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频电刀应用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囊袋血肿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徐白鸽;梁延春;高阳;焉晓蕾;于海波;刘荣;许国卿;王娜;王祖禄;韩雅玲

    目的:探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CIED )植入术中应用高频电刀能否降低CIED囊袋血肿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接受新植入或更换CIED的患者3884例。CIED植入术中应用高频电刀的患者归为电刀组(3115例),而未应用高频电刀的患者归为对照组(769例)。两组患者各自又分为出血倾向亚组和无出血倾向亚组;出血倾向亚组再分为肝素桥接组和直接手术组。统计各组患者CIED囊袋血肿发生率。结果电刀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衡。 CIED植入后1周共发生囊袋血肿86例(2.2%,86/3884),未发生CIED囊袋感染;而远期囊袋感染或破裂患者9例(10.5%,9/86)。电刀组囊袋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5%(46/3115)比5.2%(40/769),P<0.001];电刀组中出血倾向亚组[1.8%(4/218)比11.5%(6/52),P=0.004]、无出血倾向亚组[1.4%(42/2897)比4.7%(34/717), P <0.001]和出血倾向亚组中的肝素桥接组[2.0%(2/100)比11.5%(6/52),P=0.020]CIED囊袋血肿发生率分别较对照组相应各亚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出血倾向亚组CIED囊袋血肿发生率[11.5%(6/52)比4.7%(34/717),P=0.046]高于无出血倾向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电刀组中出血倾向亚组与无出血倾向亚组的CIED囊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60);电刀组出血倾向亚组中的肝素桥接组与直接手术亚组的CIED囊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1.000)。结论CIED植入术中应用高频电刀能降低囊袋血肿的发生率,并降低口服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对囊袋血肿发生率的影响。

  • 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在临床医生中的易用性评价

    作者:李玉秋;陈柯萍;宿燕岗;刘少稳;项美香;沈法荣;刘兴斌;汤宝鹏;刘启明;齐向前;张澍

    目的:初步评价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在临床医生中的易用性.方法:前瞻性入选2012-01至2013-10在全国12家医院已经植入具有Carelink远程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患者215例,平均年龄(62.3±14.3)岁,其中男性108例,女性107例.共有54名临床医生填写了调查问卷.为便于分析,根据患者随访调查CIED的不同,将患者和临床医生各分为植入起搏器(PM)组110例和30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组54例和10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组51例和14名.患者需在入选后3个月时进行1次院内常规随访,记录临床医生随访患者使用时间.此外,患者还需应用Carelink远程监测仪在入选后3、6个月时传输CIED信息完成Carelink远程随访.在3个月Carelink远程随访时收集医生数据查看时间,在6个月随访时针对Carelink远程随访系统的使用情况对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4名临床医生均认为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操作简单,容易使用.有147例患者完成了3个月院内常规随访,临床医生院内常规随访平均时间为(14.8±8.4)min;150例患者完成了3个月Carelink远程随访,Carelink远程随访平均时间为(8.2±4.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对于临床医生而言,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使用容易,操作简单,满意程度高,可以节约随访时间.

  • 远程监测系统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老年患者中应用调查

    作者:刘俊鹏;杨杰孚;佟佳宾;邹彤;施海峰;陈浩;吴素娟;王志蕾;金鑫

    目的 调查远程监测系统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评价数据传输成功率以及老年患者使用情况. 方法 回顾性入选我中心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共97例植入具有远程监测功能的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65岁的老年患者,评价远程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情况,比较植入1年后门诊随访率,并对患者进行电话调查. 结果 入选97例老年患者,包括70例起搏器患者,20例ICD患者,7例CRT患者.其中Home Monitoring远程监测系统85例,Merlin.net远程监测系统12例.平均年龄(78.2±6.4)岁,男性64例(66.0%).1年随访期间,95例(97.9%)患者完成了远程监控,68例(70.1%)完成门诊随访,90例(92.8%)患者完成电话调查,其中85例(94.4%)患者对远程监测系统满意,若再次更换80例(90.0%)患者愿意继续使用远程监测系统. 结论 对于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老年患者,远程监测系统同样能提高随访率,满意度较高.

