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动脉内间断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的初步探讨

    作者:李宝民;王君;李生;曹向宇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选择性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的方法及其可靠性.方法对11例持续头晕、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部分视物不清和失语患者,在除外颅内外动脉狭窄后,采用经椎动脉或颈动脉内间断加压的方法将纤溶药物直接注入脑低血流灌注区.结果术后1周内,神经缺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和术后的脑灌注核磁影像对比,缺血区脑血流影像得到显著增强.随访5个月~3年病情无复发.结论局部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可以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增加血氧供应,改善临床症状.

  • 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在脊柱手术中止血作用的Meta分析

    作者:赵赫;俞兴;唐向盛;贺丰;杨永栋;熊洋;胡振国;徐林

    目的:系统评价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在脊柱手术中的止血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6月1日以前PubMc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关于脊柱手术中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s,RCT)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价.抗纤维蛋白溶解药(antifibrinolytic agents,AA)包括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和氨基己酸(epsilon aminocaproic acid,EACA);对照组(control group,CG)药物为Placebo.提取各研究中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输血量、术中输血事件、术后输血事件、手术时间与不良事件数据,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1571例患者.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由改良Jadad量表评价,9篇文献的研究质量评分为5分,6篇为4分,3篇为3分.纳入18篇研究均为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共10项研究报道了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情况:Placebo组高于TXA组[SMD=-0.95;95%CI:(-1.28,-0.62),P<0.00001];Placebo组高于EACA组[SMD=-0.91;95%CI:(-1.24,-0.58),P<0.00001];TXA与EACA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3;95%CI:(-0.47,-0.73),P=0.67].共13项研究报道了术中失血量情况:Placebo组高于TXA组[SMD=-0.47;95%CI:(-0.66,-0.29),P<0.00001];Placebo组高于EACA组[SMD=-1.01;95%CI:(-1.56,-0.47),P<0.0003];TXA组高于EACA组[SMD=0.47;95%CI:(0.13,0.81),P=0.007].共8项研究报道了术后引流量情况:Placebo组高于TXA组[SMD=-0.74;95%CI:(-1.13,-0.34),P=0.0002];Placebo组高于EACA组[SMD=-0.80;95%CI:(-1.44,-0.16),P=0.01];TXA组与EACA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6;95%CI:(-1.02,1.14),P=0.92].共7项研究报道了总输血量情况:AA组少于CG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51;95%CI:(-0.67,-0.34),P<0.00001].共4项研究报道了术中输血事件,AA组与CG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1;95%CI:(0.68,1.21),P=0.52].共6项研究报道了术后输血事件情况,AA组少于CG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44;95%CI:(0.31,0.62),P<0.00001].共8项研究报道了手术时间情况,AA组与CG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4;95%CI:(-0.21,0.14),P=0.69].共3项研究报道了术后不良事件,AA组与CG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7;95%CI:(0.24,4.81),P=0.93].结论: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能够降低患者总失向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输血量及术后输血事件,但未能降低术中输血事件、手术时间及改善术后不良事件.

  • 增强卡介苗与膀胱壁结合力的实验研究

    作者:沈周俊;丁国庆;陈昭典

    目的为提高卡介苗的抗肿瘤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家兔30只,膀胱内分别行切割伤、电灼伤、冷冻伤后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A组膀胱内单纯灌注磷酸盐缓冲液;B组膀胱内灌注磷酸盐缓冲液+同位素标记后的卡介苗(3H-卡介苗);C组灌注氨基已酸+3H-卡介苗;D组灌注氨甲苯酸+ 3H-卡介苗;E组灌注肝素+3H-卡介苗.随后切取各损伤处及未损伤处膀胱壁,消化后以液体闪烁计数器测定3H-卡介苗的结合量 (单位:次/min). 结果卡介苗在膀胱壁损伤处的结合量远高于未损伤处; C组、D组卡介苗的结合量(27809±6580、 28772±6058)明显高于B组 (12462±2412); 与B组比较(χ2分别为5.12、5.09,均P<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而E组卡介苗结合量则明显低于B组,也远低于C组与D组,统计学检验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意义. 结论对家兔膀胱内灌注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剂可增强卡介苗与其膀胱壁的结合力,而纤溶促进剂肝素则作用相反,提示前者可提高卡介苗的抗肿瘤作用.

