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高度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选择与短期临床疗效

    作者:晏怡果;齐蔚霖;薛静波;欧阳智华;李学林;王程;胡文凯;王文军

    背景: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有效微创治疗手段,高度移位型LDH的手术相对比较困难,入路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或经椎板间入路PELD治疗高度移位型LDH的技术要点、入路选择与短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9月至2017年6月采用PELD治疗高度移位型LDH患者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34~69岁,平均48岁.13例向尾侧脱出移位,6例向头侧脱出移位;责任节段包括L3/4 1例,L4/5 11例,L5/S1 7例.患者均有腰腿痛症状,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为63.5%±10.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腰痛(5.2±2.1)分,腿痛(7.1±2.4)分.14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5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10 min,平均70 min.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0.8个月.末次随访时,ODI为10.8%±6.8%, VAS腰痛评分(2.1±1.1)分、腿痛评分(1.8±0.9)分.与术前相比,ODI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MacNab法疗效评定结果为优14例、良4例、可1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7 d腿痛症状复发,椎间孔镜下探查未见再疝出,消肿镇痛等对症处理2周后症状消失,痊愈出院.未发生感染、神经根损伤等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PELD治疗高度移位型LDH时,经椎间孔入路或经椎板间入路的选择需根据LDH的节段与移位的方向个性化选择.

  • 脊柱手术中关于运动传导束的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

    作者:蔡思逸;李书纲;邱贵兴

    20世纪70年代,Nash和Engler先后报道将体感诱发诱发电位监测(SEPs)应用于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中.随着SEPs在脊柱手术中的广泛开展,脊柱手术的安全性大幅提高[1,2].

  • 脊柱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多发肺栓塞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周云灿;余可谊;施举红;张恒岩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骨科大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1].其中脊柱术后并发肺栓塞较为少见,临床上对其认识相对不足,需引起高度重视.本文报告腰椎多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合并多发肺栓塞的患者1例,旨在对脊柱手术诱发血栓的原因、治疗、预防进行相应讨论和思考.

  • 微创技术在腰椎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概述

    作者:周跃

    手术的微创化、功能化和智能化是现代外科技术的标志,也是未来外科技术的发展方向。微创脊柱外科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of spine, MISS)是将传统脊柱手术与微创技术完美结合,以期达到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减轻患者术后的伤痛不适,缩短卧床和住院时间,加速患者术后功能的康复,并努力保持脊柱正常解剖结构的完整性。近十年来,微创腰椎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 腰椎微创减压、融合与经皮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作者:周跃

    手术的微创化、功能化和智能化是现代外科技术的标志,也是未来外科技术的发展方向.微创脊柱外科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of spine,MISS)是将传统脊柱手术与微创技术完美结合,以期达到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减轻患者术后的伤痛不适,缩短卧床和住院时间,加速患者术后功能的康复,并努力保持脊柱正常解剖结构的完整性.

  • 脊柱外科加速康复围术期需要重视的问题

    作者:孟浩;杜培;王飞;孙天胜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措施,以减少围手术期的生理与心理创伤应激,减少并发症,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其内容涉及术前、术中及术后各个方面.而目前,临床脊柱外科医师重手术操作而轻围术期管理的现象仍然明显.究其原因,一是对手术应激对患者正常生理状态的影响认识不够,二是对消除这些应激的综合措施理解不够.基于脊柱手术特点,本文将脊柱外科加速康复核心组成部分做一较为详细介绍,涉及术中补液管理、疼痛管理及出血控制.

