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胺碘酮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防治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作者:林晓娟

    目的: 探讨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中室性快速心律失常高危患者事前预防性应用静脉胺碘酮,是否可以防治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方法: 165例PCl患者静脉胺碘酮(可达龙),首次剂量150mg,用5%葡萄糖稀释至20ml,10min注入,必要时15~30min重复追加150mg静脉注射或1mg/min静脉维持滴注.结果: 16例有电转复史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后,1mg/min持续静脉滴注,在整个PCI过程中未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VT)或室颤(VF).66例用药前有室性早搏(PVC)、VT,用药后显效率90.9%(60/66),有效率98.48%(65/66),无效率1.52%(1/66).另外99例PCI患者,用药前无PVC,用药后未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结论: 静脉胺碘酮可有效地防治PCI中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并且有良好的安全性.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对纤溶系统活性的影响

    作者:韩永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有效减少近期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远期生存率.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者,术中罪犯血管自发性再通率高,无复流发生率低,甚至当PCI术中因血栓碎屑脱落发生慢血流时,及时予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者可显著改善PCI手术中慢血流现象.国外有文献[1]报道发现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体外有消溶红色血栓作用.目前替罗非班相关研究多限于它的血小板膜受体拮抗作用,未见关于替罗非班对STEMI患者纤溶系统活性影响的研究.本研究拟通过对STEMI住院患者标准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组与标准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加替罗非班组的静脉血t-PA,PAI-1,FDP浓度检测,观察早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对体内纤溶系统活性的影响.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药物支架内再狭窄关系

    作者:安丽娜;王国坤;吴峰;董斐斐;单冬凯;丁雪燕;李国然;邹路路;荆清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与患者药物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植入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至2012年10月间有DES植入史并再次入院接受冠脉造影的92例患者(平均年龄65.22±9.73岁)的血液学检查、既往冠脉造影结果及再次冠脉造影结果.根据DES植入前的NLR的四分位点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3组:低三分位组(n=31,0.91-1.83),中间三分位(n=30,1.87-2.63),高三分位(n=31,2.66-4.67),比较3组间ISR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再狭窄发生在低NLR三分位的有3例(9.68%),发生在中间NLR三分住组的有2例(6.67%),而有4例(12.90%)发生在NLR高三分位组(P=0.714),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因稳定或不稳定型心绞痛而植入药物支架的患者,其术前NLR同支架术后ISR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NLR不能作为DES植入后发生再狭窄的预测指标.

  • 应用尿激酶和(或)维拉帕米改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时无再流现象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危小军;廖伟;钟一鸣;谢东明;王小萍;廖祥中;谢东阳

    目的 探讨冠脉内注射尿激酶和(或)维拉帕米改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时无再流现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实施冠脉介入治疗时出现靶血管的无再流现象,首先予冠脉内硝酸甘油,其中64例(94.11%)血流无改善,随机将该64例分为三组:A组(21例):交替给予尿激酶(10~50)×104U及维拉帕米0.5~1.5 mg冠脉内注射;B组(19例):给予维拉帕米0.5~2.0 mg冠脉内注射;C组(24例):给予尿激酶(20~60)×104U冠脉内注射.结果 A组21例(100%)TIMI血流改善达3级(P<0.01),B组17例(89.47%)TIMI血流改善达3级(P<0.05),C组19例(79.17%)TIMI血流改善达3级(P<0.05).结论 无再流现象与靶血管远端的冠脉微血栓形成及痉挛有关,冠脉内予以小剂量尿激酶和(或)维拉帕米是安全而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内皮微粒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陆永光;文宏;苏强;苏波;戴日新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64例根据术后TIMI血流分级随机分为两组,冠状动脉前向血流≤TIMI 2级23例为无复流组,TIMI 3级41例为再灌注组,另以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于急诊入院时、再灌注后即刻和再灌注后24 h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 测定患者血浆EM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sICAM-1水平.结果 再灌注组和无复流组各时点EMP和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无复流组各时点EMP和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再灌注组(P均<0.05);再灌注组和无复流组再灌注后即刻和再灌注后24 h EMP和sICAM-1水平仍高于入院时(P均<0.05).EMP与sICAM-1水平呈正相关(r=0.35,P=0.003).结论 EMP在评价PCI术后无复流患者冠脉内皮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斑点追踪技术对评价急性心梗患者 PCI术后左室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俊莹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 STI)检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前后不同时期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变化,探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对定量评价再灌注后心肌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成功行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分别于PCI术前、术后7天及术后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相关参数采集,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相同检查及图像采集分析。测量二尖瓣E峰和A峰,并计算出E/A值;用改良的Simpson′s公式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采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量狭窄冠脉供血的缺血心肌和正常冠脉供血的非缺血心肌应变指标: LS、RSpeak、TP、SRe及SRa值。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脏整体及局部的收缩及舒张功能改变,再灌注后,心肌舒张功能的恢复较收缩功能需更长时间;心脏整体功能恢复正常时,其局部心肌运动功能仍可存在异常。结论应用STI技术可以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PCI术治疗后左心室的整体及局部功能的恢复情况。

