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支架后再次球囊扩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影响

    作者:郝毅轩;李东宝

    随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的深入,这类疾病的治疗方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支架后再次球囊扩张是指支架释放后再送入非顺应性球囊进行高压扩张,它可以使支架完全扩张且与血管内膜贴合良好,从而降低支架血栓的形成。据新的研究表明直接支架植入术和行支架植入术后再次球囊扩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预后方面影响有一些不同。本文就支架后再次球囊扩张对患者术后即刻血流、支架内血栓、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 药物洗脱支架术后血栓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因分析及处理评价

    作者:林运;宋现涛;孟康;田锐;苑飞;陈欣;金泽宁;陈韵岱;吕树铮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术(DES)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38例DES术后形成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手术相关资料及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的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和预后情况.结果: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特点比较复杂,其中B2/C型病变占到了71%,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弥散长病变以及小血管病变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反映了真实的临床情况;38例患者中52.6%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29%的患者表现为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中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占63%,晚期及迟发晚期血栓形成占37%;绝大多数患者成功接受了再次血运重建治疗,其中有31.6%的患者死亡;2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50%,发生率为8.3%;4例接受冠脉内超声(IVUS)检查的患者结果显示:支架近端贴壁不良1例,支架远端残余夹层1例,支架内膜增生不完全1例,支架两端动脉瘤形成1例.结论:DES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与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支架贴壁不良、夹层形成、内膜增生不完全以及动脉瘤的发生等因素相关,支架内血栓形成(ST)后多数表现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尽管大部分能成功再次血运重建治疗,但死亡率仍然较高(31.6%).

  •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周阔;吕树铮;宋现涛;柳弘;秦政;田晋帆;崔孔勇;陈凌霄;方哲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间,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接受DES置入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ST的81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并按年龄、性别匹配同期未出现ST的患者243例(1∶3)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支架内血栓形成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ES置入术后ST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OR=120.078,95%CI=1.386 ~ 10404.459,P=0.035)、首发为急性心肌梗死(OR=14.085,95%CI=2.215~89.573,P=0.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50%(OR=19.985,95%CI=2.945~135.630,P=0.002)、空腹血糖(OR=1.977,95%CI=1.281~3.053,P=0.002).结论:研究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首发为急性心肌梗死、LVEF< 50%、空腹血糖升高是DES置入术后发生ST的独立危险因素.

  • 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娜;李向东;杨跃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目前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支架置入术后再内皮化延迟与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密切相关.随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研究的深入,EPC捕获支架诞生了.理论上其可以捕捉血液中的EPC,使其附着在支架上并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以加速局部内皮化,达到防止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目的.然而目前的研究发现EPC捕获支架的再狭窄率高.但是应用EPC捕获支架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短,对于不能坚持双联抗血小板的患者来说,EPC捕获支架有一定的优势.随着对EPC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支架制作工艺的逐步提高,EPC捕获支架有希望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又一利器.

  • 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聚集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支架内血栓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彭瑜;张钲;白明;潘晨亮;唐宇宁;蔡玮婷;乔鑫;丁丽琼

    目的 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聚集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支架内血栓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选ACS并行PCI患者1425例,根据入院时MPV水平三分位分组:低MPV组(T1组),MPV≤11.0 fL,477例;中MPV组(T2组),MPV 11.0~12.1 fL,448例;高MPV组(T3组),MPV> 12.1 fL,50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分析确定MACE的预测因素.结果 ACS患者PCI术后12个月累计MACE发生率为4.42%,Cox分析结果显示高MPV值(OR 1.46,95% CI 1.06 ~2.01)与血小板抵抗(OR2.31,95%CI 1.40 ~ 3.80)是12个月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高MPV值与血小板抵抗和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且两者间存在微弱的正相关.结论 MPV与血小板对ADP反应性是ACS患者PCI术后远期MACE的预测因素,并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相关.