  • 优化的腋静脉穿刺技术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植入术中的应用

    作者:周益锋;刘芃;杨鹏;王勇;彭文华;高焱莎;赵霞;赵桂茹;李宪伦

    目的 观察优化的腋静脉穿刺技术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植入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行CIED植入术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优化的腋静脉穿刺组(试验组)与常规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对照组).观察手术成功率及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分别于术后1、6、12个月及随后每12个月进行常规随访.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穿刺成功率(96.6%对96.0%)、1次穿刺成功率(68.8%对69.3%)及术中X线曝光时间[(152.1±32.7)s对(145.6±46.1)s]相近,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锁骨下静脉穿刺组术中出现导线操作困难2例,术后出现气胸2例,腋静脉穿刺组未见导线操作困难及气胸等情况.在随访中,试验组未发生导线挤压综合征,而对照组发生2例.试验组围术期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降低趋势(1.82%对7.27%,P=0.11).结论 优化的腋静脉穿刺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能优于传统锁骨下穿刺.

  •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更换患者无症状囊袋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刘俊鹏;杨杰孚;佟佳宾;邹彤;陈柯萍;戴研;刘志敏

    目的 研究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更换患者囊袋的无症状感染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在卫生部北京医院及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CIED更换术并除外临床诊断囊袋感染或起搏导线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127例,分别进行血培养和囊袋组织培养,并收集相关临床特征及检查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27例行CIED更换的患者,血培养均为阴性,囊袋组织培养阳性率为15.8%,主要的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4例,70%).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恶性疾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更换频次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更换频次、既往抗生素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为无症状囊袋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上无任何感染表现的CIED植入患者中,隐匿性囊袋感染发生率为15.8%,其独立的危险因素是更换频次、既往抗生素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

  •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不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植入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作者:姜东炬;胡高频;付荣;贾玉琳;王冬冬;陶爱萍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在不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情况下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在大连解放军第210医院心内科接受CIED植入的64例患者分为2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32例,植入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1年内持续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口服)期间符合CIED适应证,在不停用的情况下植入CIED;对照组32例,采用随机数法抽取同期未使用或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下植入CIED患者.观察终点:术后30 d内囊袋血肿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术后30 d内均无囊袋血肿发生.结论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在不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情况下植入CIED未见囊袋血肿发病率增加,但需增加病例数、延长随访期进一步观察.

  • 家庭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临床应用--多中心注册研究结果

    作者:陈柯萍;华伟;刘欣;杨杰孚;宿燕岗;梁兆光;汪芳;陈泗林;梁延春;于波汤;宝鹏;张澍

    目的:了解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在国内的临床应用现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的注册研究,连续入选植入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和除颤器患者。所有患者均程控打开远程监测功能,每日收集其远程监测信息。由第三方公司负责数据收集和监测。结果2009年2月10日至2014年12月31日,323家医院参与注册研究,共5378例患者植入了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 CIED。植入量逐年增加,至2012年趋稳定。家庭监测无信息传输比例为7.8%。植入总量按地区分布,北京占首位。按居住地分布情况,在植入家庭监测功能的 CIED 患者中,北京地区患者仍然占据首位,40%接受家庭监测功能CIED 患者远离植入中心。平均随访时间(711.6±486.0) d,死亡445例,死亡率为8.3%(445/5378)。结论家庭监测功能 CIED 已广泛应用于国内临床,但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植入器械类型中,起搏器仍占据绝大部分。通过第三方公司负责网络监测和数据管理方式可提高家庭监测信息传输比例。

