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龄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作者:邰胜;王翎;钱惠英

    目的:探讨高龄(≥80岁)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高龄高血压患者74例为高血压组,另选择同期无高血压病高龄老年人36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组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亚组(n=12)、非杓型亚组(n=31)、反杓型亚组(n=23)、超杓型亚组(n=8),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比较各组及各亚组间MMSE得分差异.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在MMSE总得分、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杓型亚组与杓型亚组在MMSE得分、定向力、记忆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亚组与杓型亚组在MMSE得分、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杓型亚组与杓型亚组在记忆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节律异常的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血压节律正常者更容易发生认知功能损害,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力等方面.

  • 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在临床医生中的易用性评价

    作者:李玉秋;陈柯萍;宿燕岗;刘少稳;项美香;沈法荣;刘兴斌;汤宝鹏;刘启明;齐向前;张澍

    目的:初步评价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在临床医生中的易用性.方法:前瞻性入选2012-01至2013-10在全国12家医院已经植入具有Carelink远程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患者215例,平均年龄(62.3±14.3)岁,其中男性108例,女性107例.共有54名临床医生填写了调查问卷.为便于分析,根据患者随访调查CIED的不同,将患者和临床医生各分为植入起搏器(PM)组110例和30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组54例和10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组51例和14名.患者需在入选后3个月时进行1次院内常规随访,记录临床医生随访患者使用时间.此外,患者还需应用Carelink远程监测仪在入选后3、6个月时传输CIED信息完成Carelink远程随访.在3个月Carelink远程随访时收集医生数据查看时间,在6个月随访时针对Carelink远程随访系统的使用情况对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4名临床医生均认为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操作简单,容易使用.有147例患者完成了3个月院内常规随访,临床医生院内常规随访平均时间为(14.8±8.4)min;150例患者完成了3个月Carelink远程随访,Carelink远程随访平均时间为(8.2±4.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对于临床医生而言,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使用容易,操作简单,满意程度高,可以节约随访时间.

  • 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冠心病的关系

    作者:罗富健;张丁丁;张云;李卫;黄建凤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脉压(24hPP)、24 h动态脉压指数(24hPPI)和夜间动态脉压指数(NPPI)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共入选305例于2016-05至2016-07在阜外医院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受试者,根据ABPM数据计算受试者的24hPP、24hPPI和NPPI,并分析这些指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24hPP为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与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之差,24hPPI为24hPP与24hSBP的比值,NPPI为夜间(22:00~06:00)平均PP与平均SBP的比值.结果:305例受试者中,222例(72.8%)为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的24hPP、24hPPI、NPPI均高于血压正常者[24hPP:(49.0±11.6)mmHg(1 mmHg=0.133 kPa)vs.(42.2±7.4)mmHg,P<0.001;24hPPI:0.39±0.06 vs.0.37±0.05,P=0.004;NPPI:0.40±0.07 vs.0.38±0.05,P=0.009].222例高血压患者中,116例(52.3%)冠心病患者的24hPP、24hPPI和NPPI均高于106例(47.7%)无冠心病者[24hPP:(50.9±12.2)mmHg vs.(47.0±10.6)mmHg,P=0.013;24hPPI:0.41±0.06 vs.0.38±0.06,P<0.001;NPPI:0.42±0.07 vs.0.38±0.06,P<0.001];而在83例(27.2%)血压正常的受试者中,冠心病患者和无冠心病者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降压药服用情况等因素后,高血压患者的24hPPI和NPPI与冠心病相关[24hPPI:比值比(OR)=1.95,95%可信区间(CI):1.11~3.44,P=0.020;NPPI:OR=2.21,95%CI:1.28~3.82,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24hPPI和NPPI对冠心病的筛查和预测价值均优于24hPP.结论:高血压患者的24hPPI和NPPI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有助于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筛查和预测,且效果优于24hPP.

