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A、MRA、DSA三维重建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差异

    作者:吴泽恒

    目的:对CTA、MRA、DSA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DSA确诊颅内动脉瘤患者34例,对其分别行CTA、MRA、DSA三维重建,对三种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34例患者经DSA三维重建技术共检出动脉瘤41个,经CTA检出37个,符合率为90.24%;经MRA检出36个,符合率为87.80%.显然CTA与MR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A、MRA、DSA三维重建技术各具优势,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关注.

  • 动脉插管造影CTA与普通CTA显影股前外侧穿支的比较研究

    作者:贺继强;唐举玉;卿黎明;李文政;易小平;周征兵;吴攀峰;俞芳;曹哲明

    目的 探讨动脉插管造影CTA活体显影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拟定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患者1 5例.实验组运用选择性动脉插管技术将导管置入旋股外侧动脉开口处,证实导管达到预定位置并固定可靠后将患者转移至CT室.经导管注入造影剂20 ml,同时手动触发CT扫描.选取普通CTA作为对照组.将两组获得的二维图像以CT-DICOM输入到Mimics17.0软件,收集两组旋股外侧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解剖学参数.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P值≤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中,1例患者导管脱落至股深动脉,予以排除.其余14例患者中,旋股外侧动脉起源于股动脉3例(占21.43%),起源于股深动脉11例(占78.57%).实验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内径大于对照组.实验组升支、横支及降支长度均大于对照组,升支、横支及降支的末端小内径均小于对照组.实验组显影穿支数目多于对照组.结论 动脉插管造影CTA可清楚的显示旋股外侧动脉分支及其穿支,效果优于普通CTA.

  • 寰椎侧块与颈内动脉在经口咽前路手术中的意义

    作者:肖曜升;马向阳;肖建华;杨进城;邱锋;周鑫;胡海生

    目的:通过对颈部血管CTA扫描,研究寰椎侧块与颈内动脉的毗邻关系,以避免经口咽前路手术过程中损伤颈内动脉。方法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TARP手术的患者145例,术前均行颈部CTA扫描及三维重建,以横突孔内侧缘为界,根据颈内动脉的位置分为外侧组和内侧组,并进一步划分为4个区。分别测量2组患者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双侧横突孔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距离,术后颈内动脉偏移距离,比较两组左右两侧各参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内侧组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距离(d),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与横突孔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距离(d与l),内、外组同侧颈内动脉至寰椎正中线距离(d与D)之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内侧组术后颈内动脉向外偏移距离分别为3.12 mm(女)、3.83 mm(男)。结论经口咽前路手术前行颈部血管CTA扫描对了解颈部血管与寰椎侧块的位置关系,避免颈内动脉损伤有重要意义。

  • 成人CT血管成像横窦体表定位研究及其意义

    作者:盛波;吕富荣;肖智博;欧阳羽;吕发金;邓金木;刘楠

    目的 利于64排螺旋CT确定横窦和乙状窦的体表定位,评价采用上项线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作为横窦标志的准确性,为横窦区入路相关手术的骨窗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重建100例进行过64排螺旋CT头部CTA检查患者的横窦和乙状窦影像,对比观察体表骨性标志与静脉窦的位置关系,确定横窦的体表定位.结果 星点主要位于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的横窦侧;星点位于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前上方占4%,星点恰好位于连接部占81%,星点位于连接部后下方占15%.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和上项线走行不完全一致,它们与横窦的关系多样;上项线与横窦走行不一致;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可作近段横窦的定位标志,但是随着它们向外移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则主要位于横窦下方,并且它们的距离越来越远.结论 上项线不能代表颧弓-枕外隆突连线的走行,同时它们都不是定位横窦的可靠标志,64排螺旋CT的头部减影CTA检查可作为常规术前检查来明确个体解剖资料从而定位横窦和乙状窦,以便指导横窦区相关手术入路设计.

