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层医院治疗中、低危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72例分析

    作者:刘丽娟;吴耀强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中、低危亚组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应用就地溶栓或转院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的疗效.方法:72例诊断为ST段抬高的AMI患者中42例就地溶栓为溶栓组,30例选择转院行PCI术为PCI组,两组术前均予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治疗后28 d的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基本相同;溶栓组住院时间较PCI组长,但住院费用明显减少.结论:在基层医院对于诊断为中、低危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在没有溶栓的禁忌症时建议首选就地溶栓治疗.

  • 佳药物治疗单独或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稳定性冠状动脉病

    作者:严红;靳立军

    1 文献类型治疗.2 证据水平2b.3 文献来源Boden WE, O'Rourke RA, Teo KK, et al.Optimal medical therapy with or without PCI for stable coronary disease [J]. N Engl J Med, 2007,356:1503-1516.4 背景过去的30年在北美,尽管治疗指南强调将强化的药物治疗、危险因素的降低及生活方式的干预(即佳药物治疗)作为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1,2],但将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方法还是成为普遍现象.

  • 亚洲冠脉介入治疗的未来

    作者:林延龄

    自Andreas Gruentzig进行第一例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以来,我们已经走过了一段较长的路程.现在我们也应该再评估一下这种治疗模式对冠心病的患者带来的好处和我们今后的方向.毋庸质疑,球囊、支架的应用,以及抗血小板疗法如血小板GPⅡb/Ⅲa*#拮抗剂等,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里程碑.这些技术和发明亦使得介入治疗技术变得安全和相对简单,使成千上万的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受益.尽管如此,PTCA的软肋,再狭窄,还是困扰着我们.它也是使得我们的PTCA治疗冠心病不那么尽善尽美.假如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再狭窄率是零,那么,PCI肯定是冠心病治疗的首选方法.因此,PCI的未来很显然是在消除PCI带来的再狭窄.药物支架的出现再次给我们带来了零再狭窄率的希望.

  • 不同阶段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

    作者:邓红胜;张灿;陈炎;孙喜文;莫观海;朱秀龙;邱国

    目的 阐述早期、晚期和极晚期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 thrombosis,ST)在治疗和院内死亡率方面的不同.方法 入选从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终明确ST的180例患者.根据支架植入术后事件出现的时间,即早期(≤1个月)、晚期(1-12个月)和极晚期(≥12个月)进行分层.结果 早期ST 36例(20.1%)、晚期ST 34例(18.9%)和极晚期ST 110例(61.0%).早期ST患者中,糖尿病所占的比例更高,而极晚期ST患者中,陈旧性心肌梗死或糖尿病患病率更低.同晚期(3.8%)和极晚期(3.6%)ST相比,早期ST院内死亡率明显更高(7.9%,P<0.001).经多变量校正后,晚期和极晚期ST的院内死亡率依然较低[分别为:OR:0.53,95% CI:0.36-0.79和OR:0.58,95% CI:0.43-0.79].结论 早期、晚期和极晚期ST在临床表现和预后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在冠状动脉造影证实ST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ST与院内高死亡率相关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桡动脉减压方案对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田娟;应兰芳;贺倩;周艺媚;梁慧心;于红静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桡动脉充气止血绷带较快减压放气对桡动脉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经桡动脉途径PCI术后即刻以桡动脉充气止血绷带压迫止血,术后1h开始放气减压,每隔1h放气2ml,第4次开始增加放气量,术后6~8h内撤除桡动脉充气止血绷带(观察组).观察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与较晚较慢减压放气(对照组,在术后2h开始放气,每隔2h放气2ml,术后12 ~ 14 h撤除桡动脉充气止血绷带)比较.结果 部分患者发生手部肿胀、手臂麻木或疼痛、术口少量渗血及局部水泡,其中,观察组手部中度肿胀及手臂麻木的发生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压迫止血过程中所监测的穿刺侧拇指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96.8±1.6% vs 96.6±1.6%,P> 0.05).结论 较快减压放气安全、有效,能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 CYP2 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疗效的影响

