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脉CTA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强军;张晓明

    目的 对比分析冠脉CTA与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临床特点,为冠脉CTA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心内科因胸痛、胸闷等症状临床确诊或疑诊为冠心病120例住院患者,均进行冠脉CTA与冠脉造影诊断,对冠状动脉斑块与狭窄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判断为冠心病患者98例(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患者(非冠心病组)2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甘油三酯、血糖差异不显著(P>0.05);冠心病组的冠状动脉斑块多为软斑块,非冠心病组多为硬斑块,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多为中度狭窄与重度狭窄,而非冠心病组多为正常与轻度狭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冠脉CTA诊断冠心病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很好地反映斑块的性质与冠状动脉狭窄情况.

  • 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霍颖超;王敏;彭泽艳;朱洁;周华东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白质病变(WML)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3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45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患者年龄均≥60岁,均行 MRI 及 CTA 检查。依据 MRI 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 WML 组和无WML 组,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组间对比;参照 NASCET 标准、依据 CTA 检查结果对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并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 WML 发生的关系。结果与无 WML 组(216例)相比,WML 组(243例)年龄较高,且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较高(P 值均<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为 WML的危险因素(P 值均<0.05)。调整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和 WML 仍无明显相关性(P 值均>0.05)。颈动脉钙化斑块、脂质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在 WML 组和无 W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1,P >0.05)。调整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脂质斑块与 WML 正相关(P <0.05,OR =1.84,95% CI 1.47~2.98),混合斑块和 WML 无明显相关性(P >0.05,OR =1.97,95% CI 0.99~2.97)。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增加 WML 发生的风险。颈动脉狭窄程度与 WML 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性质与 WML 有相关性,脂质斑块是 WML 发生的危险因素。

  • 走过性心绞痛患者血清尿酸、胆红素水平与病情进展、斑块性质改变的关系

    作者:江戈;邓文敏

    目的分析走过性心绞痛患者血清尿酸、胆红素水平与病情进展、斑块性质改变的关系。方法68例走过性心绞痛患者分为稳定性斑块组30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38例,另取同期行体检的健康人(不伴有颈动脉斑块)47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尿酸、胆红素,炎症因子指标、黏附因子指标含量,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等差异。进一步分析走过性心绞痛患者血清尿酸、胆红素水平与病情的相关关系。结果不稳定性斑块组患者的血清尿酸、胆红素含量含量均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及对照组;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IL)-1β、IL -17、IL -6、可溶性白介素-6受体(sIL -6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含量以及血清黏附因子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 -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 -1)、E 选择素(E - selectin)、P 选择素(P - selectin)、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 -1)、CD40含量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及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患者的心输出量(CQ)、每搏输出量(SV)、加速度指数(ACI)水平均显著低于稳定性斑块组及对照组,体血管阻力(SVR)、体血管阻力指数(SVRI)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及对照组。走过性心绞痛患者血清尿酸、胆红素含量与炎症因子、黏附因子、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等均存在直接相关关系。结论走过性心绞痛患者血清尿酸、胆红素含量可反映整体病情及斑块性质,可以作为早期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价的简便、准确指标。

  • 炎症标志物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显像影像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秦小飞

    目的 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粥样斑块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显像(VH-IVUS)影像学特点与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3年9月-2015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临界病变的114例患者做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对所有入选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后行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显像,观察入选患者的斑块负荷及粥样斑块主要成分构成比,同时对入选患者进行高敏C反应蛋白及MMP-9检测,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粥样斑块的VH-IVUS影像学特点与高敏C反应蛋白及MMP-9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114例患者的斑块负荷为(62.71±7.31)%,斑块体积的相对值分别为:纤维成分为(53.56±0.11)%,纤维脂质为(22.63±0.24)%,坏死成分为(12.65±0.17)%,钙化成分为(9.31±0.12)%.VH-IVUS结果提示临界病变构成成分主要为纤维成分,钙化成分少.114例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平均结果为(8.3±0.5) mg/L,高敏C反应蛋白与靶病变构成成分线性相关分析结果如下:纤维成分(r=-0.021,P>0.05),纤维脂质(r=0.097,P>0.05),斑块坏死成分(r=-0.012,P>0.05),钙化成分(r =-0.011,P>0.05),由此可以看出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性质无明显的相关性.114例患者的MMP-9的平均结果为(216.75±29.23) ng/ml,MMP-9与靶病变构成成分线性相关分析结果如下:纤维成分(r=-0.011,P >0.05),纤维脂质(r=0.076,P>0.05),斑块坏死成分(r=-0.008,P>0.05),钙化成分(r=-0.007,P>0.05),由此可以看出MMP-9水平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性质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VH-IVUS影像学特点与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MMP-9水平无明显的相关性.