  • 中国脊柱手术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

    作者:孙天胜;沈建雄;刘忠军;李淳德;洪毅;孙常太;李放;朱悦;杨惠林;董健;陈其昕;金大地;罗卓荆;马迅;杨波;孟浩;王飞;杜培;邱贵兴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围术期优化措施,以减少围术期的生理与心理创伤应激,减少并发症,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但是目前针对脊柱手术尚无一整套ERAS体系协助患者从术前、术中到术后快速康复.通过查阅文献,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针对脊柱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管理达成共识,供广大脊柱外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本共识主要内容包括:术前宣教、术前评估及管理、抗菌药物使用与皮肤准备、麻醉、手术技术、激素应用、围术期血液管理与输液管理、血栓预防、疼痛管理、术后消化道管理、切口引流管管理、尿管管理、术后康复锻炼和出院后管理.

  •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复合控制性降压用于脊柱手术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英杰;丁宝纯;王文孝

    将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 AHH)与控制性降压复合应用于脊柱手术,对其节约用血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临床观察与评价,报道如下.

  • 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在脊柱手术中止血作用的Meta分析

    作者:赵赫;俞兴;唐向盛;贺丰;杨永栋;熊洋;胡振国;徐林

    目的:系统评价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在脊柱手术中的止血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6月1日以前PubMc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关于脊柱手术中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s,RCT)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价.抗纤维蛋白溶解药(antifibrinolytic agents,AA)包括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和氨基己酸(epsilon aminocaproic acid,EACA);对照组(control group,CG)药物为Placebo.提取各研究中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输血量、术中输血事件、术后输血事件、手术时间与不良事件数据,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1571例患者.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由改良Jadad量表评价,9篇文献的研究质量评分为5分,6篇为4分,3篇为3分.纳入18篇研究均为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共10项研究报道了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情况:Placebo组高于TXA组[SMD=-0.95;95%CI:(-1.28,-0.62),P<0.00001];Placebo组高于EACA组[SMD=-0.91;95%CI:(-1.24,-0.58),P<0.00001];TXA与EACA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3;95%CI:(-0.47,-0.73),P=0.67].共13项研究报道了术中失血量情况:Placebo组高于TXA组[SMD=-0.47;95%CI:(-0.66,-0.29),P<0.00001];Placebo组高于EACA组[SMD=-1.01;95%CI:(-1.56,-0.47),P<0.0003];TXA组高于EACA组[SMD=0.47;95%CI:(0.13,0.81),P=0.007].共8项研究报道了术后引流量情况:Placebo组高于TXA组[SMD=-0.74;95%CI:(-1.13,-0.34),P=0.0002];Placebo组高于EACA组[SMD=-0.80;95%CI:(-1.44,-0.16),P=0.01];TXA组与EACA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6;95%CI:(-1.02,1.14),P=0.92].共7项研究报道了总输血量情况:AA组少于CG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51;95%CI:(-0.67,-0.34),P<0.00001].共4项研究报道了术中输血事件,AA组与CG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1;95%CI:(0.68,1.21),P=0.52].共6项研究报道了术后输血事件情况,AA组少于CG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44;95%CI:(0.31,0.62),P<0.00001].共8项研究报道了手术时间情况,AA组与CG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4;95%CI:(-0.21,0.14),P=0.69].共3项研究报道了术后不良事件,AA组与CG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7;95%CI:(0.24,4.81),P=0.93].结论: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能够降低患者总失向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输血量及术后输血事件,但未能降低术中输血事件、手术时间及改善术后不良事件.

  • 脊柱手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异常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作者:黄霖;赵敏;王鹏;陈铿;蔡兆鹏;唐勇;叶记超;胡旭民;沈慧勇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中影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因素,总结提高术中神经监测成功率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476例脊柱手术中使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自由肌电图(free-run electromyography,Free-run EMG)多模式联合监测患者的资料,对术中神经监测出现异常改变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结果:76例术中电生理监测发生异常,其中21例患者因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8例因手术操作引起神经损伤,7例因肌松药使用不合理,8例因不合理使用吸入麻醉药,3例因患者发生肌颤导致下肢SEP监测异常,4例因电磁场干扰,7例因患者体位摆放不当,7例因电极线连接故障,11例原因不明.其中28例经采取合理干预措施使得神经监测异常得以纠正.结论:对诱发异常的病例应从操作技术、麻醉、电磁场环境、患者因素等多方面逐一分析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提高监测的成功率.

