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Advanc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심혈관병학진전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成都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93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3934
  • 国内刊号: 51-118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2-165
  • 曾用名: 心血管病学译文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心血管病学进展》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赵聪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心脏病变

    作者:汪汉;蔡琳(综述)

    心脏损害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重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血脂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心脏损害中有一定作用,但免疫与炎症可能有更重要的发病意义。在临床上,这些患者“显性”的心血管表现,如冠心病、心律失常以及心功能不全并不少见,心脏彩超以及普通心电图有一定诊断意义。常规的抗风湿药物对心脏损害作用不明,可能有一定益处,采用目前的各项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指南处理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相关心血管疾病可能是合理的。

  • 核因子 E2相关因子2内皮功能与心血管保护

    作者:赵然尊(综述);何国祥(审校)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是重要的氧化还原调节剂。基础条件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位于细胞浆,与抑制因子Keap1结合而降解;在应激因素作用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激活并与Keap1解离,转位于细胞核内,与多种抗氧化应激基因和Ⅱ相解毒酶的抗氧化反应元件结合,促进血红素氧化酶1等抗氧化应激蛋白和多种解毒酶的表达增加,进而发挥抗氧化应激调节作用。研究显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及其靶基因激活在保护内皮功能、血管生成、心肌再生和支架内再狭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综述核因子E2相关因子2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

  • 心脏脂肪垫与心房颤动

    作者:刘美慧(综述);吴延庆(审校)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复杂的电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心脏脂肪垫是一种特殊的位于心外膜的内脏脂肪组织,是一个分泌活跃的内分泌器官,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心脏脂肪垫在心房颤动的发生、维持及终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心脏脂肪垫的体积、厚度与心房颤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就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一综述。

  • 高甲状腺素与心房肌细胞凋亡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作者:郑甲林(综述);郭涛(审校)

    心房肌细胞凋亡、心房结构和功能出现不可逆改变导致心房颤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键效应产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是生成AngⅡ的关键酶,AngⅡ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高甲状腺素致心房颤动有多种机制,其中可能的机制之一是高甲状腺素增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AngⅡ高表达,后者进一步促进心房肌细胞凋亡导致心房颤动。

  • 高血压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作者:巫文丽;陈晓平(综述)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疾病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中国的高血压发病率高,高血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 伊伐布雷丁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高晓飞(综述);许轶洲(审校)

    降低心率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标,伊伐布雷定可通过特异性地抑制If起搏电流通过降低窦房结节律而减慢心率,目前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对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高血压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莉(综述);陈明(审校)

    高血压病在我国患病率极高,同时它也是各类慢性非传染性公众疾病中为常见,对国家卫生系统负担重,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影响极大的疾病之一。既往关于高血压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已经甚多,但仍然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表明众多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病发病机制之间有直接的量化关系。同型半胱氨酸是人体内一种非必需氨基酸,当它在人体内质量浓度超过10μmol/L时,诊断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高血压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腹膜透析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作者:金海姣(综述);倪兆慧(审校)

    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高、预后差、对生活质量影响大。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限制水钠摄入、应用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剂等,但上述方法控制容量作用有限,且常导致有效循环容量下降,肾脏灌注不足,损害肾功能,进而加重循环系统损害。应用腹膜透析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能够平稳而有效地改善液体潴留,避免心排血量下降,同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不全。现对腹膜透析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破碎 QRS波在心血管疾病中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李庆(综述);赵玲(校审)

    破碎QRS波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表现为QRS波中出现额外的形态各异棘波,曾作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标志。然而,近的研究已经将破碎QRS波的预警功能扩展到各种心血管疾病。侧重综述破碎QRS波与病理性Q波、QRS间期、心室晚电位的比较研究,并重点叙述了破碎QRS波所预示的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和心室血流动力学异常尤其心室内非同步收缩在诊断心血管疾病、判定预后以及在心脏再同步治疗决策中的应用潜能。

  • 溶栓治疗在现代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

    作者:阚通(综述);陈亮;秦永文(审校)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是血栓栓塞引起的冠状动脉急性血流中断。溶栓治疗是通过溶解血管中的新鲜血栓使血管再通,从而部分或完全恢复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溶栓治疗不但能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而且能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现从溶栓治疗的现状、常用药物、适应证与禁忌证,以及溶栓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比较等方面对溶栓治疗在现代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做一综述。

  • 心房总传导时间研究进展

    作者:范建华(综述);陈弹(审校)

    心房总传导时间是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A-TDI间期作为新的心房总传导时间评价指标,近来引起广泛的研究。其与金标准平均信号心电图高度相关,受到心房内传导速度和心房体积的影响,正常值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临床上能一定程度预测心房颤动发生风险。

  • 冠心病药物支架术后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作者:王洁(综述);苏立(审校)

    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支架植入术后需要抗血小板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在减少缺血事件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抗血小板药物与传统口服抗凝药物维生素K拮抗剂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何联合使用以大程度减少支架内血栓、系统性栓塞等缺血事件,同时又不显著增加出血事件,有待更多研究。

