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血栓前状态与血小板过度活化

    作者:王景尚;殷惠军;陈可冀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特性,同时具有发生血栓事件的高危风险[1,2].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血小板功能异常是“血栓前状态”的特性之一,同时在血栓形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1].这些异常的血小板通过导致血小板表型的过度活化,进而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深入探讨糖尿病血小板过度活化的分子机制对于构建抗血小板靶向治疗策略,有效进行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一级、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血栓相关性疾病的关系研究

    作者:于淑红;王鸿玲;邢美玲

    血栓性疾病的及时、准确诊断及溶栓治疗效果,对疾病的预后起着关键作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异常是心血管疾病血栓前状态的危险因素.因此,密切观察t-PA等纤溶能力指标的变化,对判断血栓相关性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检测t-PA的方法主要为ELISA法测抗原及发色底物法测活性,这两种方法均有其局限性.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血栓前状态

    作者:索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由于吸烟、炎性反应、慢性缺氧、血液黏滞度增高等因素导致COPD患者凝血功能发生改变,处于血栓前状态(PTS).这种PTS可以促进肺动脉高压及肺心病的形成,并使COPD患者极易合并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心脑血管事件.及早发现PTS并采取适当的抗凝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及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及预后.

  • 血栓形成与中药防治

    作者:黄烨;陈可冀;殷惠军

    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病理环节.抗栓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占重要地位.目前使用的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抗凝剂和溶栓剂.尽管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同时出现的出血等不良反应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药物的临床应用.寻找抗血小板以外的多途径抗栓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中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且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因此在预防血栓前状态研究方面备受关注.

  • 陈慧侬教授运用当归芍药散治疗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的认识

    作者:邓萍;陈慧侬

    广西中医学院陈慧侬教授从医近50年,医术颇丰,曾用当归芍药散治疗复发性流产,取得较好疗效.复发性自然流产血栓前状态的中医药治疗在目前尚无报道,陈慧侬教授运用当归芍药散合寿胎丸加减治疗复发性自然流产血栓前状态,取得较好疗效.现有幸随师临床,目视其临床用药,报道如下,供读者参考.

  • 血栓前状态与不良妊娠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振荣;林思瑶;沈柏儒;梁娇;杨成刚;甄曼华;张映辉

    血栓前状态是指因血液系统持续高血凝状态而导致的机体处于易栓状态,是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同时也是机体过渡为血栓病理状态的病理过程。研究血栓前状态的病理生理过程,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基础。许多妊娠不良结局的妇女均具有血栓形成倾向,抗凝治疗被公认为对于血栓前状态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研究血栓前状态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有利于其尽早进行治疗和预防。

  • 高原与零海拔区域复发性流产的血栓前状态分析

    作者:江卫红;买夏提·买买托乎提;莫莉;阿依娜孜热·阿卜杜克力木

    目的 分析比较零海拔及高原两个不同区域血栓前状态(PTS)在复发性自然流产(RSA)中的权重,为RSA尤其高原地区RSA西医抗凝及中医活血化瘀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住院的RSA(≤10周)妇女60例及住院终止妊娠的正常(≤10周)妇女108例,分别设为零海拔RSA组和零海拔正常组.选取同期于新疆塔什库尔于县人民医院住院的RSA(≤10周)妇女40例及住院终止妊娠的正常(≤10周)妇女52例,分别设为高原RSA组和高原正常组.分别对各组病例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及血小板(PLT)、血细胞比容(HCT)的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零海拔正常组比较,零海拔RSA组PT显著降低,Fbg、HCT显著增高(P<0.01),APTT、TT有所下降(P<0.05),PLT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正常组与零海拔正常组比较,PT、TT、APTT均显著降低(P<0.01),Fbg、HCT显著增高(P<0.01),PLT有所下降(P<0.05);高原RSA组与高原正常组比较,PT显著降低(P<0.01),Fbg显著增高(P<0.01),PLT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TT有所下降(P<0.05),HCT有所增高(P<0.05);高原RSA组与零海拔RSA组比较,PT、TT、APTT均显著降低(P<0.01),Fbg、HCT均显著增高(P<0.01),PLT稍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高原或零海拔RSA(≤10周)妇女血液均处于高凝状态,但以高原RSA为甚,高原RSA妇女再次妊娠应加强抗凝治疗,从而改善高原地区妇女生育状态.