  •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极晚期血栓患者再发支架内血栓的临床分析

    作者:徐立;王乐丰;杨新春;李奎宝;张大鹏;王红石;刘宇;李惟铭;孙昊

    目的 分析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极晚期血栓(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VLST)患者再次发生支架内血栓的临床情况,探讨反复发生支架内血栓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6年1月到2014年2月,共完成4463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入选经造影证实为DES置入术后VLST的患者66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再次出现支架内血栓,将患者分为再发血栓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造影和介入治疗资料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分析VLST患者再次发生支架内血栓的临床特点,探讨反复发生支架内血栓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0.5~90个月,共有8例(12.1%)患者再发支架内血栓,为再发血栓组;其余58例未再发支架内血栓的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VLST距第一次PCI时间、VLST时AMI部位(前壁ST段抬高)、Killip心功能Ⅰ~Ⅱ级、高血压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单因素分析发现持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s therapy,DAPT)(HR 0.09,P=0.022)和再次置入第1代DES(HR 3.27,P=0.096)两项因素的P<0.1,纳入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坚持持续的DAPT是随访中无再发支架内血栓的唯一预测因素(HR0.10,95% CI0.01~0.90,P=0.04).结论 DES置入术后VLST患者可再次发生支架内血栓,值得临床重视.避免再次置入第一代DES和坚持DAPT可能有助于减少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再次发生率.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燕;任艺虹;周超飞;张庆考;刘国树;刘陪沛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后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AST/SST)的危险因素及其冠脉造影特点,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 01至2011- 01收治的冠心病行PCI术者5 12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冠脉造影证实AST/SST(AST/SST组)43例.按年龄、性别(3∶1)匹配原则抽取PCI术后未出现AST/SST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AST/SST平均时间(4.1±5.7)d.院内死亡率13.95%(6/43).AST/SST组糖尿病比例及血肌酐、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P<0.05);AST/SST组支架置入前1周内心绞痛发作及1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史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射血分数、血压、血脂等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脉造影AST/SST组出现B2/C病变比例、支架贴壁不良比例和支架数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I术后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比值比1.447,95%可信区间1.101~1.902,P=0.008)、急性心肌梗死(比值比7.177,95%可信区间1.956~26.328,P=0.003)、多支架置入(比值比2.186,95%可信区间1.326~3.604,P=0.002)、支架贴壁不良(比值比7.590,95%可信区间1.389~41.475,P=0.019)是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左心室射血分数(比值比0.988,95%可信区间0.979~0.998,P=0.016)是PCI术后并发AST/SST的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多支架置入、支架贴壁不良是PCI术后并发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左心室射血分数是PCI术后并发AST/SST的保护因素.

  •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陈强;沈东;黄党生;冀建生;杨菲菲;马玲玲;郭金花;张春红;田苗;张丽伟

    目的:对比分析极晚期支架内血栓(VLST)与极晚期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VLST的潜在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入选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入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VLST的患者共21例,另外入选同时期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极晚期支架内再狭窄的ACS患者共3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临床检验及检查资料,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VLST的危险因素.结果:(1)VLST组有8例(38.1%)近1个月自行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对照组有5例(1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VLST组有13例(61.9%)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为表现,而对照组均以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ACS)为表现(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两组间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吸烟史及既往介入病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比较,VLST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01);肌钙蛋白I(TnI)峰值、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峰值均显著升高(P<0.001);白细胞总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也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两组间超声心动结构、血脂、血糖、肌酐等代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Logistic分析表明,停用抗血小板药物、较高的NT-pro BNP及hs-CRP水平是VLS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VLST临床表现危重,坚持抗血小板治疗、改善心功能可能有助于减少其发生.

  • 生物可吸收支架术后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及处理

    作者:朱永翔;蔡金赞;朱灏

    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有望克服金属药物洗脱支架的诸多不足,如恢复血管舒缩功能、避免支架丝和涂层对血管壁的持续炎性刺激等.初步研究证实,BRS在简单冠状动脉病变中的疗效令人振奋.不过,近来使用发现BRS术后具有较高的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尤以早期为主.相关研究表明,BRS术后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而合适的患者及病变、合理的治疗策略、优化的置入过程等有助于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鉴于此,本文总结了BRS术后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以及临床处理与预防措施.

  •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早期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永兴;彭万忠;杨海萍;邢靖贤;刘娟;刘均英;于建才;徐泽升

    目的 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发生早期支架内血栓(EST)的危险因素.方法 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2008—2018年行DES置入的患者共有20518例,回顾性选取97例明确EST患者为EST组,按照年龄、性别和危险因素相近似的原则,选取194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围术期资料,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EST的危险因素.结果 DES置入术后EST的发生率为0.5%(107/20518),病死率为23.4%(25/107).291例患者中,男性127例(43.6%),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为(68.1±8.2)岁.两组的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高纤维蛋白原、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多枚支架串联、支架≥30 mm、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未高压后扩张及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均有显著差异(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三酰甘油血症、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多枚支架串联、支架长度≥30 mm、未应用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未高压后扩张是EST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其中直径≤2.75 mm的小血管病变是强的预测因素(OR=6.37,95%CI:2.51~11.86).结论 EST有多种危险因素,需规范介入操作及加强围术期抗栓治疗,尤其是小血管及弥漫病变需要多枚支架串联的患者,应选用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且行高压后扩张,防止支架贴壁不良,减少EST的发生.

  • 腔内影像技术指导支架内血栓预防及机制评价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蕾;汪宇鹏;郭丽君

    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之一,起病急,病死率高.近年来,以血管内超声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为代表的腔内影像技术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腔内影像技术对支架内血栓预防及机制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

  • 冠心病支架术后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

    作者:李俊峡;吴龙梅;郭洁;田新利;孙琪;张健;王世宏;石宇杰;衣桂燕

    目的:探讨冠心病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因冠心病置入药物涂层支架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因外科疾病需手术治疗的16例患者,术前3~5 d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替罗非班0.1μg/(kg.min)持续泵入,术前8 h停用替罗非班,外科手术后若无明显出血情况,在术后24~48 h恢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围手术期及3个月随访期主要心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6例患者围手术期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未发生大出血事件,发生轻微出血2例。结论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后近期行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代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是有效和安全的。但本研究的例数偏少,有必要进行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 替罗非班对冠心病支架术后行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的观察