  • 简易心脏大血管造影检查抢救箱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李春;刘娜

    目的:研制一种心脏大血管造影检查专用的多功能简易便携式抢救箱,解决患儿在检查中途觉醒可以当场给予二次镇静,帮助顺利完成检查。同时,在患儿出现造影剂过敏反应时,医护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应用设计的抢救箱给予初步的处理及抢救,保证患儿安全。

  • 无创心脏监护时程的选择在检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中的意义

    作者:王晋丽;陈韵岱;石亚君;王佳平;郜玲;郭亚涛;杨勇;卢喜烈

    目的:研究心电监护时间对检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12月可疑或已诊断心脏病患者2593例。根据患者监护时间长短分为:24 h 组(2391例),48 h 组(49例)和72 h 组(153例)。比较三组间临床特点和动态心电监护参数差异。结果72 h 组较24 h 组患者年龄大[(55.7±18.7)岁比(52.3±18.4)岁,F =3.996,P =0.03]。三组患者的平均心率为(74.1±11.7)次/ min,平均心率在24 h 组[(74.4 ± 11.7)次/ min]和48 h 组[(73.7 ± 9.8)次/ min]均较72 h 组[(69.1±12.3)次/ min]快(F =14.987,P <0.01)。患者就诊症状中伴头晕/晕厥症状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 h、48 h 和72 h 组的比例分别为5.4%(127 / 2391),8.2%(4/49)和23.5%(36/153),X2=80.1,P <0.01]。患者就诊症状中伴心慌/心悸症状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 h、48 h 和72 h 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2.1%(528 / 2391)比12.2%(6/49)比13.7%(21/153),X2=8.424,P =0.02]。大于2.0 s 的 RR 间期长间歇在时间长的监护中可以有效检出[5.6%(133 / 2391),6.1%(3/49)比15.7%(24/153),X2=24.456,P <0.01]。选择长时程监护在检出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和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中较短时程监护更有优越性( X2=29.980,17.195,12.326,10.231;均为 P <0.01),而 ST-T 改变的检出率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4.496,1.559;均为 P >0.05)。结论医生更倾向于选择72 h 动态心电监护监测就诊症状中有头晕/晕厥的患者,选择24 h 监测就诊症状中有心慌/心悸的患者,延长心电监护时间可能在检出心律失常中更有意义,但监护时间的长短对心肌缺血的检出影响不大。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患者心肌缺血负荷的影响

    作者:朱云云;潘伟民;傅卜年;黄依琴;郭勇娟;李冬波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患者心肌缺血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纳入52例OSAHS患者和21名健康体检者,应用多导睡眠监测系统(PSG)行至少7 h睡眠呼吸监测,长程动态心电图(Holter)同步记录心电动态变化,分析心肌缺血与呼吸紊乱指数(AHI)的关系.结果 轻中度OSAHS组(5次/h≤AHI<30次/h)与重度OSAHS组(AHI≥30次/h)均表现为睡眠时心肌缺血负荷显著大于觉醒时,且OSAHS患者AHI与睡眠时心肌缺血负荷相关(r=0.667,P<0.01).轻中度OSAHS组与重度OSAHS组分别根据有无心肌缺血情况,分为心肌缺血组和无心肌缺血组.轻中度组亚组分析显示,与无心肌缺血组相比,心肌缺血组清醒时与睡眠时的平均心率均显著增快[(83.33±6.86)次/min比(76.30±8.52)次/min;(64.71±6.94)次/min比(59.18±2.94)次/min,均为P<0.05].重度组亚组分析显示,与无心肌缺血组相比,心肌缺血组睡眠效率(74.71%±8.32%比86.36%±6.33%,P<0.01)、低血氧饱和度(52.36%±17.32%比64.80%±14.86%,P<0.05)、平均血氧饱和度(87.93%±4.80%比92.00%±1.73%,P<0.01)及总非快速动眼期时间/总睡眠时间(68.67%±4.19%比76.87%±7.16%,P<O.05)均显著降低,SaO2<90%的时间及长呼吸暂停时间[(236.65±132.72)min比(124.10±82.99)min;(71.63±15.94)s比(55.28±22.05)s,均为P<0.05]均显著延长.结论 OSAHS患者睡眠时的心肌缺血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轻中度OSAHS患者睡眠时心肌缺血可能由反复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相关的改变所致,重度OSAHS患者的心肌缺血可能与低氧血症及睡眠结构紊乱相关.