  • 局部应用万古霉素预防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的Meta分析

    作者:文海;吕国华;王孝宾;马泓

    目的:系统评价术中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末(vancomycin powder,VP)预防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s)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2015年4月1日以前的文献,搜集关于脊柱手术中切口内局部应用VP的对照研究.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以及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终纳入11篇文献,包括10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和1项随机对照试验,共5155例患者.根据纳入文献提供的信息进行3项亚组分析,分别比较局部应用VP对脊柱常规手术和矫形手术术后感染率的影响,对脊柱内固定手术和非固定手术术后感染率的影响,以及对脊柱手术后浅表和深部切口感染率的影响,发现局部应用VP能显著降低脊柱常规手术后感染风险(OR=0.27,95% CI 0.12~0.57,P=0.0007)和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风险(OR=0.33,95% CI 0.17~0.66,P=0.001),并能有效预防术后深部切口感染(OR=0.33,95% CI 0.14~0.77,P=-0.01),但对于脊柱矫形手术、非内固定手术的术后感染以及浅表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则不明确(P>0.05).结论:术中局部应用VP能够降低脊柱常规手术和脊柱内固定手术的术后感染风险,并能有效预防术后深部切口感染.

  • 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作者:于滨生;郑召民;庄新明;石通和;张旭华;梁春祥;韩国伟;陈柏龄

    目的:评价单纯更换切口敷料、术区持续引流和经皮蛛网膜下腔引流对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8年6月我科实施脊柱手术2481例,术后44例出现脑脊液漏,其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25~65岁,平均49.1岁.在切口愈合前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分别进行单纯更换切口敷料(A组,19例)、延长术区引流时间(B组,19例)、腰部经皮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引流(C组,6例),对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A组中9例(47.4%)切口愈合,术后平均16.8d脑脊液漏消失,其中3例合并假性硬膜囊肿;10例(52.6%)治疗失败,其中4例1周内脑脊液漏出无减少趋势,3例行单纯硬膜修补,脑脊液漏于术后14d消失,1例行蛛网膜下腔引流后当日脑脊液漏消失,5例(26.3%)合并脊膜炎,经蛛网膜下腔引流和注入抗生素,脑脊液漏于置管当日消失,3d后治愈,1例(5.3%)合并切口感染.假性硬膜囊肿和切口感染者采用直接硬膜修补和经皮蛛网膜下腔引流均获得治愈,蛛网膜下腔引流后第1日脑脊液漏消失.B组脑脊液漏的消失及引流的平均时间为7.2d,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脊膜炎和切口感染.C组引流后平均1.8d脑脊液漏消失,平均引流时间为6.9d,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延长术区引流时间和经皮蛛网膜下腔引流是治疗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法,单纯更换切口敷料效果较差、并发症较多.

  • 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石磊;李海峰;阮狄克;何勍

    目的:分析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降低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的经验.方法:收集我科自1995年1月~2015年12月实施脊柱开放手术患者的资料,对文献中常见脊柱术后感染高危因素高龄、糖尿病、肥胖、长手术时间、内固定置入、输血、长期吸烟史、类固醇激素服用史、全身其他部位感染、脑脊液漏、二次手术、后路手术等进行统计并行单因素卡方检验,筛选出阳性危险因素,对阳性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3964例患者实施脊柱开放手术,术后3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其中男9例,女27例;年龄16~76岁(61.2±3.6岁).其中合并糖尿病者12例,全身其他部位感染(包括慢性感染)3例,类固醇激素服用史(自身免疫性、代谢性疾病)1例.单因素卡方检验提示高龄、糖尿病、肥胖、长手术时间、内固定置入、输血是脊柱术后感染相关阳性危险因素.长期吸烟史、类固醇激素服用史、全身其他部分感染、脑脊液漏、二次手术、后路手术与脊柱术后感染无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糖尿病、输血、内固定置入及长手术时间会增加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其中长时间手术、肥胖、输血导致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高,其次是糖尿病和内固定置入,而高龄在所有阳性危险因素中导致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小.结论:肥胖、高龄、糖尿病、输血、内固定置入及长手术时间会增加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风险.对于有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尽早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预防以降低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 HIV感染者与无HIV感染者脊柱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的对比观察