  • 我国接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老年患者磁共振检查的需求调查

    作者:刘兴鹏;田颖;任明;周菁;何泉;储慧民;刘启明;李述峰;高兵兵

    目的 回顾性调查我国接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治疗的老年患者对磁共振(MRI)检查的真实需求,为相关的医疗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问卷调查2010年至2012年间国内8家具有独立心律失常亚专业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共950例,年龄≥65岁,且已接受CIED治疗的患者,每人接受10个与MRI检查相关的问题.结果 95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77±10)岁,其中男536例(56.4%).植入CIED前,247例(26%)曾接受过MRI检查.在植入CIED后平均(2.3±1.1)年的随访期中,131例(14%)患者被告知有必要进行MRI检查,其中57例(6%)为术前曾接受MRI检查者.因此,CIED术前和术后累计具有MRI检查真实需求的患者为321例(33.8%).332例(34.9%)患者对因体内存在CIED而无法接受MRI检查表达了担心.493例(52%)患者计划在未来CIED更换时选择能接受MRI检查的设备.人民币7万元以下被认为是MRI相容起搏器的合理价格.结论 在我国大中城市,具有CIED适应证的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的MRI检查需求.

  • 家庭监测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中的应用

    作者:池菊芳;郭航远;周妍;唐伟良

    目的 评价家庭监测在心脏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植入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患者,及通过家庭监测系统所获得的每日资料和报警的数据,分析信息的成功传输比例、起搏器阈值变化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自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间浙江地区55例植入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患者,双腔起搏器46例、CRT 5例、ICD 2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2例,其中男39例,女16例,年龄40~86(70±10)岁.平均随访(320±163)d.共接收信息17430次,信息成功传输比例79.9%,发现异常事件399次,其中疾病相关事件216次(54%),系统相关事件183次(46%).双腔起搏器患者1个月内导线阈值不稳定相关事件较多,占总事件41.0%,双腔起搏器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相关事件较多,占心律失常事件62.1%.5例CRT患者和2例CRT-D患者心律失常报警以室性早搏增多和CRT比例下降为主,占总事件38.2%,2例ICD患者术后多次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结论 家庭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监测设备.利用家庭监测系统传输的信息可以及时调整监控参数、治疗心律失常.

  • 经静脉拔除导线处理起搏系统感染的初步临床经验

    作者:余洪松;李晓宏;吉文庆;徐伟

    目的 经静脉拔除导线处理起搏系统感染的临床经验及相关拔除工具的应用评价.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起搏系统相关感染在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187例,男103例,平均年龄(63±8)岁.采取经静脉拔除导线的方法,总结不同导线拔除工具的临床结果.结果 行起搏系统移除及导线拔除的患者共187例,移除导线318根.平均导线植入时间(82.0±26.4)个月.经细菌学检查后诊断为囊袋感染的142例,血行感染3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2例.318根导线中采用简单牵引拔除19根,采用锁定导丝加套叠式扩张鞘303根,采用可旋转螺纹头端鞘(Evolution机械鞘)10根,采用Snare网篮圈套器拔除5根.309根导线经静脉径路完全移除,5根被动导线部分移除(均为植入时间超过15年).4根导线经外科开胸后移除.操作相关并发症6例,包括肺栓塞、心脏压塞、气胸以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无死亡病例.再植入患者171例,其中再植入途径对侧168例,同侧3例.结论 经静脉导线拔除术是起搏系统感染处理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工具有助于提高导线拔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经静脉途径拔除导线的临床分析

    作者:白慧;任晓庆;马坚;王京;王方正;张澍

    目的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经静脉途径拔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不同类型导线拔除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静脉途径拔除导线的患者215例(共计406根导线),回顾性分析导线拔除适应证、拔除工具和方式,拔除导线类型、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 共215例患者(共计406根导线)纳入该研究.其中感染174例,导线故障37例,有症状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4例.拔除右心房电极导线167根,右心室电极导线187根,左心室电极导线19根,除颤电极导线26根.导线拔除总成功率为98.3%(399/406),其中导线完全拔除346根(完全成功率85.2%,346/406);失败3例,共7根导线(失败率1.7%,7/406).比较直接牵拉、锁定钢丝和机械性扩张鞘拔除右心房、右心室和除颤电极导线的成功率,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为心脏压塞,另1例为三尖瓣大量反流.结论 经静脉途径拔除导线安全有效.

