同时施加,可使催产素受体和前列腺素受体表达进一步上升,并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加入sRAGE后均可使催产素受体和前列腺素受体表达部分下降,但仍高于生理糖浓度组。结论:高糖状态及牵张力均可促进肌细胞催产素受体和前列腺素受体表达增加,并有一定协同作用,AGEs参与了这一过程,但并不是唯一途径。

  •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内皮功能及炎症水平的影响

    作者:郭永平;杨冯;王晓静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及新生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于宝鸡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患者中符合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诊断标准的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丹参组(67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解痉、镇静、降压和适当利尿、地塞米松促进胎肺成熟、高蛋白低脂饮食等常规治疗,丹参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的差异;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以及娩出新生儿孕周、产后新生儿死亡数、胎盘质量、存活新生儿体质量、1 min Apgar评分等指标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T-1、ET-1/NO、TNF-α和IL-6水平以及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较治疗前降低,NO水平显著升高(P<0.05)。丹参组治疗前后ET-1、ET-1/NO、TNF-α、IL-6的下降程度和NO的升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01)。丹参治疗组新生儿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在分娩活胎的研究对象中,丹参组患者治疗后分娩孕周长于对照组(P<0.001),胎盘质量、存活新生儿体质量、胎盘质量和存活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可通过调节内皮细胞功能、发挥抗炎作用而降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压,且能显著改善娩出新生儿的预后。

  • PM2.5与不良妊娠结局

    作者:吴思雨;侯海燕;陈娟;陈亚琼;江静

    通过回顾近40篇中外文献,介绍PM2.5的基本成因及组成,阐述PM2.5的毒理学研究结果及其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包括PM2.5与低出生体质量(LBW)、早产(PTB)、胚胎停育、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子痫前期的关系。发现PM2.5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元素碳、有机碳、无机成分和微量重金属元素。燃煤和交通均是城市PM2.5的主要来源。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类物质是PM2.5的主要毒性组分,母体吸入PM2.5后,吸附在颗粒物上的毒性物质可通过胎盘直接渗透,影响母体的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引起氧化应激、遗传物质改变,对胚胎或胎儿造成影响。推测PM2.5是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及胚胎停育的危险因素;但PM2.5是否是GDM、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仍有待研究。

  • 妊娠期细颗粒物的暴露对胎儿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秋苹;邵勇

    近年来,已有大量临床研究、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动物研究结果等表明妊娠期孕妇细颗粒物(PM2.5)的暴露导致了死胎、流产、胎儿生长受限、低体质量儿、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其具体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现有的研究表明,PM2.5导致的死胎、流产、先天畸形可能与其遗传毒性损伤作用有关,胎儿生长受限与PM2.5造成的胎盘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而PM2.5所致的胎膜结构改变是未足月胎膜早破及早产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国内外发表的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妊娠期母体PM2.5的暴露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综述。

  • 宫内营养对胎儿心血管健康的远期影响

    作者:王妍平;陈叙

    宫内生长发育是复杂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受到胎儿本身遗传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只有当母亲营养充足,胎盘功能良好足以维持胎儿的高效增殖、生长和分化时,胎儿才能依其生长轨迹生长发育。能量和(或)蛋白质的摄入情况对胎儿发育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宫内营养不均衡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宫内营养不均衡对胎儿远期的心血管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宫内营养不均衡直接影响子代的血管结构及功能并增加子代心血管代谢异常的危险,从而影响子代的血管健康。母体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同样,母体的代谢性疾病,如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也会增加子代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探讨

    作者:陈琪;张虹

    目的:统计分析Ⅰa2和Ⅰb1期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间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治疗的117例Ⅰa2、Ⅰb1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卡方检验及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117例患者中15例(12.8%)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未转移者102例(87.2%)。单因素分析结果:肌层浸润深度≥1/2、子宫下段受累、脉管内瘤栓阳性、肿瘤直径>2 cm、治疗前宫颈鳞状上皮抗原(SCC-Ag)水平为影响Ⅰa2和Ⅰb1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治疗前SCC-Ag≥1.5 ng/mL(OR=25.007,95%CI:2.342~250.021,P=0.008)。结论:治疗前SCC-Ag水平是影响Ⅰa2和Ⅰb1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 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诊刮与术后大体病理对比研究

    作者:张英兰;吕昌帅;周星楠;郎景和

    目的:评价诊断性刮宫(诊刮)的病理结果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术前诊刮及术后大体病理均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共217例,与术后大体病理进行对比,从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分别讨论其诊断准确率。结果:术前诊刮病理类型显示子宫内膜样癌196例,非子宫内膜样癌21例;与术后大体病理类型比较敏感度97.4%,特异度72.7%,Kappa值=0.716。术前病理组织学分级高分化G1135例,中分化G250例,低分化G332例,与术后病理组织学分级比较加权Kappa值=0.596,Z=11.72,P=0.000。与术后大体病理相比较,术前G3组误诊率明显高于术前G1组,术前G2组与其他两组之间误诊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前诊刮病理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两种病理比较,病理类型的一致性较高,术前组织学分级为低分化的患者误差较大。