  • 妊娠糖尿病孕妇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浩

    目的 探讨和分析妊娠糖尿病孕妇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调查对象为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接诊的80例妊娠糖尿病孕妇和健康孕妇,将其分为检测组和常规组,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采用比色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对两组行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对照比较.结果 80例妊娠糖尿病孕妇和健康孕妇比较,40例妊娠糖尿病孕妇检测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缩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升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妊娠糖尿病孕妇行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对于血栓的诊断和治疗可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可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和血管病变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运用.

  • 孕晚期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朱慧敏

    妊娠期血液的凝血与纤溶状态一直是产科关注的焦点,血浆D 二聚体的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D 二聚体作为继发性纤溶的分子标志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对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笔者对我院住院待产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升高的106 例孕妇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 维汉两民族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患者部分血栓前状态指标改变的比较

    作者:托兰古丽·买买提库尔班;沙吉旦·阿布都热衣木;帕它木·莫合买提;帕丽达·阿布来提

    目的 探讨维汉两民族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患者部分血栓前状态指标间的差异.方法 选择年龄在40~75岁,无亲缘关系的81例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患者,男性62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8岁;93例非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患者,男性74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7岁;32例健康人,男性82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51岁.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全白动细胞仪检测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全自动生化自动仪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WBC)、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中异常黑胆质证占46.39%,非异常黑胆质证占53.6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黑胆质证组和非异常黑胆质证(异常血液质、异常黏液质、异常胆液质)组D-二聚体、PT、APTT、FIB等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黑胆质证组与非异常黑胆质证组相比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冠心病患者中异常黑胆质证占46.75%,非异常黑胆质证占53.2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黑胆质证组和非异常黑胆质(异常血液质、异常黏液质、异常胆液质)证组PLT、D-二聚体、APTT、 FIB等指标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黑胆质证组与非异常黑胆质证组相比,D-二聚体、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维汉两民族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间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异常黑胆质证可能是冠心病的唯一重要证型,而血栓前状态是冠心病和维吾尔医学异常黑胆质证发病的共同分子机制之一.维吾尔族和汉族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但维汉两民族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间未见统计学差异,推测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指标民族间未见统计学差异.

  • 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正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作者:梁雪;高瑜;张佩生;李美兰

    目的 研究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 血脂正常的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75例,随机分成瑞舒伐他汀组40例,常规治疗组35例,另选取25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及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水平变化.结果 ①治疗前两组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NO、t-PA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1、vWF、GMP-140、PAI-1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及常规治疗组NO、t-PA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瑞舒伐他汀组NO、t-PA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及常规治疗组ET-1及vWF、GMP-140、PAI-1均较治疗前降低,瑞舒伐他汀组ET-1、vWF,GMP-140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血脂正常的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瑞舒伐他汀可通过提高血浆NO、t-PA浓度和降低ET-1、vWF、GMP-140、PAI-1浓度等非调脂机制改善血栓前状态.

  • 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发病机制与诊断标准探讨

    作者:郑洋;孙霈;董青;陈信义

    血液中存在的高凝状态多指由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系统相互作用引起的病理性血液凝固性增高,是发生血栓前状态或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的重要病理基础。许多疾病的血液中均可呈现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但是否发生动静脉血栓取决于原发疾病性质及相关触发因素。1865年,著名的法国医生Armand Trousseau首次报道了胃癌患者易形成静脉血栓,之后人们一直将癌症患者并发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称为“Trousseau综合征”。根据文献资料分析,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存在的高凝状态以及易发生的血栓栓塞事件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和第2位死亡原因[1]。

  • 凝血4项的临床应用

    作者:贺航咏;杨媛华

    血栓与止血不仅涉及基础医学,还与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开展凝血相关的实验项目检测对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凝血4项作为主要的凝血相关检测项目.凝血4项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其衍生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凝血4项可用于出血性疾病的筛查与诊断,还可用于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以及各种抗凝治疗的用药指导和预后估计等.

