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二羰基化合物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观察

    作者:陈玉静;黄小波;陈文强;王宁群

    目的 观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血清中二羰基化合物的表达. 方法 20只GK大鼠采用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和高脂饲料喂养法制备糖尿病AS模型(Model组),另选20只健康Wiser大鼠作为对照(NC)组.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大鼠血清进行分离、纯化,测定其中二羰基化合物甲基乙二醛(MG)和3-脱氧葡萄糖醛酮(3-DG)的含量. 结果 Model组血清中二羰基化合物MG和3-DG含量分别为(216.7±15.6)μmol/L和(19.5±3.8)μmol/L,与NC组(85.3±24.9)μmol/L和(8.2±2.4)μmol/L相比,含量升高(P<0.05). 结论 二羰基化合物含量升高可能是糖尿病AS的发病机制之一.

  • 乙二醛对染毒大鼠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作者:范来富;李富君;李革新;陈爱莉;刘轩军

    通过观察乙二醛染毒大鼠血及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变化,探讨了乙二醛对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经气管灌注法对大鼠染毒,测定全血和组织中GSH-PxR的活力,结果表明在高剂量组全血GSH-Px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乙二醛对全血GSH-Px活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低作用,脏器中GSH-Px的活力变化表现为应激性增高趋势,以肾脏为明显.

  • 乙二醛对小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及巯基含量的影响

    作者:金焕荣;张越;刘军;齐晓东;范来富;王任群;赵肃

    目的观察乙二醛对小鼠全血及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巯基含量的影响,以探讨乙二醛毒作用机制.方法 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75,150,300 mg/kg)3个剂量染毒组,腹腔注射乙二醛水溶液染毒,染毒24 h 后测定小鼠全血、肝、脑、心、肾组织中的GSH-Px活力、总巯基(T-SH)、非蛋白巯基(NP-SH)和蛋白巯基(PB-SH)的含量.结果乙二醛可使小鼠全血和肝、肾GSH-Px活力下降;高剂量组的脑组织及各剂量组全血中T-SH及PB-SH含量增加,而高剂量组的全血、脑和肾脏及各剂量组肝脏的NP-SH含量下降.结论乙二醛对全血和肝脏、肾脏的GSH-Px活力及对全血、肝、脑、肾中的NP-SH含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对全血及脑中T-SH及PB-SH含量的影响表现为应激性增高.

  • 工作场所空气中乙二醛测定方法研究

    作者:张志虎;邵华

    乙二醛是人造丝阻缩剂和油漆、染料、医药等的原料,用于除虫剂、除臭剂、砂型固化剂等[1].具有中等毒性,对眼和鼻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动物剧吐,慢性中毒可引起胰腺损害[2].准确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乙二醛,对保护作业工人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我国还未建立工作场所中乙二醛的标准化测定方法.本文旨在建立一种准确、灵敏、规范的检测的乙二醛的新方法.

  • 乙二醛遗传毒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路;范来富;王迎春;程东燕;付兰天;彭栋

    研究表明,乙二醛具有遗传毒性,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乙二醛的致突变性、致癌性等遗传毒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 乙二醛致大鼠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路;张颖;刘勇;黄成

    予大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12.5、25.0和50.0 mg/kg)的乙二醛后16 h采血,分离淋巴细胞,做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另分离正常大鼠淋巴细胞,加入不同浓度(0、0.25、0.50和1.00 mmol/L)的乙二醛孵育1 h,做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结果显示,(1)大鼠腹腔注射25.0和50.0 mg/kg的乙二醛,淋巴细胞拖尾率与彗尾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体外染毒0.50和1.00 mmol/L乙二醛,大鼠淋巴细胞拖尾率与彗尾长均高于对照组,且各剂量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腹腔注射25.0和50.0 mg/kg及体外染毒0.50和1.00 mmol/L乙二醛可致大鼠淋巴细胞DNA损伤,且随着染毒剂量增加,DNA损伤加重.

  • 乙二醛对大鼠淋巴细胞活力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作用

    作者:于光;王璐

    分离大鼠淋巴细胞,经不同浓度的乙二醛作用后,采用AlamarBlueTM摄入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显示,乙二醛浓度在125 μmol/L以上时,AlamarBlue的还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二醛浓度为0.5、1、2 mmol/L时,凋亡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乙二醛可抑制大鼠淋巴细胞的活力和诱导凋亡发生.