    作者:朱洪坤

    目的:明确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采用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280例。根据CYP2C19基因型分析结果及治疗的药物,分为氯吡格雷快代谢组(n=74)、氯吡格雷中代谢组(n=140)、氯吡格雷慢代谢组(n=33)及替格瑞洛慢代谢组(n=33)。在服药前及服药后不同时间点对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bg)浓度进行检测,同时检测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并对患者随访期间的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服药前、服药后1月、6月和12月时,四组患者在PT、aPTT、Fbg等凝血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 P>0.05)。替格瑞洛在服药后1月、6月和12月时均能有效降低慢代谢型ACS患者ADP抑制率(全部P<0.05),而氯吡格雷只在服药后的6月和12月时才能有效降低慢代谢型ACS患者ADP抑制率(两个时间点P<0.05)。另外,在服药后1月、6月及12月时,替格瑞洛对ADP的有效降低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处理组(P<0.05)。随访结果显示:相比于氯吡格雷治疗组,替格瑞洛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慢代谢型ACS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论相比于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能够更加有效降低CYP2C19慢代谢型ACS患者的ADP抑制率、PCI术后1月及6月时支架血栓的形成率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术前强化他汀治疗对高龄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作者:郭筱燕;黄学成;王琦武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不同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80岁的择期PCI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0 mg他汀组(40例)、40 mg他汀组(40例)和60 mg他汀组(40例),在入院后48~72 h内接受PCI。分别于PCI术前使用阿托伐他汀钙20、40、60 mg/d,观察3组患者术后心脏生化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变化及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终20 mg他汀组有34例患者、40 mg他汀组有40例患者、60 mg他汀组有38例患者完成本课题研究,20、40、60 mg他汀组PCI术后12 h、术后24 h hs-CRP与术前对比显著升高(P<0.05),60 mg他汀组术后24 h CKMB、cTNI、hs-CRP显著低于20 mg他汀组(P<0.05)。60 mg他汀组PCI术后30 d内总MACE事件显著低于20 mg他汀组(2.6%比26.5%, P=0.003),主要原因是60 mg他汀组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显著低于20 mg他汀组(2.6%比20.6%, P=0.016)。三组药物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择期PCI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钙60 mg/d可以显著减少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并且安全性良好。

  • 血栓抽吸在老年急性右冠脉闭塞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杨玲;黄景文;罗韶金;薛世荣;杨泽福;邹军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在急性右冠脉闭塞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老年右冠脉单支近中段闭影次全闭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后直接置入支架,观察组(56例)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血栓抽吸后置入支架。比较两组治疗后即刻 TIMl 血流、TMP、危险心肌抢救指数、术后30 d 左室射血分数、30 d 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 TIMl 血流0~1级发生率低,TIMl 血流3级和 TMP 3级比例较高,危险心肌抢救指数及术后30 d 左室射血分数提高,术后30 d 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均 P﹤0.05)。结论:老年急性右冠闭塞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支架联合血栓抽吸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对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术诱导的炎症反应与心肌损伤的影响

    作者:朱记法;马虹;李怡;王礼春;何建桂;柳俊

    [目的]探讨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择期冠脉介入术(PCI)术前给予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对术后炎症因子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入选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行择期冠脉介入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连续病例8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2例和43例.实验组在阿托伐他汀20 mg/d基础上,术前8 h再给予负荷量阿托伐他汀80 mg.对照组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分别在术前、术后6 h及术后24 h检测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及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心肌损伤标记物CK-MB.[结果]实验组内比较,MCP-1在PCI术前与术后6 h,24 h差别无显著性,P>0.05,SCD40L水平在PCI术后24 h较术前及术后6 h均明显降低,P值分别为0.019,0.011,CK-MB在PCI术前与术后24 h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比较,MCP-1与SCD40L在PCI术前与术后6 h,24 h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K-MB水平在PCI术后24 h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术前及术后6 h两组间MCP-1及SCD40L无差异,术后24 h实验组MCP-1及SCD40L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值分别为0.028,0.036.CK-MB两组术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9.[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择期PCI术前8 h给予负荷量阿托伐他汀80 mg能够降低术后24 h的炎症因子MCP-1及SCD40L水平,并能减轻心肌损伤.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预防无复流

    作者:金光临;刘幼文;左辉华;员凤英;刘强;曾繁芳;师姗姗

    [目的]评价球囊扩张前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行直接经皮冠脉注射(PCI)患者中预防无复流现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急诊入院的120例急性STEMI并预行直接PCI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或对照组(印例),试验组于第一次球囊扩张前冠脉内注射0.5 mg(10 mL)的替罗非班,对照组在导管室后即静脉推注负荷量0.5 mg(10 mL)的替罗非班,两组病例均继之0.15 μg·kg-1·min-1静脉滴注维持24~36 h.分析两组PCI前、后的临床及冠脉特征(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3个月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病情、PCI前冠脉病变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IMI前向血流达到3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95%和81.7%,P=0.023);试验组TMP 2级以上和3级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6.7%和85.0%,P=0.027;86.7%和66.7%,P=0.010),两组住院期间MACE和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试验组在平均30 d随访期间发生总的MACE事件相对较对照组有减少(3.3%比13.3%,P=0.048).[结论]球囊扩张前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STEMI并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且能够更明显改善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分级及心肌灌注TMPG分级,可预防无复流及慢血流现象的发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LP-PLA2与MMP-9血浆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锦峰;徐新;马绍椿;唐良秋;张社兵;江志平;范文茂;尹建国

