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肌病引起心电图急性心肌缺血样改变误诊1例分析

    作者:董娟;范学普

    对心肌病引起心电图急性心肌缺血样改变误诊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49岁.反复发作性胸闷、气短1 a余,尤其在劳累后显著.近来一般活动使症状加重,休息后缓解.心肌酶检查正常.

  • 有创血压监测的建立及护理

    作者:张婉聪;蔡莉萍;王警卫;曹艳

    目的:探讨建立有创血压监测的方法及意义和护理要点.方法:对396例动脉置管血压的监测,可直接连续地测压.结果:对于一些复杂手术及危重患者建立有创血压监测,能准确及时反映患者的血压、体内血容量、心肌收缩力、外周血管阻力,有利于指导治疗.结论:有创血压监测的建立对临床及手术治疗过程中,更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生命体征,有利于医务人员及时迅速评估病情.

  • 动态心电图心源性猝死1例分析

    作者:苏琪;张姝兰;高船舟

    现将动态心电图心源性猝死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56岁.既往体健,否认心肺疾患,因胸闷、心悸就诊,静息心电图正常,9:50行动态心电图检查,10:52、11:46曾2次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静卧休息后好转.

  • 社区人群高血压及脉压调查

    作者:李文梅;綦艳琳

    为了解所辖社区常驻居民高血压患病及脉压异常情况,为高血压病社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对社区2 563例30岁以上居民血压及脉压情况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 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的护理配合体会

    作者:薛珍琴;周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患者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据统计,患病率为2%~4%[1],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呼吸机能障碍性疾病.

  • 便携式人工肾:进展及未来

    作者:季大玺;蒋松

    血液净化是20世纪医学史上划时代的成就之一,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也是一个进展较快的跨学科领域.血液净化的作用已远远超出前人提出的单纯清除血液中有害溶质的概念,而是可以同时对其他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的功能进行支持及起到调整机体内环境平衡的作用.

  • 应用血氧监测仪确定气压止血带的充气压力

    作者:余丽清;石元英;彭华

    气压止血带常用于四肢手术的止血,通过阻断肢体动脉的血流,使术中出血减少到低限度,从而使手术野清晰,组织易辨认,便于手术操作.一般成人止血带压力上肢300mmHg(1mmHg=0.133kPa),下肢400~600mmHg,使用止血带时间上肢不超过1h,下肢不超过1.5 h.但我们发现有时术中止血效果不理想,甚至出血加重,有时术后病人止血带缚扎部位出现皮肤红肿、水泡等不良反应.2002年3~9月我们为40例四肢手术的病人应用止血带时,用国产pm-8000便携式血氧监测仪来监测患肢的动脉血流何时被完全阻断来确定止血带的充气压力,发现术中不但止血效果好,且术后止血带缚扎部位皮肤不良反应小,现介绍如下.

  • 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孙小青;殷敏;程雷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危害较大的常见慢性疾病.客观可靠地诊断OSAS 并且准确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该病的临床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 , PSG)是诊断和研究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的金标准,也是目前诊断OSAS 常用的方法[1],但由于设备昂贵、检查程序累赘、患者等候时间长等原因,其临床普及性及实用性受到限制.近年,各种便携式睡眠监测仪(简称便携式监测仪)在临床逐步应用[2],现对此作一介绍.

  • 动态脑电图监测重症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晓梅;黄光;徐斌;孙利;赵建功;高金丽

    目的 探讨应用脑电图(EEG)改良分级标准动态监测EEG对脑血管疾病后脑功能损伤评价及动态预测预后的作用.方法 45例大脑半球病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EEG动态监测,并应用改良分级标准进行EEG分级分析.结果 EEG分级为Ⅱ、Ⅲ、Ⅳ级的动态变化率较高(60%、100%、65%),提示脑功能损伤存在可逆性,进行干预治疗的价值较高;EEG动态监测分级降低,患者有望生存;若EEG分级升高,则预示预后不良.结论 根据改良标准进行的EEG动态监测能较好地反映急性脑血管疾病后脑功能损伤的程度以及预测预后.