    作者:李鑫;张强;赵昌松;孙胜;赵汝岗;蔡娟

    目的:比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与无HIV感染者脊柱手术后手术切口愈合的情况,初步探讨HIV感染者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2011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40例HIV感染的脊柱疾病患者(观察组),选取同时期与观察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相匹配的40例无HIV感染的脊柱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切口愈合情况,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间切口愈合不良(红肿、渗出、血肿、脂肪液化、裂开、感染等)的情况,比较HIV感染者中切口愈合不良患者与切口愈合良好患者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白蛋白、HIV感染临床分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手术部位、手术入路、手术节段、内固定应用情况、融合情况、手术方式(是否微创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切口愈合良好32例;愈合不良8例,包括切口红肿8例、切口渗出5例、切口裂开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手术部位(切口)感染2例,均为浅表感染,1例细菌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另1例细菌培养结果阴性.对照组患者中,切口愈合良好39例;愈合不良1例,为浅表感染,细菌培养结果阴性.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比、BMI、手术部位、疾病种类、手术方式(是否微创手术)、切口类型、手术入路、手术节段、内固定应用情况、融合情况、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不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切口愈合不良患者给予及时处理后终均获得愈合,随访无迟发感染、脓毒症及死亡.HIV感染切口愈合不良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感染临床分期、BMI及血清白蛋白与HIV感染切口愈合良好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IV感染者较无HIV感染者更易发生脊柱手术切口愈合不良,且与HIV感染分期C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BMI和白蛋白较低有关.

  • 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纠正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位失衡的影响

    作者:张昊聪;王兆瀚;张子方;苏晓静;成俊遥;吴运昌;于洋;王征

    目的:评估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32例.于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腰背肌力量测试,将可完成“小燕飞”动作的12例患者分为A组,年龄55~73岁(65.2±4.7岁);将无法完成“小燕飞”动作的20例患者分为B组,年龄55~75岁(64.8±4.9岁).随访1.3~2年(1.5±0.5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位影像学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ic lumbar kyphosis,TLK)、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位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近端交界区后凸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等]以及临床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和腰背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前A组的LL、TLK、TK、SVA、PT、PI、SS、ODI、腰背痛VAS评分、JOA评分为29.6°±3.2°、33.5°±4.6°、54.6°±5.1°、9.9±2.1cm、28°±2.4°、54.8°±4.1°、26°±3.7°、(75.4±3.5)%、7.3±0.9分、8.7±0.5分;B组为29.7°±3.6°、35.3°±3.8°、55.2°±3.7°、9.4±1.6cm、28°±1.6°、52.2°±1.7°、23.4°±2.9°、(76.4±2.2)%、7.2±0.7分、8.5±0.5分.术后即刻A组的LL、TLK、TK、SVA、PJA、PT、SS、ODI、腰背痛VAS评分、JOA评分为41.5°±4.1°、8.8°±3.6°、25.8°±2.1°、3.6±1.0cm、3.6°±1.1 °、14.8°±1.2°、40.8°±2.5°、(21.9±2.3)%、2.4±0.7分、23.2±1.4分;B组为40.6°±2.2°、10.1 °±3.2°、27.3°±1.9°、3.5±1.0cm、3.8°±1.1°、16.9°±2.3°、35.3°±2.7°、(20.3±2.2)%、2.9±0.6分、23.0±1.3分;末次随访时A组为43.6°±4.3°、10.8°±3.6°、28.7°±1.8°、4.8±1.0cm、4.4°±1.5°、15.8°±1.2°、41.8°±2.7°、(14.5±5.1)%、2.0±1.6分、24.7±0.7分;B组为43.2°±2.0°、18.6°±3.2°、38.4°±3.2°、8.7±1.6cm、8.3°±2.6°、23.6°±2.6°、9.1°±3.3°、(28.7±3.2)%、4.6±1.7分、24.0±1.0分.两组术前和术后即刻的矢状位参数以及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LL无显著性差异(P>0.05),TK、TLK、PT、SS、SVA、PJ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3例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kyphosis,PJK).末次随访时两组ODI、腿痛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优于B组;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长节段固定术后矢状位纠正起到重要作用,术前良好的腰背肌力量可减少长节段固定术后矢状位纠正的丢失,从而降低交界性后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波;陈喜安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10年7月在我科行脊柱手术的患者共98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45例,其中26例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23例为单纯脑脊液漏,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2例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加鞘内注射抗生素;1例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及伤口深部感染,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加鞘内注射抗生素,同时行伤口深部病灶清除冲洗引流.结果:2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腰大池置管时间平均为7.2d.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复发、颅内感染和伤口感染等并发症.23例单纯脑脊液漏患者中,22例在行腰大池引流2d后脑脊液漏停止,1例在引流5d后脑脊液漏停止,腰大池置管时间平均为6.7d;2例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患者,均在引流2d后脑脊液漏停止,腰大池置管时间均为9d;1例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及伤口深部感染患者,经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鞘内注射抗生素及伤口深部病灶清除冲洗引流综合治疗14d后痊愈.结论: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安全、有效.

