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妇产科学 >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国际妇产科学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국제부과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1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1870
  • 国内刊号: 12-139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1
  • 曾用名: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7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郎景和
  • 类 别: 妇产科学
期刊荣誉:
  •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二例临床分析

    作者:朱松楠;韩林飞

    本研究通过报告2例直系亲姐妹,均属于先天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时隔4个月,先后于我院剖宫产分娩的不同结局,加强对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的认识.本研究例1是妹妹,因对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认识不够,造成产后出血,行子宫次全切除术.鉴于其妹妹的经验教训,例2(姐姐)术中输纤维蛋白原4 g,输血浆400 mL,术后即刻予静脉滴注氨基己酸1 g/h,维持至术后12 h,诊疗成功.抗纤维蛋白溶解治疗是目前治疗先天性纤维蛋白溶解症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常用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剂有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和氨甲苯酸.氨基己酸,首次静脉注射4~6 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内静脉滴注,15~30 min滴完.以后0.5~1 g/h静脉滴注维持,可持续8~24 h,直至症状得到控制.在使用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剂的基础上可输入冻干人纤维蛋白原或新鲜血浆,合并出血者可输新鲜血.

  • 蜕膜自然杀伤细胞在妊娠并发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廖娥;邵勇

    蜕膜自然杀伤(dNK)细胞是存在于母胎界面并与胎儿滋养层细胞密切接触的免疫细胞.dNK细胞可能通过分泌相关细胞因子在母胎耐受、螺旋动脉重铸、血管形成以及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dNK细胞与正常妊娠的发生及维持密切相关,并发现妊娠期并发症如复发性自然流产、子痫前期等普遍存在dNK细胞细胞学及免疫学等方面的异常改变.综述近年来dNK细胞的新研究,包括数量、表型、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及血管生成因子等,以及dNK细胞在妊娠并发症发病中的可能机制.

  • 寿胎丸对复发性流产小鼠蜕膜组织中螺旋动脉改变及怀孕结局的影响

    作者:许春月;郭洁;宋殿荣;赵琳;王雅楠;董胜雯

    目的:通过观察寿胎丸对复发性流产(RSA)小鼠蜕膜组织子宫螺旋动脉改变及怀孕结局的影响,探讨其保胎的作用机制.方法:以CBA/J雌鼠×BALB/c雄鼠建立正常怀孕小鼠模型(12只),CBA/J雌鼠×DBA/2雄鼠建立RSA小鼠模型(43只),RSA小鼠按怀孕先后顺序随机分为RSA模型对照组(11只)、寿胎丸低剂量组(11只)、寿胎丸中剂量组(11只)及寿胎丸高剂量组(10只),于孕第4~9天灌胃给药,孕14 d处死孕鼠,计数吸收胚胎数,计算各组胚胎吸收率,光镜下观察各组蜕膜组织中螺旋动脉生理性改变的发生率,并测量螺旋动脉的管腔直径及管壁厚度,透射电镜下观察蜕膜组织中螺旋动脉超微结构.结果:RSA模型对照组胚胎吸收率高于正常怀孕模型组(29.49%vs.4.55%,χ2=18.887,P=0.000).寿胎丸低、中、高剂量组的胚胎吸收率比RSA模型对照组均降低(均P<0.05).RSA模型对照组蜕膜组织中子宫螺旋动脉生理性转变率低于正常怀孕模型组(11.90%vs.44.68%,χ2=11.522,P=0.001).RSA模型对照组蜕膜组织中子宫螺旋动脉平均管腔直径及管壁厚度均低于正常怀孕模型组(P<0.05).寿胎丸高剂量组子宫螺旋动脉生理性转变发生率增高,管腔扩张,管壁厚度变薄(均P<0.05).结论:寿胎丸可能通过促进RAS小鼠蜕膜组织中子宫螺旋动脉生理性重铸发挥保胎作用.