  • 胸痛中心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的影响

    作者:郭飞坤;陈燕芳;程俊

    目的:探索胸痛中心运作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急诊PCI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对照组患者采用以往胸痛中心成立前的急诊模式(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进行急诊PCI治疗,观察组患者通过胸痛中心成立后(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的模式进行急诊PCI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从进入急诊室到完成相关治疗的时间,通过两组差异对比分析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胸痛中心途径来院,其急诊分诊时间、检查检验时间、以及通知导管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共26例(86.7%)患者于90分钟内完成球囊扩张,对照组患者中共17例(56.7%)患者于90分钟内完成球囊扩张,观察组DtoB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胸痛中心进行急诊PCI治疗能够大量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生物可吸收支架研究进展

    作者:刘青;崔淑君;赵庆洪;陈明;郑博;霍勇

    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BRS)代表一种新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BRS通过提供暂时性的支撑,保障了治疗早期的血管通畅和急性获益,完成"使命"后,逐渐被吸收消失,将病变血管解放出来,使血管正性重构和晚期管腔扩大成为可能,特别是在分叉病变中,分支血管终能够实现无支架干扰.这种独特的性能是传统的永久性金属支架实现不了的,因而BRS自出现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文介绍了BRS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并对BRS面临的挑战及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 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钱松屹;刘鹏;叶志东;王非;林凡;杨煜光;樊雪强;甄雅楠;郑夏;王凤林

    目的:探讨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 34例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联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观察患者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OPCAB共完成41处远心端吻合,同期PCI植入冠脉支架46枚.术后即刻DSA造影示移植物及支架内无闭塞发生.患者术后恢复可,无心绞痛发作,无围术期死亡,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无二次开胸探查.术后平均随访(36 ± 8)个月,患者无再发心绞痛,未再接受医疗干预.结论: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安全、有效,近期预后良好.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心房颤动

    作者:王放;冯微微;刘巍;李为民

    心房颤动(房颤)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常见的并发症,PCI术后罹患房颤的高危因素有年龄、性别、冠心病类型、再灌注以及PCI术的操作.除去这些因素的统计学分析发现PCI术后新发房颤与院内死亡率无关,但可以预示1年死亡率的增加.通过适当的临床干预可以明显减少PCI术后房颤的并发症.

  • 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规范化二级预防治疗2年随访结果

    作者:韩文正;陈晖;徐迎佳;张敏;王骏;孙育民;方唯一

    目的:探讨规范化二级预防治疗对接受介入治疗后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生活方式、生化指标以及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中的作用.方法:入选298例PCI术后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规范化随访组(n=141)及常规随访组(n=157).2年随访时评估两组患者在生化水平、生活方式及主要心脏事件上的差异.结果:共286例患者完成2年随访.对两组患者在随访1年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2.24 mmol/L对2.50 mmol/L,P<0.001)及运动达标率(43.6%对25.5%,P=0.001)具有显著差异,在主要心脏事件上无差异(P=0.128).随访2年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在LDL-C水平具有显著差异(2.25 mmol/L对2.66 mmol/L,P<0.001),运动达标率也具有显著差异(58.3%对27.5%,P<0.001).在吸烟亚组中,规范化随访组的戒烟率要显著高于常规随访组(68.3%对38.0%P=0.01).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方面,规范化随访组出现18例,常规随访组出现38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6).结论:规范化二级预防随访较常规随访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血脂情况,有效规范患者的生活方式,降低术后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 冠状动脉钙化的性别与年龄分布及介入并发症的临床特征

    作者:张书宁;王聪;姚康;陆浩;黄浙勇;朱明辉;钱菊英;葛均波

    目的 探讨冠脉造影患者中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率、性别与年龄分布及现代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9年1月-2015年2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纳入冠状动脉钙化患者,收集冠脉钙化病例数、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冠脉旁路手术(CABG)及单纯冠脉造影数、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数、冠脉CTA检查数及介入治疗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纳入冠脉钙化患者6 742例,占冠脉造影患者的18.2%,其中60 ~ 80岁男性人群为高发人群,占钙化总人群的71.3%;2 872例(42.6%)冠脉钙化患者接受药物或CABG治疗,3 870例(57.4%)患者接受PCI治疗;IVUS指导冠脉钙化病变介入治疗551例,占PCI患者的14.2%,冠状动脉CTA在总钙化患者中的应用比例为6%;钙化病变PCI术支架植入成功率99.5%,常见手术并发症为冠脉夹层,占比81.2%,无死亡病例.结论 冠脉造影冠脉钙化检出率为18%,老年男性患者为冠脉钙化的高发人群,PCI治疗成功率高且安全,冠脉夹层为常见并发症.

  • 国产可生物降解涂层支架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于宏颖;索传涛;尚瑞平;黎辉

    目的 研究EXCEL支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8年1-10月,选择100例冠心病行PCI术并同意术后冠脉造影复查的患者,分为EXCEL组58例,Cypher组42例.观察介入治疗手术即刻成功率和住院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随访以及冠脉造影复查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类型、置入支架平均长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果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Cypher支架相比EXCEL支架MACE和支架内再狭窄率相似,均较低.