  • 心房颤动发作的长程监测

    作者:张圣洁;李广平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人均寿命延长等因素使得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这些疾病可以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因而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欧洲的心房颤动患者现已多达600万人,预计在未来50年间,这个数字至少还会增加一倍[1]。而据统计,我国心房颤动的总患病率为0.77%,根据中国标准人口构成校正后为0.61%,略高于国际上相关研究结果。心房颤动可诱发并加重心力衰竭,引发脑卒中,极大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以导致死亡[2]。因此,如何提高心房颤动检出率、评估心房颤动风险、控制病情进展、改善疾病预后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由于部分阵发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发作不频繁,且部分心房颤动患者房颤发作时并无临床症状,因此难以通过短程心电图检查发现。而长程动态心电监测可通过延长监测时间提高心房颤动的检出率,这对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和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心房颤动的心电监测手段、指标以及时程与频率等三方面对此领域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 Lorenz-RR散点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独特优势

    作者:王建勇;陈元禄

    Lorenz-RR散点图将海量心搏信息展现于一张图形上,可以方便直观地从整体观察全部心搏信息,获取整体的、独特的、用常规动态心电图分析方法无法观察到的信息.在窦性心律失常、显著窦性心律不齐与房性期前收缩的鉴别诊断、并行心律、心房颤动中房室结功能不应期的判断、心房颤动中宽QRS波形的鉴别及逸搏的诊断等方面,均可提供其他诊断手段不能提供的信息,具有独特的诊断优势.

  • 2017动态心电图国际指南和专家共识更新

    作者:陈尔佳;李晓枫;方丕华

    198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成立了专门的分委会和工作组着手制定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AECG)的相关指南.1989年1月,在美国Circulation和JACC杂志上同时发表了全球第一个AECG指南.10年之后即1999年,ACC/AHA在原有指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大幅修订,该指南引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设计合理、结果可靠的有价值的文献304篇,并一直沿用了18年.直到2017年,由国际动态心电图和无创心电学会与美国心律学会联合制订了有关AECG和体外心脏监测/遥测的专家共识.该共识荟萃分析了全球18年以来有关AECG和体外心脏监测/遥测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各种检测方法的技术特点、适应证及临床意义等的专家共识,现简要介绍如下.

  •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作者:许雪峰;江凤林

    高血压已日渐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1].许多研究证实,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但若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则能延缓及减轻靶器官的损害.自1962年第1台无创性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问世以来,已经证实其优于其他血压检测方法.循证医学资料也显示,ABPM与心血管疾病危险水平评估和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合理利用动态血压监测,有利于优化高血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 83例起搏器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

    作者:李育红;李洁;齐书英;梅静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后随访的意义.方法 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对83例置入心脏心脏起搏器患者进行分析,并与常规心电图进行比较,判断起搏器起搏、感知状况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分析起搏器与自身心律相互作用的心电图改变.结果 DCG检测出起搏器功能障碍14例,检出率为16.9%,常规心电图检出起搏器功能障碍4例,检出率为4.8%,两者检出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CG检出与起搏器无关自身心律失常55例,与起搏器相关性心律失常5例,发现伪融合波15例.结论 DCG起搏器功能障碍检出率高,可为起搏器置入后临床随访提供准确依据.

  •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

    作者:白旭鹏;姚依群;武云涛;张鹏娟;褚亮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24h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 入选高血压患者按年龄分为三组:高龄老年组(≥80岁,n=88)、老年对照组(60~79岁,n=80)及中年对照组(<60岁,n=25),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治疗状态下动态血压参数、动态血压昼夜异常发生率及舒张压<6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发生率.结果 三组患者服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天、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平均舒张压高龄老年组均低于老年组及中年组(P均<0.01);全天、日间、夜间平均脉压差高龄老年组均高于老年组、中年组(P均<0.01);高龄老年组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中年组(P均<0.05);舒张压<60 mm Hg的发生率高龄老年组明显高于老年组及中年组(P均<0.01).结论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状态下有舒张压过低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 高原辅助呼吸器的研制及在预防急性高原病中的应用