  •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作者:何超杰(综述);殷跃辉(审校)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在心律失常相关就诊和住院中为主要病因,与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心功能以及总生存率的下降密切相关。药物及射频消融是当前治疗心房颤动的主要方式。近几年大量临床研究及实践表明冷冻球囊消融能安全有效隔离肺静脉,从而治疗心房颤动。

  •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文苹(综述);罗素新;刘沛洪(审校)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由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抗凝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传统的抗凝药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有效性已被众多临床研究证实。近年来,各类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不断涌现,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现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长 QT综合征:近三年国外文献综述

    作者:胡康新;姚文亮;万懿婷(综述);益西巴珍(审校)

    原发性心电病为心脏结构正常而心脏电紊乱的疾病。长QT综合征则为第一个被发现的原发性心电疾病,它含有13种亚型。根据近三年国外文献,复习长QT综合征的遗传学、电生理学、临床学及其亚型的研究进展。

  • 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延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研究进展及疗效

    作者:徐莉(综述);马依彤(审校)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严重、危害大的疾病之一,常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危急症。目前处理的原则是尽早(<12 h)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其中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为佳手段。但由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局限性,很大一部分患者不能在佳时间接受再灌注治疗。对于这部分患者是否可行延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目前国际上尚未达成共识。现对延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研究现状及疗效做一综述。

  • 非药物治疗在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中的应用

    作者:龚志琰(综述);殷跃辉(审校)

    心房颤动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倍。口服抗凝药是现今预防心房颤动相关性栓塞事件的主要方法,但传统口服抗凝药存在出血风险高、治疗窗窄、需反复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等不足,而新型抗凝药也有价格高、潜在毒副作用等缺陷。目前,非药物治疗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主要有心房颤动的外科或介入根治、外科截除左心耳、经皮左心耳封堵等方法,现综述以上非药物治疗手段及其新进展。

  • 糖类抗原125和心肺功能异常

    作者:王引利;陈晓平(综述)

    糖类抗原125(CA125)被用于卵巢肿瘤患者的筛查,敏感性高。近年来,在急慢性心力衰竭、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现血清CA125浓度的变化与心功能状态呈正相关关系。随着一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右心功能衰竭患者的血清CA125浓度,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发生显著下降的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揭示CA125和肺疾病间的关系。 CA125的监测简单易行,可能成为继脑钠肽后另一项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应用于心肺功能异常的监测中。现对CA125与心肺功能间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林叶(综述)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是一种由于内皮功能不全引起的微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目前认为男性、吸烟、肥胖、高血尿酸水平、糖耐量异常、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小板功能和形态异常是其致病的高危因素。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可能是系统性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提示微血管功能失调及障碍、内皮细胞受损和功能障碍、内皮活化及炎症、基因变异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发病密切相关。

  • 冷冻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应用

    作者:皮强中(综述);罗素新(审校)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目前为常见的使用导管消融治疗的室上性心动过速,虽然目前射频消融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但是也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而冷冻消融技术作为近十年来在经皮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领域兴起的一项新兴技术,则与传统的射频消融术不同,它在对靶点进行消融形成永久性损伤之前,便可在进行冷冻标测时对消融靶点进行功能性的评价,确保消融的电生理安全性,避免了术后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弥补了射频消融术的不足。现对应用冷冻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进行综述。

  • Kv1.5在心房颤动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唐雪娇(综述);肖骅(审校)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国内外研究表明,Kv1.5钾通道在人类心房肌细胞特异性表达,是心房肌细胞超速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分子基础,此电流在心房复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重要靶点。现对Kv1.5在心房颤动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比伐卢定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张慧(综述);郑晓群(审校)

    大出血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预后不佳和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因此,预防出血和治疗缺血同等重要。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可减少缺血事件,尤其在出血高危患者,可减少出血风险,现就比伐卢定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生物标志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研究进展

    作者:张琼(综述);邢艳秋(审校)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是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病征。冠状动脉斑块的炎症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继而诱发ACS的主要因素,其间伴有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凝血系统激活和血栓形成,心肌细胞坏死及心室压力的改变等。快速而准确地诊断ACS可在早期识别患者并及时给予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现就ACS各病理过程所涉及的研究较多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分类表述,以期从多方面了解ACS并比较各生物标志物对其的诊断价值。

  •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理及无创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段雪飞(综述);曾智(审校)

    糖尿病是一种累及全身多器官的慢性疾病,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尤为明显。细胞氧化损伤、脂代谢障碍以及细胞外基质沉积等病理改变均参与在糖尿病导致心肌改变过程中,其中心肌及大血管的纤维化为糖尿病性心肌病的普遍表现,也是终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目前对糖尿病性心肌病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电图及磁共振技术。现就疾病病理改变及各影像学检查的发展加以综述。

  • MicroRNAs与老年窦房结功能减退研究现状

    作者:邵延翔(综述);范洁(审校)

