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缺血性心肌病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的原因探讨

    作者:陈运清;谢芳;陈国洪;宋丹;彭剑;苏晞;王人彭;万海燕;朱国英

    缺血性心肌病(I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在临床上均存在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只是病因不同,对两者的鉴别有时非常困难[1].本文比较分析终诊断为DCM和ICM共87患者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对这两种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尽量避免误诊和误治的发生.

  • TNF2A和BNP在缺血性心肌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王大伟;孙继友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2A(TNF2A)及脑钠肽(BNP) 在缺血性心肌病(ICM)中的不同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4例ICM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检测各组血清TNF2A及BNP水平.结果 血清TNF2A和BNP水平在ICM组均高于对照组,且随心功能恶化而升高(P均<0.01).结论 TNF2A参与了ICM心衰的发展,TNF2A、BNP均可反映心衰的严重程度.

  • TV1>TV5V6诊断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42例分析

    作者:李竟成

    临床在应用心电图诊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通常在静息状态下观察心电图有无特异性改变,即S-T的改变①缺血性下移;②近似缺血性下移;③S-T段水平延长,伴有尖锐的S-T、T连接,T波的改变(T波低平、双向、倒置和T波异常高大).但患者心电图没有以上特异性改变时,较易发生误诊或被忽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收集到了42例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病例,其心电图呈TV1>TV5V6改变,现分析如下.

  •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表现分析

    作者:张春初;胡立贵

    临床上常遇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现象,多数是通过健康查体做心电图时发现的,有的因其他病住院时才被发现,有的知道患冠心病,但日常生活中无不适感觉.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临床特征,特做此次观察.

    关键词: 心肌缺血/诊断
  • 心肌病引起心电图急性心肌缺血样改变误诊1例分析

    作者:董娟;范学普

    对心肌病引起心电图急性心肌缺血样改变误诊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49岁.反复发作性胸闷、气短1 a余,尤其在劳累后显著.近来一般活动使症状加重,休息后缓解.心肌酶检查正常.

  • 十二导动态心电图对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优势和局限性体会

    作者:陈志云;马利;李玉珠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性猝死的关系相当密切,且发病率甚高,故SMI的防治可彻底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动态心电图能反映日常生活中SMI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缺血程度及心率、心律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无Q波心肌梗死延误诊断的探讨

    作者:卢起松;卢小伟

    自从1932年Barnes发现并在1943年由Driee命名为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即非穿壁性心肌梗死以来,一直把心肌梗死(MI)分为穿壁性MI和非穿壁性MI.近十余年来临床证实这一分类不恰当,大多数学者将急性心肌梗死(AMI)分为有Q波心肌梗死(QMI)和无Q波心肌梗死(NQMI).两者在病理、临床表现、心电图以及预后均有显著差异,治疗方法亦不相同.但因NQMI心电图不出现病理性Q波,仅ST段压低和T波倒置,易和"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aemia)这一术语相混同,易发生延误诊断.本文分析NQMI的诊断及延误诊断的原因.

  • 十二导联与三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林小兰

    目的 讨论十二导联与三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现随机选取2017年3月-2017年9月在本院进行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检测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三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实验组则实施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对2组患者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实验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检测上,使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三导联动态心电图,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 心脏超声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崴

    冠心病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如高血压或高血脂等,及早做出正确诊断,能使冠心病的早期治疗和预防得到强化,控制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在理想治疗范围之内,尽可能提高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心脏超声检查能显示出患者心脏血流的方向和速度、内部结构的异常以及房室大小的变化,在心脏疾病检查中具有重要作用,超声检查误诊率低、准确度高,而且安全无痛,不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也不会出现感染的症状,适合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应用.

  • 氟碳微泡经静脉声学造影无创评价缺血和梗死心肌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颖;游向东;刘伊丽;单江

    目的:采用氟碳微泡声学造影剂及间歇二次谐波技术,评价心肌声学造影(MCE)在缺血、梗死心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建立开胸犬急性心肌梗塞动物模型,左前降支(LAD)结扎3 h后,经静脉注射全氟显进行MCE.于左室短轴乳头肌水平测定正常灌注区与缺血低灌注区心肌视频密度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及灌注缺损心肌范围.实验结束后心脏行组织学染色,比较两种方法所测的左室梗死心肌占左室心肌总面积百分比.结果:心肌造影时间-强度曲线中,正常灌注区与低灌注区的峰值强度(PI)、强度减半时间(T1/2)、曲线下面积(AUC)参数差异有显著性(13.5±1.9 vs 22.5±2.4;16.6±0.9 vs 9.7±0.5;231.6±14.9 vs 405.6±12.3,P≤0.01).MCE所测定的左室梗死心肌占左室心肌总面积百分比与组织学染色所测定的实际百分比呈正相关(r=0.89,P=0.01).结论:经静脉注射氟碳微泡声学造影剂,运用间歇二次谐波 MCE可定量心肌血流灌注,诊断心肌缺血,准确测定心肌梗死范围.

  • 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联合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探讨

    作者:宋友元

    [目的]探讨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联合应用对冠心痛心肌缺血的诊断.[方法]观察76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心电向量图(VCG)和心电图(ECG).[结果]44例(57.9%)安静心电图ST-T异常改变,VCG检测全部符合冠心病心肌缺血标准,临床上诊断冠心病.20例(26.3%)平静心电图无ST-T异常改变,而VCG检测全部符合冠心病心肌缺血标准,临床上诊断可疑冠心病.12例(15.8%)为临床上无心血管病证据,经ECG、VCG检查正常.[结论]平静心电图对冠心痛心肌缺血并不敏感,联合应用VCG后可以提高对早期冠心病的诊断.