  • 植酸酮对人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高晓丽;王侃;田文艳;岳天孚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植物提取物植酸酮在不同作用时间对两种宫颈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方法:以培养基稀释植酸酮妇科清洗装置Ⅱ型1号及2号至相应浓度,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对宫颈癌HeLa细胞[腺癌,含人乳头状瘤病毒18(HPV 18)基因]及Caski细胞(鳞癌,含HPV 16基因)不同时间点的增殖抑制率。结果:植酸酮妇科清洗装置Ⅱ型1号及2号试剂对HeLa及Caski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不同浓度植酸酮妇科清洗装置Ⅱ型1号及2号试剂对HeLa及Caski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增殖抑制率随给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浓度为5860 mg/L、5500 mg/L细胞增殖抑制率高。同一给药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对细胞增殖抑制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酸酮对宫颈癌细胞系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可为临床上植酸酮抗HPV治疗宫颈病变及宫颈癌提供理论依据。

  • A PC基因的DNA甲基化与卵巢癌关系荟萃分析

    作者:闫冰冰;李力

    目的:进一步探讨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基因)的失活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搜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NKI数据库中200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有关A PC基因甲基化与卵巢上皮癌相关的文献,纳入研究均为包含病例组及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标准。使用Stata 11.0软件进行OR值、异质性及发表性偏倚的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包括641例卵巢癌患者和377例对照者。总病例组与总对照组的A PC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6.19,95%CI:4.08~9.41,P=0.000);卵巢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A PC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88,95%CI:3.66~9.45,P=0.000);卵巢癌组织与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的A PC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6.99,95%CI:3.12~15.64,P=0.000)。结论:A PC基因甲基化可能与卵巢癌有关。

  • 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43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文敏;马葆荣;杜晓琴;庞淑杰;郎玉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ty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APA)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43例APA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3例患者年龄17~74岁,平均(47.0±2.3)岁。36例(83.72%)患者有异常子宫出血;3例无症状,查体提示宫腔内光团;4例卵巢肿瘤手术时发现。39例患者宫腔镜检查中发现,28例单发、11例多发,病变位于子宫体部28例,子宫下段及峡部4例,宫颈7例,直径1~4 cm。所有病例均经组织学病理确诊。34例宫腔镜下病灶切除,27例手术成功;1例放弃治疗;15例全子宫切除,其中5例发生子宫内膜样腺癌。结论:APA虽为良性病变,但有恶性潜能,治疗及随访应依据患者年龄、是否有生育要求及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程度决定,需要长期随访。

  • 对ⅡB期宫颈癌患者不同治疗预后的Meta分析

    作者:陈丹丹;阳志军;李力

    目的:系统评价ⅡB期宫颈癌不同治疗方式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12期)、CBM、CNKI、VIP与万方数据库,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共2486例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组与直接根治性手术治疗(radical surgery,RS)组相比,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前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转移率及术后并发症明显小于后者;手术综合治疗与同步放化疗比较5年生存率无区别,放射性肠炎发生率前者小于后者,放射性膀胱炎两者无差别;手术综合治疗与单纯根治性放疗相比,3年总生存率一样,但是5年总生存率前者趋向优于后者,且前者放射性肠炎发生率低于后者,瘘道形成发生率两者无区别;单纯根治性放疗与同步放化疗相比,前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及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结论:手术综合治疗对ⅡB期宫颈癌治疗有效,与直接手术相比,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转移率及术后并发症,而不良反应较放疗或同步放化疗少,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

  • 人附睾蛋白4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中筛查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

    作者:丁巍;李瑛;朱颖军

    目的:探讨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检测在诊断性刮宫(诊刮)病理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AEH)患者中筛查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诊刮病理为AEH进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HE4、CA125和CA199水平,根据术后病理分为EC组和AEH组,分析2组患者肿瘤标记物的水平差异。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反映肿瘤标记物的诊断价值。结果:入选的118例诊刮病理为AEH的患者中,31例术后被诊断为EC (EC组),其血清HE4、CA125和CA199水平分别为73.4 pmol/L、31.4 kU/L和23.3 kU/L;87例术后诊断仍为AEH (AEH组),上述3种肿瘤标记物的水平分别为44.3 pmol/L、17.0 kU/L和19.0 kU/L;EC组HE4和CA125水平高于AE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19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组以AEH组为参照时,HE4和CA125单独检测的AUC分别为0.785和0.706,两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867,敏感度为76.6%。结论:EC患者血清HE4和CA125水平明显高于AEH患者,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筛查出诊刮病理为AEH人群中漏诊的EC患者。

  • 子宫内膜癌合并空肠憩室术后胃瘫一例

    作者:李芹;陈梦捷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58岁,因绝经5年,不规则阴道出血16 d,于2014年9月6日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2012年外院诊断高血压,有高血压病史2年,未曾服用降压药,平素血压基本正常。有甲状腺囊肿及白内障手术史。孕2产2,53岁绝经,体质量指数21.5 kg/m2。盆腔B超示:子宫53 mm×46 mm×42 mm,宫底见26 mm×25 mm低回声区,内膜厚5 mm。提示:子宫稍大,子宫肌瘤。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阳性。子宫分段诊刮病理诊断:宫颈管子宫内膜样腺癌;宫腔子宫内膜样腺癌。门诊诊断为子宫内膜腺癌Ⅱ期,于2014年9月16日住院。入院后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呈绝经后改变;宫颈略呈萎缩状,轻度表皮脱失,无接触性出血;宫体饱满;附件未扪及异常。术前辅助检查血糖类抗原125(CA125)20.63 U/mL, CA19920.27 U/mL,癌胚抗原(CEA)3.03 ng/mL,甲胎蛋白(AFP)3.33 ng/mL。肝肾功能正常,血钾、钠、氯、镁、磷在正常范围,血钙2.04 mmol/L(参考值2.1~2.8 mmol/L)。其余检查未见异常。无绝对手术禁忌证,于2014年9月24日在全麻下行分期手术。

国际妇产科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