  •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评价策略

    作者:韩莎莎;李俊峡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是指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直径法测得狭窄程度为50%~70%的病变,又称为"中等程度狭窄".因其狭窄程度一般不引起心肌供血不足,所以若只为改善血供,行介入治疗是不必要的.可临界病变多属于不稳定斑块,易于破裂,导致心脏急性事件.因此目前临床上对于CAG确定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采取何种治疗方案尚无定论,多主张在进一步评价其血流动力学意义和斑块性质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

  • 64层CT与超声对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对照研究

    作者:韩文梅

    目的:应用64CT颈部血管造影(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US)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探讨2种方法评价斑块性质的价值。方法:我院就诊的患者150例,均行颈动脉全程CTA及US检查。结果:2种检查方法对不同性质的斑块的检出率不同, US对软斑块的检出率较高,CTA对钙斑的检出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CTA与US对不同性质的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不同。

  •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血清Hcy水平关系的探讨

    作者:朱海

    观察我院2010年1~12月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探讨其临床价值,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ACI组)178例,男97例,女81例;平均年龄(64.8±15.6)岁.

  • 高频多普勒超声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中的应用

    作者:雷春香;李奎光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前后颈动脉血管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对6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情况及斑块性质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变薄、斑块积分显著减低,不稳定斑块数目显著减少(P<0.05).结论 高频超声能准确监测颈动脉粥样情况,评价药物治疗效果,为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疗提供客观依据,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 64排螺旋CT对隐匿型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学昌;李晓倩;王振光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对隐匿型冠心病及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病例整群选取于该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经64排螺旋CT做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140例隐匿型冠心病患者,参照DSA检查结果,比较64排螺旋CT对病患狭窄冠状动脉及斑块性质的检出情况。结果64排螺旋CT对隐匿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单支与多支冠状动脉狭窄的检出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隐匿型冠状动脉病变中,主见轻度狭窄及单支冠状动脉出现狭窄病患;64排螺旋CT对隐匿型冠心病血管中软斑块、硬斑块及混合性斑块的检出情况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种检查方法中斑块检出率高的为硬斑块;64排螺旋CT诊断狭窄冠脉的特异性为92.36%、敏感性为94.18%、准确性为92.67%、阴性预测值为94.73%、阳性预测值为91.89%。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比较准确地对隐匿型冠心病狭窄冠状动脉情况及斑块性质做出判断,这对临床上防治隐匿型冠心病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 冠脉血管超声评价冠脉造影判断临界病变及斑块性质的准确性

    作者:毕雪峰

    目的 探讨冠脉血管超声评价冠脉造影判断临界病变和斑块性质的准确性.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76例的冠心病患者,经冠脉造影检查后均提示为单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对所有患者采取冠脉血管超声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经冠脉血管超声检查,其斑块性质及比例分别为硬斑块(56.58%)、钙化斑块(31.58%)、软斑块(11.82%).患者经冠脉血管超声和冠脉造影检查,其MLD、DS、AS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脉造影检查中,低估了患者病变处的狭窄情况以及患者病情的危险性,采用冠脉血管超声能够准确对患者临界病变情况以及斑块性质进行准确评估.

  • 6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王素英;杨新兰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斑块性质和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68例脑梗死患者和42例非脑梗死患者两侧颈总动脉主干、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的硬化程度、斑块性质。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差异。脑梗死患者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软斑发生率较高。结论脑梗死的发病率和颈动脉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硬化对临床预防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 心肌桥对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作者:李玉明;陈伟彬;王星稳;李盖;周伟;张惠英

    目的 探讨心肌桥对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性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6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图像质量符合诊断需要求并诊断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影像资料,另随机选取1806例同时期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检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的影像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桥前段粥样硬化发生率差异.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糖尿病及吸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斑块测得的CT值(HU)分类斑块性质为钙化斑块(CT值约196~817HU)、非钙化斑块(CT值约-12 ~ 47HU)及混合斑块(两种成分均有)组,比较心肌桥对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影响.结果 465例心肌桥患者中,发现粥样硬化299例(64.30%,299/465),而对照组中发现粥样硬化569例(31.51%,569/1806),桥前段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心肌桥并患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钙化斑块93例(31.10%,93/299),非钙化斑块95例(31.77%,95/299),混合斑块111例(37.12%,111/299);对照组中,钙化斑块235例(41.30%,235/569),非钙化斑块92例(16.17%,92/569),混合斑块242例(42.53%,242/569),两组比较显示载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患者的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NCA)会增加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概率,且3种斑块比较,明显增加了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

  • 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饶平

    目的 和方法通过对51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51例患者有45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粥样斑块,发生率88.2%,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起始部位.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超声检查可作为脑梗死惠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首选检查方法.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TNF-α、hs-CRP、IL-1β、IL-17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的关系