    目的 探索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血浆水平在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高危人群的临床价值,以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对其血浆水平的影响.方法 经冠脉造影证实无冠脉狭窄者28例、ACD患者27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 患者28例.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抽取血液标本,肝素抗凝后离心分离血浆,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的LP-PLA2和MMP-9的表达水平,ACS患者除入院时采集血液标本外,还于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个月再采集血液标本,肝素抗凝后离心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的LP-PLA2和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 (1)ACS组患者LP-PLA2血浆水平(706.00±149.91)ng/mL高于SAP组(427.75±44.58)ng/mL和健康对照组(267.69±92.67)ng/mL(P<0.001),同样ACS患者MMP-9血浆水平(7.06±6.22)ng/mL高于ACS组(2.45±1.23)ng/mL(P<0.001)和健康对照组(1.84±0.46)ng/mL(P<0.001);(2)在ACS组中,冠脉支架术后1个月患者LP-PLA2水平(520.00±30.36)ng/mL和MMP-9血浆水平(2.52±1.54)ng/mL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01);(3)ACS患者组中血浆LP-PLA2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r=0.018,F=6.032,P<0.05).结论 (1)冠心病患者尤其是ACS患者血浆LP-PLA2和MMP-9水平升高,提示LP-PLA2和MMP-9作为炎症因子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2)ACS患者血浆中的LP-PLA2和MMP-9水平有显著相关,提示二者可以联合作为ACS的生物标记物;(3)ACS患者PCI术后LP-PLA2和MMP-9下降,提示ACS患者经积极冠脉PCI治疗后,冠脉病变趋于稳定.

  • 依替巴肽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尹晴;屠伟峰;马亚平;聂涛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tion,PCI)是治疗ACS的有效、常用的方法之一[1].研究[2]报道,早期PCI可明显改善患者6个月及12个月的预后,但ACS发病过程及行PCI的术中、术后都有冠脉内皮的破坏,容易发生附壁血栓或血栓,甚至导致冠脉血管栓塞甚至心肌梗死 .

  • 缺血后适应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血小板功能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作者:吴方辉;刘金来;张江武;谢志辉;许云耀;侯冬子;黄世安

    目的 旨在分析远端缺血后适应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支架置入术(PCI)治疗对血小板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71例AMI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7例,观察组给予远端缺血后适应;分别于PCI术前、干预即刻、PCI术后24 h和48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和活化的Ⅱb/Ⅲa(PAC-1)百分率,采用比浊法检测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大聚集率,随访6.0个月,比较两组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PCI术后24 h的CD62P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时间点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PAC-1百分率在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大聚集率在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端缺血后适应可以降低AMI患者急诊PCI治疗的近期MACE发生率,可能与改善血小板CD62P的活化程度有关.

  • 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发生微循环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正东;李平;林智海;甘剑挺

    目的:探究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出现微循环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72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并计算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与PCI术前及术后IMR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出PCI术后发生微循环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经PCI治疗后,FFR、CFR、CK-MB、肌钙蛋白等值均高于治疗前(P <0.05)。直线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血管狭窄程度与PCI术后IMR值呈正相关,射血分数、PCI术前CFR与术后IMR值呈负相关。结论:临床上,糖尿病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严重、射血分数低及PCI术前CFR低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能在PCI术后容易发生微循环障碍。