  • 宫角妊娠的治疗及对术后生育能力的影响分析

    作者:余欣梅

    目的:分析比较宫角妊娠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生育能力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5例宫角妊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5组:清宫术组(n=21)、开腹探查手术组(n=27)、腹腔镜手术组(n=33)、减胎术组(n=5)、药物治疗组(n=9).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生育能力的影响.结果:手术患者均获得成功,术后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开腹探查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多,清宫术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宫术组手术时间短于开腹探查手术组和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探查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下降程度清宫术组显著优于开腹探查手术组和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清宫术组短,开腹探查手术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的9例患者中,有8例孕囊完全排出,孕囊排出时间3~5.5 h,平均(4.1±1.2)h;阴道出血时间5~8 d,平均(7.2±1.4)d;其余1例因不完全流产转行清宫术.随访至治疗后1年,除减胎术组5例成功分娩外,其余90例患者中,计划妊娠81例,再次宫内妊娠者41例,药物治疗组再妊娠率高,开腹探查手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宫角妊娠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妊娠包块大小、位置及是否破裂,患者的意愿,以及医师的实践经验和手术技巧综合考虑,力求对患者创伤程度低,对术后再生育能力影响小.

  • 双胎妊娠孕妇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临床分析

    作者:孟虓;张荔;柳宇;贾瑞喆;程青

    目的:检测双胎孕妇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其与双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待产的136例双胎妊娠孕妇,分为双胎有并发症组(92例)和双胎无并发症组(44例),另选择同期正常单胎妊娠孕妇(50例)做为对照(正常单胎组).比较3组之间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TSH预测双胎妊娠发生并发症的cut-off值.结果:双胎有并发症组TSH水平较双胎无并发症组和正常单胎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胎无并发症组TSH水平与正常单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FT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TSH的cut-off值为5.18 mIU/L时,其预测双胎妊娠发生并发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3%、91%.结论:双胎妊娠有并发症孕妇血清TSH水平升高,检测TSH对双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

  • 宫腔镜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及影响术后自然妊娠状态的因素分析

    作者:田宗茹;刘少霞;全秀玲

    目的:探讨宫腔镜切除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的疗效及影响术后自然妊娠状态的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1月在天津市咸水沽医院妇产科宫腔镜电切治疗的60例EP合并不孕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6、18个月随访患者的阴道不规则出血、EP复发率、自然妊娠率,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的因素.结果:术后阴道不规则出血发生率为3.33%,EP复发率为1.67%.术后3个月累积自然妊娠率为28.33%,术后6个月累积自然妊娠率为50%,术后18个月累积自然妊娠率为65.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EP患者宫腔镜术后自然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不孕年限、不孕类型及息肉大小的EP患者宫腔镜术后自然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0岁是EP患者宫腔镜切除术后自然妊娠率的影响因素(OR=11.00,95%CI:4.108~29.454,P=0.000);原发性不孕、不孕年限>3年、息肉>1 cm或多发则不是EP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对于EP合并不孕的患者,宫腔镜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患者年龄越小术后自然妊娠的成功率越高.

  • LEEP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对妊娠母儿相关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颜建英;陈敏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治疗对妊娠母儿相关结局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CNKI、CBM、万方、维普等电子数据库发表的有关CIN行LEEP治疗对妊娠母儿结局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0篇病例对照研究,共9002例病例,其中病例组4196例、对照组480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IN患者LEEP术后妊娠情况如下.(1)妊娠早、中期相关结局:流产(RR=1.34,95%CI:1.14~1.57,P<0.05)风险增加,而受孕率、引产率及异位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妊娠晚期相关结局:①孕产妇方面,早产(RR=1.60,95%CI:1.37~1.86,P<0.05)、未足月胎膜早破(RR=2.72,95%CI:1.46~5.07,P<0.05)风险明显增加,而胎膜早破、剖宫产、前置胎盘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围生儿方面,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RR=1.35,95%CI:1.10~1.66,P<0.05)增加,而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分娩方式及其并发症方面,LEEP术不增加急产、产钳与胎头吸引助产及宫颈裂伤的风险(均P>0.05).结论:LEEP术增加流产、早产、未足月胎膜早破及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的风险.对于有生育要求的CIN患者,LEEP术前应充分告知妊娠不良结局的风险.

