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光动力学疗法治疗Barrett食管和食管早期癌

    作者:李达周;王雯;邓水秋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也是本病死亡率高的国家.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王伟;何晓荣;王域玲;施新岗;李兆申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8月接受ESD治疗的171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ESD技术特征、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术后复发等指标. 结果 171例均顺利完成ESD治疗,平均手术时间65.0 min(12~272 min).术中穿孔5例(2.9%),术后延迟性出血3例(1.8%),术后延迟性穿孔1例(0.6%).病灶整块切除165例(96.5%),完整切除159例(93.0%).术后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5例(49.7%),高分化癌70例(40.9%),中分化癌16例(9.4%).9例(5.3%)因基底部切缘和(或)脉管癌细胞累及追加外科手术.术后2个月食管狭窄37例(21.6%),其中切除范围<1/2周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2.3%(2/86),1/2周~3/4周为30.0%(15/50),>3/4周为45.8%(11/24),全周型为81.8%(9/11).重度食管狭窄19例(11.1%),均接受扩张治疗,平均扩张1.9次(1~6次),其中12例因扩张效果欠佳行食管金属支架置入术,平均支架置入2.2次(1~6次).术后平均随访40.4月(24~54个月),复发6例(3.5%),均接受二次内镜治疗. 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期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大面积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高,往往需要多次食管扩张或支架置入治疗.术后病理是判断病灶完整切除的重要依据,定期内镜随访是监测病灶残留与复发的有效手段.

  • cyclin D1和p53基因在早期食管癌中的表达

    作者:刘海明

    目的 探讨cyclin D1和p53基因在食管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yclin D1和p53基因在19例食管早期癌、20例异型增生以及10例正常食管黏膜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cyclin D1和p53基因在早期癌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食管黏膜(P <0.05).结论 cyclin D1和p53基因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他们的变化是食管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

  • P21和P16基因在早期食管癌中的表达

    作者:刘海明

    目的 探讨p21和p16基因在食管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21和p16基因在19例食管早期癌、20倒异型增生以及10倒正常食管黏膜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p21和p16基因在早期癌中的表达均低于正常食管黏膜(P<0.05).结论 p21和p16基因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他们的变化是食管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

  • 内镜下肿瘤特征与食管早期癌根除术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炳银;张巧林;裘翠;刘树清;王昌成;费素娟

    目的:探讨内镜下肿瘤特征与食管早期癌根除术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消化科收治的食管早期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食管癌根除术治疗,随访记录5年生存中位数,分析性别、年龄及内镜下肿瘤特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食管早期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位置差异对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而病理类型、内镜下肿瘤大小、脉管瘤栓及淋巴结转移个数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内镜下肿瘤直径(OR =2.190,95%CI 1.258~2.574)与脉管瘤栓(OR =3.982,95%CI 2.421~4.527)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8 cm的无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中位生存期(48个月)显著短于肿瘤直径<2.8 cm的无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中位生存期(>6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肿瘤直径≥2.8 cm 和肿瘤直径<2.8 cm的有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生存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3个月和4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05)。结论内镜下肿瘤直径是影响食管早期癌根除术患者预后效果的因素;对于无脉管瘤栓的患者,内镜下肿瘤直径≥2.8 cm 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差。

  • 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术在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汪福群;王胜炳;曾德辉;张德强

    目的:通过与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nmeosal dissection,ESD)相比较,初步探讨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nme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在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7月1日-2017年7月1日收治的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共4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方式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观察组采取内镜下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内镜下常规黏膜下剥离术.观察对比两组临床效果: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中出血与穿孔).结果:观察组的整块切除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4.0%(1/25),低于对照组的25.0%(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既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提升完整切除率,又能显著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 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诊断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的价值

    作者:党彤;陈言东;田旭阳;栗鹏;姚丽华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诊断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46例食管黏膜病变者行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比较食管病变及着色范围,对黏膜不染色区多点活检,病理诊断为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者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EMR),诊断为鳞状细胞癌者经超声微探头检查证实为黏膜内癌,予以黏膜下剥离切除.结果 46例患者中,15例患者存在18处黏膜不染色区,其中上皮单纯增生3处,轻度不典型增生4处,中度不典型增生6处,重度不典型增生4处,鳞状细胞癌1处.结论 卢戈氏液染色法是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实用的方法.可提高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检出率.