  • 膀胱内灌注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药物对卡介苗预防膀胱癌复发的影响

    作者:丁国庆;沈周俊;陆静;金晓东;陈军;史时芳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药物作为卡介苗(BCG)的佐剂与BCG联合膀胱内灌注治疗对BCG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将行手术治疗后的326例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患者随机分成A组[66例,其中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59例、膀胱部分切除术7例]、B组(64例,其中行TURBT 60例,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C组(65例,其中行TURBT 6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D组(64例,其中行TURBT 59例、膀胱部分切除术5例)及E组(67例,其中行TURBT 6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6例),A组患者术后定期膀胱内灌注BCG 100~120 mg+氨甲苯酸(PAMBA)0.1 g,B 组灌注BCG 50~60 mg+PAMBA 0.1 g,C组灌注BCG 100~120 mg+氨基己酸(EACA)2.0 g,D组灌注BCG50~60 mg+ EACA 2.0 g,E组灌注BCG 100~120 mg,每周1次,6次后每月1次.灌注后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 结果术后随访4~69个月,平均28.5个月, A、B、C、D组膀胱癌的复发率分别为12%(7/59),10%(6/58),9%(5/54)和9%(5/56),低于E组的30%(17/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699,6.818,7.380,7.867,P值分别为0.017,0.009,0.007,0.005);BCG剂量减少的B、D组复发率与A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发生率B、D组分别为3%(2/60)、5%(3/59),较A、C组的11%(7/66)、13%(8/62)降低.结论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药物PAMBA、EACA可作为BCG的佐剂,与BCG联合膀胱内灌注治疗可增强BCG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BCG剂量减半后疗效不降低.

  • 吡非尼酮改善载脂蛋白E缺失小鼠晚期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王晓星;吕小希;胡卓伟

    目的 初步评估小分子药物吡非尼酮对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以普通饲料诱导载脂蛋白E缺失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自40周龄开始给予吡非尼酮治疗,同时设厄贝沙坦给药组作为对照.给药18周后处死,检测血脂水平; 取头臂干血管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分别行HE染色和Movat染色分析血管病变和斑块成分,统计分析平均斑块面积,大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内坏死核心比重,中膜厚度,钙化发生率和斑块内平均钙化面积.此外使用天狼星红染色统计斑块内胶原含量,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观察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结果 经过18周给药治疗,各组小鼠的血脂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吡非尼酮能够发挥与厄贝沙坦相似的治疗作用,显著减小头臂干血管斑块面积,改善管腔狭窄程度,降低斑块内坏死核心比重,增加小中膜厚度,增加斑块内胶原含量,增加α-SMA+平滑肌细胞表达,抑制巨噬细胞募集等,发挥减小和稳定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但是在斑块钙化发生率和平均钙化面积方面,吡非尼酮没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结论 小分子药物吡非尼酮对载脂蛋白E缺失小鼠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虽然不能改善斑块钙化,但在减小和稳定斑块方面仍具有进一步开发和研究的潜力.

  • 抗纤溶药物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作者:郭志鹏;简锴陶;魏民新

    近20年来,借助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进行的冠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越来越安全,然而CPB会破坏血管完整性,激活凝血和纤溶系统,消耗凝血因子,消耗并激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黏附和聚合能力降低、功能受损,引发心脏手术后的出血并发症[1,2].随着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的普及,很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但血液有形成分、血液功能的破坏以及术后出血仍无法完全避免.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药物来保护血小板、凝血因子等血液成分,并抑制机体的一些不良反应,保护包括凝血功能在内的血液正常功能.其中抗纤溶药物的应用为广泛,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表明,抗纤溶药物能明显减少CPB及OPCAB术后出血、输血及血液制品的使用[3,4].