  • 妊娠期相关器官微生物菌群变化研究进展

    作者:张心红;王凤英;廖秦平

    妊娠期间,孕妇体内发生了巨大的生理变化以适应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其肠道及阴道的微生物菌群构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影响母体的新陈代谢,进而促进胎儿各脏器的分化、发育及成熟.肠道微生物菌群在妊娠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当下感兴趣的话题之一,有报道称妊娠晚期孕妇出现的体质量增加、胰岛素抵抗与肥胖者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相似.近来,有关妊娠期女性阴道微生物菌群也日益受到关注,与未孕女性相同,乳酸杆菌属亦是妊娠期女性阴道内的优势菌属,但阴道内微生物菌群构成与妊娠结局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近有报道称胎盘同样携带着微生物菌群,胎盘的微生物菌群和早产密切相关,这也提示孕妇体内微生物菌群构成对妊娠来讲至关重要.

  •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与选择性重复剖宫产母婴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陈红晓;田秀芳

    目的:系统性分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previous cesarean delivery,TOLAC)与选择性重复剖宫产(elective repeat cesarean delivery,ERCD)的母婴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CENTRAL)、Medline、Embase、Ovi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收集1989—2016年有关TOLAC和ERCD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RevMan 5.2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共计91975例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TOLAC组)51428例,对照组(ERCD组)40547例.TOLAC组发生子宫破裂风险较ERC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78,95%CI:1.24~6.22,P=0.01);TOLAC组子宫切除的风险比ERCD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57,95%CI:0.44~0.74,P<0.0001);而孕妇产褥感染风险(RR=1.10,95%CI:0.78~1.56,P=0.58)、孕妇输血风险(RR=1.09,95%CI:0.62~1.92,P=0.75)以及孕妇死亡风险(RR=0.71,95%CI:0.26~1.92,P=0.5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窒息(RR=2.30,95%CI:1.74~3.03,P<0.00001)及围生儿死亡(RR=1.71,95%CI:1.29~2.25,P=0.0001),TOLAC组均比ERC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上,为了降低剖宫产率,应该鼓励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进行阴道试产.为了降低相关风险,产前需要进行充分评估,产时严格且规范监测,大限度保证母婴安全,同时还要合理、科学地评估每次剖宫产的指征.

  • 双侧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并一侧腺癌变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郭淑敏;朱玲

    卵巢畸胎瘤是妇科常见的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可发生恶变,概率较低,好发于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妇女,恶变类型多为鳞癌变,腺癌变少见.恶变的高危因素包括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水平失调、多产等.现报道1例育龄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原发性不孕女性双侧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并一侧腺癌变的病例.

  • 早期宫颈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作者:周颖;申震;钱莉莉;吴大保

    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仍然是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治疗的常规术式,患者因此丧失生育能力.本文针对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回顾性分析宫颈癌根治术后宫旁、阴道旁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发现早期宫颈癌患者中仅27%存在淋巴结转移,并对前哨淋巴结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前景以及为保留生育功能而进行"小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讨论.前哨淋巴结切除术可提高术中诊断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准确度,减少不必要的过度治疗,目前有替代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趋势.目前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主要有6种术式,即扩大宫颈锥切术、单纯宫颈切除术、经阴道广泛性宫颈切除术、开腹广泛性宫颈切除术、腹腔镜下广泛性宫颈切除术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广泛性宫颈切除术.对于病灶>2 cm的患者,推荐先行新辅助化疗(NACT)3~4个疗程后,再结合妇科检查及影像学证据,选择宫颈切除范围和具体术式.

  • 卵巢癌微环境及长链非编码RNA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丽;汪希鹏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是肿瘤微环境中常见的免疫细胞,其在肿瘤组织、远处转移前微环境和转移阳性的淋巴结中均有分布,与肿瘤的进展和预后有关.卵巢癌组织和卵巢癌患者腹水中存在大量的TAMs,然而TAMs浸润、极化和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细胞功能调控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其可通过竞争性结合微小RNA(miRNA)、直接与染色质或蛋白质结合而对编码基因进行调控,从而影响细胞的功能.lncRNA与巨噬细胞的极化也有关系,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的多个lncRNA表达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此外,lncRNA也与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和吞噬功能的调节有关.抑制TAMs的靶向治疗有利于控制卵巢癌的生长和减少腹水量,而以lncRNA为靶点的肿瘤治疗的实验研究也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 HPV基因分型检测在宫颈高级别病变治疗后的应用进展