  • 食管癌变过程中C-erbB-2和Ki-67基因表达变化及意义

    作者:李小环;杨观瑞

    目的 探讨食管肿瘤癌变机制.方法 对1998年食管内镜普查诊断为食管异型增生的57例患者随访2年,40例仍为异型增生(未癌变组),17例进展为早期癌(癌变组).对2次活检组织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C-e r b B-2和K i-67蛋白检测.结果 1998年标本C-erbB-2和Ki-67在两组表达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2000年标本两者表达均升高,但癌变组中高于非癌变组,(P<0.05).癌变组C-erbB-2和Ki-67 2年中由阴性变为阳性的比率分别高于非癌变组中(P<0.05).17例食管早期癌标本中C-erbB-2和Ki-67的相关分析示两者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C-erbB-2和Ki-67可能在食管癌变中起关键作用

  • 贲门癌术前术后食管粘膜碘染色应用价值观察

    作者:郭晓青;王士杰;刘艳凤;高扬;丛庆文

    贲门癌术后由于切缘癌残留及术前对食管癌灶或癌前病变灶的漏诊,成为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 多重内镜技术对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晓燕;史学森

    在各大恶性肿瘤中,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排第十位,在我国排第四位。临床上,食管癌早期无吞咽困难等典型症状,其早期诊断较困难。在内镜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其内镜诊断方式呈现多样化。充分认识不同内镜技术下食管早期癌的形态特点,对消化科医师来说十分必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可提高其检出率和诊断率。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食管早期癌浸润深度的预判价值

    作者:陈思杰;黄中华;郭朝书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成为治疗食管早期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重要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开胸手术。选择内镜治疗或外科开胸手术治疗取决于食管早期癌的浸润深度。超声胃镜与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是目前判断食管早期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两种主要方法。莆田市第一医院胃镜室采用 NBI-ME 及超声胃镜对食管早期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浸润深度进行预判,结合大体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 NBI-ME 对食管早期癌浸润深度的预判价值,现报道如下。

  • 卢戈液染色与P53蛋白检测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

    作者:魏子白;李玉翠;田步升;王敬弘;王丽冰

    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和活检组织P53检测诊断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78例可疑早期食管癌患者行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对粘膜不染色区活检结果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细胞者行P5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对P53蛋白阳性的病灶行内镜粘膜切除术.结果在78例患者中,共发现25例患者存在31处粘膜不染色区,其中单纯增生上皮1处,轻度异型增生2处,中度异型增生9处,重度异型增生16处,鳞状细胞癌3处.7例P53蛋白表达阳性的重度不典型增生粘膜行内镜粘膜切除术后,1例被证实为粘膜内癌.结论卢戈液染色和活组织P53蛋白检测不仅对诊断早期食管癌有帮助,而且对选择治疗重度不典型增生病灶行内镜粘膜切除术有指导意义.

  • 内镜超声检查对胃及食管早期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董光宏;邹晓平;李兆申

    胃及食管早期癌可经外科手术或内镜下治疗根治,早期确诊及判断其浸润深度,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至关重要.

  • 食管早期癌双染色定位后内镜下外套管黏膜切除术

    作者:吴灵飞;苏鲁

    近年来随着内镜下染色技术的进步及放大内镜的发展,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发现早期浅表型食管癌的例数明显增加[1-3].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早期癌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医疗费用低及适合于不能手术者等诸多优点,在国外已广泛开展[1,4].我们自1996年起采取先染色后套切的方法治疗6例早期食管癌,结果报告如下.