  • 脑络欣颗粒对大鼠体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血栓素(TXB2)的影响

    作者:李琛;徐萌

    目的 通过试验观察脑络欣颗粒对Wistar大鼠体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栓素(TXB2)等指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脑络欣颗粒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机理.方法 Wistar大鼠,按性别、体重均衡随机分组,灌胃给药,分别采用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造成血栓形成、盐酸肾上腺素加冰浴造成大鼠血瘀模型,运用透射比浊、放射免疫、发色底物等方法对相应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结果表明脑络欣颗粒明显延长电刺激颈总动脉造成的血栓形成时间,明显提高t-pA活性,明显升高大鼠血浆中TXB2含量,且与用药剂量呈线性相关.结论 脑络欣颗粒可以改善组织血流状况,防止血栓前状态.

  • 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中的应用

    作者:吴旋;陈云欢;蔡梅玉;林向群;汪欣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中的作用。方法:结合糖尿病及动脉硬化检测结果将60例患者分成正常对照组、糖尿病非动脉硬化组、糖尿病动脉硬化组,分别检测血栓前状态标志物TG、TC、LDL、HDL、WBC、血小板聚集率FIB、DD、PC、PS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糖尿病非动脉硬化组、糖尿病动脉硬化组中TG、WBC、FIB、VWF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非动脉硬化组、糖尿病动脉硬化组中BMI、TCH、HDL、LDL、DD、PLT、PS、PC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代谢紊乱、慢性炎症刺激、高凝等血栓前状态的危险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是否在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中起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变化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韦柳青;潘兴寿;蓝景生;李天资;陆克兴;黄连欣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与血栓前状态(PTS)的观察指标水平变化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测定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患者的血清P选择素(Ps)、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果 AMI组血清Ps、PAI和vWF均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tPA均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损伤,抗凝作用减弱,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及纤溶活性下降,在护理上,注意观察患者血栓前状态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选用药物治疗时,应当努力保护其内皮功能,适当采用抗血小板活化,抗凝,减少血液黏稠度等综合治疗措施,以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血栓前体蛋白在诊断血栓前状态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何彪;谭贵海;吴钊坤;张灿;李飞;吴红梅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TpP) 在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 法测定160 例患者及210 例正常人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D-二聚体(DDimer)、血栓前体蛋白(TpP),对各项指标在诊断血栓前状态时的阳性率、准确率和敏感度进行比较.结果:160 例患者血浆中vWF、TAT、TpP、tPA、PAI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 ;PT、APTT 在心、脑血栓形成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 ;TpP 与其他指标相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论:vWF、tPA、PAI、DDimer、Fg、TpP 均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心、脑血管血栓形成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而TpP 灵敏度、特异性高于其他各项,在早期判断血栓前状态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房颤患者血浆vWF、TAT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作者:孙燕淑;祁芸芸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患者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7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浆vWF、TAT浓度,并与25例窦性心律者比较.结果:(1)房颤组血浆vW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P<0.01).(2)房颤组血浆TA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房颤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并激活凝血系统,房颤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检测房颤患者血浆中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可成为评估房颤患者栓塞危险性的新手段.

  • 糖尿病患者PAI-1变化与心血管疾病

    作者:宋艾;秦明照

    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血栓性疾病;其中75%是由于心血管并发症[1].近年来,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等疾病的研究表明,作为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之一的纤溶系统活性指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 1,PAI-1)的变化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阿司匹林在治疗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作者:杨钦灵;米建锋

    复发性流产(RSA)是一种常见病,在育龄妇女的发病率约为1%,然而只有不到50%的夫妇找到了明确的病因.在发生复发性流产的妇女中有约66% 的妇女有血栓形成倾向,通常因凝血功能增强和纤溶降低使妇女子宫螺旋动脉或者绒毛血管血栓形成,导致胎盘灌注不良被认为是复发性流产发生的重要原因.适宜的病例选择和合理的治疗时间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有效地治疗凝血倾向型复发性流产,阿司匹林的治疗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降低了患者的血栓形成倾向,这有助于孕卵着床,减少复发性流产概率.

602 条记录 6/31 页 « 12345678...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