  •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囊袋感染保守治疗的初步临床体会

    作者:刘俊鹏;杨杰孚;佟佳宾

    目的 完全移除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囊袋感染患者的电子系统存在困难,探讨保守处理此类感染,即完全或部分保留电子系统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北京医院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15年3月共8例CIED囊袋感染患者,因各种原因拒绝行全套起搏系统移除,对感染囊袋及装置进行彻底清创:去除感染坏死组织、慢性炎性组织、肉芽及瘢痕组织,并对创面进行彻底消毒,使用过氧化氢溶液、络合碘、生理盐水、抗生素反复冲洗腔隙,再使用甲硝唑、庆大霉素局部浸润灌洗.8例患者均未拔除导线,其中6例移除脉冲发生器(75%).术后辅以静点抗生素及物理治疗.结果 随访3~59(中位:34.12±20.99)个月,8例患者均感染控制,伤口愈合.结论 CIED囊袋感染通过彻底清创、抗菌药物局部灌洗、残留电子系统的合理处理、联合抗感染及物理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控制感染.

  • 经静脉导线拔除术单中心临床经验

    作者:李学斌;王龙;李鼎;刘刚;段江波;昃峰;田轶伦;郭飞;苑翠珍

    目的 经静脉导线拔除术是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感染处理的核心技术.本文将单中心在导线拔除术以及工具选择方法的经验及临床应用做一总结.方法 本研究自2007年至2014年,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第2阶段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共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患者501例,拔除1 032根导线.分别比较两个阶段中导线拔除术的成功率、并发症、电极类型、使用工具等.结果 第1阶段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纳入患者252例,共拔除导线509根.其中,右心房电极导线189根(37.1%),右心室电极导线272(53.4%),左心室电极导线24根(4.7%),除颤线圈24根(4.7%).平均植入时间为27(0.3~360.0)个月.导线拔除成功率98.9%,严重并发症6例,死亡2例(0.79%).第2阶段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共纳入患者249例,共拔除导线523根.其中,右心房电极导线201根(38.4%),右心室电极导线240(45.9%),左心室电极导线35根(6.7%),除颤线圈47根(9.0%).平均植入时间为38(0.4~490.0)个月.导线拔除成功率100%,严重并发症3例(1.2%),无死亡病例.第2阶段中,Evolution机械鞘组拔除导线77根,并发症1例(1.3%).Snare组拔除导线400根,严重并发症1例(0.25%).结论 经静脉导线拔除术是CIED感染处理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伴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合理选择特殊工具有助于提高导线拔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合中心经验,下腔装置Snare可以作为导线拔除术的首选工具.

  • 磁共振兼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临床应用调查

    作者:陈若菡;陈柯萍;华伟;戴研;刘志敏;浦介麟;侯翠红;樊晓寒;张澍

    目的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调查,评估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兼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临床应用情况以及患者术后MRI检查情况.方法 通过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数据库,入选2014年3月至2016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植入MRI兼容CIED的患者,了解植入MRI兼容CIED患者的年龄、性别、CIED植入适应证、植入CIED类型及术中导线参数;通过电话随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患者选择MRI兼容CIED原因及其术后MRI检查情况.结果 植入MRI兼容CIED患者507例.其中,起搏器494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ac defibrillator,ICD)13例.MRI兼容CIED总占比为9.8%,起搏器为11.1%,ICD为3.4%,暂无MRI兼容的CRT植入.在245例问卷调查中,有111例(45.3%)患者合并有至少1项MRI检查高风险的情况.与普通起搏器患者相比,MRI兼容起搏器的患者年龄更大,分别为(66.5±13.4)岁和(67.7±11.8)岁(P<0.05);男性患者的比例更高,分别为56.5%和47.7%,P<0.05.在平均(7.9±5.8)个月的随访中,有11例(4.5%)患者被要求行MRI检查.但是,只有6例(2.5%)患者完成了MRI检查.结论 目前,MRI兼容CIED在临床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推广.同时,也需要加强跨学科协作,确保MRI兼容CIED患者术后完成MRI检查.