    作者:林婷婷;孙蓬明;宋一一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持续性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宫颈高级别病变患者在标准治疗后疾病进展风险仍高于正常人群.治疗后HR-HPV阳性、细胞学异常、切缘阳性等是宫颈高级别病变残留/复发的预测因子.HPV基因分型检测能明确治疗后HR-HPV的不同感染状态,有助于检出高风险人群.相较治疗后HR-HPV新发感染和再发感染,同一亚型HR-HPV持续感染与宫颈高级别病变治疗后的疾病残留/复发密切相关.HPV16/18型是宫颈高级别病变患者治疗后常见的持续感染型别,有更高的疾病残留/复发风险,临床上应加强随访力度.与单纯细胞学、HR-HPV检测相比,随访HR-HPV基因分型能提高预测宫颈高级别病变治疗后疾病残留/复发的敏感度,同时保持相似甚至更高的特异度.

  • 输卵管绒毛膜癌误诊为异位妊娠二例报告

    作者:李洋洋;王丹阳;毕玉晰;蒋杰;向梅

    输卵管绒毛膜癌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滋养细胞恶性肿瘤.因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均无特殊性,不易与输卵管异位妊娠相鉴别,极易发生误诊误治,造成肿瘤转移,影响患者预后,故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现报告2例如下.

  • HE4与妇科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芳;吴素慧

    人附睾蛋白4(HE4)是近年来新兴的肿瘤标记物,许多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其早发现于人附睾上皮远端细胞中,具有抑制蛋白酶的功能,并表达于人体多个组织中.HE4在诊断卵巢癌特别是早期的卵巢癌中具有重要价值,可鉴别诊断卵巢良恶性肿瘤,并在肿瘤复发监测方面具有优越性.同时有研究证明HE4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分期及预后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另外,HE4还可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妇科良性疾病的诊断及监测.一直以来我国采用美国推荐的HE4参考值作为诊断标准,缺乏针对我国人群的HE4参考值研究,鉴于此,中国健康人群HE4参考值多中心研究于2012年正式启动,通过对我国人群进行大样本研究,提供HE4参考值范围,这将更好地指导中国医生应用HE4结果进行临床诊疗,有效改善妇科肿瘤的临床管理.

  • 宫颈癌放化疗患者配偶的生活质量调查

    作者:夏为书;彭莉贞;熊艳

    目的:调查宫颈癌放化疗患者配偶的生活质量现况.方法:选取2016年3—6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肿瘤科收治的宫颈癌放化疗患者配偶作为研究组,同期在普通妇科病房选择患者配偶作为对照组,每组60例.2组均发放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其配偶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结果:研究组的躯体功能维度得分(47.72±5.51)分、心理功能维度得分(53.58±8.43)分、社会功能维度得分(51.15±7.62)分,总体生活质量总分(201.45±18.63)分;对照组的躯体功能维度得分(60.26±5.86)分、心理功能维度得分(64.92±8.71)分、社会功能维度得分(62.43±7.29)分,总体生活质量总分(242.51±21.33)分,研究组在这3个维度及总体生活质量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物质生活维度,研究组得分(54.42±6.30)分,对照组得分(56.48±6.4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放化疗患者配偶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较大的改变,生活质量下降明显,护理人员可通过告知患者配偶宫颈癌的无传染性及性生活的重要性,协助保持阴道润滑及弹性改善性生活质量,并积极治疗化疗后的副反应等措施,帮助其配偶提高生活质量.

  • LSD1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乐千;王伟;郝敏

    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是一种核内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FAD)依赖的单胺氧化酶,不但可以特异性脱去单甲基化和二甲基化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H3K4)、第9位赖氨酸(H3K9)和非组蛋白位点上的甲基基团,而且可以使非组蛋白底物第370位赖氨酸二甲基化(K370Me2)去甲基化,从而通过抑制p53与p53结合蛋白1(53BP1)的相互作用来抑制p53的功能.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LSD1在染色质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影响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及发展.LSD1的特殊作用使其有望成为一个新的抗肿瘤靶点.而目前LSD1表达对妇科恶性肿瘤的作用报道较为少见.本文就LSD1的结构与功能以及LSD1在宫颈癌、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中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红景天苷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作者:张洋;董天睿;倪锦红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红景天苷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浓度分别为5,50,500μg/mL的红景天苷体外培养HeLa细胞24 h后,应用噻唑蓝(MTT)法观察红景天苷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技术及Hoechst核染色法观察各组HeLa细胞凋亡情况,比色法检测凋亡相关因子Caspses-3及Cas-pase-9的表达.结果:红景天苷能明显抑制HeLa细胞增殖,不同剂量(5,50,500μg/mL)红景天苷组的细胞存活率[(82.00±3.65)%,(59.33±2.39)%,(54.00±2.61)%]与阴性对照组[(97.33±3.45)%]比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红景天苷低、中、高浓度组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20.53±5.76)%、(32.43±3.53)%和(42.40±3.39)%,与阴性对照组[(1.33±0.95)%]相比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oechst33258核染色法结果显示,红景天苷能够增加凋亡细胞数量;Caspase活性检测结果显示,红景天苷能增强Caspase-3及Caspase-9表达.结论:红景天苷通过增强Caspase-3及Caspase-9表达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提示红景天苷可能在宫颈癌的治疗中具有一定作用.