  •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徐杰;钱忠萍;凌晨;顾国浩;王琳;陆士奇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PCI治疗的AMI患者60例,健康对照组20例。将AMI患者PCI术后按血管造影血流分级(TIMI)、心肌呈色分级(MBG)分为AMI无复流组(为TIMI小于3级或TIMI等于3级但MBG 小于2级)19例和AMI再灌注组41例;按AMI患者PCI治疗结果分为AMI死亡组11例和AMI 生存组49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变化。结果:PCI治疗AMI患者术前无复流组[(45.92±19.87)%]、再灌注组[(17.94±5.71)%]血小板 CD36和 CD63双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6.73±3.6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且无复流组显著高于再灌注组(P <0.05);AMI 死亡组[(56.95±18.36)%]显著高于 AMI 生存组[(20.04±7.85)%](P <0.05);AMI 生存组行 PCI 术后1周[(15.15±6.08)%]显著低于术前[(20.04±7.85)%](P<0.05); AMI患者PCI术后发生 MACE 组血小板 CD36和CD63双阳性率[(52.80±18.32)%]显著高于未发生MACE 组[(18.89±6.44)%](P<0.05)。结论:PCI 治疗AMI患者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的动态检测对其 PCI 术后判断 AMI 无复流发生、MACE 的发生及其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前后的动态变化及心肌保护作用和抗炎作用

    作者:张胜叶;黄晏;张锦;牛欢;赵乾;李一佳

    目的:探讨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前后的动态变化及心肌保护作用和抗炎作用.方法:选择78例6 h内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的AMI患者作为病例组.检测入院即刻和术后6、24、48、72 h的血清EPO、IL-6、hs-CRP,并检测入院即刻和术后6、12、24、48、72 h的三联水平.另外选择3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仅检测体检当天的EPO、IL-6、hs-CRP和三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MI组术前EPO、IL-6、hs-CRP、三联均高于NC组(P<0.05),Mb、eTnI、CKMB、IL-6、hs-CRP分别于术后6、12、12、24、48 h达到峰值,EPO于术后24 h降到低;术前和术后24 h AMI组EPO与IL-6、hs-CRP、三联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内源性EPO在AMI介入前后存在应激性升高,具有减小心肌梗死面积的心肌保护作用和抗炎作用.

  • 尼可地尔联合曲美他嗪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心肌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魏立业;夏岳;戚国庆;杨志瑜;赵红亮;张庆文

    目的:研究尼可地尔、曲美他嗪以及二者合用对行择期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NSTEMI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CON组)、尼可地尔组(NIC组)、曲美他嗪组(TMZ组)和联合治疗组(NIC+TMZ组),药物治疗10 d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术后72 h行MCE检查.结果:4组患者基线特征及P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E结果:尼可地尔组A值、β值和A·β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曲美他嗪组A值、β值和A·β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A值、β值和A·β值明显优于尼可地尔组与曲美他嗪组(P<0.05).结论:尼可地尔可以改善NSTEMI患者择期PCI后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曲美他嗪与尼可地尔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 西洛他唑治疗经皮冠脉内介入术后对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的随访研究

    作者:高智平;周颖玲;董豪坚;黎励文

    目的:观察经皮冠脉内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改用西洛他唑1年余,对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发生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80例冠心痛患者行冠脉药物支架植入术后,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56例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不耐受情况,改用西洛他唑,24例继续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患者,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平均随访(1.8±0.7)年,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西洛他唑组的血小板聚集肾上腺素及血小板聚集二磷酸腺苷均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时PCI术后患者,应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经过短期的临床观察,其血小板聚集率优于阿司匹林,安全性与阿司匹林相当.

  •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莫凡睿;李娟;楚罗湘

    冠脉无复流( no-reflow , NR )在各种临床状况中的发生率各异, 常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率< 2%,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可高达15%~20%[1]. 研究证实[2],NR是冠心病患者近远期预后不良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强烈预测因子,常导致心功能障碍、心肌进行性损害、心律失常等.有关NR的发生机制, 研究表明冠脉微血管结构或功能障碍、局部代谢改变诸如氧自由基作用、炎症以及微循环机械栓塞、冠脉痉挛等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尚不能用一种机制来解释不同条件下发生的无复流现象[3].

  • 冠心病PCI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护理要点

    作者:屠燕;朱顺芳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护理要点.方法:109例在我院接受PCI的CAD患者根据糖代谢异常诊断标准分为正常血糖(N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耐量减低(IGT)组、糖尿病(DM)组,比较其心血管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程度及诊治现状.结果:入选患者中75.2%合并糖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的比例各组分别为IFG组 2.44%、IGT组 47.56%、DM组 50%.73.91%患者为住院期间经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发现有糖代谢异常,但住院期间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比例IFG、IGT、DM各组分别为50%、17.9%、75.6%.合并IGT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与合并DM患者无明显差异.结论:CAD接受PCI患者中,多数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OGTT是发现早期DM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住院期间给予及时的健康教育,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是治疗糖耐量减低的有效方法.

271 条记录 11/14 页 « 12...6789101112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