  • 乙二醛对染毒大鼠巯基含量的影响

    作者:范来富;李富君;李革新;刘丽杰;刘军

    为了观察乙二醛染毒后大鼠血及脏器中巯基含量的变化,应用经呼吸道气管灌注法染毒方法,测定总巯基(T-SH)和非蛋白巯基(ND-SH)的含量,据此算出蛋白巯基(PB-SH).结果表明,乙二醛可引起脑、肾中巯基含量下降,肝脏中NP-SH含量有应激性增高的趋势.认为乙二醛对机体的毒作用与巯基含量变化有关.

  • 乙二醛对小鼠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及SOD活性的影响

    作者:赵肃;金焕荣;王任群;王灿;管威

    目的测定乙二醛染毒小鼠血清及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主要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以探讨乙二醛毒性的可能机制.方法 40只小鼠分成1个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实验小鼠的染毒剂量分别为1.29 mmol/kg、2.58 mmol/kg和5.16 mmol/kg,每天腹腔注射1次,连续染毒30 d.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比色法测定血清及组织中MDA含量,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全血及组织中SOD活性.结果乙二醛染毒小鼠高剂量组肾脏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其他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小鼠全血、肝脏和肾脏中SOD活性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乙二醛能够增高小鼠肾脏MDA含量,提示有可能导致肾组织氧化性损伤.

  • 乙二醛对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作者:金焕荣;刘军;赵肃;王任群

    目的:通过观察乙二醛(glyoxal)急性染毒小鼠全血及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 Px)、巯基含量(T SH、NP SH)及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ation,LPO)含量的变化,探讨乙二醛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毒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用昆明种小鼠40只,分成4组.实验组分三组,腹腔注射乙二醛水溶液,剂量分别为1.3 mmol/kg (1/8 LD50)、2.6 mmol/kg(1/4 LD50)及5.2 mmol/kg(1/2 LD50),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急性染毒后24h,采血并取心、肝、脑及肾组织.全血及组织中GSH Px的活力测定,采用二硫双硝基苯甲酸(DTNB)法;SOD活力的测定用亚硝酸盐法.血清及组织中的LPO(主要为MDA)含量测定,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全血及组织中总巯基(T SH)和非蛋白巯基(NP SH)含量测定,用Ellmans法,蛋白巯基(PB SH)含量可由T SH减去NP SH求得.结果:各染毒组脑及高剂量组肝的LPO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低剂量组肝及高剂量组脑的SOD活力增高;各剂量组的全血和肾脏及中、低剂量组肝脏GSH Px活力下降;各剂量组全血及高剂量组脑的总巯基及蛋白巯基含量增加,高剂量组脑、肾及中、低剂量组肝脏非蛋白巯基含量下降,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小鼠脑及肝组织对毒物诱发的自由基的高度敏感,易致脂质过氧化损伤;血、肝及肾中GSH Px为接触乙二醛的敏感指标.

  • 1H-1,2,3-三唑合成路线图解

    作者:仲兆金;刘浚

    1. 以盐酸羟胺、水合肼和2,2-二氯乙醛或乙二醛为原料的方法:2,2-二氯乙醛与盐酸羟胺通过加成反应制得2,2-二氯乙醛肟[2](80.5%),再与水合肼反应生成乙二醛单肟腙(2)(70.1%),加入三乙胺后用二氯亚砜处理得1.用盐酸羟胺和水合肼滴加40%乙二醛溶液,10~15°C一步反应得到2,收率60%[3](-8°C~0°C,收率72%).肟酰腙[4]和醋酐、醋酸钠在甲苯中制得N-酰基-1,2,3-三唑,蒸馏制得1(80%).