  • Ⅱ期子宫内膜癌临床处理进展

    作者:张天宇;王益勤;王建六

    Ⅱ期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约占子宫内膜癌的12%,诊断Ⅱ期子宫内膜癌可将分段诊刮、宫腔镜检查及影像学相结合以提高分期诊断的准确性.目前对于Ⅱ期子宫内膜癌术式的选择存在争议,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同,扩大切除范围降低复发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对此,需要仔细权衡,并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加以评估.术后放疗能够减少局部复发率,但对总生存率没有影响,其中阴道近距离放疗可能优于全盆腔放疗.对于合并高危因素者选择辅助化疗的生存率高于放射治疗.Ⅱ期子宫内膜癌的3年生存率为79%~85%.对Ⅱ期子宫内膜癌[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

  •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卵巢衰老

    作者:侯海燕;郁琦

    线粒体是细胞中能量的供给中心,其功能异常可导致细胞衰老尤其是卵巢的衰老.线粒体是卵母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之一,是母体在早期胚胎形成过程中主要的贡献之一.线粒体功能障碍被视为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以及胚胎有丝分裂出错的主要原因,且与卵母细胞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下降有密切关系.卵母细胞质量降低表现为减数分裂时期纺锤体的异常、染色体排列错误、端粒缩短以及黏连蛋白缺失,这些因素会增加非整倍体卵母细胞的产生并导致不孕.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可以作为预测卵母细胞质量及胚胎发育潜能的生物学指标,自体同源线粒体移植以及线粒体营养物质的使用可以作为卵巢功能减退及低反应患者的治疗选择.

  • 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作者:宋玉芳;韩璐

    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polypoid endometriosis,PEM)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一种罕见亚型,可出现于全身任何部位.PEM发病年龄范围较广,23~78岁不等,不同地区报道其好发年龄不同.PEM属于局部异位内膜的过度生长,其确切发病机制不明,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表现与生长部位有关,呈多样性.临床表现以病变部位包块、肿瘤引起症状体征及压迫症状体征为主,如盆腔包块、腹股沟区包块、阴道出血、肾积水、腰部疼痛、膀胱占位等,部分临床表现类似恶性肿瘤.大体特征为囊肿内生或外生性息肉样肿块;镜下特征具有普通EMs的病理学特点,病变组织均由子宫内膜样腺体及间质成分构成,但比普通EMs更具多样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查PEM组织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糖蛋白抗原10(CD10)、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阳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异常增高及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对其诊断,治疗多以手术切除病灶为主,对于阴道、盆腔多部位PEM在无法完全切净的情况下,去势手术对PEM同样有效,PEM预后良好.

  •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研究新进展

    作者:余贵媛;金平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指浸润深度≥5 mm的EMs病灶.其可累及盆腔不同部位,主要位于后盆腔,如宫骶韧带、直肠阴道隔和结直肠等.目前诊断DIE的方法有多种,如病史问诊、妇科检查、超声、磁共振成像(MRI)、腹腔镜探查结合病理检查,但由于操作者经验不足或技术的局限性等原因,临床上有多数患者被误诊或漏诊.目前研究者们针对DIE的检出率低提出了改良方法,如3D或4D超声、融合成像、3D-MRI、多层螺旋CT结肠水膨胀(msCT-c)技术等,可能提高DIE的诊断率.