  • 血栓前体蛋白、心肌肌钙蛋白I检测缺血性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

    作者:徐辉;蔡凯;李介华;黄超龙;夏明凯;叶杰英;张彩金

    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约有25%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50%左右的AMI患者缺乏心电图(ECG)的特异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检测在诊断AMI时尤为重要.作为诊断AMI"金标准"的磷酸肌酸激酶(CK-MB),由于采用催化活性单位,故易受同工酶如CK-BB、CK-MM等亚单位的干扰,使结果偏高产生假阳性;如采用质量浓度单位,CK-MB的特异性问题仍无法解决[1].由于酶学检查的局限性,使其诊断价值受到影响.本文通过对部分心脏病人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血栓前体蛋白(TpP)的检测,旨在探讨他们对心肌损伤诊断的意义.

  • 新的生物标志物在急诊科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继贵

    在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中,胸痛是一个普通的疾病,占所有来急诊科就诊患者约5%~10%[1].相对而言,这些患者中的大多数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s,ECG)都正常,鉴别和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在这些患者中引起了显著的挑战.在来到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中,ACS的误诊率仍然比较高,有报告为2%~5%[2].近的努力已致力于改善鉴别ACS患者的准确度.

  • 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方法学探讨

    作者:赵绪幸;吕昌盛;候爱华;梁鹏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痛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0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后者在检查时行症状限制性运动,同时结合病人年龄、性剐、危险因子、ST-T改变及运动时峰值心率、有无心绞痛等多变量进行分析.结果 24例选择性冠脉造影阳性的患者,动态心电图多变量分析均诊断心肌缺血.6例假阳性患者临床诊断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X综合征).诊断准确度为90%,特异性83%,敏感性100%.结论 在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加做症状限制性运动,结合多变量分析,可进一步提高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痛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和临床应用价值.

  • 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壁运动状态与评估心肌缺血的相关性分析和意义

    作者:冉兵;晁玥;安县朝;尤金枝;常永莉

    目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探讨左室形态与左室壁局部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确诊为心肌缺血的患者作为心肌缺血组,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二维、M型超声及解剖M型测量左室壁运动状态,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分析60例心肌缺血患者左心室形态改变情况,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心肌缺血组同对照组比较,左室壁运动振幅均有不同程度减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也有一支或多支不同程度的狭窄,左室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心肌缺血可使心脏室壁运动减低,进而引起左心室形态改变,左心室形态改变的程度及其部位又可反应心肌缺血的程度和部位,对于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壁运动状态以评估心肌缺血意义重大.

  • 心肌缺血阈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立青;万招飞;李芸

    目的:探讨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生机制及规律.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诊断.结果:①72%无痛性心肌缺血ST段下移发生于轻体力和脑力劳动时,发作高峰位于上午6:00~12:00时(P<0.01),90.7%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P<0.01),缺血发作的高心率与24h内高心率差距很小,与ST段压低相平行(P<0.01).②无痛性心肌缺血ST段弓背抬高幅度及阵次以夜间为著,发作高峰位于1:00~6:00(P<0.01),心率减慢时ST段弓背抬高(P<0.01),夜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增高、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比值降低、ST段下移和ST段抬高持续时间延长(P<0.01),缺血发作的低心率发生于夜间,与ST段弓背抬高相平行(P<0.01).结论:缺血阵次、ST段移位幅度、缺血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比值可了解心肌缺血时耗氧水平、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冠状动脉张力的高低,是冠心病患者和各种治疗疗效的有价值的指标.交感神经兴奋致耗氧量增加为缺血发作的重要机制,主张给β受体阻滞剂.冠状动脉张力增加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异常引起相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张给钙离子拮抗剂和硝酸类药物.

  • 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心肌缺血100例分析

    作者:罗兴莲

    无症状心肌缺血(Silent myocandial ischemia,SMI)又称静息性心肌缺血,由于其具有隐袭性易被忽视,而SMI有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先症,日益受到重视.

  •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40例血尿酸水平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郭明拴;于静;陈绍宇

    缺血性心脏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很高,5年病死率约50%,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缺血性心脏病与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坏死、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纤维化等有关,同时伴有一系列广泛的神经内分泌改变及生化代谢改变.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已有研究表明,血尿酸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心功能分级之间的相关性.

  • QT离散度在心肌缺血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贺继平;李明;张清

    在12导联心电图中,QT间期的不同可反映复极的不均匀,是室性心律失常的电学基础[1],此是与心肌缺血有关的、严重的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在冠心病轻度心肌缺血时QT离散度的变化.

  • 不同组化染色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研究

    作者:邵同先;张苏亚

    目的:探讨苏木素碱性品红苦味酸(HBFP)染色对诊断心肌早期缺血的评价.方法:应用结扎家兔左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缺血的模型,用HBFP染色探讨心肌缺血时心肌形态学的改变与心肌缺血时间的规律,同时与改良Gomoris、酸性复红光绿法、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比较.结果:在家兔心肌缺血15min时,HBFP染色明确显示心肌细胞红染呈灶状分布,而HE染色无改变.结论:HBFP染色对早期心肌缺血有诊断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