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异常Q波的临床意义及护理

    作者:霍丽莉;王丹丹

    目的探讨异常Q波的临床意义及护理.方法取39份病例,男32,女7,平均年龄54+4岁.其中25例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Q波14例因其他疾病而出现异常Q波,对有Q波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39例冠脉造影其中33例冠状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阻塞占84.6%,3例经心内膜下心肌活检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结论异常Q波者多见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病等.凡心脏急症心电图出现Q波者,立即住CCU病房,制定抢救及护理计划,并做好冠脉造影、PTCA、冠脉搭桥等手术准备.

  • 胸前导联ST-T改变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丁莹

    目的:研究胸前导联ST-T改变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把60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有无ST-T改变分为甲乙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下壁心肌梗死合并ST-T改变的患者心绞痛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下壁心肌梗死不合并ST-T改变的患者.结论:下壁心肌梗死合并ST-T改变患者预后较差.

  • 无典型胸痛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罗波

    本文就我院1998~2006-08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我院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17例,AMI诊断均按指南[1]公布的标准.根据症状、心电图及血清心肌酶综合判定[2],所有患者根据发病时有无胸痛主诉分成无胸痛组(NCPMI组)和有胸痛组(CPMI组).NCPMI组41例,男13例,女28例,年龄60~87(73.5±13.5)岁;CPMI组76例,男36例,女40例,年龄48~72(60.0±12.0)岁.41例不典型AMI主要首诊症状为:以突发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胸闷、咳嗽为主要表现者12例,占29.3%;以上腹胀痛、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者12例,占29.3%;以心悸、气短为主诉而表现为心律失常者10例,占24.4%;以低血压、休克为明显异常体征者5例,占12.2%;其他表现为异位疼痛,如牙痛、咽部疼痛或紧缩感者2例,占4.8%.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运动预后观察

    作者:王淑云;张晓春;董玉珍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的疾病[1].本文就AMI早期和传统康复运动的益处及预后进行比较,探讨早期康复运动的可行性.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脂分析

    作者:殷月兰;张群英;李美素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脂特点.方法:将311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正常组、非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分析各组的TC、HDL-C、LDL-C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急性心梗组早期TC、LDL-C均较冠脉正常组高,TC的差异有统计学异常,TC、LDL-C较非急性心梗组低,且LDL-C的差异有显著性;非急性心梗组TC、LDL-C均较冠脉正常组高,差异有显著性.HDL-C在急性心梗组低,与冠脉正常组及非急性心梗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HDL-C即有明显下降,TC、LDL-C则升高不显著,且有下降趋势,因此不能以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血脂水平来决定临床的降脂治疗.

  • 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的联合定量检测在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曾正莲;欧阳蓉;谭云昌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的联合定量检测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08例临床高度可疑AMI患者在入院后24 h检测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比较它们的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入院后24 h内cTnI、Mb、CK-MB对AMI的敏感性分别为95.0%,100%和77.9%.特异性分别为95.5%、87.4%,94.7%.联合检测对AMI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2.7%.结论:cTnI、Mb、CK-MB联合检测,敏感性提高到100%,特异性提高到92.7%.同时对预后、再梗死的发生及疗效都有很好的观察效果.

  •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误诊为心肌梗死失误分析

    作者:高明宇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检查特异性低,病毒分离困难,因而容易误诊,尤其更易把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样改变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本文总结我院收治的32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例。1 对象和方法 本组共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6~70岁,≤20岁11例,21~40岁17例,>40岁4例。所有病例均经动态观察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点。2 结果2.1 临床表现发热24例,上呼吸道感染26例,心悸、气短21例,全心衰24例,心音低钝25例,第4心音8例,白细胞升高25例,心肌酶升高26例。2.2 心电图特点 32例均有ST段抬高,幅度为2~8 mm,异常Q波7例,肢导低电压25例,心律失常26例。2.3 误诊情况误诊为前壁心梗11例,下壁和右室心梗10例,前壁和下壁心梗6例,前壁和正后壁心梗5例。2.4 诊断标准 32例既往均无心脏病史,诊断标准参考1987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确定的标准[2]。

  • 急性心肌梗死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分析

    作者:辛克北

    急性心肌梗死的传统易患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肥胖、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等.高尿酸血症常与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的其他危险因素并存.