  • 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的Meta分析

    作者:刘文俊;胡海燕;刘亚孔;刘扬;杨简

    目的: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脊柱手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2017年7月31日以前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和万方、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中关于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自然发生率的相关研究,采用NOS量表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手术方式与部位、手术时间、出血量、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D-二聚体水平、术前行走障碍等病史信息,将这些信息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包含2841542例脊柱术后患者,其中发生静脉血栓者7557例,纳入文献的NOS评分在5~8分.Meta分析结果示,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发生者年龄[WMD =6.05,95%CI(3.62,8.48),P<0.0001]、失血量[SMD =2.22,95%CI(1.03,3.41),P=0.0003]、手术时间[WMD=59.60,95%CI(10.27,108.93),P=0.02]均高于非静脉血栓者;男性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女性患者[OR=0.59,95%CI(0.38,0.94),P=0.03];手术方式中脊柱融合术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非融合术患者[OR=1.67,95%CI (1.40,1.99),P<0.00001];术前有高血压[OR=1.78,95%CI(1.51,2.10),P<0.00001]、糖尿病[OR=1.48,95%CI(1.40,1.57),P<0.00001]、行走障碍史者[OR =4.47,95% CI(4.47,10.98),P=0.001]均增加了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而BMI、手术入路、手术部位、心脏病史和D-二聚体水平对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偏高、女性、行脊柱融合术、失血量大、手术时间长者及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行走障碍史者术后易发生静脉血栓,临床应加以防范.