    关键词: 横窦 上项线 解剖 CTA
  • 基于三维CTA血管拉直的腹主动脉瘤自动定位方法

    作者:许涛;杨子立;陈闽峰;袁克虹

    目的:腹主动脉瘤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CTA成像设备已经成为该疾病的重要诊断工具,从海量的三维CTA影像数据中自动定位腹主动脉瘤位置对疾病辅助诊断系统有重要意义.方法:首先,对分割出的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进行三维拓扑细化,提取血管骨架线;其次,利用A-Star优路径算法确定主动脉中心线,并进行平滑处理;再次,沿主动脉中心线重建血管切面,拉直主动脉;后,计算主动脉横截面积,定位瘤体位置.结果:经过4例由GE 16层螺旋CT采集的腹主动脉瘤CTA数据的验证,本方法能够100%检测到瘤体,自动定位的瘤体所在原图像中的层数与人工标注的重合率达到90%以上.结论:本文方法可以从海量的腹主动脉CTA数据中自动定位瘤体位置,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 双螺旋CTA在颅内自发性出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孟志华;罗小林;方先来;石广兴;卢雨零

    目的探讨双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自发性血患者查找出血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表面遮盖法(SSD),大密度投影(MIP)和血管微镜(microscopy)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及分析共检查颅内自发性出血患者45例,其中13例同时做DSA进行对照.结果CTA发现动脉瘤14例,动静脉畸形8例及Glan静脉瘤1例,均清晰显示与颅内血管解剖关系、病灶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结论CTA可查找到颅内自发性出血患者病因,并对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腺苷负荷双能量CT心肌灌注研究进展

    作者:李松娜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CTA)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解剖结构,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研究认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仍然是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冠状动脉CTA尚并不能完全替代血管造影,也不是作为首选的筛查技术.在进行CCTA成像时恰当地选择病例,掌握必要的操作技巧能获得满意图像[1-3].冠状动脉CTA优势在于筛查中等危险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判断血管硬化程度和了解变异分支.

  • 64层CT平扫及CTA对烟雾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作者:张素艳;姜文祥;桑雅荣;赵家博

    目的 探讨64层CT平扫及CT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全部行64层CT平扫和CTA检查,其中7例进行了DSA检查.结果 CT平扫大部分脑实质出现异常密度,其中有10例表现为脑梗死,6例为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萎缩3例,合并脑软化4例,只有2例脑实质未见异常.CTA均能显示病变血管狭窄和闭塞,呈多支受累,也可见烟雾升腾的血管,与DSA所见相似.结论 64层CT平扫及ETA可作为此病首选检查方法,必要时再做DSA检查.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低电压扫描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少燕;李树荣

    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发展,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探测器排数增至64排、甚至320排,大热容量X线球管及高功率高压发生器的应用,提高了时间分辨力,大大缩短了采集时间,使MSCT能够在一次注药后分别完成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数据采集.

  • 小剂量对比剂CTA在头颈血管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普福顺;吴晶晶;罗家滨;梁远仲;吴丽霞

    目的 探讨小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在头颈血管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对75例拟诊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采用小剂量对比剂进行头颈部CTA检查,将扫描后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CTA重建,分别对CTA图像质量及病变显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颈部动脉显示优良率82.6%,脑部动脉显示优良率81.3%,头颈部血管病变显示清楚;75例中正常23例;异常52例,其中脑动脉瘤32例(共38个动脉瘤),脑血管畸形(AVM)2例,脑血管硬化13例,颈内动脉阻塞3例,烟雾病2例.结论 采用小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进行头颈部血管128层螺旋CT成像(CTA)检查,能够获取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在不影响诊断结果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对比剂用量,有利于降低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