  • 急性心肌梗塞前壁和下壁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观察

    作者:王玲;任志亮;高迎春;刘小云

    急性心肌梗塞(AMI)前壁导联(V1~V4)和下壁导联(Ⅱ、Ⅲ、avF)ST段同时改变者在临床上很常见,本文通过对前壁和下壁导联ST段同时改变的AMI52例的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所见,以探讨体表心电图ST段改变与梗塞相关血管(IRA)的分布关系,旨为通过无创心电图推测梗塞相关血管的部位及梗塞面积,判断AMI的危险分层及预后.

  • 测定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作者:佟平丽;邓淑红

    目的:探讨测定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临床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5例胸痛患者采用快速检测患者发病0~3 h,3~6 h和6 h后血清H-FABP,并与常规静脉血心肌肌钙蛋白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比较,分析3种心肌标志物在诊断不同发病时段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0~3 h和3~6 h时段诊断AMI的敏感性H-FABP(66.7%、92.3%)明显高于cTnⅠ(33.3%、61.5%)CK-MB(0%、61.5%);特异性方面与CK-MB相当但明显优于cTnⅠ.结论:H-FABP在AMI发生3 h内较cTnⅠ和CK-MB更具有早期诊断实用价值.

  • 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作者:宋芙荣;祐红瑞;宋冠男

    我们对1995-03~2006-03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与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做一比较,旨在认识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报告如下.

  • QRS波的演变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作者:袁力;杨庆钟

    对QRS波的演变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探讨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我院1999年以后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0例,其中男88例,女42例,年龄43~83(平均63)岁.本组中前壁26例,前间壁12例,下壁32例,侧壁3例,正后壁1例,右室3例,下壁+正后壁10例,下壁+右室6例,下壁+侧壁3例,下壁+右室+正后壁6例,前壁+下壁1例,前壁+下壁+正后壁2例,前壁+下壁+正后壁+右室3例,前壁+右室1例,前壁+侧壁3例,无Q波心肌梗死18例.

  • 肌钙蛋白I快速定性检测对急性心肌梗塞的鉴别

    作者:黄志军;柏承文;马润芬;王水云;黄晓勇

    急性心梗(Acute cardiac infarction,AMI)可不典型或无表现,如酷似消化不良,损伤脑灌注,出现晕厥,精神状态改变.因此,急诊尽早诊断及鉴别诊断极为重要,ECG在诊断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心肌损伤生化标志快速诊断试剂盒应用愈来愈广泛,其中心脏特异性的肌钙蛋白I(cTnI)因特异性较强,其快速诊断试剂盒应用简单,快速,应用较多.尤适合于急诊使用.本文分析cTnI快速诊断试剂盒定性诊断在急诊科的应用及意义.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作者:姚贵江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心脏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室颤动(Vf).目前许多学者研究认为QTd(QT间期离散度)延长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VT)和Vf有关[1,2].本文对64例AMI发病24 h内首次心电图QTd进行测定分析,以探讨对AMI预后的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权;王玉敏

    本文旨在探讨MYO、LTNI、CK-MB三项血清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在AMI中的诊断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收集2006-10/2007-10在本院急诊内科和心脏内科住院的AMI患者(观察组)44例,男32例,女12例,平均(69.25±10.89)岁,均符合WHO对AMI的诊断标准.健康对照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平均(64.71±7.55)岁,均无心肝肾疾病.

  • 急性心肌梗死年龄与血脂及凝血功能相关分析

    作者:徐桂中;唐汉生;文珍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年龄与血脂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急性心肌梗死95例不同年龄的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并对其相关性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血脂及凝血功能并非随着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血脂及凝血功能与年龄无正相关性,实时调酯、抗凝对防治心肌梗死都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状态与预后关系分析

    作者:李民;赵施竹

    随机抽取本院2003-01~2006-01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00例,探讨其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均有患者发病前的活动或非活动状态.

  • 急性心肌梗死后空腹血糖对短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华;郭建军

    目的:探讨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11例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血糖正常组(A组),糖尿病组(B组),非糖尿病血糖升高组(C组),比较三组住院病死率及并发症.结果:B组和C组住院病死率、并发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高血糖是AMI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 从体表心电图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预后

    作者:狄巨岚

    本文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从体表心电图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的程度及临床预后.

  • 地西泮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

    作者:佟桂侠;陈静;孙淑理

    目的 探讨静脉给予地西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 将2007-01一2010-07在乐亭县医院治疗的AMI患者106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于入院30 min内静脉给予地西泮.结果 观察组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静脉给予地西泮可明显降低AMI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提高睡眠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

240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