  • 磁共振兼容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陈涵;项美香

    目的 分析单中心磁共振兼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临床应用情况和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植入磁共振兼容CIED的545例患者,分析其临床基本特征和磁共振检查的需求,观察磁共振检查对磁共振兼容CIED参数的影响.结果 545例患者中,男307例,平均年龄(69.2±13.0)岁.合并高血压324例(59.4%)、冠心病138例(25.3%)、糖尿病90例(16.5%)、脑卒中史72例(13.2%)、骨关节病史30例(5.5%)、肿瘤病史52例(9.5%).植入单腔起搏器37例、双腔起搏器486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7例、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2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3例.术前131例(24.0%)进行磁共振检查共145例次,检查部位:头颅106例次、四肢4例次、脊椎20例次、肝胆胰7例次、心脏4例次、其他4例次.术后21例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共24例次,其中头颅13例次、四肢3例次、脊椎3例次、肝胆胰3例次、其他部位2例次.磁共振检查后起搏参数无显著改变.结论 磁共振兼容CIED临床应用呈显著上升趋势,植入磁共振兼容CIED后磁共振检查安全有效.

  • 接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术后心率管理的研究

    作者:高阳;梁延春;于海波;焉晓蕾;徐白鸽;刘荣;王娜;许国卿;王祖禄

    目的 观察接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率控制情况,并评价规范化调整药物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入选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符合指南推荐并接受了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150例.随访时,记录患者静息心率(RHR)及近1个月的用药情况.以RHR<70次/min为达标标准,统计RHR达标率,对于未达标的患者在调整β受体阻滞剂用量至靶剂量或大可耐受剂量后,如仍不达标则加用伊伐布雷定,比较药物调整前后RHR达标率.结果 150例患者基线RHR为(80.6±11.9)次/min,达标率为27.3%(41/150),未达标的患者中80.7%(88/109)β受体阻滞剂应用剂量未达指南推荐的靶剂量,在调整β受体阻滞剂用量至靶剂量或大可耐受剂量后,入选患者总体RHR降至(73.1±10.4)次/min,RHR达标率上升至70.0% (105/150),较调整前显著改善(x2=52.958,P<0.001).对RHR仍未达标的45例患者经加用并调整伊伐布雷定剂量后,43例患者RHR达标,使得入选患者总体RHR降至(67.1±2.7)次/min,RHR达标率提高至98.7% (148/150),较加用伊伐布雷定前显著改善(x2=44.504,P<0.001).结论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RHR达标率并不理想,个体化的调整β受体阻滞剂和伊伐布雷定用量可有效改善RHR达标率.

  •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囊袋感染患者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胡华琴;彭芝斌;张梅;胡文;李冬玲

    目的:评价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囊袋感染患者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为其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3年9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囊袋感染患者1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9例未移除全套起搏系统为观察组;另5例为对照组全部拔出装置,移除感染囊袋,在对侧重新植入;观察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感染病原菌类型、清创次数、再次发生感染例数及初次清创的有效率;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初次清创有效率为33.34%,其中6例患者再次感染,进行了二次清创,有2例患者反复复发,进行了多次清创;对照组患者中4例预后情况良好,初次清创效率为80.00%,有1例复发,再次清创后,情况良好,未发生再次感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其次为革兰阴性菌。结论 CIED囊袋感染患者通过局部清创,抗菌药物浸润冲洗,合理处置心脏起搏装置,加之抗感染治疗,对控制感染有一定疗效。

  • 强化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植入无菌操作流程对术后感染发生率影响

    作者:高阳;梁延春;于海波;焉晓蕾;王娜;徐白鸽;许国卿;王祖禄;韩雅玲

    目的 探讨强化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植入无菌操作流程能否降低CIED感染发生率.方法 选择自1998年1月至2015年9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 501例植入CIED的患者,将2011年8月前收治的植入CIED患者1 926例作为对照组,2011年8月后收治的1 575例采用强化CIED植入无菌操作流程手术的患者作为强化组,统计CIED深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强化组CIED深部感染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CIED植入无菌操作流程能够降低CIED感染发生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