  •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短暂性脑缺血相关性分析研究

    作者:林丽红;于寰;段凯;许梓童;韩丽萍

    目的 通过分析头颈CTA的方法进一步评价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因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来我院行头颈CTA扫描的患者100例,根据CTA结果分为完全FTP组、部分FTP组、对照组.比较入组患者临床症状、是否存在FTP、短暂性脑缺血发生情况.结果 出现FTP的患者有36例,占36%,出现头晕、头痛、癫痫发作、意识丧失、共济失调、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完全FTP患者出现双侧变异者约占15%,右侧变异者约占50%,左侧变异者约占35%,部分FTP患者出现双侧变异者约占12.5%,右侧变异者约占50%,左侧变异者约占37.5%,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FTP组出现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14例,占38.9%,完全FTP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占30%,部分FTP患者占5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TP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癫痫发作、意识丧失、共济失调、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且更容易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CTA在成人烟雾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汤韬;王晓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术(CTA)在成人烟雾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3年3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45例疑似成人烟雾病患者为对象,纳入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颈部CTA检查,以脑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观察成人烟雾病患者CTA影像学表现,并评估CTA对成人烟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45例患者经CAT检查,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狭窄10例、有出血性症状15例、缺血性症状20例,两侧颈内动脉末端都明显累及共20例、累及左侧18例、累及右侧7例,椎基底动脉狭窄、代偿性扩张、无明显变化各5、21、19例;以DSA为金标准,CTA对成人烟雾病诊断的灵敏度为90.00%(27/30)、特异度为86.67%(13/15)、准确率为88.89%(40/45),kappa一致性为0.754;CTA对成人烟雾病各血管狭窄评分与DS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对成人烟雾病患者的诊断效能高,可较准确评估患者脑部各血管狭窄程度.

  • 冠脉CTA评估心绞痛患者斑块性质及其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郭长磊

    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冠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评估心绞痛患者斑块性质及其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16例心绞痛患者相关资料,并根据其临床资料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78例)及非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138例).比较两组斑块性质差异,并分析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与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 SAP组斑块以钙化斑块为主;UAP组则以软斑块为主;两组混合斑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软斑块率明显低于UAP组(P<0.05),钙化斑块率则高于UAP组(P<0.05).SAP组共发生8例心血管事件(1 0.26%),UAP组共发生心血管事件41例(29.71%);且两组组内发生心血管事件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混合斑块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软斑块率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P<0.05),而钙化斑块率低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P<0.05).结论 软斑块与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关系密切,而冠脉CTA能有效评估斑块性质,对辅助预测患者预后情况有一定作用.

  • 小剂量团注椭圆区域检测对比剂峰值法在肺动脉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平;蔡庆;沈玉英;周雪梅

    目的 评价小剂量团注结合肺动脉主干区域测定方法对肺动脉CTA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置2018年5月在Phillip128排iCT上检查的肺动脉CT病人32例,采用小剂量团注结合在肺动脉主干的椭圆区域测定方法,以对比剂峰值时间加1秒为肺动脉CTA的图像采集延迟时间.由三位副高职称以上的医师对重建的图像按优、良、差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通过对肺动脉CTA轴位图像及三雏工作站后处理MIP、VR、MPR的评判,检查的32例中,26例为优,6例为良.结论 小剂量团注椭圆区域检测对比剂峰值的方法,是肺动脉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设定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为临床提供满意的影像图像.

  • 60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超声、血管CTA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

    作者:庞雄;张臻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及CT血管造影术(CTA)对评估锁骨下动脉狭窄(SAS)患者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及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SAS患者临床资料,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对比CDFI、CTA检查对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准确性,分析两种图像的影像特点.结果 CDFI对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符合率为90.0%(54/60),与CTA的96.7%(58/6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S患者CDFI图像可见患侧椎动脉管径明显窄于健侧血管,部分有椎动脉返流特征,少数严重狭窄或闭塞者,图像见星点样血流信号.CTA图像则显示,轻、中、重度动脉狭窄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软斑块、钙化斑块或混合斑块形成,狭窄处造影剂充盈欠佳,动脉完全闭塞者造影剂均不显影,管腔内局部无对比剂充盈.结论 CDFI及CTA图像均在SAS患者的动脉狭窄处有其特异性的影像表现,临床可将其作为诊断SAS及评估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可行性途径.

  • 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双期CTA成像在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旭丰;杨海南;陈志远;邓娇娇

    目的 探讨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双期CTA成像在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至2016年期间因咯血行介入栓塞治疗患者35例进行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术前两期CTA扫描和介入栓塞治疗,在CTA上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处理,确定供血动脉.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评价肺动脉、支气管动脉CTA双期扫描对肺咯血病变的影像表现、咯血的不同病变血管的检出符合率(敏感性)、咯血责任血管数量的符合率(特异性)等.结果 肺动脉、支气管动脉CTA双期扫描成像能较充分的观察肺部的基本病变,以及体肺动脉分流征象、肺动脉源性出血的病变,其对病变血管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79.7%)和特异性(91.4%),但对较细分支水平的体肺动脉分流、对较细小的肺外体动脉侧枝的检出相对较差.结论 肺动脉、支气管动脉CTA双期扫描成像在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能有效发现体动脉或肺动脉源性出血的病变,对咯血责任血管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能够在术前较充分了解病变血管的开口形态、位置等,可以作为常规的术前检查进行运用,从而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止血成功率.