  • 内皮祖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形成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林翰;钱欢欢;朱姝;徐炜;王秀丽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复杂的多病因妇科疾病,EMs的发生、发展依赖于血管新生(neovascularization).EMs的血管新生包括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血管形成是由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参与的,此过程包括骨髓来源的EPC活化、动员和向外周组织的募集.除EMs外,血管形成还是肿瘤、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研究表明部分EMs病灶微血管内皮细胞是由EPC分化而来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轴参与了外周组织对EPC募集的调控,阻断EPC募集能有效地抑制异位病灶微血管的形成.抑制异位内膜中EPC介导的血管形成有望成为EMs抗血管治疗新的切入点.

  • FcRL3(-169T/C)和FOXP3(-2383T/C)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

    作者:卢宇璇;毛耀南;周红梅;魏润新

    目的:探讨Fc受体样3(FcRL3)(-169T/C)和叉头样转录因子3(FOXP3)(-2383T/C)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发表的关于FcRL3(-169T/C)和FOXP3(-2383T/C)基因多态性与EMs易感性的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筛选和提取相关病例对照研究资料,使用R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的比数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文献7篇(其中FcRL3相关文献5篇,累计病例组883例,对照组1241例;FOXP3相关文献3篇,累计病例组679例,对照组690例).FcRL3与FOXP3在等位基因对比模型(T vs.C)中,FcRL3:OR=2.40,95%CI:1.77~3.27,Z=5.57,P<0.0001;FOXP3:OR=5.95,95%CI:5.05~7.01,Z=21.40,P<0.0001.而在其余分析模型中:杂合子模型(TC vs.CC)(FcRL3:OR=1.23,95%CI:0.80~1.88,Z=0.93,P=0.352;FOXP3:OR=1.75,95%CI:0.80~3.83,Z=1.39,P=0.165);纯合子模型(TT vs.CC)(FcRL3:OR=1.27,95%CI:0.54~2.97,Z=0.99,P=0.323;FOXP3:OR=0.69,95%CI:0.11~4.33,Z=-0.40,P=0.69);隐性基因对比模型(TT vs.TC+CC)(FcRL3:OR=1.25,95%CI:0.72~2.14,Z=0.79,P=0.427;FOXP3:OR=1.40,95%CI:0.66~2.95,Z=0.88,P=0.380)以及显性基因对比模型(TT+TC vs.CC)(FcRL3:OR=0.90,95%CI:0.50~1.64,Z=-0.34,P=0.737;FOXP3:OR=1.65,95%CI:0.99~2.73,Z=1.94,P=0.053).结论:FcRL3(-169T/C)和FOXP3(-2383T/C)基因多态性可增加EMs的发病风险.

  • 妇科腹腔镜手术能量器械常见副损伤及防治

    作者:庞辉;岳秀英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因具有手术伤口较小,恢复更快,疼痛更少和肠功能恢复较早等优点已在临床中广泛开展,在妇科肿瘤治疗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腹腔镜手术是一种能量器械依赖性手术,随着各种能量器械的研发和投入使用,腹腔镜手术器械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视野越来越清晰,切割止血越来越得心应手,降低了手术难度,从而使腹腔镜手术操作日益变得步骤简化,手术范围增大,精细度提高,充分体现了微创的特点,这些进步在给手术医生提供了更多机会的同时,也使医生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各种能量器械导致的副损伤一直是妇科手术医生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就腹腔镜常见能量器械引起的副损伤及其防治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了解手术中的器械,做到更精准的使用,减少副损伤.

  • LC3和VMP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中表达的研究

    作者:李琳;刘岿然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内膜组织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微管相关轻链蛋白3(LC3)和空泡膜蛋白1(VMP1)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手术治疗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C3和VMP1在54例EMs患者的在位内膜组织和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EMs患者在位内膜组织中LC3(22/54,40.74%)和VMP1(26/54,48.15%)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6/40,90.00%;32/40,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Ⅲ~Ⅳ期EMs患者组中LC3(8/34,23.53%)和VMP1(10/34,29.41%)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Ⅰ~Ⅱ期患者组(14/20,70.00%;16/20,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LC3和VMP1在EMs患者在位内膜中的表达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LC3和VMP1在EMs患者在位内膜中的表达降低,可能与EMs患者在位内膜自噬下调有关.

国际妇产科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