    作者:吴龙梅;田新利;郭洁;韩莎莎;张健;王世宏;李俊峡

    目的:探讨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方法。方法选择1年内曾因冠心病植入DES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因外科疾病需手术治疗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组及替罗非班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前5d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低分子肝素组应用依诺肝素皮下注射(1mg/kg,1次/12h),替罗非班组应用替罗非班0.1μg/(kg·min)持续泵入,两组患者均于术前12h停用依诺肝素或替罗非班,术后根据外科情况,尽早恢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观察围术期新发心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桥接时间及手术方式无明显区别,围术期两组患者未发生心脏事件,肝素组发生2例牙龈出血,1例鼻出血;替罗非班组发生1例牙龈出血,1例便潜血阳性,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随访,肝素组于术后2个月发生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再发2例,替罗非班组心绞痛再发1例,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ES植入术后近期行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可以考虑应用依诺肝素或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替代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 不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对药物洗脱支架极晚期血栓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徐立;王乐丰;杨新春;李奎宝;孙昊;张大鹏;王红石;刘宇;李惟铭;倪祝华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DES)术后发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VLST)的患者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情况,探讨不同DAPT持续时间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006年1月至2013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共完成3945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入选经急诊造影证实为VLST的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是否仍持续使用DAPT,将患者分为持续DAPT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临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随访期间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再发支架内血栓(ST),靶血管重建率(TVR)以及死亡。探讨不同DAPT持续时间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并分析随访期间发生MACE的预测因素。结果共计有62例VLST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5例,女性7例,年龄41~82(58.6±10.2)岁。VLST距第1次DES置入时间为12.5~84(38.7±18.1)个月。住院期间脑出血死亡1例,存活的61例患者随访5~88(32.1±19.1)个月。随访期间,又有17例患者出现MACE,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提示无事件生存率为45.1%。末次随访时,坚持持续DAPT的患者38例,其中5例(13.2%)发生MACE,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4.2%,P=0.001)。根据是否发生MACE事件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Cox单因素分析提示再次置入第一代DES[危害率(hazard ratio,HR):2.69,P=0.04]和持续DAPT(HR:0.25,P=0.01)为远期随访中MACE相关的预测因素。而多因素Cox分析则提示仅有持续DAPT是随访期间不发生MACE的唯一预测因素(HR:0.30,95% CI:0.09~0.97,P=0.04)。结论 DES术后VLST患者远期预后情况欠佳,事件发生率较高。坚持DAPT可能有助于减少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

  • 大脑中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后再狭窄2例

    作者:杜志华;王君;莽靖;刘新峰;曹向宇;田成林

    1 病例介绍病例1:女性,37岁,体重50 kg;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2周;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不规 律服 药;家 族史 及个人史 无 特殊.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提示左侧基底节区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高信号,左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重度狭窄,供血区低灌注改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夹层并重度狭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强化他汀治疗,并完善病因学相关检查,排除风湿及自身免疫等疾病引起的血管狭窄.

  • 作者:

    关键词:
  • 心脏血管内支架常见风险因素分析

    作者:周定杰;赵燕;周晶鑫

    目的 探讨心脏血管内支架不良事件风险点,提出风险控制措施.方法 收集国内文献中有关心脏血管内支架可疑不良事件10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脏血管内支架不良事件主要伤害可分为3类:①术中或术后的继发疾病;②植入过程中或植入后支架本身出现异常;③支架植入后患者各种不适症状和体征异常.常见的事件后果为需要内、外科治疗避免机体结构永久损伤.结论 支架内血栓是伤害后果严重的风险点.支架内再狭窄是心脏血管内支架常见的风险点.需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和监管部门共同采取措施减少心脏血管内支架产品的临床使用风险.

  • 替格瑞洛治疗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血栓的疗效观察

    作者:依力哈木江·艾沙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治疗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支架内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10例行PCI术后支架内血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替格瑞洛治疗,观察2组支架内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急性支架内血栓、亚急性支架内血栓、晚期支架血栓、极晚期支架血栓形成率为21.82%、23.64%、14.55%、7.27%,观察组为7.27%、9.09%、3.64%、0.00%,观察组患者各种血栓形成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室性停搏、出血、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PCI术后支架内血栓患者采用替格瑞洛治疗,安全、可靠,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药物洗脱支架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防治进展

    作者:张学丽;李健;李丹

    支架内血栓(S T)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少见的,但却是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与金属裸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已使再狭窄的发生率降低,但却使术后ST形成的发生率升高.支架内皮化不全或不内皮化是导致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支架的内皮化是临床研究的热点.研制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提高支架置入水平,研发新型支架、基因治疗、重视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等是预防ST形成的有效措施.

  • 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和预防策略

    作者:张红雨

    目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方法,支架植入可显著减少靶血管的急性闭塞和再狭窄.虽然支架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少见,但危害极大,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在药物洗脱支架广泛使用的今天,支架内血栓形成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警惕和重视.现就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进行综述.

85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