    作者:何金邦;赵晓萍;赵秀欣;杨淋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β (IL-1β)、白介素-17(IL-17)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类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52例ACI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确定CAS斑块类型.同时采集静脉血进行MMP-9、TNF-α、hs-CRP、IL-1β、IL-17水平检测.结果 研究组急性期、恢复期的MMP-9、TNF-α、IL-17、IL-1β、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恢复期的MMP-9、TNF-α、IL-17、IL-1 β、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急性期(P<0.05).在脑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小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大梗死灶组的各项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的各项炎性因子水平比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大梗死灶组的MMP-9、TNF-α、IL-17、IL-1β、hs-CRP水平高,小梗死灶组低;不稳定性斑块组的MMP-9、TNF-α、IL-17、IL-1β、hs-CRP水平高,无斑块组低.结论 ACI患者的血清MMP-9、TNF-α、hs-CRP、IL-1β、IL-17水平与CAS斑块性质有着密切联系,斑块稳定性越差,血清MMP-9、TNF-α、hs-CRP、IL-1 β、IL-17水平越高.

  • MR斑块成像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的评估价值

    作者:阮聪华

    目的 分析MR斑块成像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27例,均行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MR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MR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同时将重度和完全闭塞患者斑块MR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进行比较.结果 27例患者43支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MR检查灵敏度为95.00%、特异性为66.67%、准确率为88.37%;MR和DSA诊断一致性检验Kappa=0.8303;颈动脉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1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得到16个斑块标本,MR检查颈动脉斑块性质与病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斑块成像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准确,且能明确斑块性质,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PAS疗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NO水平及斑块面积、性质的影响

    作者:王冬梅;郑爱萍

    ①目的 采用颈动脉超声测量斑块面积、判断斑块性质,检测血中一氧化氮(NO)水平,探讨普罗布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PAS)三者联合应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干预作用.②方法 颈动脉粥样斑块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AS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采用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斑块面积、性质,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水平.③结果 PAS组治疗前后NO水平升高,斑块面积减少; 治疗前PAS组与对照组NO水平、斑块面积无差异,6个月后PAS组的NO水平高于对照组,斑块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PAS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结论 PAS疗法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具有明显改善内皮功能、稳定斑块的作用,为临床推广三者联合应用作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途径提供依据,且其作用优于单纯使用降脂药物.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作者:张军伟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方法,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斑块的性质、形态差异,为早期诊断冠心病提供影像学新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100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统计、分析2组斑块的性质、形态差异。结果①ACS组共检出261个斑块,软斑块135个(51.72%),纤维斑块74个(28.35%),钙化斑块52个(19.92%);SAP组共检出175个斑块,软斑块35个(20.00%),纤维斑块39个(22.29%),钙化斑块101个(57.71%)。②ACS组中偏心性斑块165个,向心性斑块96个;SAP组中偏心性斑块77个,向心性斑块98个。结论64层螺旋CT可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影像学标准,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实用价值。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

    作者:王金荣;张泽峰;房冰清;刘莉;秦海霞

    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国外资料显示65%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关系.

  • 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64排螺旋CT判断冠脉临界病变及冠脉斑块性质准确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家齐;刘欣;赵卫东;张志晶;尹红梅;张英慧;徐亚莎;吕杰文

    目的:评价64排多层螺旋CT在冠脉临界病变诊断和冠脉斑块性质判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8月至2008年5月期间共选择72例患者的189个冠脉节段,将其CT影像与血管内超声(IVUS)逐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IVUS为金标准,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总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6%、准确度为97%;在冠脉斑块性质的判断方面,对于脂质斑块的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86%,对于纤维斑块的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93%,对于钙化斑块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8%.结论:64排多层螺旋CT做为无创筛查手段,在冠脉临界病变诊断和冠脉斑块性质判断方面结果可靠,应予推广.

  • 浅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

    作者:张辉芳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间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和接受健康体检的人员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设为卒中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研究人员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和血清hs-CRP水平测定(采用散射比浊法),观察对比两组研究人员的检查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研究人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卒中组患者的hs-CRP平均水平为(6.99±4.10)mg/L,对照组体检者的hs-CRP平均水平为(1.80±0.98) mg/L,卒中组患者的hs-CRP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体检者的hs-CRP平均水平,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卒中组92例患者中,共检测出稳定斑块21块,不稳定斑块89块;在对照组90例体检者中,共检测出稳定斑块17块,不稳定斑块16块,卒中组患者不稳定斑块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体检者的不稳定斑块数量,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hs-CRP水平与cAS的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r=0.46437,P<0.01)。结论:hs-CRP水平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一个可靠的炎性标志物。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