  • 股动脉封堵装置的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

    作者:刘博;丁仲如;秦永文

    随着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发明了多种用于动脉穿刺部位止血的血管封堵装置.其止血疗效可靠,近年临床应用数量逐渐增加,但是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仍有争议.本文就近年来用于临床的封堵器的使用方法及临床评价作一综述.

  • 晶碳微膜烤瓷支架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关伟;刘新桥;郑晓文;邵磊;赵春燕

    目的探讨晶碳微膜烤瓷支架(SORIN冠脉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特别是防止支架内血栓的有效性,及降低再狭窄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共10例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6例,不稳定心绞痛(UAP)4例.急诊直接PCI 8例、补救PCI 2例.共涉及病变血管12支、病变13处.选择支架直径与靶血管直径之比为1.0~1.1∶1.从较低压力开始扩张,直至残存狭窄<5%.结果共用晶碳微膜烤瓷支架13枚,术后病变血管均达到前向TIMI III级血流,术后抗凝.随访4~18个月,平均(11.6±5.7)个月,全部患者在随访期内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论烤瓷支架在其金属表面覆着一层晶碳微膜,隔离了金属与血液及组织,可降低急性血栓的发生率,同时再狭窄率也相应降低,但其确切疗效还有待循证医学研究.

  • 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及血小板的影响

    作者:孟红社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及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择期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血小板聚集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血小板聚集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格瑞洛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及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 房颤病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抗栓策略比较:荟萃分析

    作者:关榆根;张磊;王安国;白元

    目的:比较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房颤病人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DAPT)及三联抗栓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TOA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死亡率.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以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自建库至2015年12月所纳入文献,收集有关DAPT及TOAT对PCI房颤病人抗栓作用的对照试验,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大出血及小出血5个指标分析,计算优势比(OD)及95 %可信区间.采用Review Manager 5.0.23软件进行荟萃(meta)分析.结果:纳入13篇文献,共381 5例病人.除了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具有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外,其余三个指标均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荟萃分析结果:TOAT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率与DA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出血及小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DAPT(P<0.01).结论:TOAT与DAPT相比不能明显降低PCI房颤病人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但增加了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 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病人的药学服务

    作者:张乐;陆国红;苏克剑;方羽;陈彬;孙琳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改善病人预后.药物涂层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问世是PCI的重大进展,而支架内血栓(stent thrombosis,ST)是PCI术后严重的并发症.目前,ST发生率为0.4%~1.3%,术后过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ST的风险[1].有研究发现,糖尿病史、肾功能衰竭、分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与ST明显相关[2].本文介绍1例因药物使用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DES极晚期血栓形成(VLST)的病例,总结PCI后ST病人的药学服务经验.

  • 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现象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庆军;吴庆法;冯明瑞;温志桥;李泽林;李娟;刘善铭

    目的 探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后无复流现象及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4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接受PCI治疗的136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管腔狭窄情况分为甲组(冠脉无狭窄组)和乙组(冠脉狭窄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TIMI)血流分级标准分为丙组(血流正常组)和丁组(无复流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无复流现象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乙组吸烟、糖尿病史、心肌梗死、脑卒中、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甲组(P<0.05,P<0.01),血小板计数、心功能Killip分级以及术前狭窄程度均显著高于甲组(P均<0.01),两组间临床诊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丁组糖尿病史、心肌梗死、脑卒中、白细胞增多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丙组(P<0.05,P<0.01),血小板计数、心功能Killip分级、术前狭窄程度、支架直径以及支架长度也均显著高于丙组(P<0.05,P<0.01),两组间临床诊断和冠脉病变部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分析显示,吸烟、术前狭窄程度和临床诊断为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糖尿病史、白细胞增多、术前狭窄程度、心功能Killip分级>2级为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因素.结论 吸烟、术前狭窄程度越高以及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均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史、存在白细胞增多、术前狭窄程度高、心功能Killip分级>2级均是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替罗非班联合前列地尔在PCI术治疗STEM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世雷;刘相飞

    目的 探析替罗非班联合前列地尔对经急性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心功能短期预后与心肌再灌注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接受急诊PCI术治疗的81例STEMI患者,随机将入选者分为A组(替罗非班组)、B组(替罗非班+前列地尔联合组)与C组(常规组),每组27例.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心肌坏死相关指标及心肌再灌注损伤相关指标的峰值、治疗24h和14 d后患者的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结果 A、B组患者术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酸激酶(CK)峰值水平显著低于C组(P均<0.05).A、C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E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峰值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均<0.05).术后A、B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较同组术前低(P<0.05).3组患者治疗24h后血浆NT-proBNP浓度及LVEF值无差异(P均>0.05);治疗14 d后,A、C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B组,且LVEF值明显低于B组(P均<0.05).治疗后3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替罗非班、前列地尔在急性PCI术后的联合应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肌微循环,有效缓解心肌再灌注损伤,对心功能短期预后与心肌再灌注方面的作用优于单用替罗非班.

271 条记录 7/14 页 « 12...45678910...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