  • 绿原酸抗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衰老的研究

    作者:陈婷;江智茂;于波;马刚

    目的:探讨绿原酸在乙二醛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衰老中的保护作用。方法使用1 mmol/L乙二醛处理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构建细胞衰老模型。用5、10、20、40、80μmol/L 绿原酸和乙二醛共同处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筛选出绿原酸的有效浓度。1 mmol/L 乙二醛分别与有效浓度的绿原酸(10、20、40μmol/L)共同作用于成纤维细胞,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法及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衰老细胞比例和衰老基因 p16INK4a mRNA 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 LSD法。结果与空白对照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100%±6.90%)相比,乙二醛可明显抑制细胞增殖(55.65%±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乙二醛组细胞增殖相比,除乙二醛+5μmol/L 绿原酸组(55.36%±2.58%)外,乙二醛+10、20、40、80μmol/L 绿原酸组对细胞增殖均有不同程度地保护作用(细胞增殖率分别为60.75%±1.32%、67.65%±1.90%、75.71%±3.25%、75.69%±2.38%),呈剂量依赖性,40μmol/L 绿原酸达高峰,80μmol/L 绿原酸与40μmol/L 组相比,细胞活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因此筛选出绿原酸的有效浓度为10~40μmol/L。与空白对照组衰老细胞比例(13.00%±2.22%)比较,加入乙二醛后,衰老细胞明显增多(35.65%±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乙二醛组细胞 SA-β-gal 染色阳性率相比,分别加入10、20、40μmol/L 绿原酸与乙二醛共培养后,细胞 SA-β-gal 染色阳性率呈剂量依赖性减少(31.50%±2.13%、22.31%±3.11%、19.32%±3.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空白对照组衰老基因 p16INK4a mRNA的表达比较,乙二醛组明显增高(2-ΔΔCt:1.00±0.06比0.26±0.05,P <0.01),分别加入10、20、40μmol/L 绿原酸与乙二醛共培养后表达下降(0.88±0.08、0.73±0.06、0.68±0.04,P <0.05)。结论绿原酸在乙二醛致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衰老中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 乙二醛酶抑制剂逆转肿瘤耐药研究进展

    作者:叶絮

    糖代谢的衍生物甲基乙二醛等可通过糖化作用产生细胞毒性.乙二醛酶(GLO)Ⅰ是降解甲基乙二醛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酶,在多种肿瘤细胞内高表达,并导致肿瘤耐药.GLO Ⅰ抑制剂具有抗癌及逆转耐药作用,有望成为新的靶向抗肿瘤药,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阐明.

  • 乙二醛生产过程中醋酸的分离

    作者:徐黔江;许乾丽

    目的:分离乙二醛和醋酸混合溶液中的醋酸,纯化乙二醛。方法:用浑浊法测定体系的分层曲线,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平衡两相中醋酸的含量,通过绘制出的三元相图,筛选萃取剂。结果:绘制出了三元相图,测定了醋酸的分配系数。结论:三元体系具有较大的分层曲线,醋酸在正辛醇中的分配系数较大,正辛醇萃取的醋酸能力较强。

  • 戊二醛消毒应用

    作者:许敏光;解云虹;郭鸿燕;蒋勇

    戊二醛为无色或浅黄色略带刺激性气味的油状液体,纯品在常温下可被空气氧化或发生缩合、聚合等反应.戊二醛早是由德国化学家Harries等人在1908年研究戊二烯臭氧氧化时首次制得的.戊二醛是仅次于乙二醛的重要的饱和直链脂肪族二元醛,是一种非氧化型广谱化学杀菌剂,对繁殖型的细菌、病毒、分枝杆菌、致病性霉菌和细菌芽孢有高度杀灭效果,因具有杀菌谱广、杀细菌芽孢效果可靠、杀菌作用受有机物影响较小、对金属腐蚀性小等特点,适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的消毒与灭菌,尤其是内窥镜的消毒灭菌.

  • 两种人类淋巴母细胞TK、HPRT基因突变实验比较研究

    作者:张勇;张立实

    背景与目的:比较2种人类淋巴细胞在4种受试物作用下TK、HPRT 2个位点突变情况,为其在遗传毒性实验中的应用积累资料.材料与方法:甲磺酸乙酯(ethl methanesulfonate,EMS),甲磺酸甲酯(methyl methanesulfonate,MMS),乙二醛(glyoxal,GLY),邻苯二胺(o-phenylenediamine,OPD)4种不同化学结构和致突变方式的致突变物作为受试物,采用微孔培养板法比较TK6和TK6-E6细胞在TK和HPRT 2个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TK6-E6细胞比TK6细胞对4种受试物毒性更为耐受;4种受试物在2种细胞,2个位点突变实验结果均为阳性,以TK6-E6细胞的TK实验为敏感;TK6的慢生长集落比例(RSC)较TK6-E6低,各受试物间无差别(P>0.05).结论:TK6-E6和TK6细胞在TK、HPRT 2个位点的基因突变实验中均能检出致突变物;TK6-E6相对于TK6对细胞毒性耐受,可以用于检测更高浓度的受试物,同时有较高的突变敏感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