  • 抗纤溶药物在脊柱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

    作者:李停;宋建东;李志钢;李长文

    目的:评价抗纤溶药物在脊柱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年-2013年11月)、PubMed(1966年-2013年11月)、EMBase (1966年-2013年11月)、Cochrane 图书馆(2013年第3期)、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1978年-2013年11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2013年11月)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78年-2013年11月)中关于抗纤溶药物在脊柱手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查阅所有检出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资料,均截止到2013年11月。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包含664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抗纤溶药物能够减少失血量〔均数差=-288.8,95%CI(-467.49,-110.19),P =0.002〕,降低输血率〔OR =0.57,95%CI(0.37,0.87),P=0.009〕和输血量〔均数差=-242.76,95%CI(-422.57,-62.95),P=0.008〕,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纤溶药物可有效减少脊柱手术失血,降低输血率及输血量,且不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危险。

  • 两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术前静注氨甲环酸的作用与风险研究

    作者:闫学茂

    目的 观察两节段及以上后路椎体融合术中静注氨甲环酸对失血量控制的作用及其对其它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按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80例两节段及以上后路椎体融合术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切皮之前15 min静脉滴注15 mg/kg氨甲环酸,B组不静注氨甲环酸.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失血量及并发症被统计比较.结果 因需要其它治疗、失访等其它原因12例被排除,其余68例病人中A组35例,B组33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前血液学、术中失血量、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失血量和总血量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两节段及以上后路椎体融合术中注射15 mg/kg氨甲环酸有效减少术后失血,但同时也没有增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死亡等并发症的风险.

  • 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血浆NO、ET含量变化及氨甲苯酸、尼莫地平对其影响

    作者:郭瑞友;邱守田;唐咏春;刘立安;高丽丽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后血浆NO、ET含量变化及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氨甲苯酸和钙拮抗剂尼莫地平对其影响.方法:对120例SAH进行病情评估,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0例:给予镇静、止痛、脱水脑保护、补液等常规处理;氨甲苯酸(止血芳酸)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氨甲苯酸0.2 g,静脉点滴,每日2次,共14 d;尼莫地平组40例:常规治疗加尼莫地平10 mg,静脉点滴,每日1次,共14 d.3组病人分别在发病后24、72 h,7、14、30 d清晨抽取静脉血,检验血浆NO、ET含量;并进行临床预后评估.结果:SAH后血浆NO、ET含量显著升高;氨甲苯酸和尼莫地平组治疗后前者ET含量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增高、NO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NO、ET参与并影响了SAH后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和钙拮抗剂部分通过影响ET含量而发挥作用.

  • 氨甲环酸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作者:孙程;陆海明;吕杰;马金忠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骨科常见的大手术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的不断加快,THA术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推广,围手术期如何减少出血、降低输血量已成为众多关节骨科医生关注的焦点.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属纤溶蛋白溶解药,与纤溶酶原的赖氨酸结合位点(LBS)具有高亲和性,可竞争性结合LBS位点,阻断纤溶酶重链与纤维蛋白间的结合,抑制纤维蛋白降解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被广泛应用于心脏外科、儿童外科、妇产科等手术中.但就TXA在初次THA术中的使用方式、临床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等方面则缺乏足够的研究且充满争议.本文拟就TXA的药理机制、临床功效及安全性、经济社会效益等加以综述.

  •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刘杜强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好发于中老年人[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其发病率有逐步上升趋势[2-3].手术是治疗CSDH的主要方式,其中以成熟而经典的钻孔引流术为主.然而,不论选择何种手术方式都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死亡率为1.5%~8.0%,术后复发率为3.8%~30.0%,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特别对于高龄患者[3-6].当前明确的CSDH病理机制无疑对于制订安全而有效的治疗策略是有帮助的.

  • 氨甲环酸在脊柱矫形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洪秀;思永玉

    较大脊柱手术的病人常常需要大量的输血.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的使用可以减少心脏外科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输血.但合成的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如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在减少脊柱手术输血量的作用仍不明确.脊柱手术的病人使用这类药的研究和报道是少见的.本综述的目的是简要的讨论氨甲环酸(TXA)的药理学,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潜在的风险和优点.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