  • 预防食管内镜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狭窄的方法及进展

    作者:陈萌;胡兵;唐承薇;解慧琪;谢艳

    食管早期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由于食管早期癌局限在黏膜下层浅层、远处转移率低,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能有效切除病灶,创伤小、并发症少、零死亡率、生活质量高,远期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成为食管早期癌的标准治疗方法[1-2]。但术后创面处炎症反应及瘢痕挛缩引起食管狭窄,影响进食,降低生活质量。据统计,超过管周3/4的广泛ESD 术后,至少90%的患者会有食管狭窄[3-4]。本文就近年国内外预防食管早期癌 EMR/ESD 术后狭窄的方法及进展做一综述。

  •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作者:邹文斌;王贵齐;李兆申

    食管癌是全球第6位癌致死疾病,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8位。亚洲以鳞癌多见,而欧美以腺癌更常见。食管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鳞癌病死率在全国恶性肿瘤死亡总数中占22.34%,仅次于胃癌。食管癌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大挑战,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10%。食管癌变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多阶段、多步骤的演变过程,因此早期治疗食管癌意义重大。相比外科手术,内镜下切除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和生活质量高的优势。近年来,内镜治疗技术在我国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公认的操作流程、共识意见及指南,在诸多方面存在潜在风险,甚至造成过度医疗及严重并发症。因此,我们就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发展和现状做一综述,以进一步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提高临床疗效。

  • 胃、食管早期癌的内镜下切除

    作者:陈坚;林庚金

    胃、食管早期癌的概念由日本胃癌研究会于1962年正式提出:即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的肿瘤,无论其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消化道肿瘤淋巴结远处转移率很低,且病灶往往较小,这就为其在内镜下切除并根治提供了可能,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1].一、适应证与禁忌证:EMR在胃内适用于:(1)常规内镜活检难以确诊的某些病变的大块活检.(2)癌前病变的切除,如重度不典型增生、扁平隆起性腺瘤等.(3)治疗粘膜层早期胃癌.对此日本内镜协会采纳的标准为:①<20mm的隆起型粘膜内癌;②表面无溃疡的<10mm的凹陷型癌;③肠型腺癌.以上为EMR的常规适应证[1].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

    作者:何世保;凌安生;朱芳来;伍平;李峰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6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23例接受ESD治疗的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治疗组,另23例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 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大小、平均手术时间、病灶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病灶平均直径、平均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食管肿瘤癌变过程中Stat3和Ki-67基因表达变化及意义

    作者:贵永贤;李小环;赵立群;张亚冰;张聚真;裘一兵;杨静;杨观瑞

    目的 探讨食管肿瘤癌变的机制.方法 对1998年食管内镜普查诊断为食管异型增生的57例患者随访2 a,40例仍为异型增生(未癌变组),17例进展为早期癌(癌变组).对2次活检组织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行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和Ki-67蛋白检测.结果 1998年标本Stat3和Ki-67在两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0年标本二者表达均升高,但癌变组高于非癌变组(P<0.05).癌变组Stat3和Ki-67 2 a中由阴性变为阳性的比率均分别高于非癌变组(P<0.05).17例食管早期癌标本中Stat3和Ki-67的相关分析示二者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Stat3和Ki-67尤其是Stat3可能在食管癌变中起关键作用,阻断Stat3的表达可能阻断Ki-67表达,从而阻断食管癌变进程;此可能为食管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想靶点.

  • 食管早期癌及上皮内瘤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16例临床分析

    作者:胡文华;武育卫;王仰坤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食管早期癌及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6例食管早期癌及上皮内瘤变行ESD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内镜发现病灶,卢戈氏液(Lugol's solution)染色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边界、范围和深度,无禁忌证患者均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条件下行ESD.术后1、3、6个月内镜复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L6例患者22处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成功率91.67%(22/24).术后病理示6例12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术前诊断相符,3例原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共3处,其中2处为黏膜内癌,1处为原位癌.术前3例共3处黏膜内癌,2例共2处原位癌ESD术后病理与术前相符.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因术中出血及操作时间过长未能成功实施ESD.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早期癌及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方法,其优势为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