  • 稀碘伏溶液浸泡术野对降低术后脊柱手术切口感染风险的效果

    作者:李柘黄;韦峰;许南方;刘忠军

    目的:评价在脊柱手术关闭切口前使用稀碘伏溶液浸泡术野对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搜集从2010年1月~2014年12月由我院骨科同一术者实施手术的患者资料,排除其中椎体成形手术、原发感染手术、Halo头环固定术、椎间孔镜手术及内固定取出手术.共计纳入706例满足条件的脊柱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的311例脊柱手术患者,在关闭切口前使用1000~1500ml生理盐水冲洗术野.观察组为2013年1月~2014年12月进行的395例脊柱手术患者,在关闭切口前使用1%的稀碘伏溶液浸泡术野2min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一遍.观察术后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并对两组变量和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指数、贫血人数、低蛋白血症人数、糖尿病人数、手术入路、节段涉及、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等指标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311例患者中9例(2.9%)发生了术后切口感染,2例(0.6%)为表浅切口感染,7例(2.3%)为深部切口感染;观察组395例患者中仅1例(0.2%)发生切口感染,为浅表切口感染.两组患者在总切口感染率(P=0.009)和深部切口感染率(P=0.009)上有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使用稀碘伏溶液浸泡是影响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在脊柱手术关闭切口前使用稀碘伏溶液浸泡术野是一种有效、简单、廉价、值得推荐的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风险的方法.但其更确切的效果以及佳的标准化操作方法有待更大规模、证据等级更高的研究予以揭示.

  • 中国人群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作者:成鹏;周海宇;尹晓莉;张海鸿;宋鹏杰;张成俊;汪玉良;夏亚一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群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脊柱术后SSI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年1月~2017年5月)、EMBASE(1974年1月~2017年5月)、Cochrane Library(2017年5期)、CNKI(1994年1月~2017年5月)、CBM(1979年1月~2017年5月)、维普(1989年1月~2017年5月)和万方数据库(1982年1月~2017年5月),纳入关于中国人群脊柱术后SSI发生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5月.两名作者分别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提取(包括研究地点、研究时间、样本量、年龄、诊断、手术方式以及暴露因素)以及运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29篇文献,包括18486例患者,其中感染组932例,对照组17554例.根据NOS文献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A级文献19篇,B级文献10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中国人群脊柱术后SSI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有:性别(男性)[OR=1.33,95%CI(1.08,1.64),P<0.05]、年龄(>60岁)[OR=1.44,95%CI(1.01,2.04),P<0.05]、肥胖[OR=2.64,95%CI(1.35,5.15),P<0.05]、糖尿病[OR=3.86,95%CI(2.68,5.55),P<0.05]、感染史[OR=6.64,95%CI(1.29,34.29),P<0.05]、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2分)[OR=2.72,95%CI(1.38,5.38),P<0.05]、尿失禁[OR =6.32,95%CI(3.40,11.76),P<0.05]、脑血管疾病[OR =5.73,95%CI(1.62,20.35),P<0.05],同种异体骨植骨[OR=3.02,95%CI(1.09,8.34),P<0.05]、手术时间(>3h)[OR=3.44,95%CI(1.92,6.13),P<0.05]、失血量(>1000ml) [OR=2.40,95%CI(1.73,4.77),P<0.05]、输血[OR=2.61,95%CI(1.36,5.01),P<0.05]、融合节段(>3个)[OR=2.23,95%CI(1.55,3.23),P<0.05]、没有预防性使用抗生素[OR=5.43,95%CI(2.66,11.08),P<0.05]、术中参观人员[OR=2.28,95%CI(1.19,4.37),P<0.05].结论:男性、年龄>60岁、肥胖、糖尿病、感染史、ASA评分>2分、尿失禁、脑血管疾病、同种异体骨植骨、手术时间>3h、失血量>1000ml、输血、融合节段>3个、没有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参观人员均为国人脊柱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

  • 脊髓监护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德春;齐宗华;胡有谷

    随着脊柱脊髓手术的增多、手术难度及器械复杂性的上升,因手术引起的医源性脊髓损伤和神经根损伤时有报道[1],其发生率虽低但后果严重.怎样如心电监护一样,利用生物电技术监护麻醉状态下脊柱手术过程中患者脊髓功能的变化,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理想的术中脊髓监护是在手术的关键步骤向术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并协助术者完成侵袭性的手术,在脊髓还没有造成永久性损伤前及早识别脊髓的功能障碍并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初人们应用唤醒试验来了解脊髓的功能,因其不能及时反应手术情况,需中止手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近来很少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或SEP)是较早应用于脊髓监护的手段之一,并在手术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790 条记录 4/40 页 « 12345678...394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