    作者:田国祥;魏万林;刘文;李娟;张薇;李俊峡;束长城

    我国西部新疆、西藏边境多为高原地区,高原部队训练、边境巡逻、驻守部队换防等涉及的人群都很多,对急性高原病的防治尤为重要[1]。国内近年来出现的轻便折叠加压舱(袋)[2]是救治急性高原病的新装置,通过向舱内充压新鲜空气,有效提高患者周围小环境的氧分压,使患者肺泡氧分压升高,达到治疗目的,但轻便折叠加压舱(袋)更适合在营地设置,而对于部队外出执勤、执行特殊任务则不适合携带。近年来国内也出现的便携式高原呼吸增氧呼吸机[3]等产品,采用小型空气压缩机,利用风扇压缩空气,给面罩里制造小范围富氧环境。但是该仪器重要部位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如面罩内的空气压力值固定,没有流量压力控制装置,不能进行加温加湿功能,不能适合较长时间佩戴,面罩僵硬,密闭不好,漏气较多,携带时不舒服等,为此我们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更适合单兵使用的便携式高原辅助呼吸器。

  •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特点及临床分析

    作者:秦爱梅;周桂芳;骆雷鸣;朱启伟;叶平

    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心电图的特点,并结合临床分析,为临床高龄老年高血压防治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共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214例,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高龄老年组(≥80岁)96例;B组:低龄老年组(60~79岁)118例.采用24h动态血压和24h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技术,记录血压和心电图变化,同时采集多次住院病历,观察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压控制情况,心律失常以及靶器官损害发生情况.结果 高龄老年组的大部分患者血压控制良好.24h动态血压水平两组之间仍有明显差异,高龄老年组心律失常、心脑血管事件次数、糖尿病、体重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等均显著高于低龄老年组.结论 与低龄老年组相比,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肾损害明显,其24h动态血压水平与动态心电图改变及肾损害之间密切相关.

  •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特点及临床分析

    作者:秦爱梅;周桂芳;骆雷鸣;朱启伟;叶平

    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心电图的特点,并结合临床分析,为临床高龄老年高血压防治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共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214例,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高龄老年组(≥80岁)96例;B组:低龄老年组(60~79岁)118例.采用24h动态血压和24h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技术,记录血压和心电图变化,同时采集多次住院病历,观察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压控制情况,心律失常以及靶器官损害发生情况.结果 高龄老年组的大部分患者血压控制良好.24h动态血压水平两组之间仍有明显差异,高龄老年组心律失常、心脑血管事件次数、糖尿病、体重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等均显著高于低龄老年组.结论 与低龄老年组相比,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肾损害明显,其24h动态血压水平与动态心电图改变及肾损害之间密切相关.

  •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夜间心电图ST段下降

    作者:陈瑞;张文莉;徐斌;王琳;赵玉生;王士雯

    目的确定睡眠呼吸暂停是否可导致由心电图ST段下降所反映的夜间心肌缺血,以及这种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是否可通过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CPAP)治疗所减轻.方法对32名无冠心病病史的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行整夜的多导睡眠图研究,同时行三导联的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全部病例接受一夜的CPAP治疗.ST段下降定义为相对于基线下降至少1 mm并持续至少1 min.计算ST段下降指数(min/h),即将ST段下降的时间与整个睡眠时间相比较.结果11例(34%)的患者睡眠中出现ST段下降.当患者没有接受CPAP治疗时,ST段下降时的呼吸暂停指数和觉醒指数明显高于ST段处于等电位状态时,而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全部ST段下降者经CPAP治疗后,其ST段下降的时间明显减少[(33.4±19.7)min/h vs(10.2±12.9)min/h,P<0.05],与之相关联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觉醒指数及血氧饱和度<90%的时间占睡眠时间的百分比均明显下降,其值分别为(61.8±23.4)/h vs(8.1±6.6)/h,(50.2±18.3)/h vs(7.6±5.3)/h和(52.6±21.7)%vs(12.9±14.7)%(P<0.05).结论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中的ST段下降相对常见,CPAP治疗可以明显地减少ST段下降的时间.此类患者的ST段下降可能反映了真实存在的心肌缺血,也可能反映了与反复发生的睡眠呼吸暂停相关的非缺血性改变.