  • 动态心电图改良法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变时性功能

    作者:李世锋;赵峰;聂连涛;王永生;李中健

    目的:对比研究动态心电图改良法(动态心电图联合楼梯运动试验)检测老年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心脏变时性功能的差异。方法选择资料完整顺利完成动态心电图改良法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17例作为研究组,非冠心病患者8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脏变时性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1)24 h小心率值:研究组>对照组[(62.75±4.73)次/minvs.(48.92±4.47)次/min, t=21.31,P<0.05];(2)24 h大心率值:研究组<对照组[(106.68±5.83)次/minvs.(136.17±7.34)次/min,t=31.37,P<0.05];大小心率差值:研究组<对照组[(43.92±7.62)次/min vs.(87.25±9.20)次/min,t=36.04,P<0.05];运动停止后1 min心率恢复值:研究组<对照组[(14.76±1.57)次/minvs.(30.24±1.89)次/min,t=62.21,P<0.05]、运动停止后2 min心率恢复值:研究组<对照组[(22.47±2.43)次/min vs.(39.49±2.19)次/min,t=52.05,P<0.05]、运动停止后3 min心率恢复值:研究组<对照组[(27.16±3.69)次/minvs.(46.26±2.47)次/min,t=44.44,P<0.05]。结论除外年龄因素,采用动态心电图改良法检测两组心脏变时性功能指标发现,老年冠心病患者较非冠心病患者心脏变时性功能差。

  • 老老年人24h动态血压特征分析

    作者:杨丽睿;张慧敏;黄建凤;吴海英;马文君;惠汝太;郑德裕

    目的 探讨老老年人24h动态血压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22例老老年人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24 h、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和平均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结果 血压节律呈非杓型者112例(91.80%,112/122),杓型者10例(8.20%,10/122).24 h平均收缩压(126.37±14.78)mmHg,平均舒张压(66.35±8.32)mm Hg;白天平均收缩压(127.69±14.72)mm Hg,平均舒张压(67.75±8.58)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23.72±17.96)mm Hg,平均舒张压(63.54±9.29)mm Hg.24 h动态脉压60.02 mmHg.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分别为:收缩压3.11%,舒张压6.21%.昼夜血压变化规律在男女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老老年人血压昼夜节律呈非杓型改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24 h动态脉压远大于正常脉压.

  • 高血压家族史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高振华;袁如玉;李广平

    目的 探讨高血压家族史对直系亲属血压变异性及靶器官的影响.方法 102例患者分为两组,有高血压家族史(HF+)组45例,无高血压家族史(HF-)组57例,完成体格检查、生化检查、心脏彩超、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两组患者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等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F+组年龄[平均(40.02±12.08)岁]低于HF-组[平均(60.75±12.6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白昼平均舒张压、白昼舒张压标准差、白昼平均动脉压标准差、24 h平均舒张压、24 h舒张压的标准差、24 h平均动脉压标准差,HF+组均值显著高于H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标准差、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标准差,两组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组中出现非勺型血压节律比例显著高于HF-组(51.11%vs.26.31%,P=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F+组发生左心室肥厚比例显著高于HF-组(68.89%vs.42.10%,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完成上述检查后,予以口服降压药物,为使患者血压控制达标,HF+组使用3种或3种以上一线降压药物比例显著高于HF-组(53.33%vs.29.82%,P=0.016).结论 有高血压家族史患者发病年龄提前,血压变异性增大,可能更易发生靶器官损害.

  • 胃镜检查术中对动态心电、心率变异性观测研究

    作者:孙秉海;于衍莉;孔庆辉;于泳芬;杨正辉;姜义明;柯黎黎;祝海颖;梁桂萍;王汝新;李霄霞;刘环颉

    目的 纤维胃镜检查术中观测动态心电、心率变异性(HRV),了解术中心律失常、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及两者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情况,探讨其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 胃镜检查术中观测动态心电、心率变异性,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胃镜检查术有诱发HRV 降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作用.镜检组与对照组进行上述指标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胃镜检查术中会引发心律失常及心律变异性降低应引起临床重视和注意,尤其对年龄大、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提倡术中观测动态心电、心率变异性,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 浙江省POCT质量管理探索

    作者:张伟民;单志明;宋超

    POCT(point-of-care testing)是随着检验医学发展应运而生的新事物,它是指在中央实验室外,靠近检测对象,及时报告结果的微型便携式检验系统,在国内也有"床边检验"、"快速检测"等翻译.POCT与传统实验室检验的区别是缩短了检验的运转周期,能即时在采样现场进行分析并获得结果,深受临床科室的欢迎[1].

  • 医院 POCT 血糖仪应用现状分析

    作者:王淼;周染云;杨兴龙;陈文霞;郭庆玲;曾利军;杨倩琳;贾凡;王欣;吴海涵;宋世平

    目的:调研医院POCT血糖仪在使用、规范及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分析解决办法,为提高院内POCT检测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3年5至7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开展3次调查问卷,了解院内POCT血糖仪的数量、品牌及使用情况;将各种血糖仪参加卫计委临检中心室间质评,所得检测结果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比对分析。结果院内POCT血糖仪共5个品牌,有些临床科室血糖仪的数量和种类常发生变化。参与室间质评的4个品牌中,品牌Ⅲ有3个浓度检测结果精密度不达标,有2个水平的CV%分别为11.9%和10.1%;余3个品牌均符合要求。3次比对结果的合格率分别为85.0%、92.0%、97.4%。结论医院应合理选择并正确使用POCT血糖仪,建立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管理体系,同时医院成立POCT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开展仪器比对工作,保证临床POCT仪器的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643-645)