    老年性窦房结功能减退是指由窦房结功能异常所导致的各种心律失常。老年窦房结功能减退的发生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有众多因素参与,microRNAs相关的窦房结细胞膜表面各种离子通道蛋白表达变化、缝隙连接蛋白表达变化、窦房结内及边缘的炎症反应、窦房结内细胞凋亡周期的改变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现通过系统综述,归纳总结近年来关于microRNAs参与老年窦房结功能减退的研究进展。

  • 胆固醇吸收合成标志物研究进展

    作者:白娜(综述);任洁(审校)

    国外大量研究已证明胆固醇吸收标志物(菜油甾醇、谷固醇、胆甾烷醇等)代表胆固醇吸收,胆固醇合成标志物(7-烯胆烷醇、角鲨烯、琏甾醇等)代表胆固醇合成,并将这些标志物用于血脂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降脂药物疗效评价及胆固醇代谢的实验研究,取得良好效果。现将胆固醇吸收合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肺栓塞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萍芳;周伟英(综述);姜衡(审校)

    静脉血栓栓塞是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后常发生的急性心血管并发症之一,其中肺栓塞又是致残和致死率高的临床表现形式。因此,一旦确诊肺栓塞,即应进行积极干预,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抗凝、溶栓、介入和外科手术。近年来,肺栓塞危险分层策略的演变,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出现,溶栓适应证的改变等为肺栓塞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现就肺栓塞治疗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雨薇(综述);罗素新;刘洪沛(审校)

    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LDL-C被视为降低冠心病风险的关键因素。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通过调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影响LDL-C代谢,降低LDL-C水平,成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治疗的新靶点。因而多种PCSK9抑制剂应运而生。目前已探索了不同途径的PCSK9抑制剂,其中单克隆抗体发展为迅速,可能将成为一类非常有前景的调脂药物。

  •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抗凝治疗:肝素抑或比伐卢定?

    作者:林星(综述);罗素新(审校)

    对于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而言,严重出血事件与患者临床预后息息相关。因此,在抗凝治疗中减少出血并发症与预防缺血事件同等重要。已有大量临床实验证实作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比伐卢定在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减少出血事件,尤其是对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而言,这一优势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而言,术中选择肝素还是比伐卢定抗凝仍然是目前争论的热点问题。现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抗凝治疗策略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结合目前中国实际情况提供一些可行的抗凝治疗方案的建议。

  •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章伟;陈亮(综述);秦永文(审校)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介入治疗的发展从早期的Rashkind封堵器到目前广泛使用的国产封堵器,封堵器的不断完善,使得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也逐渐减少。随着新型封堵器的不断研发和使用,现对各种类型封堵器的特征及其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 高密度脂蛋白组分:心血管疾病诊治的新靶点

    作者:赵慧;刘红(综述);李一石(审校)

    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是由载脂蛋白、脂质及多种功能蛋白质共同组成的复合物。它可通过促进胆固醇逆转运、抗氧化、抗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保护等作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高密度脂蛋白生理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其组成成分和水平的正常。疾病时,高密度脂蛋白组分的异常修饰,或其含量及活性的变化均可导致其上述功能的改变,甚至使之转变成为促动脉粥样硬化性物质。因此,探明对高密度脂蛋白功能起关键作用的组分及疾病特异性组分变化可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胚胎发育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晨(综述);王宏宇(审校)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萌芽状态早在胎儿发育期已经开始。胚胎期是人类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并对成人冠心病的预防和发生起着关键作用。在众多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因素中,胎儿宫内生长情况及遗传因素受到了广泛关注。胎儿生长受限可造成重要器官营养缺乏,同时扩血管因子功能失调将损伤心血管系统,进而造成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可能进一步打破后天机体的代谢平衡,终导致中老年期冠心病的发生。然而,遗传因素作为独立的风险因子,贯穿了人类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包括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以及与之伴随的家族史,对冠心病的程序性发生起着主导作用。现从胚胎期冠状动脉各种形式的异常发育、子宫内因素对胚胎发育及后天生长的影响,以及冠心病多种易感位点的遗传因素等方面共同阐述胚胎发育与成人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

  • QRS波时限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承治(综述);殷跃辉(审校)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是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其可以改善基线QRS波时限( QRSd)>0.15 s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然而,其在基线QRSd <0.15 s合并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人群中的应用价值尚未完全明确。 CRT治疗的有效性与基线QRSd相关,基线QRSd可能是CRT治疗反应性的重要预测因素。现就目前心力衰竭的CRT治疗研究进展、基线QRSd与CRT治疗反应性的关系等方面做一综述。

  • 文摘

    作者:

    012吸烟对抗血小板药物类效应的影响[ Gagne JJ,Bykov K,
      Choudhry NK, et al.BMJ,2013,347: f5307 doi:10.1136/bmj.f5307(英文)]
      吸烟较为常见,而抗血小板药物亦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然而时下关于吸烟对抗血小板药物综合药效的影响尚不清楚,现就此进行大样本系统汇总分析。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进展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