  • 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与其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洪林;刘鹏;张玉霄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DM)合并冠心病(CAD)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与其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老年DM合并CAD患者(DM组)和102例老年非DM合并CAD患者(NDM组)的冠脉造影结果、Holter结果和随访期内所发生的心脏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记录各组的冠脉病变特点、24h心肌缺血特点、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DM组冠脉三支病变、弥漫性病变比例、血管狭窄数目明显高于NDM组(分别为42.0%对18.6%,P<0.001、37%对23.5%,P<0.05、3.51±1.64对2.10±1.12,P<0.05);其Holter结果显示:24h心肌缺血发作次数、ST段压低幅度、ST段压低总时间、缺血发作平均时间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明显高于NDM组[分别为(5.9±1.7)次对(3.2±0.9)次、(2.8±0.7)mm对(1.8±0.5)mm、(56.1±5.2)min对(33.4±2.8)min、(11.3±3.1)min对(6.2±1.8)min和54.0%对26.5%,P分别<0.05、<0.05、<0.05、<0.05和<0.001];Holter记录到的心肌缺血发作时,临床发生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比例DM组明显低于NDM组(为8.0%对19.6%,P<0.05);随访期内,DM组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比率明显高于NDM组(10%对4.9%,P<0.05).结论 老年DM合并CAD患者的冠脉三支病变比例明显高于NDM患者;Holter监测到这类患者的心肌缺血发作次数、缺血程度、缺血持续的时间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发作次数也明显高于NDM患者,但临床上多缺乏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随访期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高于NDM患者,提示预后不良.

  • 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脉压指数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的关系

    作者:孙芳;苗懿德;褚琳;冯静才;陈陵霞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与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脉压指数(pulse pressure index,PPI)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471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计算夜间PPI,按夜间PPI水平分为2组:低水平组(241例)PPI<0.46,高水平组(230例)PPI≥0.46,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肌酐、血钙和血磷等指标,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比较2组各指标及夜间PPI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TC、TG、LDL-C、HDL-C、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肌酐、血钙、血磷及降压药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水平组患者25羟维生素D3水平显著高于高水平组[(38.47±20.20)nmol/L vs (34.18±12.78)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与低水平组比较,高水平组25羟维生素D3水平缺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夜间PPI与25羟维生素D3和年龄独立相关.结论 在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中,低水平血清25羟维生素D3可能是PPI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早期ST段回落的随访观察

    作者:马建新;郑兴征;尹军祥;李运田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早期ST段回落的预后意义.方法 选择2005年5月~2006年5月首次发生STEMl患者62例.根据测量12导联动态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ST段回落组(34例)和sT段无回落组(28例),随访时间18~24(17±5)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事件及预后.结果 ST段的回落主要发生在术后120 min内.与ST段无回落组比较,ST段回落组患者发病至接受PCI的时间,再灌注时间以及发病至肌酸激酶同工酶达峰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出院前比较,两组患者LVEF均有改善,其中ST段回落组改善明显.与ST段曰落组比较,ST段无回落组的LVEF较低(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P<0.05).总心脏事件发生率ST段回落组低于ST段无回落组(1.8% vs 13.5%,P<0.05).结论 ST段迅速回落近期及远期心脏功能恢复良好,心脏事件发生率低.

  • 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寇学俊;邢艳秋;路方红;刘振东;胡小亮

    目的 探讨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血压正常者250例,根据血压诊断标准分为血压正常(正常组)169例和隐性高血压(隐性组)81例,及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150例.监测24 h动态血压.并采用大动脉测量仪测量中心动脉压及其反射波;采用PWV测定仪测量颈-桡动脉PWV(crPWV).结果 隐性组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动脉舒张压、中心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收缩末压、增强压、crPWV明显高于正常组,明显低于高血压组(P<0.0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脉压、LDL-C是crPWV的主要影响因素(β=0.268、β=0.313、β=0.311,P<0.01).结论 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明显升高,提示动脉弹性下降,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脉压、LDL-C是影响动脉僵硬度的主要危险因素.

966 条记录 8/49 页 « 12...567891011...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