  • 同步动态监测食管pH及胆汁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棱;陈登登;王辛;林志辉;潘秀珍

    目的:评价同步动态监测食管pH及胆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便携式pH监测仪及胆汁监测仪同步动态监测15例患者的食管24 h pH及胆汁变化情况.结果:(1)15例受检者中5例(33.3%)存在病理性胃食管酸反流,9例(60%)存在十二指肠胃食管胆汁反流(DGER),5例病理性胃食管酸反流者100%同时伴有DGER.(2)9例DGER者胆汁反流期间pH均值=5.78±1.00,酸反流(pH<4)时间百分比=8.30±13.78%,碱反流(pH>7)时间百分比=5.78±7.96%.(3)24 h总胆汁反流时间百分比与总酸反流时间百分比呈明显的正相关(r=0.925,P<0.001),而与总碱反流时间百分比之间未见明确的相关性(P>0.35).结论:十二指肠-胃-食管胆汁反流,尤其是混合性反流并不少见,十二指肠-胃-食管胆汁反流与胃食管酸反流呈明显正相关,而与碱反流无明显相关性.24 h pH监测胃食管反流有一定局限性尤其对混合性反流患者易漏诊.用碱反流来描述十二指肠-胃-食管胆汁反流似乎并不合适.

  • 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动态心电图ST段抬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作者:黄立萍;黄榕翀

    目的 观察变异型心绞痛患者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对25例动态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5例动态心电图发现与症状相关的ST段抬高的患者中,17例患者68%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50%冠状动脉狭窄动态心电图判断的痉挛血管、LAD 20例、LCX 2例,RCA 4例,其中1例LAD及RCA同时发生.其中动态心电图提示LAD痉挛的20例患者,8例未见冠状动脉存在>50%以上狭窄.对于7例双支或多支病变者,仅有1例动态心电图诊断与CAG结果完全符合.结论 动态心电图ST段改变对变异性心绞痛诊断有重要价值,此类患者常合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以LAD多见.

  • 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下壁心肌缺血的意义

    作者:杨俊娟;李健美;洪涛;郭三强;高炜;霍勇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Holter)对冠心病患者下壁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96例临床疑诊冠心病(CHD)患者的12导联Holter监测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结果 12导联Holter诊断冠心病下壁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64.91%,特异性为53.85%,阳性预测价值67.20%.Holter检查下壁心肌缺血的阳性检出率在单纯右冠状动脉病变(单支病变组)、右冠状动脉合并左前降支或回旋支病变(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分别为20%、70.37%和80%.结论 12导联Holter对冠心病下壁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定位诊断价值,但应密切结合临床.

  • 胰岛素泵改善磺脲类继发失效患者敏感性作用的研究

    作者:郎江明;魏爱生;陈发胜;赵华云;孙丰雷;陈苹

    磺脲类继发失效(SFS)是2型糖尿病(T2DM)治疗过程中的难题之一,国内外报道SFS发生率每年5%~10%,用药5年以上的T2DM中约半数患者发生SFS.我院应用美国Minimed公司生产的507c便携式胰岛素泵皮下连续输注(CSII),对SFS患者进行强化治疗达标,观察强化治疗对磺脲类的敏感性改善的作用和机理,现报道如下:

  • 延长动态心电图检测时间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影响

    作者:陶贞竹;欧柏青

    目的:比较不同时程动态心电图记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上的差异.方法:连续纳入2016-01至2016-09在我院老年病科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8例,行连续72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进一步按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分组,比较监测第24小时、第48小时及第72小时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结果:患者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心功能Ⅱ级40例,Ⅲ级42例,Ⅳ级26例.按NT-proBNP水平分,≥1000 pg/ml者54例,<1000 pg/ml者54例.按射血分数分: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80例,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FmrEF)13例,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15例.对短阵房性心动过速(NSAT)检出率,监测进行到第48小时(81.7%)与第24小时(64.6%)两者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对新发阵发性心房颤动,通过24小时检出1例,监测至第72小时,有额外3例检出.对短阵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检出率,监测进行到第72小时(38%)与第24小时(25.9%)两者相比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组比较发现,72小时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功能Ⅲ级心力衰竭患者,对NSVT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心功能Ⅳ级患者,对NSVT的检出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程(72小时/48小时)动态心电图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各类心律失常检出率更高,但心力衰竭程度越重,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越易发现NSVT.对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未发现NSVT,可适当延长检测时间,将有利于指导患者的临床治疗.

966 条记录 7/49 页 « 12...45678910...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