  • CTA在消化道出血诊疗中的指导价值研究

    作者:龙文兴;李庆;周定中;李艳峰;邹暾;巢雄杰

    目的 探讨CTA在消化道出血诊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经临床确诊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资料,包括术前、术后CTA检查及DSA资料,同时记录介入栓塞术总时间、曝光时间、造影次数及总射线剂量.入组病例中30例为实验组(术前行CTA),余30例为对照组(术前未行CTA),两组术后1天均行CTA,将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入组患者年龄中位数、男女比例及体重中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介入栓塞术总时间(65±12)min、曝光时间(218±22)s、造影次数(4±1)次、总射线剂量(468±35)mGy分别较对照组(81±15)min、(309±36)s、(6±2)次、(587±48)mGy减少,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0例患者介入栓塞术后CTA检查,发现3例仍有消化道出血,再次行介入栓塞术后复查CTA提示出血停止.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过程中未见明确出血征象.结论 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行CTA检查可以评估出血位置、出血流量、血管走行,对手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效缩短介入栓塞术总时间、曝光时间、减少造影次数及射线剂量;介入栓塞后复查CTA能够评估术后疗效,及时发现出血病灶,值得临床推广.

  • 超声联合血管CT成像技术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造瘘术中应用研究

    作者:许文慧;刘丹;杨蕴慧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血管CT成像技术(CTA)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造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6月到2016年10月间收治的尿毒症患者55例,均行血液透析治疗并建立自身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前、术后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动静脉血管的走行、管腔通畅、血流充盈等情况,行CTA检查与图像重建观察内瘘血管流入动脉、流出静脉、吻合口及狭窄程度等.结果 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超声与CTA检查,其中12例CTA表现正常,其余43例均有不同程度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包括12例单纯流出静脉狭窄、10例吻合口近端静脉狭窄、7例单纯流入动脉狭窄、7例吻合口狭窄、6例流入动脉+吻合口+流出静脉狭窄及1例窃血.术后1周、4周动静脉平均内径均明显依次增加,血流量和血流速度亦依次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例患者术后超声及CTA检查共发现6例(10.91%)并发症,其中3例内瘘吻合口血栓,2例动静脉内瘘狭窄,2例动静脉内瘘狭窄伴栓塞.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A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造瘘术前造瘘血管的选择、术后血管通路监测、动静脉内瘘成熟程度评估及并发症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超声造影与CTA评估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

    作者:韩燕妮;钟洁愉;董理聪;孙德胜;易黎;周雯

    目的:使用超声造影及CTA评估阿托伐他汀对于颈动脉软斑块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方法所有患者规律服用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利用血脂检查、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CTA进行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评估。结果共入选34例患者,治疗后斑块积分、增强强度(EI)、曲线下面积(AUC)及增强后斑块的CT值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6个月的斑块积分、增强强度(EI)、曲线下面积(AUC)及增强后斑块的CT值与治疗后3个月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出现终点事件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超声造影及CTA可以用于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风险及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 256层螺旋CT两种去骨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黄挺;尹伟;陆涛;张叶;王铁功;王敏杰

    目的 分析比较自动去骨技术与减影去骨技术在25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脑血管疾病(如钙化、动脉瘤)患者资料,所有脑血管成像序列根据不同的去骨后处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自动去骨成像技术,观察组采用减影去骨成像技术,对去骨后的CTA图像进行质量评估.比较两种去骨技术的成功率(是否影响诊断).2名观察者对各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图像主观评分.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组去骨的成功率分别为70.21%(33/47)和93.62%(44/47).两位观察者的相关系数为0.914,观察组图像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图像,两组图像质量有统计学差异(评分为(2.76±0.84)vs(3.68±0.73),t=-5.978,P<0.05).结论 在颅内虹吸段血管有钙化情况下,减影去骨技术较自动去骨技术可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临床怀疑小动脉瘤时,采用减影去骨技术,可降低漏诊率.

510 条记录 18/26 页 « 12...15161718192021...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